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阅读》第一单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8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选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句。
过程与方法:品读选文,学习立身行事,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圣人情怀,领会、学习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品读选文,学习立身行事,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一、导入孔子这位先哲圣人,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宝库,从他身上我们能够领悟到许多有关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一些源自《论语》的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熟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
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领略孔子的智慧,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二、诵读经典感悟情韵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做好字词标记。
2、为下列词语注音。
莒父(jǔfǔ)輗(ní)軏(yuè)彫(diāo)3、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诲女知之乎(2)是知也(3)更也,人皆仰之(4)小人之过也必文(5)人能弘道(6)如日月之食焉(7)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9)大车无輗,小车无軏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3)其何以行之哉?三、品读课文,领略智慧。
小组合作讨论(一)研习1、2则,我们能够从孔子身上学到怎样的生存智慧?【探究一】1、2则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发?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无知。
选文第1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孔子这句话的含义是说,人的聪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
──聪明的人正视自己的无知。
正视自己的无知,不是说安于自己的无知。
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
角度:求知方面实事求是启发: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
《论语》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第1、7、8、9、11、12、13则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
2、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夫子矢之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矢之……难点:鉴赏9、13则选文【教学时数】二课时课型:选修课专题【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 2、启发探究式【课前准备】1、课前完成导学学案2、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盔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
可是,你是否知道这些成语就出自孔子之口呢?你是否意识到仅仅是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就足以说明孔子的智慧之光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闪耀呢?二、语段解读:(1)第一则:结合文章的内容,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2)第二则:根据文章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3)第三则: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4)第四则:(第六则、第七则)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5)第五则:第八则:(第11、12、13则)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到两处,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体悟探究:联系课后课后两则材料,孔子提倡“诚信”的重要性,其前提是什么?谈谈孔子所说的“信”的原则。
四、课堂小结: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
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或神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方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方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一篇经典的文章,它引导人们认识到知识与无知的辩证关系,强调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在人教版高二选修中,这篇文章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制定导学方案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篇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一、知识目标1.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核心思想和文化内涵;2.掌握“知”与“不知”的概念及其辨析;3.发现并理解自己的盲点和不足,弥补自己的不足。
二、教学过程1.预习检测:请学生在课前思考并记录下自己的认知状况,包括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点,哪些还存在盲点和不足,这些盲点和不足对于学习会有哪些负面影响。
2.导入:通过简要介绍作者及文学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并开展如下讨论:教师:大家认为通过知识探索认知边界是什么意思?学生:我们通常只了解自己知道的东西,却忽略了自己不知道的东西,通过探索未知的事物,更好的认知边界。
教师:我们能否通过一张地图来认知一个国家的全部信息?学生:不能,地图上只能标注一些重要的地点和地貌,但无法标注一个国家的全部信息。
教师:那么,人脑能否完全认知一个事物?学生:不行,我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只能了解一部分事物。
3.对文本深入分析:(1) 读理解: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然后回答几个问题:文章讲述了什么?这篇文章强调了什么观点?为什么说了解自己的不足很重要?(2) 分析文章结构:了解文本的结构,梳理文章的主旨和论据,从中提取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 文本解读:带学生深入阅读文章,帮助理解难点和理解文章中的隐藏意义。
4.巩固和拓展:(1) 学生进行小组探讨和交流,讲述自己的认识之路,分享自我认知的体验。
(2) 学生撰写一篇文章,反思自己的认知过程,在文章中指出自己的盲点和不足,并说明如何弥补不足。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的第三课,为《论语》的条目选读。
该课主要是孔子及弟子有关人生的格言,从文言方面来看,难度不大,难在对孔子智慧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较多古文篇目的学习,已经具备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资料解决简单的文言字词,并且初步翻译文意。
所以在教学本课时,在文言方面问题应该不大。
他们的薄弱点应该是在对格言的理解和运用方面。
三、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结合自身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四、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五、教学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六、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启发探究法七、教学用具多媒体PPT八、教学时数1课时九、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它记录的不仅是孔子的言行,更是先圣的智慧。
书中处处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它告诉我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它教会我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而今天,我有幸能够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论语》。
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文本,去领略孔子的风采,去感受先圣的智慧。
【《论语》选读的题目是编者所加,并不能代表本课的中心,我根据选文的内容,把这一节命名为“孔子的智慧”】二、检查学生导学案完成情况,针对问题进行解答。
1、为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莒父____________ 輗____________軏 ____________ 彫____________2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诲女知之乎 ______ 通______。
(2)如日月之食焉_______通________。
(3)无欲速 ______ 通_______(4)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______通_____。
《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品读《论语》感悟人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继续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熟读成诵,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选文内容;了解孔子对有关人生智慧的论述。
2.过程与方法:诵读选文,积累知识自主阅读选文,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知识品读选文,合作探究品读选文,理解孔子人生智慧拓展延伸,深入探究获人生启迪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感受圣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的文言知识;了解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2.难点:联系选文,结合自己生活经历,感悟人生,领悟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智慧。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话题的导入一:品读经典,人生感悟。
北宋政治家赵普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易中天教授读孔子获一颗爱新构建和谐,得任。
于丹教授读《论语》感言是:《论语》就是交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历来,不同的人,读孔子和《论语》都有自己的人生感悟,那么通过前几篇选文的学习,你又有了那些感悟?交流和大家分享。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你将又有怎样的人生感悟呢?话题的导入二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华文化思想精髓,两千多年来,它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就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温暖和浸润着千古人群。
传统思想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说齐家、治国、平天下离你还有些遥远的话,学习《论语》用以修身,对于新一代学子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孔子,学习他的立身行事,领会他生存的智慧。
二.学习目标(多媒体出示)1.积累文言知识。
7个实词“更、远、而、足、速、厚、舍”;1个古今异义词然后3个句式(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其何以行之哉。
(3)躬自厚而薄则于人。
2.反复诵读,疏通每则文意。
3.品读选文,读出自我感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选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句。
2.过程与方法: 联系实际,品读选文,感悟人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提高自己的品性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词、句。
难点:联系实际品读选文,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一、导入:1988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写道:“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的思想与智慧对人类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二、朗读课文,复习文言字、词、句的知识(一)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通过下面的练习温习上节课讲的内容(生看屏幕答)PPT:通假字:1.知之为知之……是知也2.无欲速,无见小利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词类活用: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2.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特殊句式: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4.其何以行之哉?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二)齐读四、小组学习:本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哪些方面给予我们后人深远的启示?求知学习、治国从政、为人处世1、2则求知3、4、5则孔子教导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过错6、7 、11、12则做事做人8、9、10则治国从政三、小组合作:从求知学习、治国从政、为人处世中选择一个方面进行赏析赏析步骤:1.译句子(要大声朗读原文)2.明观点3.谈启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译句子: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2明观点: 这则语录讲的是人们对学习所应持的态度,当然也是对待其他事物的态度。
孔子认为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聪明的人敢于正视自己的无知。
3.谈启示:有的人爱慕虚荣,不懂装懂,这样会害了自己和别人。
马谡就是不懂装懂的例子。
诸葛亮命令马谡战略要地街亭,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观点。
(2)学会提炼课文中的重点观点,进行论证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品质。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知识观,认识自己的不足,不断追求进步。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2. 学会提炼课文中的重点观点,进行论证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课文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引发学生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含义。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如何运用课文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实践:(1)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观点。
(2)学生分享实践经验,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认识到谦虚、好学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观点。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运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观点,并进行实践。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观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如何。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阅读》第一单元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说课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理解所选文本内容,积累文言文、单词和句子。
过程与方法:联系实际,品读选文,感悟人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圣人的情感,理解和学习孔子的生存智慧,提高他们的品格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和掌握关键词、单词和句子。
难点:联系实际,品读选文,感悟人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时间】在2班(1班)中,清除难词,并初步感知所选课文的内容。
第二课时重在鉴赏品读。
该设计为第二课时)【教学法】背诵法、导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学时:一、导入新课:以《两小儿辩日》寓言故事导入新课。
二、朗读并试背诵课文,检查预习。
三、结合注释,自读全文,疏通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落实段落)2.提出关键词和句子(可以由老师直接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
试着翻译(先代表学生翻译,然后问老师)四、巩固练习:完成《同步解析与测评之当仁,不让于师》5小题二课时:三、阅读课文,感受生活。
把学生分为四组,分别对应下列一个问题,分组讨论,列举相关事例,完成口头小论文。
并请各组代表总结发言。
每组发言完毕,教师进行补充总结。
1、选文中1、2则是孔子启示人们面对自己的无知的,其观点是什么?2、选文3、4、5是关于哪个话题的?3、选文8、9、10是孔子关于处理政事的思考,大家能从获得哪些启示呢?4、剩下的6、7、11、12则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其实人们的呢?教师总结1:聪明人应该正视自己的无知,努力解决问题以减少无知。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应实事求是,而不能胡乱猜测,妄下结论。
前不久央视的《东方之子》栏目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进行了一次专访,丁教授面对记者紧追不舍的一个简单问题,连续几个“不知道”,令人感慨。
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的最多一个词就是‘我不知道’。
”丁肇中这次作了正面回答:“是!不知道的,你是绝对不能说知道的,我们那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