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冠县武训高级中学高二地理 经纬网复习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49 MB
- 文档页数:154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环境承载力1、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第十四单元中国地理一、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1.优越的地理位置(1)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
(2)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背靠亚欧大陆。
2.辽阔的疆域(1)填图:在下图中填出领土的四至点。
(2)濒临的海洋: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
3.众多的邻国——陆上14个、隔海6个4.行政区划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温馨提示] 我国疆域及地理位置的优越性(1)我国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种类齐全,且蕴藏量大。
(2)我国疆域辽阔,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广,且国防回旋余地大,利于国防安全。
(3)濒临太平洋,使我国东部深受海洋影响,雨量充沛,利于农业生产。
(4)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人民友好往来。
(5)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同中亚、西亚、欧洲陆上直接往来交流。
(6)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热量充足,便于生产生活;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复杂多样,利于发展多种经济。
二、我国的人口和民族1.众多的人口——13.7亿(第六次人口普查)特点 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政策 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分布 分布不均,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多、西北少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人口数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92%;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有1 600多万人。
共56个民族。
三、中国的地形 (一)地形、地势(1)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2)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a 天山—阴山、昆仑山—b 秦岭、南岭东北—西南走向 c 大兴安岭—太行山—d 巫山—雪峰山、长白山—e 武夷山、f 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 g 祁连山、阿尔泰山 南北走向 h 贺兰山、横断山脉 弧形山脉 i 喜马拉雅山(二)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位置、范围和特征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是相对独立的地形单元,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影响下,往往形成不同的人文地理特征。
高二年级地理科辅导讲义(第讲)学生姓名:授课教师:授课时间:一、经线和纬线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形状是一个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一)经线和纬线基本常识对比表格1-经线和纬线对比表格3-区分0°经线和180°经线的两侧经度分布三.经纬网1.用来确定某点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也是建立地理事物之间空间位置的一个重要途径。
2.地理方位的判断在用经纬网确定两点的相互方位时,应注意的问题是:①位于同一经线上的两点为方向的关系,位于同一纬线上的两点为方向的关系。
②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判定两点间东西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③按经线确定南北方向是绝对的。
是地球上最北的地点,它的四面八方都是,南极则相反;按纬线确定东西方向则是相对的,理论上讲地球上没有最东的地点,也没有最西的地点,判定东西方向,首先要选择劣弧段(两点间的差值小于180°的弧段),再按地球的自转方向确定方位。
3.球面最短距离(经过两点的大圆劣弧长度):航海和航空的线路设计中经常应用①同一经度上的两点,其劣弧线就是经线②北半球上的两点,劣弧线“向北凸”;南半球上的两点,劣弧线“向南凸”。
③计算:纬度一度:所对应的经线长度为110(千米)经度一度:所对应的纬线长度为110 x 当地地理纬度的余弦(千米)。
思考题:在野外迷路了,你有哪些确定方向的办法?罗盘定向,北极星定向,太阳定向,手表定向。
强化训练1.以下有关地球上纬线和经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任何地方,纬度差1°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B.经度差1°的纬线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C.O°纬线的长度是O°经线的两倍多D.任何纬线圈都长于任何经线圈2.关于东西半球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经度的范围都在东半球B.本初子午线和1800经线是东西半球的界线C.1800经线在东半球D.200W—00—1600E的经度范围为东半球3.用200W和1600E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界线的依据是()A.这两条经线都从海洋上经过,不经过陆地B.这两条经线正相对C.这一经线圈基本上各国边界上通过D.这一经线圈基本上在大洋通过,避免把非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分在两个半球读右经纬网图,回答4—7题:4、穿过海洋最长的经线是:()A、A线B、B线C、C线D、D线5、比较不同纬线的长度:()A、①线是②线的1/2B、②线比③线长C、③线比④线长D、①②③④四条纬线一样长6、甲、乙两人从G点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前进的方向保持不变,那么:()A、两人都能回到原出发地点B、两人都不能回到原出发地点C、只有甲能回到原出发地点D、只有乙能回到原出发地点7、图中符合“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条件的是:()A、E点B、G点C、H点D、K点-如何确定某一地的经纬度位置?2、利用经纬网确定两点之间的相对位置【知识总结2】-如何确定两地的相对位置?(1)若两者经度相同,则为方向,南北极点为的终点。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含地球和地图)[考纲要求]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2.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图例。
3.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由图可知,地球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故其形状为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二、地球仪1.经线和纬线2.经度和纬度(1)经度的划分及东西经的判断:(2)纬度的划分及南北纬的判断:三、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1)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表示形式⎩⎨⎧文字式:如图上1 cm 代表实地距离5 km 数字式:1∶500 000线段式:(3)特点: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地范围就越小,但反映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2.方向3.图例和注记 ▲珠穆朗玛峰8 844.43 m 中“▲”属于图例,“珠穆朗玛峰”和“8 844.43 m”为注记。
四、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1.等高线地形图依据等高线特征,读图判读地形类型,方法如下:2.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反映出沿剖面线的地势高低的变化状况和坡度的大小状况。
常见经纬网图(一)定“方向”在经纬网图中,确定两点之间的方位可以执行以下定位流程:依据经线定南北―→依据纬线定东西―→综合定方位具体分析如下:(1)方格状经纬网图:此类图中,经线和纬线一般表现为直线形式,两两相交构成方格状经纬网图,对A、B 两点的相对方位的判定可依据以下流程:依据纬线的排列确定B点在A点南方⇒依据经线的排列确定B点在A点东方⇒综合分析B点在A点东南方向(2)弧线式经纬网图(以极点经纬网图为例):此类图中,纬线表现为圆弧线,经线表现为放射状直线,此类图中准确判定地球的自转方向是定位的关键。
如图所示,对A、B两点的相对方位的判定步骤如下:(二)定“距离”(1)若两点在同一条经线上,则两点间距离等于两点纬度差乘以111 km。
如图中AB之间距离=1°×111 km=111 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