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一诊作文写作指导:面对铺天盖地的假新闻,我们该如何保持清醒?(附文体详解及范文精评)
- 格式:docx
- 大小:20.80 KB
- 文档页数:4
当今社会广告铺天盖地作文800字示例文章篇一:《当今社会广告铺天盖地》哎呀,走在大街上,那广告就像潮水一样,一波又一波地向我们涌来。
你瞧,街边的大广告牌上,印着超级大的明星脸,旁边就是他们代言的产品。
有一次我和妈妈逛街,就被这广告给“袭击”了。
“妈妈,你看那个大姐姐好漂亮啊,她拿的那个饮料看起来好好喝。
”我指着广告牌对妈妈说。
妈妈看了一眼说:“宝贝啊,那是广告,可不一定就像看起来那么好呢。
”我当时就不太明白,心想,广告上的东西肯定都是好的呀,大姐姐笑得那么甜,那饮料肯定特别美味。
再说说看电视的时候吧。
正看到精彩的动画片呢,突然就插进了广告。
什么玩具啦,零食啦,多得数不过来。
我弟弟每次看到玩具广告就特别兴奋,大喊着:“我要那个玩具,我要那个玩具!”可等妈妈真给他买了类似的玩具,他又觉得没有广告里说的那么好玩。
这广告啊,就像一个会魔法的骗子,把东西夸得天花乱坠。
还有啊,打开手机或者电脑,那些弹窗广告简直让人心烦。
有时候不小心点错了,就会进入一些乱七八糟的页面。
我爸爸就老是抱怨这个。
他说他本来是在查工作上的资料呢,结果一个弹窗广告弹出来,差点就把他的电脑搞死机了。
这广告就像不请自来的讨厌鬼,在你不想看到它的时候突然冒出来。
学校里也有广告的影子呢。
有的同学会带一些新奇的文具或者小零食来学校。
大家就会围上去问,“这个在哪里买的呀?”那个同学就会说:“我在电视上看到广告了,就叫我妈妈买了。
”这时候,广告就像一个小喇叭,在同学们之间传播着。
不过呢,广告也不全是坏的。
有一次我牙疼,特别难受。
妈妈看到一个牙膏广告,说这个牙膏对牙疼有帮助。
就给我买了。
嘿,你还别说,用了一段时间后,牙真的没那么疼了。
这时候广告就像一个好心的小使者,给我们带来了有用的信息。
在商场里,那些促销员大声地介绍着产品,这也是一种广告呢。
我和奶奶去买衣服的时候,有个促销员姐姐特别热情地对奶奶说:“奶奶,您看这个衣服,是新款式,特别适合您这个年纪的,穿起来又舒服又好看。
高考作文写作:如何面对诽谤抹黑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点评)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我们不时会遇到流言蜚语,甚至诽谤和抹黑。
如何应对呢?有人说,嘴长在别人身上,耳朵在自己身上,根本不必听。
也有人说,经受流言蜚语和赢得赞誉一样,是生活的常态,不如淡然处之。
也有人说,面对恶意侮辱抹黑,不能做“沉默的羔羊”,必须勇敢反击。
也有人说……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呢?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命题方式:审题要点: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
本题题干要求考生对“流言蜚语”的看法。
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抓住关键词,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过程:所给的材料属于思辨型议论文材料。
材料的第一句话是说“流言蜚语,甚至诽谤和抹黑”普遍存在于生活中,第二句提出怎样应对生活中的“流言蜚语,甚至诽谤和抹黑”,第三句分别列出人们面对“流言蜚语,甚至诽谤和抹黑”的几种不同看法或态度:一种是根本不必去听;一种是淡然处之;一种是勇敢反击。
当然,材料中“……”表明还有其它不同的看法。
给材料提示,注意关键词:(1)生活中,小到个人,大到国家。
个人、国家;(2)流言蜚语,甚至诽谤和抹黑,三种不同层次的关键:流言蜚语(个人层面,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诽谤(人民内部矛盾或国与国非战略层面矛盾)、抹黑(国与国层面战略性矛盾)。
参考立意:淡然地面对流言蜚语;保持战略定力,行稳致远;对于恶意诽谤者,必须选择恰当的机会在适当的场合予以澄清;面对抹黑,不仅要坚决回击,还要揭露其背后的恶毒目的;高姿态面对流言蜚语,不屑理睬;……参考素材:印第安纳大学心理学家唐纳·埃德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对谣言的反应决定该谣言的命运。
埃德花了三年时间听取了79个女孩的谈话。
如何提高自身媒体素养作文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就像无处不在的空气,包围着我们的生活。
可这信息有的像金子,有的像沙子,甚至还有的像毒药。
那咱要怎么在这信息的海洋里游得稳、游得好,提高自身的媒体素养就显得至关重要啦!咱得有一双“火眼金睛”。
啥意思呢?就是要能分辨真假信息。
现在有些消息,传得那叫一个玄乎,可仔细一琢磨,漏洞百出。
比如说,什么“吃了这个就能长生不老”“每天甩甩手就能瘦十斤”,要是咱一听就信,那可就闹笑话啦。
所以,遇到消息别着急,多问几个为什么,看看来源靠不靠谱,证据充不充分。
这就像买东西挑挑拣拣,咱得选真材实料的,不能被那些花里胡哨的包装给骗了。
咱不能做“跟风党”。
看到一条热门消息,别跟着大家一拥而上,盲目点赞或者转发。
得先自己想一想,这事儿合不合理,符不符合常识。
有时候,大家都在传的不一定就是对的。
就好比一群人都往一个方向跑,结果可能是前面啥也没有,只是大家都没搞清楚状况就跟着跑了。
咱们要有自己的判断,不随大流,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还有啊,咱要广泛涉猎各种类型的媒体。
别只盯着一种看,比如说只看娱乐新闻或者只看财经报道。
得多看看不同领域的,这样才能拓宽咱的视野,了解到世界的多样性。
而且,不同类型的媒体也能让咱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就像多面镜子照自己,能把自己看得更全面。
另外,咱得学会批判性思维。
看到一个观点,别立刻就全盘接受,要想想有没有其他可能,有没有反面的例子。
就像和人辩论一样,得能找出对方的漏洞,也得能坚守自己的立场。
这可不是抬杠啊,是为了让咱的思考更深入,不被表面的东西迷惑。
我想说,提高媒体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得像练功一样,日积月累。
咱们得时刻保持好奇心,多学习,多思考。
这样,在这纷繁复杂的媒体世界里,咱才能站稳脚跟,不被忽悠,真正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让媒体为咱的生活服务,而不是被媒体牵着鼻子走。
所以,小伙伴们,让我们一起努力,提高自身的媒体素养,在信息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吧!。
2024年达州市高三语文1月第一次诊断性测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考生只交答题卡,试题卷请带走。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从有了文学史以来,散文就好像是受到了歧视。
一般人谈论文学类别,往往只谈诗歌、小说、戏剧这“老三样”。
即使谈到散文,也令人有“敬陪末座”之感。
这是非常不公平的。
一般讲到散文的应用,不外抒情与叙事两端。
抒情接近诗歌,而叙事则邻近小说。
不管是抒情还是叙事,散文的真精神在于真实。
抒情要真挚动人而又不弄玄虚,叙事不容虚构而又要有文采有神韵。
可是有一些人往往是为了消遣而读书。
文学作品真实与否,在所不计。
即使是胡编乱侃,只要情节动人,能触及他们灵魂深处的某一个并不高明的部位,使他们能够得到一点也并不高明的快感,不用费脑筋而又能获得他们认为的精神享受,在工作之余,在飞机上,在火车中,一卷在手,其乐融融。
散文担当不了这个差使,于是受到歧视。
倘若把文学分为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散文属于阳春白雪。
真要欣赏散文,需要一定的基础、一定的艺术修养。
虽然用不着焚香静坐,也要有一定的环境。
车上、机上、厕上,不是适宜的环境。
因为文学作品都要能给读者一点美感享受,否则文学作品就会失去它的社会意义。
但是,美感享受在层次上是不尽相同的。
散文给予的美感享受应该说是高级的美感享受,是真正的美感享受。
它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洗涤人的灵魂。
像古希腊的悲剧,它能使人“净化”;但这是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净化。
在这一点上,外国的散文也同中国一样。
材料作文“面对媒体各种动听诱人消息的轮番宣传”及范文【作文材料】面对媒体各种动听诱人消息的轮番宣传,有些人欣然接受,有些人不为所动,还有人不仅自己不相信,还提醒别人“不要太天真”。
【范文广场】1、知其本质,方能哓天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媒体网络使消息能够更轻易、更方便地接近人类的日常生活。
但过度的宣传却带来了三种完全不同的态度和看法。
带来这种不同的原因,无非都是个人和现实的选择,而我们所要做的并非是纯粹地接受和拒绝,也不是去提醒别人不要这么做。
而是尊重事实,选择那些该听的去深入了解,那些夸张的过度修饰简单忽视,这才是相对合理的方法。
林徽因曾说过:“真正的宁静并不是避开车马喧市,而是在心灵修篱种菊,这才是真正的宁静。
”我们在面对轮番宣传时,是否也应该让心灵沉静下来,去听听那些被光鲜外表下隐藏的真实。
不是避开车马喧市,也不是拒绝相信一切。
拒绝、不拒绝都是你自身的权利,然而若是被外物所牵引,没有自己的主张,那么人就是没有主见的,不过是空洞的躯壳罢了。
当我们能够更深入了解那些消息的内容,抽取主干之后,我们或许就会知晓另一个不同的世界。
就好比朱塞佩所导演的《天堂电影院》中,有一句台词说:“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全世界。
”看透问题的本质,生和死就好比是鱼和熊掌,也好比是真实和谎言,并非只有贤者有是心也。
然而,我们也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那些本应该告诉事实的媒介,却是在做一些属性转移的事?当今社会,是不是真的因为人的欲望而变了质?《论语》说“小人喻于利”,是否也该理解媒体真正该做些什么,虽然我们个体没有改变媒体性质的权利,但是我们是否也该深思一下,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又能够挽救一些什么呢?生存还是灭亡,这是一个问题,是默默忍受命运所带来的毒剑,还是挺身抗击一切现实的苦难?是继续持有接受的态度,还是依然置身于事外,都源于你对于本心的选择。
圣心并非我们人人都具备,但是那份追求真相的好奇心,那份看透事物本质的慧眼,我们却可以修炼,可以从细小事物中一步一步地走出来,从而进一步达到圣心的境界,人的智慧,对于其主观判断和客观影响都具有深刻的影响,知其本质,我们才不会被虚假所蒙骗,也就能去感悟天下。
面对假新闻媒体和公众该如何应对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传播的方式也日新月异。
然而,与此同时,假新闻的泛滥也给公众带来了困扰。
面对假新闻媒体和公众,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要保持理性思考。
在面对新闻报道时,不要轻信一面之词,要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
可以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比对不同媒体的报道,形成客观全面的认知。
同时,要注重事实核查,不要被标题党和夸张报道所蒙蔽,理性对待信息,不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内容。
其次,要提高媒体素养。
公众应该学会辨别媒体的可信度,选择权威、正规的新闻媒体获取信息。
在社交媒体时代,要注意筛选关注对象,避免沉溺于八卦、谣言等低质量信息。
同时,要学会利用网络搜索引擎等工具,主动查证信息的真实性,不盲目相信一切网络传言。
此外,要加强信息教育。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公众的信息素养教育。
培养公众批判性思维,提高辨别假新闻的能力。
在教育中注重媒体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新闻,不被虚假信息误导。
同时,家长也要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教育他们如何辨别真假信息,提高信息素养。
最后,要加强监管和惩处。
对于故意传播假新闻的媒体和个人,应该依法追究责任,加大打击力度。
建立健全的新闻监管机制,加强对新闻报道的审核和监督,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同时,公众也要积极举报假新闻,共同维护信息传播的清朗环境。
总之,面对假新闻媒体和公众,我们需要保持理性思考,提高媒体素养,加强信息教育,加强监管和惩处。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假新闻的传播,维护信息传播的健康环境。
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理性、负责任的信息传播者,共同建设一个真实、客观的新闻世界。
如何应对新闻报道中的虚假信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海量的新闻所包围。
然而,其中不乏虚假信息,它们就像“病毒”一样,侵蚀着真实信息的空间,误导公众,甚至可能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新闻报道中的虚假信息呢?首先,要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识别和评估信息的有力武器。
当我们接收到一则新闻时,不能盲目地相信和传播,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比如,新闻的来源是否可靠?有没有多方的证据支持?报道中是否存在逻辑漏洞?通过这样的思考,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新闻,不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迷惑。
其次,学会核实新闻的来源。
可靠的新闻来源通常具有良好的声誉和专业的采编团队。
比如权威的官方机构发布的信息、知名的传统媒体等,它们在发布新闻前往往会经过严格的审核和验证。
而对于一些来源不明、不知名的网站或自媒体账号发布的新闻,我们要保持警惕。
可以通过查看其域名、过往发布的内容等方式来初步判断其可信度。
再者,交叉验证信息也是至关重要的。
不要仅仅依赖于单一的新闻来源,而是要从多个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对比和分析。
如果不同的可靠来源都报道了相同的内容,那么其真实性就相对较高。
但如果各个来源的说法存在差异,就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找出真相。
同时,关注新闻的细节也能帮助我们辨别真假。
虚假新闻往往在细节上存在漏洞或不合理之处。
比如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信息模糊不清,或者数据、事实与常识相悖。
仔细审查这些细节,能够让我们发现其中的猫腻。
此外,提高自身的媒体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了解新闻的制作过程、传播规律以及常见的误导手段,能够让我们在面对新闻时更加敏锐。
比如,有些新闻会采用夸张的标题来吸引眼球,但内容却与标题不符;还有些会故意截取片段来歪曲事实。
只有具备了足够的媒体素养,我们才能识破这些“套路”。
我们还应当保持冷静和客观的态度。
在面对一些引起强烈情绪反应的新闻时,如愤怒、恐惧、喜悦等,要提醒自己不要被情绪所左右。
辨别虚假信息提升媒介素养的作文亲爱的小伙伴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条消息,感觉特别震撼,赶紧分享给身边的朋友,结果才发现这是一条虚假信息!这种情况是不是让你感到又气又恼?别着急,今天我就来教大家如何辨别虚假信息,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
我们要学会“三思而后行”。
在看到一条消息时,不要急于转发,而是要先问问自己:“这条消息是真的吗?我怎么知道它是假的?”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可以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同时也能让我们的朋友圈更加纯净。
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
有时候,一条消息可能会引起我们的共鸣,但我们不能盲目跟风。
要学会自己去查证,看看这条消息是否有依据。
比如,我们可以去看看新闻报道、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或者在网上搜索相关的资料。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好地辨别真假信息了。
我们要学会“用逻辑去思考”。
有些虚假信息可能会利用我们的情感来进行操控。
比如,一些谣言会说“某某明星去世了”,这时候我们就要用逻辑去分析:一个明星去世,为什么没有媒体进行报道?为什么没有官方发布的消息?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判断出这条消息是否有可能是虚假的。
我们要学会“多方面了解”。
有时候,我们可能只看到了一条消息的一部分,就认为这是真实的。
但实际上,这可能是别人故意截取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在了解一条消息时,要尽量从多个渠道去获取信息,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事情的真相。
辨别虚假信息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充满信息的世界里,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虚假信息所蒙蔽。
当然啦,提升媒介素养不仅仅是辨别虚假信息这么简单,还有很多其他的方面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掌握。
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去学,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信息传播者!好啦,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啦!希望大家都能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我们的朋友圈更加美好!下次再见啦!。
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作文“如何面对海量信息”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战国策》有云:“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在当今这个网络化、多元化的社会里,各种信息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
如何面对海量信息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
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这是一道极简式的材料作文题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似乎每天都沉浸在一片海量的信息中。
新闻、段子、热门话题,各种内容源源不断地涌入我们的视野。
这种现象被称为“信息爆炸”,面对如此巨量的信息,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如何应对?一、建立信息过滤体系,避免无效信息信息爆炸背后的问题是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混杂。
我们需要建立信息过滤的框架和体系,区分信息的价值。
例如采取以下措施:1、根据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设置不同的重要性等级;2、使用智能算法进行信息流过虑,自动过滤无关内容;3、建立信息评级体系,对信息来源进行打分;4、根据个人需求设置信息屏蔽词,避免无效信息进入视野。
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盲目跟从在信息爆炸时代,独立思考尤为关键。
我们要培养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不随波逐流:1、对信息采取质疑态度,不随意传播未验证信息;2、在转发信息前思考信息来源的可靠性;3、对热点观点保持清醒独立的判断,不盲目跟从;4、在信息中识别价值观元素,理解背后动机。
三、进行知识整合,深入理解信息1、我们需要整合分散的信息碎片,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2、将相关信息进行归类、概括,整合为知识体系;3、对重要信息进行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4、将信息与已有知识进行链接,内化为认知结构的一部分。
四、开展深度阅读,提高理解能力1、浅层快速阅读难以真正理解信息。
我们需要开展深度阅读:2、专注阅读重要信息,避免被点击诱惑打断;3、进行批注、总结等活动,加深理解;4、采取思考式阅读,不断提问,理清信息逻辑;5、结合背景知识进行推理,判断信息间的关系。
辨别虚假信息提升媒介素养的作文《辨识虚假信息:提升媒介素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各种新闻、广告和社交媒体动态包围。
这些信息中,有些是真实可信的,但也有很多是虚假的、误导性的。
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辨别真假的能力,很容易就被那些“假新闻”或“谣言”所迷惑,做出错误的判断。
那么,我们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辨别虚假信息呢?我们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
不要轻信任何信息,尤其是那些听起来太好而不真实的内容。
比如,当看到一条消息说某个公司即将上市时,我们要想一想,这是真的吗?有没有可能是为了吸引投资者而故意夸大其词?这时候,我们可以上网查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这家公司是否真的有上市的计划,或者它的股价是否真的在上涨。
我们要多读书,多看报。
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接触到虚假信息的机会。
比如,我们可以读一些权威的新闻网站,而不是那些只追求点击率的网站。
在这些网站上,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经过核实的信息,而不是那些未经证实的消息。
我们还要学会使用搜索引擎。
当我们遇到不确定的信息时,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来验证。
比如,我们可以输入关键词“某某事件”,看看搜索结果中是否有可靠的报道和分析。
如果有很多不同的来源都给出了类似的信息,那么这个信息很可能是真实的。
我们也不能忽视社交媒体的力量。
在社交媒体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热门话题和热门帖子。
但是,这些热门话题并不一定都是真实的。
有时候,它们可能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故意制造的假象。
因此,我们在关注这些热门话题时,也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那些未经证实的消息。
我们要记住一点:知识就是力量。
只有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辨别真假信息。
所以,我们应该多学习一些关于媒介素养的知识,了解如何辨别虚假信息的方法,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不受虚假信息的侵害。
总的来说,辨别虚假信息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它可以帮助我们在信息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虚假信息所迷惑。
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去实践,就一定能够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
达州一诊作文写作指导:面对铺天盖地的假新闻,我们该如何保持清醒?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假新闻就是假借新闻报道形式传播的错误虚假、耸人听闻的信息。
“假新闻”成为英国柯林斯英语词典2017年度热词。
从“XX头条”到“XX热搜”,从朋友圈到微博无不充斥着虚假信息。
从防核辐射抢盐到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从5G基站传播新冠病毒到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果变幻莫测……无不考验着人们的判断力。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情形随处可见,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会上假新闻的当?这可能与个人立场无关,纯粹是因为人们懒得思考;也有人认为这是信息时代带来的困惑,也有人认为这是世界价值多元带来的结果……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经历或者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信息意识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
题目提供了基于当下“假新闻”的相关材料作为写作情境。
材料第一句话界定了“假新闻”的定义:借助媒体形式传播错误虚假、耸人听闻的信息;第二句话点出“假新闻”这一词汇在英国柯林斯词典中成为2017年度热词,足见其热度;第三句话指出现实情况,假新闻的无处不在,充斥在朋友圈、微博等热门交流平台;第四句话列举现实的例子,指出我们生活中的假新闻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很多可笑的假新闻;材料最后一段分析“那么多人会上假新闻的当”
的原因,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
考生写作时要紧扣材料内容,不可脱离材料,另起炉灶,否则会导致偏题或跑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经历或者思考?”这一任务要求考生在阅读以上材料的基础之上,写出和假新闻有关的经历或深入思考,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3.价值取向的限制。
题目对“上假新闻的当”的人持批判态度,他们上假新闻的当是缺少判断力、“懒得思考”,命题人的价值取向意在引导考生面对铺天盖地真假难辨的新闻内容,应该保持敏锐的甄别意识和健康理性的传播意识。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
针对命题人对“假新闻”陈述和评价的不同角度,考生可以多角度选择立意。
可以从“假新闻”的传播角度来写,指出媒体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以从“假新闻”的受众角度来写,指出受众在看到新闻的第一瞬间应该有理性的思考和甄别,不盲目跟风,不随波逐流;可以深挖原因,即人们为何会上“假新闻”的当,可以从信息时代带来的困惑角度或者世界价值多元带来的结果等角度去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办法;还可以思考“假新闻”为何传播如此之快……可选择的角度是多种多样、多维度的,立意自由而广阔。
2.素材的选取是开放的。
本题提供了与“假新闻”相关的一系列材料,考生可以自由选择组合材料,只要围绕材料内容,抓住材料间的内在联系,无论如何组合、如何侧重都可以,但最好不要只选择其中一部分进行写作。
在所给材料的基础上,考生可以展开联想和思考,补充更多的论据为论点服务。
3.文体是自由的。
考生确定立意后,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记叙文或议论文,但不论选择哪一种文体,都要写出自己的经历或者思考,只要文体特征鲜明即可。
解题
这是一道叙议结合的新材料作文,其逻辑结构类似于2019全国卷Ⅰ作文题目,但任务限制较为宽松,重点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思维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语料取材真实,体现了情境真实性的命题趋势,既能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和思考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假新闻现象,又能引领和导正考生的价值观,也有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考查。
本题审题难度不大,但考生需要挖掘材料的深度和广度,做到立意精准、内容深刻。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传播真实信息,发扬正义之声。
2.三思而后信。
3.媒体应对“假新闻”负责。
4.“假新闻”只欺骗懒得思考的人。
5.“假新闻”考验我们的判断力。
6.向“假新闻”说不。
······
偏题立意:
1.面对“假新闻”,我们应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面对“假新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纯属无中生有)
2.假新闻是什么?(只关注定义,不符合任务要求)
3.假新闻无处不在。
(单纯陈述“假新闻”现象,缺少思考和判断)
4.媒体人的责任。
(泛化写作,没有针对性)
······
下水文
深思明辨,莫让谣言遮慧眼
一考生
深思明辨,莫让谣言遮慧眼
有人曰:谣言止于智者。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充满谣言的世界里,那么我们该如何做才能不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而是成为一个智者?这就需要我们拥有深思明辨的能力。
深思明辨,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假新闻”这个近年出现的热词,我们对它并不陌生。
在如今这个科技力量雄厚的时代里,手机一联上网,各色各样的新闻扑面而来,我们也分不清这消息是真还是假。
看到一则新闻,可能因为没有进行思考,随手一转发,循环王府,越来越多的人就会上假新闻的当。
在2020年疫情期间,大家都可能做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吧?一则“双黄连对新冠病毒有效”的信息一出,人们便半夜排着队到药店抢购,就连网上所谓的“双黄连”月饼也没能逃过此劫,大家根本就不管真假,看到这则消息便蜂拥去买。
很多时候,明显被营销号恶意带节奏的事情,也会因我们没有一双慧眼,便成了营销号的跑马场。
深思明辨,不信谣,不传谣。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倘若我们缺乏深思明辨的能力,倘若我们缺乏一双识别流言的慧眼,那我们就很有可能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传播虚假新闻,造成人群恐慌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有时候不经意地随手一转,因不做思考的人多如牛毛,会使得辟谣的人有理也说不清。
我们从别人口中听说的人或事,常常只是一个参考,切莫完全信以为真。
在新冠期间,国家政府曾多次劝诫人们不信谣,不传谣,但仍有一些人管不住自己的嘴,以致最后被拘留。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该相信谣言,而要相信真理,要知道正义终究不会被邪恶所胜,黎明的那道光终会越过黑暗。
深思明辨,不要成为所谓的“键盘侠”。
我们有时候从别人的口中认识了一个人,看见了关于他不好的言论。
久而久之,自然不会去管他本身是怎样的人。
在网上所谓伸张正义的“键盘侠”们层出不穷,他们拿着键盘,认为自己便是世间的神,来人间伸张正义。
我们不应该因为一些尚未得到证实的谣言就随便否定一个人,可能你花十几秒钟打出的字,他们却需要无数个日夜来剖析自己。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赞美的话可以脱口而出,诋毁的话却要三思而后行。
对网上的流言我们要有一双慧眼,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谣言看真理,深思明辨,不要成为所谓的“键盘侠”。
谣言止于智者。
信息虽然真真假假,但我们若拥有了一双慧眼,拥有了深思明辨的能力,便可以不被谣言所迷惑。
不要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深思明辨,莫让谣言遮慧眼。
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亮点有二:
一是结构清晰,一目了然。
文章开篇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摆出观点“要想不让谣言遮慧眼,就要拥有深思明辨的能力”,直截了当,清晰明了;正文层层递进,围绕“深思明辨”深入探究,紧扣当下时事热点素材,贴近生活;结尾处再次点题,强化观点。
二是语言流畅,文风清新自然,说理性强,且用“跑马场”“键盘侠”等热词串联文章,形象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