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第三节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二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4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资料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原因及后果和解决途径。
通过资料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粮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资料等学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经济及人口、粮食、环境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重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特点。
【教学难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粮食、环境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复习提问: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什么?(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制成品)俄罗斯的经济特点是什么?(重工业发达,轻工业滞后)那么,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经济有何特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人口、粮食、环境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今天,我们来了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经济及人口、粮食、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学习(二)快速发展的经济1.发展的条件(1)矿产资源的宝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矿产资源的宝库,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大。
金刚石、黄金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石油、铀、铜、铁等矿产资源的储量也很大。
(2)丰富的生物资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是咖啡、椰枣和油棕的原产地。
拓展延伸:丰富的动物资源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热带草原上生活着狮子、鸵鸟、羚羊、长颈鹿、大象、斑马等动物。
拓展延伸:视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动物迁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因丰富的自然资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被称为“富饶大陆”。
2.经济特点及原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许多国家出口矿产、木材、畜产或热带经济作物,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许多国家从发达国家进口机械、汽车等工业制成品,形成了单一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
原因是:由于历史上长期受殖民主义者占领和掠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缓慢。
3.后果进口工业制成品价格高,出口初级产品价格低,因此,这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材内容打破了“八股式”的写法,以三个专题的形式突出了该地区的人文地理内容,自然地理知识似乎被淡化了。
实际上,人文地理现象都是以自然地理为基础的,要培养学生对人文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自然地理知识。
所以,本节内容将自然地理知识“穿插、糅合”在各专题内容中,特别是安排在“活动”中。
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思维的递进性,既丰富了教学活动,又实现了认知需要,利于学生对本区特征的整体把握。
大量的图表、资料、图片,既丰富、补充了教材内容,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得学生愿意读、喜欢读教材,从而把教材变成自己的“学材”。
涉及到了非洲的自然风貌,如草原、沙漠、河流、瀑布、森林和几乎全部的野生动物等;情节也紧紧围绕着对野生动物肆意狩猎的土着居民与外国游客之间的冲突、斗争,深刻地反映了非洲所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问题。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年龄小,在信息的接收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性知识。
特别是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不佳,所以,教学易以“引起兴趣——加强交流与合作——引导思考”为主。
若平铺直叙地讲述学生会感到枯燥,接受起来较为困难。
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这一主体因素,对于教法、教具的选择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力求生动有趣、高效直观。
【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教学目标】1.读图片和资料,掌握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资源分布,通过课堂活动,理解资源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及影响。
2.根据统计图和实例资料,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说出协调三者关系的基本途径。
【教学重难点】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以及本区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等。
初中地理《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本区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
2.运用图表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理解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原因、特征、影响及对策。
(二)综合思维目标1.通过运用地图资料,表述撒哈拉以南非洲“热带大陆”“高原大陆”等称谓产生的原因,明确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及环境特征,培养检验学生运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2.以热带草原气候类型为例,深刻理解气候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通过分析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粮食-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地理实践目标通过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地势、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学习,认识到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四)人地观念目标通过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粮食-环境”问题,尝试运用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1.理解气候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原因、特征、影响及对策。
三、教材设计思路本节落实的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等。
教材在设计上突出撒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内容。
据落实课程标准的需要,及教学目标和协商思维活动的需要,教材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地理知识拆分并融合在撒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知识中。
开篇介绍本期地理位置的基础上强调这里大部分地处热带地形以高原为主,接着教材给出撒拉以南非洲地形图和代表性景观相,在这样的自然环境背景下介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居民和文化,指出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及对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
大家在分析本区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时,指出热带草原气候所导致的旱灾,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农业和人民生活的显著影响,让自然地理特征为分析人文地理特征服务有助于学生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特点。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的气候类型,结合相关资料,分析说明热带草原气候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了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的矿产和热带经济作物,探讨单一商品经济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探究活动、资料分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独立思考问题及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单一商品经济的学习,树立国家之间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经济的观点。
【教学重点】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原因,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以及对本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热带草原气候对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课前准备】学生搜集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关的知识,教师制作课件【课时安排】共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导入教师:播放非洲热带草原动物视频。
从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广袤的草原,强壮的大象、凶猛的狮子,成群的斑马……教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非洲大草原,去那片充满生机的大地看看。
环节二:新知学习学习任务一:充满生机的大地活动一:不一样的土地教师:说一说你所知道的非洲是什么样的?学生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处热带,这里既有广阔的热带雨林,又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草原。
学生二: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点缀着高大的金合欢树和波巴布树。
拓展延伸:波巴布树波巴布树又叫猴面包树,是大型落叶乔木,主干短,分枝多。
树冠巨大,树杈千奇百怪,酷似树根,树形壮观,果实巨大如足球,甘甜汁多,是猴子、猩猩、大象等动物最喜欢的食物。
主要分布于非洲,地中海、大西洋和印度洋诸岛及澳洲北部,木质多孔,对着树干开一枪,子弹能穿透而过。
学生三:这里有成群的羚羊和斑马在狂奔。
学生四:长颈鹿在悠闲地吃着树梢上的嫩枝绿叶,大象在嬉水。
学生五:鸵鸟在散步,偶尔还能看到凶猛的狮子和猎豹。
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第三节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二课时)一、课标(一)课程内容标准1、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自然特征和文化习俗。
2、了解某地区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3、通过图表资料,说出某地区气候的主要特点,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4、培养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正确认识。
二、重点、难点:教学的重难点:1、教学重点:1.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特点;2.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3.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自然环境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4.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及解决措施。
2、教学难点:1.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2.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环境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三、学情:(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特点:90%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2.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85%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3.撒哈拉以南非洲自然环境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85%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4.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及解决措施:80%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学生可以从教材中获得本区各地理要素的相关知识,但是难以从系统上把握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
四、教学目标:1.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知道本区的主要人种,能运用图片等资料,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
2.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资源特点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
3.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的主要特点,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4.认识本区人口、粮食、环境等问题的严重性,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五、教学过程【构建动场】播放视频《野性非洲》,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和非洲无垠的草原,茂密的雨林、浩瀚的沙漠中畅游,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印象中的非洲,从而引出课题“撒哈拉以南非洲”。
第八章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本区人口和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分析理解原因,寻找解决途径,培养正确的人地观。
2、了解本区丰富的资源,及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和后果。
3、通过实例认识独立自主,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才是非洲各国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本区大量的各类地图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讨论与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水平并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案例探究进行分析理解原因,寻找解决途径,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对人口、粮食、环境问题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培养正确的人地观。
2.通过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
2、本区面临的人口、粮食、环境问题。
(二)教学难点:1、了解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了解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和后果,通过实例寻找和认识本区各国摆脱贫困的出路。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认识本区人口和粮食、环境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分析理解原因,寻找解决途径。
培养正确的人地观。
三、设计思路:本节课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二课时,主要内容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人口、粮食与环境”,以第一课时的内容为基础,侧重人文地理。
依据新课程标准,坚持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习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
首先,利用复习导入,通过一幅幅图片引发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并激起新知的兴趣。
第二,在各环节的串联中,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增强学生体验式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第三,教学内容主要通过三项“自主学习”与两项“合作探究”完成,充分利用影视素材、教材中的地图、图片、图表,加强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撒哈拉以南非洲》教案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2.通过实例和图片,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环境等问题的严重性,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途经。
【教学重点】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途经。
二、教学策略由于历史上长期遭受殖民主义占领和掠夺,撒哈拉以南非洲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缓慢。
本区国家经济过分依赖一种或者几种初级农矿产品,如矿产、木材、畜产或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出口,进口工业制成品。
由于初级产品的价格低廉而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价格昂贵,因此,这种进出口贸易是十分不利的,同时也制约着本区国家工业的发展。
目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很多国家,正在努力改变经济过分依赖初级农矿产品生产和出口的状况,使经济获得稳步增长,如:尼日利亚、肯尼亚等国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经济,取得显著成效。
进入21世纪,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增长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上述内容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认识殖民主义,树立国家关系应平等互利等意识的好材料。
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增长过快,本区人口多,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粮食增长速度,已构成了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
人口是产生粮食问题的重要原因。
另外,本区科学技术落后,使农牧业生产水平很低,也是导致粮食不能自给的原因之一。
由于粮食不能自给,本区居民砍伐森林、开垦草原,或过度放牧,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可见,人口、粮食和环境三者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性,这是学生应该理解的,通过这一部分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流程食、环境三者关系图,总结三者之间关系【提问】应该如何解决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呢?概括明确:解决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需要:1.控制人口快速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撒哈拉以南非洲》教案2一. 教材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介绍了非洲大陆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等方面。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非洲大陆的基本情况,认识到非洲的发展潜力和面临的挑战,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全球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非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环境与非洲大陆的差异,可能导致他们对非洲的认知存在片面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认识和理解非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非洲大陆的基本地理特征、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了解非洲的经济发展状况及面临的问题;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观察地图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资料分析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非洲大陆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平等对待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非洲大陆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
2.难点:非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分布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非洲大陆的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非洲大陆与其他地区的差异,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地图、图片、视频、资料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
3.学生活动:预习教材,准备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非洲大陆的自然景观、野生动物等,引导学生关注非洲大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地图和资料,介绍非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分布等,让学生对非洲大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