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4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二章第三节知识点一、动物体的结构层次1. 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组织: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如皮肤上皮能保护体表,小肠腺上皮能分泌消化液。
肌肉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包括骨骼肌(附着在骨骼上,能自主收缩产生运动)、平滑肌(位于胃、肠等器官的管壁内,缓慢而持久地收缩)和心肌(心脏特有,能够自动有节律地收缩)。
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神经元)构成,能够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在体内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结缔组织:种类很多,骨组织、血液等都属于结缔组织。
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例如,骨组织支持身体并保护内部器官,血液运输营养物质等。
2. 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
例如,大脑主要由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是对全身起调控作用的器官;胃由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构成,是消化食物的器官。
3. 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系统。
人体有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
这些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例如,消化系统由口腔、咽、食道、胃、肠、肛门以及肝、胰等器官组成,其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主要功能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1. 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绿色开花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的。
第二章声现象第3节《声的利用》【学习目标】1、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声音可以传递能量2、辨别实际事例属于哪方面的应用。
第一部分课前预习案【知识准备】1.声音与信息(1)利用声可以传递各种信息(2)回声定位(3)“B超”原理2.声音与能量:(1)声波与水波类似,水波可以传递能量,声波也可以传递能量,并且应用起来更为广泛。
(2)超声波清洗原理(3)利用超声波“碎石”【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8-41,回答下列问题:一、声与信息1、听到雷声就知道马上要下雨利用了声音传递,铁路工人敲击铁轨可知道是否有松动的螺栓是利用了声音传递,2、蝙蝠飞行时发出,这些碰到墙壁或昆虫时回,根据回声到来的和,蝙蝠第一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做,科学家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
可利用它探知海的深度;捕鱼时渔民利用声呐来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
3、平时说的“B超”就是向人体内发射,同时接受身体内脏器官的,将所携信息反映在屏幕上。
超声探伤对人体伤害。
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性质的应用:(举三例)二、声与能量1、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时,超声波穿过液体并引起激烈的,把物体上的污垢敲击下来而不会损坏被洗的物体,,使用超声波是因为它产生的振动比可闻波更加;外科医生利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的性质的应用:(举三例)第二部分课内探究案知识点一:声音与信息1.蝙蝠是靠什么来确认目标的?它采用的方法叫做什么?这说明声音是可以传递什么?2.什么叫回声定位?3:怎样测量海底的深度?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怎样计算?【针对训练】1.医生通过听诊器来了解病人的病情,利用了声音;2.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则小明距离高山多远?知识点二:声音与能量1、演示课本声波传递能量的实验,2.学生自主学习声波传递能量的实际应用有哪些?知识点三:区分声能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请将下列的现象分类(填写序号)①向暖瓶中灌水时根据水发出的声音,可以判断水是否灌满了;②教师讲课③超声波洁牙④拍打西瓜⑤远处的雷声⑥超声波碎石⑦清洗精密机械⑧B超⑨超声波加湿器湿润空气⑩喇叭前方的烛焰在跳动声能传递信息;声能传递能量【巩固训练】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根据敲打物体发出的声音来鉴别物体的质量,以下做法用以达到这一目的的是 ( )A. 铁匠用小锤敲打烧红的毛坯;B. 瓜农用手拍打西瓜;C. 顾客用手轻轻敲打瓷器;D. 瓦匠用瓦刀敲打红砖;2、海豚有完善的声纳系统,它们能在黑暗的海水中准确而快速的捕捉食物,避开敌害,远远优于现代的无线电定位系统。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五山镇中心学校刘敬凤
一、教学内容: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读图和阅读资料说出黄河的奉献和忧患。
(2)能够解释黄河水患的原因以及探索治理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图、图片的分析,了解黄河对人类的贡献。
(2)通过对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的分析,说出各河段产生的忧患及原因和治理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黄河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和自然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黄河水患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四、教学难点:
水患的成因。
五、教学准备:
地图册、课本、PPT课件
六、教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长江的开发与治理》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分析河流的基本方法,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
2、教法
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计算机辅助教学
3、学法
图文结合、交流合作、一分为二分析问题的方法
七、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了知识的拓展和综合,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体现开放式的地理教学。
在黄河的根治中,断流和水污染的治理是本节课难点中的难点,要求学生结合当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原因,找出最合理的根治办法,并布置学生结合我们当地的河流去探究学习,体现了开放式的地理教学。
本节课还突出人文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如在根治黄河上,让学生献计献策,并对学生及时地进行思想教育,为治理黄河和建设我们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还有,我们如何去治理,才能使我们附近的河流更好的为我们服务等等。
这些问题中,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不足之处是本节课注重了知识的全面性,而对教材的重点——黄河的治理部分的教学无论从占用的时间上,还是处理黄河各段治理的措施上都不够充分。
有些问题自己提问和引导的不到位,还没有充分地调动起所有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三节河流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一、黄河的概况
1、发源地、入海口、形状——第一大河
2、水文特征:水量较小、含沙量大、有凌汛
3、奉献:
4、忧患:治理:
上游——
中游——
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