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碑与篆书技法 (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篆书经典秦朝政治家李斯《峄山碑》欣赏及笔画顺序解析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被世人尊称为“千古一相”。
《峄山碑》是《秦峄山碑》的简称,《秦峄山碑》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山东济宁邹城峄山立下的刻石,即后世所称《峄山刻石》,是现存最早的秦篆刻石。
《峄山刻石》为秦相李斯撰文并书。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间,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先后五次途巡视各地。
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年),他出巡山东齐鲁故地登陶县的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时,登高远望,激情满怀,对群臣说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
”李斯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于峄山之上。
即著名的秦《峄山刻石》。
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注:①绎山:指峄山。
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悠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
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
制曰:可。
图片来源见图二右下角,为了更好地进行笔画标记以及图片美观,故对图片进行了修改,非商用、盗用,已表明出处。
书法|秦相李斯篆书《峄山碑》(明拓本)圆润流畅挺匀刚健篆书《峄山碑》即《秦峄山碑》的简称,《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
峄山又名东山,与泰山南北对峙,孟子所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即指峄山。
原石为北魏太武帝推毁,今已不存。
该碑刻文今已泐毁37字,尚存185字。
左侧面以行书刊刻跋语,记述摹刻经过。
其形式皆为四言韵文,字迹横平竖直,布白整齐,笔画挺匀刚健,风格端庄严谨,一丝不苟,字的结构上紧下松,垂脚拉长,有居高临下的俨然之态,似乎读者须仰视而观。
在章法上行列整齐,规矩和谐,整齐化一、从容俨然、强健有力的艺术风范与当时秦王朝的时代精神是相统一的。
这些刻文,对后世碑刻铭文书法都有一定的影响。
唐张怀懽在《书断》中将李斯的小篆定为“神品”,赞曰:“画如铁石,字若飞动”,称其用笔“骨气丰匀,方圆绝妙”,由此可知李斯的书法结体稳健匀称,法度谨严,故书界有“学篆必先宗‘二李’(秦,李斯;唐,李阳冰)”之说。
《峄山碑》线条圆润流畅。
结果对称均衡。
形体清瘦修长,风格精致典雅,可谓一派贵族风范。
加之该碑笔法严谨,端庄工稳,临写尤其能强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强“中锋”意识,因而不失为学书入门的最佳范本。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
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
书法:篆书《峄山碑》单页练习篆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由于篆书文字的特殊性质,篆书书法风格独特,受到了众多书法家的推崇和喜爱。
而《峄山碑》则是篆书中的一件杰作,在篆刻艺术中享有盛誉。
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篆书《峄山碑》单页的练习方法和参考内容。
一、基础练习1. 贴笔法:篆书书法中特有的一种笔法,通过将笔尖贴近纸面,并施加适量的压力,使得字迹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出来。
在练习中要注意手腕和手指的稳定性,以及笔锋的清晰度和笔画的均匀性。
2. 对称线练习:篆书书法中,对称线的使用非常重要,通过对称来达到字形的平衡和美感。
在练习中,可以调整纸张的位置和角度,观察字形对称线的位置和长度,并通过不断练习形成对称的感觉。
3. 墨色练习:篆书书法中使用的是硬笔,在书写过程中要保持笔锋的清晰度和墨色的深浅变化。
在练习中,可以通过调整手的姿势和力度来达到不同的墨色效果,例如厚重、浓郁、淡雅、清晰等。
二、参考内容分析《峄山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重要的篆刻作品,其制作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在练习篆书《峄山碑》单页时,下面是一些可以作为参考的内容:1. 字体结构:篆书书法的最大特点是各个部分之间的构造关系非常复杂,字形精湛而优美。
练习时应注意字体整体的结构、线条的流畅度和笔画的递进关系,认真体味篆刻精髓。
2. 字体比例:篆书书法虽然难度颇高,但是其优雅、端庄的风格却是让人非常仰慕的。
在练习时,要注重字体的大小比例、字间和行间的距离等,使得整篇字体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3. 用笔技巧:篆书书法中的用笔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改变笔尖的压力和角度,造出不同深浅和宽窄的笔画。
练习时应注意这些感性体验,熟练掌握各种笔画的表现能力,达到效果逼真、形象生动的境界。
4. 气息韵律:篆书书法中还有一篇非常重要的要素,那就是气息韵律。
这是指在书写过程中,笔画间有一个连贯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练习时应注意力度和速度的掌控,达到既刚健有力,又柔顺安然的效果。
峄山碑与篆书技法(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峄山碑与篆书技法(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峄山碑与篆书技法 (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第5节 (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二、秦《峄山碑》技法解析《峄山碑》相传为李斯所书。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于次年起巡游各地,先后作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诸刻石。
途中登邹峄山(亦称峄山),立是刻石。
原石已佚,且无拓本存世。
传世拓本仅二,一为宋淳化四年(公元993)郑文宝据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的“长安本”,一为元申屠驷据郑文宝本重刻于绍兴的“绍兴本”。
这些摹刻本字迹虽与存世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略有差异,线条更圆融劲拔,结字更端稳典雅,亦可视作秦篆典范。
以下说到的小篆,主要指《峄山碑》篆书。
1(笔法小篆的各种点画都包括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
从笔法来讲,小篆比较单一。
尤其是玉箸篆,强调的不是变化而是统一,皆逆锋起笔,中锋铺毫行笔,回锋收笔。
做到欲下先上,欲右先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用笔须笔杆直立,笔笔中锋;藏头护尾,清润圆融;横平竖直,用力匀和,使转流畅。
看似简单,但这种笔法的实现却需要平和的心气和深厚的功力,舍此不能达到简静、清雅的境界。
篆书属于古文字。
在楷书出现之前,并无“点、横、竖、撇、捺、钩、折、挑”的笔法。
所以初学时不可以今之概念套古之笔法。
小篆线条大致可以直线、曲线、接笔来概括。
2(直线与曲线直线:直线包括横、竖、斜。
横画须严格水平,竖画则绝对垂直,如“土、在”。
斜画须注意控制其方向角度。
斜线条在对称结构尤其是“×”形结构中多强调挺拔,如“五、乃、其、斯、建”,不对称的有“窥、蔗”,前者互相平行,后者则呈上紧下散之放射状。
有的斜线挺拔中带有弧度,或极微妙,如“初、分、久、立”,或比较明显,亦可归人曲线类。
仔细观察,“野”的两个三角形,线条为上直下弧。
曲线:曲线按行笔的大方向分为顺时针弧、逆时针弧和连曲弧。
顺时针弧、逆时针弧有单独的笔画,但更多是对称组合的,这是因秦篆的高度对称性所致。
高清碑帖推荐丨篆书·峄山碑
汉仪书法推出【高清字帖推荐】板块,
精选经典碑帖高清图供书友临摹学习。
《峄山碑》
篆书
《峄山刻石》的前半部分刻144字,赞扬秦始皇的正义战争和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给百姓带来的好处;后半部分刻79字,记录了李斯随同秦二世出巡时上书请求在秦始皇所立刻石旁刻诏书的情况。
书法上,其用笔单纯齐一,藏锋逆入,圆起圆收,转角处都呈弧形,无外拓之笔;结字对称均衡,又强调在对称中求变化;章法秩序井然,具有节奏韵律感。
↓点击即可查看大图↓
经典楷书碑帖
钟繇三表:
宣示表丨荐季直表丨高清碑帖推荐丨贺捷表
欧阳询楷书:
九成宫醴泉铭丨皇甫诞碑丨虞恭公碑丨化度寺碑
颜真卿楷书:
多宝塔碑丨勤礼碑丨麻姑仙坛记丨自书告身帖
褚遂良楷书:
雁塔圣教序丨阴符经丨倪宽赞
柳公权楷书:
神策军碑丨玄秘塔碑
虞世南:
孔子庙堂碑
赵孟頫: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魏碑:
张猛龙碑丨元桢墓志丨始平公造像记丨苏孝慈墓志丨元倪墓志丨董美人墓志丨石门铭丨元显俊墓志丨崔敬邕墓志丨爨龙颜碑丨爨宝子碑
小楷: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丨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丨钟绍京《灵飞经》丨赵孟頫《汉汲黯传》丨赵孟頫《老子道德经》丨文征明《草堂十志》丨文征明《落花诗》丨文征明《醉翁亭记》丨文征明《老子列传》丨文征明《真赏斋铭》丨王宠《游包山集》
经典隶书碑帖
汉碑:
曹全碑丨乙瑛碑丨张迁碑丨史晨碑丨礼器碑丨韩仁碑丨石门颂丨华山庙碑丨鲜于璜碑
经典篆书碑帖
金文:
散氏盘丨毛公鼎丨大盂鼎丨石鼓文丨虢季子白盘丨小克鼎。
谈谈《峄山刻石》的临习作者:仇高驰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7年第12期《峄山刻石》,又称《峄山碑》《秦始皇登峄山纪功刻石》等。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帝东巡登峄山(今山东邹县)时所立,传为李斯所书。
在书法史上,《峄山刻石》作为秦篆的代表作之一,圆润流畅、精细圆整,颇逮古意,被历代习篆者视为上佳的临习范本,倍受习篆者推崇,享有非常高的声誉。
现从用笔、结字和章法三个方面谈谈《峄山刻石》的临习。
一、用笔相对于其他书体来说,小篆的笔画最为简单,只有直画和弧画两种基本笔画。
其他的笔画都是从这两种笔画变化演绎而出。
小篆的笔法是笔笔中锋,藏头护尾,对于篆书用笔的起、行、收三个环节,做到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和回锋收笔。
起笔:就总体而言,起笔都要逆锋取势,然后进入中锋行笔。
同时要注意的是起笔时应根据笔画形态的不同,而作不同的取势。
起笔在取逆势时宜轻,待调整好笔锋作顺行时,毛笔应作轻微下按,使得线条在起笔处圆浑而不露锋芒。
如《峄山刻石》中“帝”“方”“诏”“邦”字横画的起笔。
帝方诏邦行笔:在临习《峄山刻石》时,行笔要求裹锋并要微有提按地运笔,使笔下的线条浑厚圆劲,字势通达。
切忌拖锋行笔,笔画软弱无力。
在行笔中和弯曲处,或用提转之法,以见圆畅;或用先停后转,以见外圆内方;或用顿挫之法,而显方劲。
如“疾”字中间的弯曲之笔,是用提转之法;“ 为”字上部的曲笔,则是用先停后转的方法。
不过一字之中往往不是用单一的方法,临习时要细心体会。
收笔:《峄山刻石》的收笔,采取的是“平出”之法,也就是在毛笔运笔至笔画的末端时便戛然而止,稍停后即回锋提笔。
在收笔处注意不要有顿笔下按的动作,否则就会出现块状笔画。
整个收笔过程要处处注意一个“平”字,不可有提按的动作,一般小篆的收笔多采用空中取回势的方法来完成。
如《峄山刻石》中“金”“尽”“始”“所”等字的收笔。
金尽始所弧画写法:弧的写法与直画运笔基本相同,起笔依然要采取藏锋入纸,行笔时轻轻提过,过笔时变直为曲,且过且转,但转时须捻管而绞锋,化松为紧,使弧线圆融有力。
李斯小篆《峄山碑》特点
李斯小篆《峄山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工整精细,结体紧凑,笔画劲健,布局上纵横有序。
2.线条细而匀净,圆润流畅,挺拔有力,具有铁划银钩的视觉效果。
3.整体风格端庄、典雅,既体现了秦朝的严整和规范,又展现了秦始皇的雄
才大略和威严。
4.字体结构上,李斯小篆《峄山碑》讲究对称、平衡和等距,表现出强烈的
秩序感和规则性。
5.在章法上,整体布局严谨,字距与行距均保持一致,给人以整齐划一的美
感。
总的来说,李斯小篆《峄山碑》是秦代书法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同时,通过研究这种书体,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秦朝时期的书法艺术风格和社会文化背景。
秦代李斯玉箸篆《峄山碑》临习方法《峄山碑》据传是秦代李斯留下来的碑刻之一。
李斯小篆墨迹不复流传,我们现在临习《峄山碑》,其实是以笔追刀,力求用笔墨来还原李斯小篆的精神面貌。
临习此碑,以中长锋兼毫笔为佳。
秦朝用笔,皆为狼毫,日常的书写材料为竹木片、绢和丝织品,这些材料的共同特点是不易受墨,不必担心会出现渗墨而使线条不光洁。
《峄山碑》的线条如棉里裹针,细而挺劲。
墨的选择以不浓不淡为好,太淡伤神,太浓易燥。
纸的选择以不易渗墨的夹宣为宜,《峄山碑》的线条质感强。
因此,线条在纸上表现出来的也应该是光洁通畅,婉转温润的。
《峄山碑》的起笔、收笔皆为藏锋,行笔速度与力度均匀,粗细一致。
把握好线的方向,不能偏离中轴。
弧线在《峄山碑》中大量的出现,要注意弧度的均衡、平稳。
转折的地方慢行,调整笔锋,避免出现偏锋和破锋,保持中锋用笔。
线条的交接属于线端相接,写完一线,与另外一线的相交,不能用力太重,出现墨猪。
多个线条的互相分割穿插,要注意线条的先后顺序。
“篆尚婉而通”是篆书的美学法则,线条的书写要遵循此规律。
《峄山碑》的结字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结构、独体字。
字形长方,有的略近于正方,碑阳的字中宫稍松,碑阴的字中宫稍紧。
结构因字立形。
上下结构在《峄山碑》中有上收下放,上放下收两种。
也有上中下结构,但在《峄山碑》中很少,如“莫”字就为上中下结构。
包围结构可分为半包围(如“臣”字)和全包围(如“国”字)。
独体字在《峄山碑》中比较多,如“立、六、方”等字,有些字在楷书中是独体字,在小篆中反而归入其他结构,如“在”字。
《峄山碑》的结字工稳对称,把握规律,才能为艺术创作打好基础。
《峄山碑》的碑阳共9行,每行15字,计135字。
呈纵势长方形,因为结字中宫稍松而字距稍密。
碑阴计87字,结字中宫稍紧而字距稍松。
《峄山碑》字势纵长。
在临摹的时候,将纸折成长方形用朱砂打界格实临,既可以训练自己对章法的整体把握能力,又可增加装饰美。
李斯的小篆被称为“玉箸篆”,在书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书法:篆书《峄山碑》单字练习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篆书又是书法中最古老的一种书体。
在篆书中,峄山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品,其风格严谨、规矩整齐,堪称篆书经典之作。
在学习篆书时,练习单个字非常重要,下面就来介绍一下篆书《峄山碑》单字的练习方法。
第一步:了解篆书在练习篆书《峄山碑》单字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篆书的特点和基本笔画。
篆书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天人合一”、“神化自然”的思想,因此篆书中的笔画常常与自然元素有关。
在学习篆书时,需要注意笔画的方向、倾斜和粗细等细节,同时还要注意笔画的连贯性和变化。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字在篆书练字中,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字。
在篆书中,每个字都是有其特点的,不同字的笔画结构和字形都不相同。
初学者可以选择最基本的字来进行练习,如“天”、“地”、“人”等。
这样不仅能够建立基本的笔画质感,还能够逐渐提高笔画的准确度和速度。
第三步:准备好练字工具在练习篆书《峄山碑》单字时,需要使用特定的笔触和纸张。
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准备一支毛笔和一些常规用纸来进行练习。
而对于有经验的学生,可以考虑使用专门的篆书毛笔和宣纸,以便更好地掌握笔画的细节和感觉。
第四步:练字技巧在练字之前,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练字技巧。
首先是要练习基本笔画,可以从笔画简单的字开始,如“日”、“月”等。
通过反复训练,逐渐提高笔画的精度和稳定性。
其次是要注意笔画的厚度和强度,可以尝试改变笔触和施力来调整笔画。
第五步:增加难度和速度在掌握了基本练字技巧之后,可以逐渐增加难度和速度。
可以尝试练习一些复杂的字,如“鹰”、“猴”等。
并且逐渐提高笔画的速度,以练习能够流畅地书写整个字体(篆书)。
练习篆书《峄山碑》单字需要耐心和细心,初学者可以从基本的笔画练习开始,逐渐提高笔画的准确度和速度。
通过不断的练习,可以逐渐掌握篆书的基本技巧和书写规律。
如果有机会加入到一些篆刻圈子,多与爱好者交流有关篆刻的一些技巧和经验,会效果更佳。
名家讲座篆书峄山碑基本笔画名家讲座篆书峄山碑基本笔画篆书作为中国古代书法的重要篆书家,峄山碑凝聚了无数书法大家的智慧和心血。
它的基本笔画构造精妙,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在本次名家讲座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峄山碑的基本笔画,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篆书艺术,下面是具体的内容列表:一、横画(横撇、横钩、横折等)1. 横撇:横撇是横向的一笔,形如横钩,起到连接作用。
2. 横钩:横钩的形状似钩,呈现出弯曲的线条,用来衬托其他笔画。
3. 横折:横折有起止之分,线条呈现一段折痕,呈现出独特的美感。
二、竖画(竖撇、竖钩、竖折等)1. 竖撇:竖撇是竖直的一笔,形似钩状,常用作字形的起始。
2. 竖钩:竖钩是笔画形状弯曲的竖直线条,起到点缀作用,使字形更加生动。
3. 竖折:竖折是笔画呈现一段折痕,富有韵味和变化。
三、撇画(横撇、竖撇、竖折撇等)1.横撇:横撇是从左向右呈现出弯曲的一笔,形状如横折,起到衔接作用。
2.竖撇:竖撇是从上向下呈现出弯曲的一笔,形如钩状,使字形更加灵动。
四、点画(悬钓、提起等)1. 悬钓:悬钓是一种悬挂的笔画,多用于字体的顶部。
2. 提起:提起是一种突起的笔画,常出现在字的下部,使字体更加饱满。
五、折画(横折、竖折、交折等)1. 横折:横折是线条呈现一段弯曲的形状,体现出峄山碑的独特风格。
2. 竖折:竖折是呈现一段折痕的线条,富有变化和神韵。
六、钩画(横钩、竖钩、叉钩等)1. 横钩:横钩是一种横向的弯曲线条,常用来点缀笔画,增加字体的层次感。
2. 竖钩:竖钩是竖直线条呈现弯曲形状,常用来衬托其他笔画,使字形更加丰满。
3. 叉钩:叉钩是笔画形状像叉状的一种钩画,既增添了装饰效果,又起到连接字形的作用。
七、提画(捺、撇提、横提等)1. 捺:捺是一种下向上的笔画,线条力度均匀,呈现出稳定的笔法。
2. 撇提:撇提是指笔锋在末端稍微提起,使笔画呈现出弧形,增加笔画的灵动性。
3. 横提:横提是横向的笔画在一定位置上提起,使字形更加有韵味。
书法篆书峄山碑峄山碑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书法作品之一,以其独特的篆书风格和高超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峄山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对中国书法发展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峄山碑,又称峄山石刻,位于山东省的峄县境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石刻造像之一。
碑文刻制于北魏时期,约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
碑文内容是北魏文成帝颁布的一道诏书,主要记录了该地区的农业政策和治理措施。
峄山碑不仅是古代动态石刻的典范,也是中国篆书艺术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二、艺术特点峄山碑以其雄奇大气、刚劲有力的篆书风格而著称于世。
篆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字体,具有浓烈的古代特色。
峄山碑采用的是郭璞所创的“小篆”,字体规整,笔画粗壮有力。
整个碑文排列紧密,字与字之间无多余的空白,体现了篆书的威严和力度。
此外,在峄山碑的刻制过程中,刻工们还注重刀法的运用,使得每个字的线条清晰明快,整体造型端庄大气。
三、对中国书法发展的影响峄山碑作为中国古代书法的杰作,对后世书法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峄山碑以其规整有序的字体布局,对后世书法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范本,激发了他们对字体结构的探索和研究。
其次,峄山碑的篆书风格奠定了中国书法中篆书的地位,促进了篆书的发展和传承。
同时,峄山碑的独特风格也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一种创作样式,鼓励他们在字体的运用和结构的调整上勇于创新。
因此,峄山碑对中国书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结:峄山碑作为中国篆书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成为了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它的曲线流畅,字体雄浑,犹如大自然山川般的魅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精神共鸣。
峄山碑的存在不仅提升了中国书法的地位,也对后世书法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是中国书法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和传承。
篆书峄山碑解析篆书峄山碑,又称“运州碑”,是一件成书古代碑记,碑刻用篆书“石文”书写。
它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峄山村公路坡上,始刻于明至正元年(公元1513年)。
碑文由明太祖朱棣督修,共计八十余行,主要叙述朱棣经过漫长而艰苦的统治,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的过程。
此碑历史意义十分重大,一方面它详细记载了明太祖统一全国的历程,涵盖了从明朝统治开始,到明朝末期全国统一的过程;另一方面,它也是一件非常珍贵的篆刻作品,它的篆书字体和题材都有着很好的完整性,被誉为“碑文失色,运州碑独秀”,是极具价值的文化遗产。
此碑有八十余行,碑文表述太祖统治天下的历程,既以咏叹(赞颂)之声间介绍朱棣的统治历史,又阐述了他实现全国统一的过程,以及他尽心尽力谋求人民幸福的苦心措施。
从碑文可以看出,朱棣有着一个统一高超的政治理念,而且也积极地推行着他的这一理念,从而使明朝在全国统一的政策上取得了成功,他的政策也有助于和谐和繁荣的社会发展。
碑文中用篆书用典,义字精炼,整个书写十分精致,且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形,令人折服。
其字体也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有着央滔滔的张力,表达了朱棣对全国统一共同愿景的决心。
此外,碑文中还有很多着重表达国家统一的概念,如“国家洪扬”,“万户一体”等,以及鼓励团结的语句,如“无分华藩”、“行和团圆”,强调了朱棣执政永恒的价值。
篆书峄山碑,作为明朝统治的重要见证,不仅是历史舆论资料有重要价值,而且也是一件精美的篆刻珍品,其优美的篆书字体,有着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它充分表达了明太祖朱棣在谋求国家统一和人民幸福过程中的苦心与拼搏,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政治价值,值得我们去重视和珍惜。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件珍贵的碑记也对我们的历史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从中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积极探索当今全国统一的思路,进而推动国家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方向发展。
篆书峄山碑解析峄山位于中国河南省滑县,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宗教活动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化遗产之一。
最重要的遗迹之一是篆书峄山碑,它位于滑县太康乡古峄山,据说是汉孝文帝陵墓周围的礼佛祭祀的遗址。
篆书峄山碑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著称于中国历史文化界。
篆书峄山碑是由汉孝文帝所建,在汉孝文帝即位后,就在峄山上修建了一座碑,以祭祀先祖和天地。
篆书峄山碑共有九章,由汉皇、皇子、贵族和宗室等人参与制作,内容以记载汉孝文帝朝及其宗室氏族的历史事迹为主,也记载了当时的礼仪礼教。
据考,最早的篆书峄山碑记载了汉孝文帝致祭孝文宫的章节,第六章有“汉孝文宫全记录”十一个篇章。
峄山碑主要分为九个部分:第一章记载汉孝文帝立碑的事迹及其礼仪,第二章记载汉孝文帝宗室的历史,第三章记载孝文帝祭祀先祖的情况,第四章记载了孝文帝年间的宗教礼仪,第五章记载孝文帝庆典的礼仪,第六章记载孝文宫的历史,第七章记载的是孝文帝的行为,第八章记载了孝文帝的政策,第九章记载汉孝文宫的将领。
峄山碑文字记载的,以篆书书写,可以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种,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确定体系的篆字书写形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这充分体现了汉朝皇帝礼仪制度完善,社会组织有序的特征。
篆书峄山碑,历经了上千年的风雨,仍然保存完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一件重要的文物,它的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历史的研究上,更在于激发人们对道德审美的关注。
篆书峄山碑曾被列入第四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人民保护、崇敬和传承2014年历史文化精神的重要标志。
篆书峄山碑对当代的学术界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使人们对古代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促进中国文化的复兴。
篆书峄山碑的文字,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让人们重新认识古代的文化,它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古代文字研究的重要资料,研究它有助于探究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历程及其文化的发展,是对古代文字的一次重大考古和研究。
峄山碑赏析1. 《峄山碑》那可是相当了不起啊!你看看那线条,多流畅啊,就像舞动的丝带一样优美。
就说“皇帝立国”那几个字,哎呀,简直太有气势了,这得有多高的艺术水准啊!2. 峄山碑上的字啊,一个个都精神着呢!那结构,多严谨啊,好比是精心搭建的积木,稳稳当当的。
“维初在昔”这几个字,难道不让你惊叹吗?3. 哇塞,《峄山碑》真的太让人着迷啦!那笔画的力度,就像有力的拳头出击,充满力量感。
“嗣世称王”这几个字,不正是这种力量的体现吗?4. 你们知道吗,《峄山碑》简直就是书法界的瑰宝啊!那章法布局,多巧妙啊,仿佛是一场完美编排的舞蹈。
“讨伐乱逆”这几个字,是不是让你感受到一种威严呢?5. 哎呀呀,《峄山碑》可真是厉害得很呐!那字体的姿态,就如同骄傲的天鹅,优雅极了。
“威动四极”这几个字,难道没有让你心生敬畏吗?6. 嘿,《峄山碑》真的不容小觑啊!那刻工也太精湛了吧,把每个字都雕琢得那么完美,如同精美的艺术品。
“戎臣奉诏”这几个字,是不是展现出一种庄重呢?7. 哇哦,《峄山碑》是多么独特的存在啊!那韵味,好似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经时不久”这几个字,不就有着独特的韵味吗?8. 哟呵,《峄山碑》真的是太神奇啦!那风格,就像一位威严的将军,让人不敢轻视。
“功成事遂”这几个字,是不是让你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呢?9. 哈哈,《峄山碑》绝对值得好好欣赏啊!那气质,宛如高贵的贵族,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天下大定”这几个字,是不是有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呢?10. 呐,《峄山碑》真的是太棒啦!那整体的感觉,就像一首激昂的乐章,振奋人心。
“立号为皇帝”这几个字,不就是这乐章中的高潮部分吗?我的观点结论:《峄山碑》就是一座书法艺术的宝库,充满了无尽的魅力和奥秘,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欣赏。
秦小篆《峄山碑》临写技法《峄山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后,于次年东巡到峄山,为炫耀其文治武功,命丞相李斯等书写并镌刻的第一快刻石。
《峄山碑》原石已失,也无原碑拓本传世,现流行的各种刻本均“摹刻”,而以“长安本”为最好,即《上海书画社》1986年出版的“篆隶本”中的影印本。
《峄山碑》围子分为两部分,前部分为“皇帝诏”,计144字,刻于公元前219年。
后部分为“二世诏”(即“皇帝曰”之后),计79字刻于公元前209年。
由于封建等级制度原因,“二世诏”字要略小一些。
由于李斯写在竹木筒上的小篆墨迹至今为能流传下来,故刻石便更显珍贵。
唐张怀誉其书云:“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
”清杨守敬赞为:“笔画圆劲,古意毕臻”(见《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55页)《峄山碑》线条圆润流畅。
结果对称均衡。
形体清瘦修长,风格精致典雅,可谓一派贵族风范。
加之该碑笔法严谨,端庄工稳,临写尤其能强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强“中锋”意识,因而不失为学书入门的最佳范本。
值得注意的石,有的人认为此碑线条粗细匀称,用笔似乎简单,甚至以为用秃笔或将笔尖剪掉书写即可完成,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其原因是未能“透过刀锋看笔锋”,对小篆笔法没有作深入了解所致。
倘若将《峄山碑》解析解读后便可发现,其线条是在圆匀的笔致中凝结着敦厚的力量,滋润而不软沓,流畅而不浮滑。
它使人们在圆匀劲挺的点画中,仍能品出隽永超逸的韵味。
可以说,《峄山碑》线条的墨迹呈现应当是鲜活的,跳荡的。
既有力度又有厚度,更有线条自然的粗细变化及书写时的节奏变化,切忌把它当成板滞僵硬的美术体对待。
临写此碑。
首重用笔,妙在用锋。
因为没有写出高质量的线条,结构再好仍是无功而返。
因此,掌握正确的用笔犯法至关重要。
那么,应当怎样临写此碑或者说应当注意什么呢?我们知道,小篆的点画只有两种,一是直画、二是弧画。
但无论哪一种点画。
其书法都有“起、行、收”三个过程。
所谓“起”,即“逆锋起笔”,它要求笔锋应朝行笔的反方向入纸,使其锋藏。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秦篆《峄山碑》书法,是一种修养。
当你蘸下墨,写在宣纸的那一刻,就知道了心手合一、运笔有锋。
让世间尘嚣与浮躁,在墨迹中消散。
历史是一面镜子。
也是一条线索,由此,可以知兴替,可以知得失,可以知进退,可以知取舍,书画墨迹碑刻拓片,应该是最忠实的记录者,窥斑知豹,或有所得。
通过两年多的时间,咱们分享了汉隶,晋隶,唐隶等高古的隶书,分享了很多经典简帛作品,也分享了汉篆及少部分篆书作品,后面咱们就来深入篆书,学习秦篆。
篆书是一种古老的书体,溯源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艺术发展史,篆书一体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关于文字起源,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亢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蔡邕在《篆势》中亦称“字画之始,因于鸟迹,苍颉循圣作则,制斯文体有篆,妙巧入神。
或龟文针裂,栉比龙鳞,纾体放尾,长翅短身。
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蕴。
扬波振撇,鹰峙鸟震,延劲胁翼,势欲凌云。
”可见,篆书形成之始,即被赋予了得于自然的艺术性。
在秦的统一事业之中,一个重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了文字。
中国的汉字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
从最早出现在陶器上的符号,刻划在兽骨龟甲上的甲骨文,和铸造在钟、鼎上的金文,以及到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文(大篆),只有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李斯等人才用小篆统一了中国文字。
李斯曾经说过:上古创造大篆字体,广为流传,但由于时间久远,人们多不能认识。
所以现在删掉繁杂笔划,省略异体字形,改进成为小篆。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对发展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周咱们就来分享秦篆精品中的精品,小篆之鼻祖《峄山碑》。
峄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李斯书,高218厘米,宽84厘米。
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
原立于邹县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原石被野火焚毁。
此石是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郑文宝根据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阴有郑文宝题记。
篆刻初学之篆书《峄山碑》临习,笔力、线条如何具得?
《峄山刻石》相传是小篆鼻祖李斯所书,是秦小篆的代表之一,具有典型的秦小篆风格特点,初学者临写该帖,建议从以下几点去把握线条、笔力和结构。
本想长篇大论写一通,不过还是梳理几点干货对书友们才有用:
1、书写用力要均匀,笔笔中锋,不强调提按变化,线条工整,穿插匀称;
2、书写上吃墨要深,不可轻飘,做到力透纸背;努力将线条写生动,不可过于僵直;
3、在运笔中要控制好适当的弧度,转折不可裸露圭角,笔画搭接自然,不露痕迹;
4、线条把握上还要注意墨法上的讲究,水分恰到好处,可根据个人习惯加以调试,线条以能“见筋”为妙。
5、此外,结构上多重心偏上,多取方中带长之势,讲究对称性,端庄大方。
掌握以上几点要领,然后就靠长期训练,书法临写靠实践,只有功夫到家,才会有很深的功力。
峄山碑与篆书技法(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峄山碑与篆书技法 (篆书)秦《峄山碑》
技法解析
第5节 (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二、秦《峄山碑》技法解析
《峄山碑》相传为李斯所书。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于次年起巡游各地,先后作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诸刻石。
途中登邹峄山(亦称峄山),立是刻石。
原石已佚,且无拓本存世。
传世拓本仅二,一为宋淳化四年(公元993)郑文宝据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的“长安本”,一为元申屠驷据郑文宝本重刻于绍兴的“绍兴本”。
这些摹刻本字迹虽与存世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略有差异,线条更圆融劲拔,结字更端稳典雅,亦可视作秦篆典范。
以下说到的小篆,主要指《峄山碑》篆书。
1(笔法小篆的各种点画都包括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
从笔法来讲,小篆比较单一。
尤其是玉箸篆,强调的不是变化而是统一,皆逆锋起笔,中锋铺毫行笔,回锋收笔。
做到欲下先上,欲右先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用笔须笔杆直立,笔笔中锋;藏头护尾,清润圆融;横平竖直,用力匀和,使转流畅。
看似简单,但这种笔法的实现却需要平和的心气和深厚的功力,舍此不能达到简静、清雅的境界。
篆书属于古文字。
在楷书出现之前,并无“点、横、竖、撇、捺、钩、折、挑”
的笔法。
所以初学时不可以今之概念套古之笔法。
小篆线条大致可以直线、曲线、接笔来概括。
2(直线与曲线直线:直线包括横、竖、斜。
横画须严格水平,竖画则绝对垂直,如“土、在”。
斜画须注意控制其方向角度。
斜线条在对称结构尤其是“×”形结构中多强调挺拔,如“五、乃、其、斯、建”,不对称的有“窥、蔗”,前者互相平行,后者则呈上紧下散之放射状。
有的斜线挺拔中带有弧
度,或极微妙,如“初、分、久、立”,或比较明显,亦可归人曲线类。
仔细观察,“野”的两个三角形,线条为上直下弧。
曲线:曲线按行笔的大方向分为顺时针弧、逆时针弧和连曲弧。
顺时针弧、逆时针弧有单独的笔画,但更多是对称组合的,这是因秦篆的高度对称性所致。
图5—2—28?是主体呈纵向的顺时针弧和逆时针弧。
图5—2—28?
从人手的生理构造而言,曲线有时比直线更容易自然地写出。
以腕为圆心,带动掌、指作顺时针或逆时针的运动,可以写出刚劲而流畅的曲线来,如“威、伐”。
但我们通常以右手写字(本身就有单向性,要写成左右上下完全对称的一组曲线,就有难度。
须训练使运腕动作对称,达到左右弧的镜像效果。
如“帝、六、万、无”。
连曲弧须调整转动的方向,有相当的难度,在从顺到逆或从逆到顺的过渡中,尤须流畅而不失稳健,如“能、起、乃”。
有时也可以用几笔相接来写。
按曲的程度,有
转折弧、大曲弧和微曲弧。
相应的,它们的曲率半径由小而大。
折是方形的,转则有一定的弧势。
如“献”左上折,左下转,用笔方法就不同,“惠”上“田”用折,下“心”用转。
所渭大曲弧,指一笔起、收有近90度或以上的方向改变,但整体是弧线而没有相对平直的线段,如“六、立、万、于、暴”。
大曲弧难在不断变化行笔方向中把握位置的精准,使每一落点到达预定的坐标点,同时要保证线条的质量。
大曲弧的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字的结构。
微曲弧是直中带曲,使字给人以婉约飘逸、流丽优雅之感,如“争、以、乱”,对称的如“帝、而、石”,横向的如“自、壹、威、伐”。
一封闭形中,多上方下圆,如“动、日、莫、因”。
3(接笔我们知道,两线条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有三种情况:断、连和交。
工整的秦篆,对笔画的衔接有较高的要求,但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实”字。
实际上有两种情况,一是一个看似连贯的线条,有时用两笔相接,二是两个独立线条的
相接。
对应于这两种情况,须采用对接和侧接的方法。
无论哪种接法,笔画都有一
定程度的重叠。
对接,即笔画“头对头”的相接,一般应使前一笔的末端略收细,
墨不能太足太湿,要较果断地抽提收笔,或谓空回,后一笔末端墨亦稍干,待准确
地覆盖前笔末端即抽提离纸,如上“口”、“目”的下部。
侧接,即“头顶腰”的
相接,第二笔笔尖含墨不宜多,在前一笔墨线中快速逆锋起笔,旋即按笔铺毫行
笔,不可在前笔墨线中多逗留,致使墨水洇开;若收笔插入前一笔中,亦须干脆地
抽提,如“上、追”。
接得好,让人感觉天衣无缝,也就无所谓笔顺的绝对规则了。
图5—2—39中,?为正确的接笔;?墨太湿或笔停得太久,致
使墨水洇开;?对接位置欠准;?、?形不正,左右未能对称。
清人作篆多显露笔意,
接笔有时不求藏匿痕迹,收笔也常用空回法。
4(平行笔因为追求端庄整饬,秦篆
多平行笔,横平竖直。
值得重视的是一组或几组相互靠近的横线,如“义、
康”,要严格地做到平行等距,这会给人造成一种秩序美感。
除横画外,还有各种
不I百1;8向、趋势的平行笔,如“暴、经、袭”。
有些笔画,是用一种似乎平
行,却又包含了微妙变化,或渐开、渐合趋向的形态合成线组。
如“水’’旁、“火,,旁、“册”底、“辶”底、“萬”头、“阜”旁、“女”旁、“爪”头
等,都包含了一种变化着的“平行”关系。
5(笔顺小篆虽然很规范、严谨,但当时有没有笔顺方面的要求,今天的我们
不得而知。
用现代的楷书笔顺去推测篆书笔顺,实际上是愚蠢的。
这样做,最多只
能算是为了让今人学古字而架设的“桥”。
今天的篆书家总结出的一些小篆笔顺,
不是一种绝对的准则,各家说法也不全一致。
一般来说,我们应掌握以下原则: ?
因为是右手书写,通常须从左而右,自上而下。
?为方便将字写得匀整、对称而选
择和应用笔顺,所以有时也会从下到上,从右到左。
?考虑笔画衔接上的因素。
?
熟练后应能向各个方向上自如运笔,可减少接点,减少笔画数。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