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拱之说
- 格式:docx
- 大小:305.27 KB
- 文档页数:4
教你瞻仰那些迷人又烦人的教堂——东正教堂篇上次说到,有空聊聊从俄罗斯到希腊、几乎占据了整片东欧地区的东正教堂。
一言既出,说后悔显得矫情,老实填坑吧。
既然3步撸直了乱得一逼的天主教堂,聊到东正教堂,那必须一步不多,一步不少,也是3步摆平。
真不是我想逞能,如果你了解天主教和东正教千年来的恩恩怨怨,就知道一碗水端平有多重要了——STEP 1 东正教是咋回事?东正教的由来一言以蔽之:东正教就是在与罗马教廷一路撕逼的过程中产生的。
看看下面这张大事件线路图,你就能打败身边99%的无知者,妥妥地出去口吐莲花了~从此,原本一家的罗马教会与希腊教会形同陌路,水火不容,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教派。
地处东方的希腊教会自称“正教”,因此得名“东正教”(Orthodox);而地处西方的罗马教会自称“公教”,因此得名“西公教”,哦不对,是“天主教”(Catholic)。
(想了解更多八卦内幕?请看今天推送的第二篇文章——《天主教东正教分家简史》)东正教的地盘看图说话。
在今天的世界,拢共有15个信仰东正教为主的国家,除了亚洲两个(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非洲两个(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其余全在欧洲东部,从北面的俄罗斯到南部的巴尔干半岛,而占据南北两端的希腊和俄罗斯是当之无愧的带头大哥。
追根溯源,希腊是东正教的精神故乡(其实更正宗的故乡在今天的土耳其境内,无奈土国早就成了伊斯兰教的地盘),这里有着最原汁原味的正教传统、礼仪和语言;而宗教氛围最浓厚的地区非俄罗斯莫属,虽然资历稍浅,但靠着后天的狂热与人多势众,这里成为了东正教的真正核心,管辖信徒超过1.6亿的莫斯科大牧首也是东正教的实际领袖(名义上的最高领袖仍是君士坦丁堡大牧首)。
▲现任莫斯科大牧首基里尔一世(Kirill I)东正教和天主教的区别▲东正教弥撒(上)VS 天主教弥撒(下)虽然师出同门,信仰着同一名上帝,但就凭这两个教派的关系,你说区别能少么?大到神学观点,小到鸡毛蒜皮,两家都本着没有不同也要制造出不同的精神,尽量和对方有所区别,至于谁更正宗,自行判断吧。
第14课《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课时同步练习班级:姓名:第一部分:课内阅读练习阅读课文《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完成1-5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宇宙结构的认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方面中国存在着著名的浑盖之争。
B.因为“天圆地方”的认识本身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漏洞,所以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
C.曾子认为“天圆地方”说的不是天地具体形状,而是天地所遵循的规律。
D.孔子将“天圆地方”理解成“天道”“地道”,是具有科学道理的。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在人们所知道的宣夜说,是汉代负责图书管理的高级官员郗萌的老师一代一代记载下来的。
B.宣夜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在天空的运行很不规范,彼此的运动相互独立,没有共同的规律可循。
C.古希腊的水晶天说认为天是某种特殊材料形成的固体天球,日月星辰分布在不同的球层上。
D.宣夜说的描述似乎比水晶天说更接近宇宙的实际情形,因此李约瑟等给予宣夜说很高的评价。
3、依据文意,能得出的一项推断是()A.“勾股定理”是在这场争论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确定的。
B.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C.文学、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人到这场争论之中。
D.这场争论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与学术问题的解决。
4、本文谈论的主要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浑盖之争,为什么开头还提及了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争论?5、本文在阐释各种观点时主要采用了引用与比较两种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其作用。
第二部分:课外阅读提升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古代世界各地,人们都有自己熟知的天象和星辰,通过观测,获得对于天时和季节的把握。
古埃及人特别重视天狼星,玛雅人对金星研究较深,爱斯基摩人最关心关系极昼极夜变化的太阳运行。
对于中国古人来说,北天极一带的北斗七星则是最受注目的星辰。
生活在北纬三十五度左右的中国古人,夜晚向北眺望,北极周围有一带永不下沉的圆形旋转天区,这个区域,现代天文学叫“恒显圈”中国古天文学称其边界为“上规”。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开卷有益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请问远古开始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明暗不分浑沌一片,谁能探究根本原因?迷迷蒙蒙这种现象,怎么识别将它认清?白天光明夜晚黑暗,究竟它是为何而然?阴阳参合而生宇宙,哪是本体哪是演变?天的体制传为九重,有谁曾去环绕量度?……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学常识关增建,1956年生,科学史博士,1984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读研究生,师从李志超、钱临照教授。
毕业后,进入郑州大学工作,1995年任郑州大学文博学院院长,同年破格晋升教授。
2000年调入上海交大,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写作背景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学说的争论有很多,其中浑盖之争——浑天说和盖天说的争论最为严重。
浑天说与盖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
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奇瑰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
今天再进行浑盖之争当然已经毫无意义,但如果把盖天图仪纳入人类天文学史,则依然是很有意义的。
相关知识中国古代的宇宙学说:浑天说,盖天说一、浑天说浑天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也是古代天文学的一个学派。
肇端于西汉落下闳,形成体系于东汉张衡。
西汉末期的扬雄和桓谭最早谈到“浑天说”。
扬雄在《法言·重黎》中说:“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像之。
几几乎,莫之能违也。
”《宋书》称这三人是“制造浑仪”的人,落下闳是首创者。
有些人猜想浑天说和浑仪制造发生在落下闳之前的先秦时代,但是,至今尚未找到有力的证据。
东汉顺帝时,张衡又制浑仪,并著《浑天仪注》,文曰:“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孤居子天内。
天大而得小。
天表里有水。
帆拱的由来——艺术与技术追求的相互促进吕悠 49为了获得集中、明确而又复合、自由的空间,达到教堂建筑的宗教需要,拜占庭人在技术上结合了古罗马的穹隆和萨珊波斯的多层拱顶体系,发明了帆拱技术,由此实现了帝国的宗教和艺术理想。
不得不说,帆拱的由来,即是艺术、技术追求的相互促进。
从拜占庭的文化——东西方文明结合体开始认识,罗马帝国的衰败带来了拜占庭帝国的兴起,因此拜占庭建筑基于历史背景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然而君十坦丁堡作为拜占庭帝国的中心地带,其地理位置邻近两河流域,由于地域民族的多样性,拜占庭帝国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发展中与欧洲逐渐产生一定分离,其建筑风格受到波斯和西亚建筑的影响,可以说是继承东方建筑传统,改造和发展了古罗马建筑中装饰要素、技术特点等形成独特的风格,故而后来成为一种主导风格,特别在东正教国家的建筑上有很大影响。
拜占庭艺术也作为东西方艺术的连接桥梁以其自身独有的形式与风格对东西方文化艺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帆拱就是在这样一种交融、追求、发展的背景下日趋完善,取得建筑技术发展力里程碑式的地位。
那么,是什么让它没有止步于前人的成就呢?是什么让它不是简单的融合与拼凑,而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呢?它的艺术追求使它对四周文化、技术的吸收没有停留在愚蠢的阶段,不得不说的就是当时的集中式教堂中对这个“集中式”的艺术追求。
集中式构图,指的是一种把观察者视线集中在某一区域,用在建筑中特别是作为宗教建筑的教堂中,为的是能给人以趋向性,这和宗教本身的目的相吻合,给人神圣而敬佩的感官,引人产生信赖与希望,并且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这种构图富于的韵味和情趣。
同时,东正教宣扬信徒之间的亲密一致,集中式形制的教堂增多。
而多数教堂采用的单一空间的集中式构图,具有更强的纪念碑性格,这种造型构思符合教廷集中建立中央集权帝国的梦想和宣扬。
而“集中式教堂的决定性结构因素是穹顶”。
这一点在古罗马建筑艺术中就可以看出。
不过从拜占庭帆拱典例——圣索菲亚教堂可见,平面为长方形,其正中有一个直径为32 6 m的弯顶,穹顶东西两边各有两个半弯顶。
138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1/2潘坍PAN Yue约翰・拉斯金建筑理论中的历史意识《威尼斯之石》评述Th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in Architectural书籍信息书名:The Stones of Venice作者:John Ruskin出版社:Da Capo Press出版时间:2015年(根据1960年J.G.Links版修订) ISBN:0-306-81286-X Theory of John RuskinBook Review of The Stones of Venice摘要文章通过解读约翰•拉斯金的建筑理论文本《威尼斯之石》研究其历史意识和当代意义。
首先,拉斯金从历史地理视角对威尼斯本土的建造传统做岀了深入解析,提示了历史保护的态度一一建筑的新与旧的关系是一种不断叠印、融合的历史性过程,新建之物附着于传统产生家园的栖居感。
其次,拉斯金并置哥特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力图挖掘早期艺术对于当代的价值。
第三,拉斯金通过对哥特工匠勇于创造精神的赞扬,导向一种活泛的思想方法,即了解历史、保护遗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人的创造。
最后引出拉斯金的历史意识并非泥古,也并未否定当代建筑师作为实践主体的价值,而是身处于历史场域的建筑师需真正重视城市的地理与历史叠印下的空间层累与场所性格。
重读拉斯金除威尼斯之石》—书对于理解西方建筑学价值观流变背后的社会、文化语境有其必要性,在建筑学文化内省的氛围下,重温拉斯金的建筑理论和思想遗产能够带来崭新的现代启示。
关键词历史意识;威尼斯;哥特建筑;约翰•拉斯金ABSTRACT The paper studies the historicalcon s cious n ess and con temporary sign i fica nee of thearchitectural theory literature The Stone of Veniceby John Rusk in.First of all,from the perspectiveof historical geography,Ruskin makes an in-depthanalysis of Venetian local construction tradition andsuggests the attitude on historical conservation——therelati o n s hip between the new and the old buildingsis a historical process of constantly overlapping andmerging,and the newly-built artifacts are attached tothe tradition,resulting in a sense of dwelling.Secondly,Ruskin juxtaposes Gothic and Renaissanee architectureand explores the value of early art to the con t emporary.Thirdly,Rusk in points out the creative spirit ofGothic craftsmen as a vivid way of thinking,that is,the ultimat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history andprotecting heritage is to better serve the creation ofcontemporary people.At last,this paper con e ludes thatRuskin's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is not antiquity,nordoes it deny the value of con t emporary architects aspractical subjects.Instead,it points out that architectsin the historical field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patiallayer and the place character of the city under thesuperimposition of geography and history.Re-readingThe Stone of Venice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behind the evolution ofwestern architectural values.In today's atmosphereof architectural thinking of cultural introspection,architectural theory and ideological heritage of Ruskincan bring new modern enlightenment.KEY WORDS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Venice;Gothic Architecture;John Ruskin中图分类号:G256.4;TU-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84X(2021)02-0138-04“伦巴第那一支苦寒的川流,汇聚诺曼的支流,在它们所经之处留下漂泊的石砺;阿拉伯炽热的岩浆,自从它停止流淌,使得北部空气变得温暖,整个哥特建筑毋宁说是北部地区的艺术身处于这一影响下不断的自我完善与精神化的那一种历史,这便是威尼斯o n11,22很难相信,这种黑格尔式的论述出现在《威尼斯之石》(The Stones of Venice)中1mi59'160,这本书的作者还这么说道,“自从人类最初的统治越过重洋,三种权力形态标志性地扎根于它的土地:泰尔(Tyre),威尼斯,以及英格兰。
建筑史帆拱名词解释
嘿,朋友!今天咱来聊聊建筑史帆拱这玩意儿。
你知道吗,这帆拱啊,就像是建筑世界里的一个神奇魔法道具。
想象一下,在那些古老而宏伟的建筑里,帆拱就像一个默默工作的大力士,撑起了一片独特的天空。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去参观一座古老的教堂。
一走进那教堂,哇,那高高的穹顶,那精美的装饰,让我们都忍不住惊叹。
然后我就指着那穹顶下面的部分对朋友说:“看,那就是帆拱!”朋友一脸茫然地看着我,问:“啥是帆拱啊?”我就笑着跟他解释:“你看啊,它就像是一个弯弯的大拱门,把上面的重量都给接住了,让整个建筑变得更稳固,也更漂亮。
”朋友听了恍然大悟,说:“哦,原来是这样啊,还挺有意思的。
”
帆拱的出现,那可真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大突破啊!它让建筑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以前可能有些造型很难实现,但有了帆拱,就好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它就像是一个勇敢的开拓者,带着建筑不断向前发展。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建筑师们都对帆拱情有独钟。
他们用帆拱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建筑奇迹。
每次看到那些精美的帆拱建筑,我都忍不住感叹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你说,要是没有帆拱,那些漂亮的大教堂、宫殿还能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吗?肯定不会啦!帆拱就像是建筑的灵魂一样,赋予了它们独特的魅力。
总之呢,帆拱这东西,真的是太重要啦!它是建筑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照亮了人类建筑的发展之路。
咱可得好好了解了解它,感受感受它的神奇魅力呀!。
帆拱之说帆拱之说谈及帆拱,必然从拜占庭建筑说起。
拜占庭建筑的代表是东正教教堂,⽽其中最光辉的要数圣索菲亚⼤教堂(SantaSophia)。
这座教堂是东正教的中⼼教堂,它离海岸很近,四⽅的船只在远远就能望见它,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在建筑上也达到了极⼤的成就。
圣马可⼤教堂也是穹顶技术⼀极⼤成者,多元的风格也映衬着教堂艺术的不断发展。
由于东正教集中式不像天主教那样重视神秘,⽽宣扬信徒之间的亲密⼀致,因⽽拥有内部空间向⼼性的集中式形制的教堂很适合东正教的要求,在拜占庭时期得到极⼤发展。
集中式教堂的决定性结构因素是穹顶。
⽽拜占庭在建筑上的创造之处在于,它的穹顶不同于之前波斯、西亚的简单拱券制式,也不需要古罗马万神庙那样需要厚达数⽶的承重墙,⽽是开创了“帆拱、⿎座、穹顶”这⼀套拜占庭式的结构⽅式。
帆拱的形成:“帆拱”(pendentive)是对古罗马“穹拱”⼀种地域性的变异及重新诠释。
在四个柱墩上沿⽅形平⾯的四条边长做券,在四个垂向券拱之间砌筑⼀个过四个切点的相切穹顶,⽔平切⼝和4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4个⾓上的球⾯三⾓形部分,既称为“帆拱”。
它的⾃重完全由四个券拱下的柱墩承担,这⼀结构不仅使穹顶与⽅形平⾯的承接过渡在形式上⾃然简洁,也将荷载集中⾄四座柱墩上,⽽⽆需再要过渡的承重墙,从⽽使内部空间获得极⼤的⾃由。
帆拱的由来:帆拱是为了平衡巨⼤的穹顶⽽造的,⽽在帆拱出现之前,就已有⼀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为了抵抗穹顶的侧推⼒,古罗马采⽤⼀道厚重粗笨的承重墙,如万神庙⼀般,但是内部空间还是被极⼤地束缚。
进⼀步的探索如意⼤利拉温那的圣维达莱⼤教堂(St.Vitale,Ravenna),通过⼀圈环形的筒形拱和发券传到外⾯的承重墙上,形成了带环廊的集中式教堂。
还有⼀种有益的探索,即在中央穹顶四⾯⽤4个⼩穹顶代替筒形拱来平衡中央穹顶的侧推⼒,例如君⼠坦丁堡的阿波斯多尔教堂和以佛所的圣约翰教堂接下来,可以看到结构上的明显变化和进步。
中国古代人的航海作者:王祖远来源:《中学语文(学生版)》2011年第12期伏羲氏或轩辕氏剖木为舟、刻木为楫,说明距今至少5000年前,我们的先祖已会制造独木舟。
清代有学者把中国人发明风帆的年代定在夏朝,但后来有考古学者依据甲骨文中出现的“帆”字,断定其发明和使用是在商朝。
从殷人甲骨文中,我们又可以看见与“舟”字同时并用的还有“船”字。
在今浙江余姚出土的河姆渡文物中发现6只整块木板制作的木桨,那时还没有甲骨文,又说明早在距今7000年前,我们的先祖就广泛使用木板船航行了。
我们可以看见甲骨文的“帆”字有20多种写法,除去异体字不计外,可以断定用途各异的风帆在商殷时代已经有10多种了。
这是不是可以说明最晚殷人已经知道按照不同的用途使用不同的风帆或者结合各种帆同时使用呢?我们看是可以的。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自有其前驱或雏形,但夏朝遗留的文字迄今发现的,除了陶器碎片上少量刻画符号外,只有两小段成串连贯的文字,已于1990年破译出来。
其中既没有“舟”、“船”二字,也没有“帆”字,因此,我们不妨稳妥一些,说风帆开始多功能使用下限在商殷。
但是,驾驭帆船达到能够远航的程度,不能单靠顺风,甚至不能单单依靠斜风,必须具备逆风使帆、斜行的技能。
孙光析《中国古代航海史》有一图解,证明《太平御览》所说三国时代中国人已经会利用斜风使帆了。
那么,逆风驶船是在什么时代呢?可以断言,最晚也是从三国时代开始的。
当时吴国的万震在《南洲异物志》中有这种技能的描述:“随舟大小作四帆前后沓载之,……其四帆不正向前,皆使邪移,相琅以取风吹,风后者激相射,亦并得风力;若急,则随宜增减之,邪张相取风气,而无高危之虑,故行船不避迅风激浪,所以能疾。
”这还只是讲解使用四帆,到了郑和下西洋时,他们的舰队中的大船有使用多达六桅杆的,那当然更能随机调整各帆聚取风力的方向了。
而且,中国船使用的帆是多段多节形制的,不像西方人的帆仅仅是缝制成单独一片布制造,其制作之巧妙以及利用风力之灵便,利玛窦曾经赞不绝口。
帆拱之说
谈及帆拱,必然从拜占庭建筑说起。
拜占庭建筑的代表是东正教教堂,而
其中最光辉的要数圣索菲亚大教堂(Santa
Sophia)。
这座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它离
海岸很近,四方的船只在远远就能望见它,是
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在建筑上也达
到了极大的成就。
圣马可大教堂也是穹顶技术一极大
成者,多元的风格也映衬着教堂艺术的不
断发展。
由于东正教集中式不像天主教那样重视神秘,而宣扬信徒之间的亲密一致,因而拥有内部空间向心性的集中式形制的教堂很适合东正教的要求,在拜占庭时期得到极大发展。
集中式教堂的决定性结构因素是穹顶。
而拜占庭在建筑上的创造之处在于,它的穹顶不同于之前波斯、西亚的简单拱券制式,也不需要古罗马万神庙那样需要厚达数米的承重墙,而是开创了“帆拱、鼓座、穹顶”这一套拜占庭式的结构方式。
帆拱的形成:
“帆拱”(pendentive)是对古罗马
“穹拱”一种地域性的变异及重新诠释。
在四个
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四条边长做券,在四个垂向券
拱之间砌筑一个过四个切点的相切穹顶,水平切口
和4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
分,既称为“帆拱”。
它的自重完全由四个券拱下
的柱墩承担,这一结构不仅使穹顶与方形平面的承
接过渡在形式上自然简洁,也将荷载集中至四座柱墩上,而无需再要过渡的承重墙,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极大的自由。
帆拱的由来:
帆拱是为了平衡巨大的穹顶而造的,而在帆拱出现之前,就已有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为了抵抗穹顶的侧推力,古罗马采用一道
厚重粗笨的承重墙,如万神庙一般,但是内部空
间还是被极大地束缚。
进一步的探索如意大利拉温那的圣维达莱
大教堂(St.Vitale,Ravenna),通过一圈环形的
筒形拱和发券传到外面的承重墙上,形成了带环
廊的集中式教堂。
还有一种有益的探索,即在中央穹顶
四面用4个小穹顶代替筒形拱来平衡中央穹
顶的侧推力,例如君士坦丁堡的阿波斯多尔
教堂和以佛所的圣约翰教堂
接下来,可以看到结构上的明显变化和进步。
⏹
⏹
⏹
⏹
⏹早期“内角拱”
这个结构方案不仅使得穹顶和方形平面的承接过度在形式上自然简洁,同时起到了分散荷载的作用,完全摆脱了笨重连续的承重墙,内部空间得到了极大的解放。
从此彻底解决了在方形平面上使用穹顶的结构和建筑形式的问题,穹顶式教堂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帆拱,这是建筑史上一次伟大的探索,也是拜占庭匠师们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性极大体现。
在当今的伊斯坦布尔,随处可见的穹顶教堂仍映射着当年拜占庭帝国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