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宁夏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考点:《综合素质》备考之学生观
- 格式:doc
- 大小:168.50 KB
- 文档页数:3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考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
学生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支配着教育者的行为,决定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或师生关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展开的,而这种思想认识的核心就是学生观。
科学合理的学生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良性师生关系,有助于高效的开展教学实践,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般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具体表现: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
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由情绪到情感的顺序发展。
教学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具体表现: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教学启示: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
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
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教学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考点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
学生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支配着教育者的行为,决定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或师生关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展开的,而这种思想认识的核心就是学生观。
科学合理的学生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良性师生关系,有助于高效的开展教学实践,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般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具体表现: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
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由情绪到情感的顺序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具体表现: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
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
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教学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具体表现: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熟读知识点
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点。
以人为本
学生观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民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二、教师资格综合素质教育观总结
1.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如:老师对学生没有偏见;老师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
老师关注到所有学生。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如:突出让学生全面发展;课程均衡配置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如:老师发展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重点的教育
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2.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之学生观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两独一发)(一)学生是发展的人(动态变化)1.学生是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等规律。
教育启示: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1.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成功的,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都应充满信心。
教育启示:教师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对教育好每个学生都应充满信心,不能因为学生当下的表现不好而否定学生未来的发展。
1.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
教育启示: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理解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二)学生的独特的人(不同)1.学生是完整的人。
(与机器不同)学生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是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教育启示: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
1.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与别人不同)学生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
教育启示: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照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因材施教。
1.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与成人不同)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教育启示:教师要做到换位思考,不能用自己的视角和观念思考和评价学生的想法和行为。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1.学生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思想方面)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
教育启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因势利导地施加教育。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方面)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教育启示:教师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小学综合素质》学生观这一节需要“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
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以人为本”的教育战略思想把人置于教育发展的起点和目标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
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很好地体现和遵从了学生的本质属性,将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人,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并切实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置在发展的主体位置。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作“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而现实中,个别教师忽视学生的独立主体性特点,以教师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进而树立教师的所谓绝对权威,这是与当代学生观相悖的。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学生角色观念,帮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探究。
在这种学生观的引导下,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索精神,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地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教资考试高频考点之学生观在中小学教师资格科目一综合素质考试中,职业理念一章涉及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这一章的的题型有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是需要重点备考与记忆的一章。
现就“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进行备考指导。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我们可以总结为“两独一发”。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包括: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完全否定,要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发展。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
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
学生是不是能生活的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的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快乐,都和他们所在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天津中公教育·中公天津教师考试网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照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安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
2017年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复习资料:学生观第二节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于其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获得的发展机会也不相同。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发展史的考察指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城市和农村的分离。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旧的社会生产分工和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是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
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人的片面发展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中发展到了极端的地步。
3.机器大工业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与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
首先,机器大工业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需要。
其次,机器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因为机器大工业生产创造了极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财富,缩短了劳动时间,使工人有物质条件、时间、精力去从事学习,发展自己。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机器大工业生产所提供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并不能充分地实现。
只有消灭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全体劳动者提供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才能使他们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考试真题:第二章学生观一、单项选择题1.下图中,教师的做法违背了( )。
【2014年下半年小学】A.教育公平B.因势利导C.因材施教D.循循善诱【答案】A【解析】教育公平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
图中教师因为公开课而不让学生上课,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没有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违背教育公平。
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话提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关注( )。
【2013年上半年小学】A.学生的独特性B.学生的自主性C.学生的发展性D.学生的主体性【答案】A【解析】“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不同的,老师要关注学生的独特性,因材施教。
3.常言道“数子十过,莫如奖子~长”,这句话启示我们教育应该坚持( )。
【2013年上半年中、小学】A.以实战锻炼为主B.以情感体验为主C.以表扬奖励为主D.以说服教育为主【答案】C【解析】ABCD都是从知情行等不同的角度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
题干中“数子十过,莫如奖子一长”明显体现的是一种肯定的方法,选C。
二、材料分析题4.今天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是一篇文言文课文。
上课伊始,老师说:“这篇课文比较长,我们将用两节课学完。
”说完,便转过身去板书,他刚写完课文题目,便听到有学生喊“报告”。
“什么事?”老师问。
“老师,我不同意用两节课的时间学习这篇课文。
”喊报告的那位同学站起来说。
“为什么不同意呢?”老师和蔼地问。
“我认为这篇课文虽然长,但语言比较好懂,即使有些难懂的句子,课文下面都加了详细的注解,而且我们按照您的要求预习了课文,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大部分同学应该基本掌握了这篇课文的内容,所以没有必要花两节课了。
”老师听了该学生的解释后,便向大家问到:“你们还有谁赞成他的意见?”,结果同学们都赞成。
于是老师说:“很好!我也赞成大家的意见,那么我们就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学习这篇课文吧!”同学们立刻发出了满意的欢呼声。
“学生观”属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一《综合素质》“职业素养”模块知识。
该知识在选择题及材料分析题中进行考查。
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
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很好地体现和遵从了学生的本质属性,将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人,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并切实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置在发展的主体位置。
二、现代学生观(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1.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4.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 学生是完整的人;2.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 学生是责权主体。
例题解析1. 以下关于“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说法不正确的是()A. 学生是发展的人B. 学生是独特的人C. 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D. 学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2. 吴老师通过和学生聊天来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再结合他们遇到的问题进行分层教学。
吴老师的做法表明,他关注()A. 学生发展的可变性B. 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C. 学生发展的阶段性D. 学生发展的不均衡性3. 下列选项属于正确的学生观的是()①学生是发展着的人②人是未完成的存在物③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④学生的发展应当具有个性化⑤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帮助者而不是决定者⑥教师要不断自我完善才能树立正确的学生观A. ①③④B. ①②③C. ③④⑤D. ①⑤⑥4. 材料: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欣赏几幅字画,其中有一幅是郑板桥的“丝竹图”。
2017宁夏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职业理念—学生观材料分析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已经开始,宁夏教师资格考试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试科目比以前增加了许多,相对应的考试难度也有所增加,在这里中公教育专家整理了一些教师资格证相关的备考技巧分享给各位考生,希望对各位的考试能有所帮助。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学生观的材料分析题点: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学生观:广义学生观: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二、全面发展三、教育公正狭义学生观:“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1.学生是发展的人解析:这一点里面书上对应了三点分别是:(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是有巨大发展潜力的;(3)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之中。
其中,在材料题里面,着重我们需要关注的是(2)(3)两点,这两点需要我们放在一起来理解。
学生是发展的人,强调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之中,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需要我们老师对他们充满信心,当然也会犯错误,需要我们允许他们犯错误,理解并帮助他们。
在材料里面,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缺点和错误,而老师一般对学生循循善诱,积极教导,帮助学生成长。
2、学生是独特的人解析:这一点书上也对应了三点,分别是:(1)学生是完整的人;(2)学生具有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相比具有差异性。
其中考察得最多的是(2),对于这一点,它的关键词是两个:个体差异性和因材施教。
在材料里面基本上学生有自己的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老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解析:这一点书上也对应了三点:(1)学生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的人;(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权责的主体。
重点考察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点。
关键词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
在材料里面,一般出现的都是,老师把更多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学习,老师起到的是引导和帮助的作用。
二、全面发展解析:这一点不用多说,一般我们认为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在材料里面,这五育全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也不切实际,所以一般一个人出现两个及以上不同方面的发展,我们就认为是全面发展。
2017宁夏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考点:《综合素质》备考之
学生观
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已经开始,宁夏教师资格考试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试科目比以前增加了许多,相对应的考试难度也有所增加,在这里中公教育专家整理了一些教师资格证相关的备考技巧分享给各位考生,希望对各位的考试能有所帮助。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的基本看法与认识。
“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学习的主体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教师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识强加给学生。
(3)学生责权的主体
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认识的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因此教师应当把学生看做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以人为本学生观不仅要求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看待。
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成长。
以人为本学生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各个方面的平均化发展,教育活动涉及到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与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要求每个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各个方面都能够获得应有的发展,同时也要承认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各个方面的发展指标。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它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
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宁夏公职类考试课程是如何设置教学的!
中公教育宁夏公职类考试培训与辅导专家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公考大战中拔得头筹!宁夏公职类考试题库邀请您一同刷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