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飘萍的新闻采访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一代报人”邵飘萍的采访艺术邵飘萍,1886年10月出生在浙江东阳,原名新成,自小聪慧的飘萍14岁就考中了前清的秀才,19岁进入浙江高等学堂学习,也就是现在的浙江大学。
1916年年仅30岁的邵飘萍已经成为《申报》《时报》的主笔,任主笔期间大胆揭露北洋军阀的丑陋行径,抨击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
1918年在北京创办了进步报刊《京报》办报期间坚持揭露贪官污吏的丑行、揭露曹汝霖、陆宗舆、章宗样的卖国罪行。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伟大的记者邵飘萍高举反帝反军阀斗争的旗帜,引起了奉系军阀的忌恨。
被张作霖以宣传“赤化”为名,在1926年4月26日凌晨,杀害于北京天桥,铁肩棘手的《京报》创办人邵飘萍。
结束了年仅40岁的生命,用鲜血铸就了新闻工作者的高贵品格,在血火的考验中承担了新闻记者应肩负的社会,成为后来千万新闻记者的榜样。
毛泽东主席对邵飘萍有过高度的评价:“还有邵飘萍。
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
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
”邵飘萍是我国伟大的新闻工作者、新闻记者、教育开拓者,也是用手中的笔与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英勇作战的文化战士,被人们誉为“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他是积极创办报刊的“一代报人”,以报刊为武器针砭时弊,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他“铁肩棘手,快笔如刀” 唤醒民众与恶势力作斗争。
同时邵飘萍还是新闻教育的开拓者,他编写了中国近代最早的新闻教材《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
与徐宝璜一起最早在北大开设新闻采访课,成立新闻研究会。
他不惧权势、不畏邪恶势力,永远值得新闻从业者学习。
将近百年过去了,邵飘萍的诸多成就中,独具特色、独树一帜的采访风格和出色精湛的采访艺术依然最让我们记忆犹新。
邵飘萍在他本人的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中提到:“外交记者之交际活动,其最重要之任务为访问。
盖一切材料大抵皆从访问而来,则谓外交记者即以访问为任务,亦非过言。
”由此可以看出,采访在新闻采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2010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作者简介】高岚岚,《中华英才》半月刊社记者。
邵飘萍不仅是民国初年著名的新闻记者,也是新闻学者,著名的报刊活动家和新闻教育家。
即使在现代科技已经发生翻天覆地革新的情况下,邵飘萍的新闻实践和理论观点,勇于坚持追求真理的精神,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始终是值得研究、学习和借鉴的。
邵飘萍从一个通讯员成长为著名报人,他身上不懈努力、不断求索的奋斗精神,激励人心,值得一代代学子,尤其是新闻战线的后辈学习。
一、邵飘萍生平及评价邵飘萍(1886-1926),原名镜清,后改名振青,字飘萍,笔名阿平、素昧平生,浙江金华人。
13岁中秀才,1902年入浙江高等学堂。
曾任《申报》特约通讯员。
1912年担任《汉民日报》主编,以才华过人受到同行爱重,被推为省报界公会干事长。
因抨击袁世凯入狱,被营救后赴日,建立东京通讯社。
1915年回国,任《申报》、《时报》及《时事新报》主笔,与袁世凯的帝制活动作斗争。
袁失败后,受聘为《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
1916年,创立北京新闻编译社,1918年创办《京报》,任社长,开始独立办报生涯。
1919年因触怒段祺瑞政府,报纸被查封,邵被迫再次流亡日本,应聘为《朝日新闻》工作。
1920年下半年,段下台,邵回北京恢复《京报》。
1926年4月18日奉系军阀进入北京,他于4月24日被捕,4月26日凌晨被害。
邵飘萍是忠诚的爱国者。
正是在救国救民的战斗中,邵飘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
《京报》出版纪念马克思诞生105周年特刊、悼念列宁逝世特刊,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大量报道工人运动。
1925年,邵飘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后,他除了办报外,还为党做了许多具体工作,如帮助印刷与发行报刊及宣传品,协助党培养新闻工作干部等。
1936年,毛泽东和斯诺在一次谈话中说道:“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
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与暗访形式论析题目: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与暗访形式论析作者:周青年级:2001级学校:贵州民族学院院系:文学与传播学院专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指导教师:喻健(副教授、主任编辑)定稿时间:2005年5月内容提要: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新闻传播事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直接获取新闻信息源的新闻采访工作,也必然成为人们重视的对象。
本文通过新闻采访中提问方式和技巧的论述,指出提问是采访成功的关键;同时还介绍了时下较为流行的暗访形式,通过对暗访的发展、暗访对新闻事业的贡献以及暗访带来的很多争议进行论述,指出了暗访的优势与缺陷。
关键词:新闻采访提问暗访新闻传播事业在当今时代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新闻采访作为新闻传播工作的第一道“工序”,自然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重视。
新闻采访学所在的“应用新闻学”已经成为与历史新闻学、理论新闻学相并列的三大分支学科之一。
新闻采访学是在20世纪随着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成熟,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记者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职业之后逐步形成的。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新闻采访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理论框架完整,对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系统科学。
它是以中外新闻工作者的广泛实践为基础,系统地总结和阐述新闻采访活动的经验教训和新闻采访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以此来进一步指导新闻工作者采访实践活动的学科。
(一)访问是新闻采访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是记者职业生涯中最大量的活动,是新闻采访中最复杂的多变的一种采访方式。
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鲍勃·福尔斯曼曾经这样说过:“笔下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决当不好记者的。
”[1]如果说访问是一门艺术,那么最能体现这门艺术的就是提问,它是访问的核心内容,记者应该把自己的政治素养、业务水平、社会经验、机智与才能,都融入到精心设计的问题之中。
记者的提问就是语言的“开掘机”,是打开采访对象“话匣子”的“钥匙”。
一次成功的访问,记者不但提问的方式要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而且要问得巧妙,问得艺术。
浅析邵飘萍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想与实践作者:王蓁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7期【摘要】邵飘萍自谓“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
他的新闻思想与实践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本文利用新闻专业主义视角对邵飘萍的新闻思想与实践进行分析,阐明其对中国新闻事业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邵飘萍新闻专业主义新闻实践随着西学东渐,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作为“舶来品”,它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并且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的反权威精神。
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一批甘愿为新闻事业奋斗终身的报人和记者。
黄远生、徐宝璜、邵飘萍等人成为这一新闻理论最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向着专业化迈进。
一、邵飘萍新闻专业主义思想与实践邵飘萍是民国时期著名记者,在他短暂的40年生涯里,从事了近14年新闻工作,担任过《申报》、《时报》、《时事新报》主笔,创办过“新闻编译社”、《京报》,从事过新闻教育事业,编写过我国早期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他的新闻思想与实践都表现出强烈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笔者将结合黄旦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解读,分析邵飘萍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想与实践。
1、重视新闻材料,强调新闻的首要功能是报道新闻邵飘萍在1923年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首先阐明了新闻纸的本质特征:“报纸之第一任务,在报告读者以最新而又最有趣味的最有关系之各种消息,故构成报纸之最要原厥惟新闻。
”新闻纸的基本功能是“以为传达消息之利器”,“以为联络感情互通消息之用”,因此,新闻纸是“文明产物中最普通且最贵重之日常生活必需品……世界各国新闻纸出版之种数与其发行之额数必与其国之文明程度为比例。
”他特别指出,被传统报纸特别重视的政论,随着现代意义的新闻纸的实现,将演变成为以新闻消息为事实依据,体现新闻时效性的时评、短评等。
“报纸上所发表之评论,乃依据新闻中之事实而加以批评者,新闻不真确,则评论亦自难期公平与适当。
“一代报人”邵飘萍的采访艺术作者:赵若虚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4期摘要:本文通过对邵飘萍的介绍,深入分析和总结了邵飘萍14年新闻生涯的采访经验,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先驱不朽的采访艺术,以期对当今新闻从业人员能有所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邵飘萍采访艺术邵飘萍,1886年10月出生在浙江东阳,原名新成,自小聪慧的飘萍14岁就考中了前清的秀才,19岁进入浙江高等学堂学习,也就是现在的浙江大学。
1916年年仅30岁的邵飘萍已经成为《申报》《时报》的主笔,任主笔期间大胆揭露北洋军阀的丑陋行径,抨击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
1918年在北京创办了进步报刊《京报》办报期间坚持揭露贪官污吏的丑行、揭露曹汝霖、陆宗舆、章宗样的卖国罪行。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伟大的记者邵飘萍高举反帝反军阀斗争的旗帜,引起了奉系军阀的忌恨。
被张作霖以宣传“赤化”为名,在1926年4月26日凌晨,杀害于北京天桥,铁肩棘手的《京报》创办人邵飘萍。
结束了年仅40岁的生命,用鲜血铸就了新闻工作者的高贵品格,在血火的考验中承担了新闻记者应肩负的社会,成为后来千万新闻记者的榜样。
毛泽东主席对邵飘萍有过高度的评价:“还有邵飘萍。
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
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
”邵飘萍是我国伟大的新闻工作者、新闻记者、教育开拓者,也是用手中的笔与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英勇作战的文化战士,被人们誉为“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他是积极创办报刊的“一代报人”,以报刊为武器针砭时弊,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他“铁肩棘手,快笔如刀” 唤醒民众与恶势力作斗争。
同时邵飘萍还是新闻教育的开拓者,他编写了中国近代最早的新闻教材《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
与徐宝璜一起最早在北大开设新闻采访课,成立新闻研究会。
他不惧权势、不畏邪恶势力,永远值得新闻从业者学习。
将近百年过去了,邵飘萍的诸多成就中,独具特色、独树一帜的采访风格和出色精湛的采访艺术依然最让我们记忆犹新。
新闻人物研究------邵飘萍学院:皖西学院系别:文化与传媒学院姓名:***目录第一章邵飘萍新闻经历 (3)1.1 邵飘萍生平简介及新闻经历 (3)1.2邵飘萍采访技巧 (4)第二章邵飘萍新闻思想的研究综述 (5)2.1独立办报方针 (5)2.2强调记者的品德修养 (6)2.3致力于新闻改革 (7)第三章邵飘萍新闻思想的现实意义 (9)3.1依靠群众办报 (9)3.2 提倡“精通简要, 雅善讥弹”生动活泼的文风 (10)3.3强调新闻的真实性 (10)第四章后人对邵飘萍的评价 (11)总结: (12)后注:参考文献 (12)摘要邵飘萍是民国时期非常著名的新闻记者,他一生从事新闻工作,以善于采访著称,常能访到独家新闻。
在其从事新闻工作期间,曾任《申报》特约通讯员,与杭辛斋共同创办《汉民日报》,曾应邀任《申报》、《时报》以及《时事新报》主笔, 1918年接连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京报》,又与蔡元培一起,创办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举办讲习会。
本文主要是对邵飘萍的新闻经历做了简要的介绍和期间所形成的新闻思想的简要研究综述以及后人对其评价。
邵飘萍在新闻事业上改革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他毕生积累的新闻思想至今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他的一生不仅是如一些人评价的那样是“以新闻记者终其生“的,他的一生还是一个新闻教育家的一生是一个新闻理论家的一生。
关键词:邵飘萍独立办报品德修养新闻改革第一章邵飘萍的新闻经历1.1 邵飘萍的生平简介邵飘萍(1886年-1926年),浙江东阳人。
烈士,因直言敢谏开罪直奉军阀,于1926年被当时的北洋政府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天桥。
原北京平民大学和国立法政大学教授及原务本女子大学校长。
五四运动实际发起人,著名新闻工作者,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
邵飘萍原名新成,又名镜清,后改为振青,清光绪十二年九月十四日(1886年10月11日)出生于浙江东阳。
14岁考中秀才,19岁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
邵飘萍的新闻采访艺术
作者:李璐
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6期
【摘要】邵飘萍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少有的新闻全才,是一位优秀的新闻从业者。
他随时处于采访的角色之中,广泛交友,获取新闻,在采访中胆大心细,与采访对象对话时善于把握对方的心理,引导谈话的顺利进行。
他卓越的新闻采访艺术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对于当今的新闻记者来说,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学习邵飘萍的新闻采访艺术可以提高新闻采访的工作效率,抓住更多的新闻线索,获得更多的新闻资讯。
【关键词】邵飘萍采访技能心理控制
邵飘萍是一位在讲述中国近代新闻史时绕不开的著名报人。
他毕生从事新闻工作,当过通讯员、记者、特派记者、编辑、主笔、社长,办过报纸、通讯社。
既精通业务,又善于管理,在新闻研究和新闻教育方面也做出了贡献,是我国新闻界不可多得的全才。
他是继黄远生之后民初最活跃且具传奇色彩的报坛名人。
同时期的张季孪曾这样评价他:“飘萍每遇内政外交之大事,感觉最早,而采访必工。
北京大官本恶见新闻记者,飘萍独能使之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
其有干时忌者,或婉曲披露,或直言攻讦,官僚无如之何也。
自官僚渐识飘萍,遂亦渐重视报纸,飘萍声誉,以是日隆。
”①由此可见邵飘萍卓越的采访技巧。
一、随时处于角色之中
正如邵飘萍所说:“其脑筋无时休息,其耳目随时警备,网罗世间一切事物而待其变动。
”他在具体的新闻工作中也是如此,他善于从自己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人和事中发现新闻,在习以为常的事件中挖掘出重大的新闻线索,从而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当今社会,要求新闻记者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保持警惕。
新闻记者要培养新闻敏感,从日常的事件中找到新闻点,就需要不停地思考,不断地追问。
对于一般的事物新闻记者需要追问,而对于不同寻常的事情,更要比一般人多问几个“为什么”。
“新闻工作者要想洞察新闻背后的复杂关系、新闻涉及的社会影响、新闻发展的趋势走向,就必须具有研究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需要具有对突然呈现于眼前的一切具有新闻性的陌生事物进行深入研究的能力。
”②
二、广泛交友,获取新闻
记者大多有广泛的交际圈,能够与社会上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人打交道。
邵飘萍喜欢交流和交友,在与各类人物的接触中获取很多新闻信息。
上至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他都能与他们做朋友。
因此有新闻事件发生时,有人给邵飘萍通风报信,有人提供采访上的方
便。
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
这也是邵飘萍能在那个动荡的时局游刃有余的重要原因。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上的信息越来越多。
网络的发达,促进了公民新闻的产生。
记者可以从公民新闻中发现新闻线索,找到其中的新闻价值。
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只有通过采访调查确定了新闻来源的真实性,才可以进行新闻写作及发表。
发达的网络虽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新闻素材,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自己的交际范围。
因为新闻事件多是在现实世界中发生,需要走到街头巷尾去采访。
我们应该学习邵飘萍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为新闻采访服务。
网络上的新闻除非有权威的来源,否则不能轻信,也不能直接编辑成新闻作品进行传播,不加证实的新闻信息经过新闻记者的传播只会误导更多人。
而如果自己的交际圈广了,就可以咨询到相关专业人士,从而证实消息的确切与否。
三、胆大心细,随机应变
邵飘萍最擅长的是新闻采访,他写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
他曾在书中论述,记者在采访时,对于被采访对象,只追求其新闻价值。
即使是凶险狡诈之人,如果出于采访需要,也要设法与之见面。
对于不可能采访到的新闻,邵飘萍也往往可以想到办法获得。
“一次,内阁讨论金佛郎案,严禁记者列席旁听。
邵飘萍守在会场门边,正为无法入内而发愁,见到法国公使进入会场,他立即尾随其后,门卫以为是公使的随从,没加阻拦。
次日,邵飘萍将采访到的关于金佛郎案的讨论内容见诸报端,内阁‘为之惊骇’。
”③在这个事件中,邵飘萍不仅表现出了他的胆大,还有他的机智灵活的做事方式。
邵飘萍既具有胆量,又有工作上的细心,他特别注意新闻中的时间、地点、人名、数量这些关键要素。
“在报道中国对德宣战的时间时,只有他通过询问时任财政总长的梁启超,而把时间由日期精确到了具体钟点,其他报纸竟都未能做到这一点。
”④
胆大和心细是记者必备的素质。
心细可以帮助记者发现新闻线索,而作为记者,不可避免会接触负面的新闻,如果不胆大,是很难全面了解到负面事件的状况,也就不能写出好的新闻报道来的。
可以说,新闻工作是勇敢者从事的职业,而不是怯懦者从事的职业。
“从2002年12月4日上午开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热线不断接到观众匿名来电,反映在12月2日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一平垣乡发生一起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但当地在处理事故过程中严重瞒报。
”⑤为此,记者曲长缨带领摄制组赶赴当地进行调查,在矿区、医院、火葬场都没有发现线索。
后来记者们到矿工住处实地考察,那里早已人去屋空。
但就在一间空屋的角落里,曲长缨发现了一个本子,上面写着“吕世文”的名字。
通过拨打本子上的电话号码,记者获得了吕世文的家乡地址,并通过派出所查出了吕世文的资料,找到其家属。
发现吕世文就是在矿难中死亡的矿工,而在当地提供的死亡名单中却找不到吕世文的名字。
由此,记者掌握了证据,最终真相得以大白于天下。
如果曲长缨当初因害怕而不敢到矿区,或者因为粗心没有找到写着电话号码的本子,那么这个事实可能就会不为世人所知。
四、掌握心理,把握时机
新闻采访活动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获得真实、有价值的材料,这就需要在采访时正确地揣摩受访者的心理,使其乐意为记者提供对真实情况的说明。
针对这一点,邵飘萍提出,要重视受访者对记者的视觉印象及心理反应,记者与采访对象虽然有时只是一面之交,但第一印象很重要。
他对记者的着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穿戴整齐,给人正派的形象。
而他自己则很善于控制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常常在采访中不拘泥于现有的环境,围绕特定的采访任务有意地改变条件,以顺应受访者的心理状态,使采访工作顺利进行。
另外,邵飘萍认为,在采访过程中应该不表明自己的采访意图,对事情不发表自己的见解,争取让对方围绕事件进行议论,对受访者表示敬意。
对方在谈吐中即使有误差也不说破,但是遇到被采访者欲言又止时,则要抓住要点问个清楚,不能丢了线索。
采访对象心理学是新闻心理学的重要部分。
在当面采访中,当采访对象处于被采访的良好状态时,采访活动会进行得很顺利。
相反,受访者如果出现局促不安,甚至敌视的情绪时,记者一定不能步步紧逼,而要放缓采访节奏,慢慢缓解对方的紧张心理。
如果谈话陷入僵局,记者则要根据受访者的神态及肢体动作判断对方的心态,是因顾虑不敢多言,还是已经结束自己的回答。
根据不同的情况,记者要做出相应的反应,引导谈话继续进行。
记者带着采访任务而来,要善于掌握采访过程中的主动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条件争取与采访对象形成积极的互动。
邵飘萍在长期的新闻工作中,锻炼出了发现新闻线索和判断有价值的新闻的能力,练就了一手过硬的采访本领。
他常常能够挖到独家新闻,爆出常人不知道但又想知道的政界秘闻,这些都源于他过人的新闻采访艺术。
一代报人邵飘萍在新闻采写方面的宝贵经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新闻记者。
无论处于什么时代,良好的采访技巧和写作能力都是记者必备的基本功。
邵飘萍的新闻采访艺术是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得来的,学习前人的经验,等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作为当今的新闻记者,我们不仅要善于学习和总结邵飘萍的新闻采访经验,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突破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
参考文献
①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57
②高钢:《新闻报道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2
③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48
④李珑,《邵飘萍采写艺术三论》[J].《东南传播》,2007(2):70-71
⑤《焦点访谈》记者追踪临汾特大矿难[EB/OL]./life/
special/C11027/20030929/101578.shtml,2003-09-29/2014-04-24
(作者: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新闻专业研究生)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