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事理说明文的逻辑顺序——〈恐龙无处不在〉拓展阅读
- 格式:docx
- 大小:35.37 KB
- 文档页数:6
恐龙无处不在阅读答案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1、“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2、“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3、什么是泛大陆?4、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
5、“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那时指________。
6、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参考答案:1、不能互换。
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
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
2、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课文解读+批注你喜欢读科普作品和科幻小说吗?阿西莫夫是这方面的“大腕儿”作家,其作品涉及众多的科学领域。
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
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
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批注]这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结合课文理解: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的结论并不难,二者之间的联系容易理解,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的关系很少有人能想到,作者以科学家的敏锐思考了其内在关联。
课文就是从南极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前者成了支持后者的有力证据。
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该岛是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批注]“毫无疑问”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毫无疑问”突出了科学发现的确凿性,不容置疑,也是语言准确的体现。
③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④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⑤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⑥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批注]“漂移”与下面的“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多用于无生命的东西;“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多用于有生命的东西。
板块构造理论中的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所以只能用“漂移”。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_恐龙无处不在阅读答案课文《恐龙无处不在》出自八年级上册语文,其原文如下:【原文】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orG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恐龙无处不在》教材分析及教学设想岙阴初级中学《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第3篇课文。
本册书说明文阅读共两个单元,可以说重在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和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以及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都有关于恐龙的内容,但是说明的对象又有所不同。
《恐龙无处不在》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
本文意在说明板块漂移,但却以“恐龙无处不在”为题,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认为本文是介绍恐龙相关知识。
另外,本文以一句议论性的句子“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开头,又在结尾部分以议论句结束,也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
作为一篇说明文,本文语言简洁平实,读起来感觉枯燥泛味,学生学习起来也不可能轻松愉快,因此,怎样设计本文的教学思路及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基于这种考虑,希望本文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找到激发学生思维的突破口。
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说明文阅读教学目标及本文内容的特点,特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大陆漂移)2、本文题目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本文是不是说明恐龙怎样在世界各地繁衍生息的?(不是)采用“掐头、去尾、留中间”的方式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哪一部分是扣题来写的?3、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一般来说,说明文的题目就是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本文作者阿西莫夫是一位科幻小说家,他可能不太了解说明文的题目怎样拟定,所以才出现了拟题“失误”。
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或朗读,或默读,研读课文第二部分,为本文重新拟定一个题目,纠正阿西莫夫拟题的“失误”。
4、比较:“恐龙无处不在”这个题目与我们重新拟定的题目,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5、“恐龙无处不在”涉及的是生物学知识,而“大陆漂移学说”涉及的是地理学知识,“恐龙无处不在”帮我们印证了大陆漂移学说,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6、“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八年级语文《恐龙无处不在》的教案带原文恐龙无处不在选自《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恐龙无处不在》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恐龙无处不在》的教案设计以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恐龙无处不在》的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3、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了解这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以及作者思路。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同时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也拿出了证据来证明,比如考古学家就发现北美洲和非洲都有同种的蚯蚓和蜗牛化石。
恐龙无处不在阅读答案【篇一:人教版语文八上《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word同步练习】t>[课标点击]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读写,解释文中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掌握文中说明的方法;(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难点剖析]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有什么关系,一般读者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
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有内在的关联。
课文就是从南极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的有力证据。
作者在文章开头的这两句议论,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其确凿的根据。
实际上,第二篇短文也用另一个科学探究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了这一道理。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
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2.“如果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这一句话在文中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它表明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触角已经伸向另一领域。
正是把恐龙化石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的思考,才使作者进一步追问:“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接着作者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明了“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这样又把本来的疑团推进了一步: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行文至此,才对本文所要阐明的中心议题正面作答。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单元导语:草木枯荣,大雁去来,恐龙无处不有,沙子极为致密,这些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还要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单元学习目标:1.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敢于质疑问难、自主思考的品格。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3.学习分析、推理,初步了解科学探索的方法。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事理说明文,且本文在理解上又有一定的难度,“理清本文写作思路,读懂本文阐述的事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对恐龙知识很感兴趣且有一些同学是恐龙知识小达人,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进行教学。
本节学习目标:通过追问质疑、概括段意的方法,理清本文写作思路,读懂本文阐述的事理学习过程:第一板块:通读全文,通过追问质疑、概括段意的方法,理清本文写作思路,读懂本文阐述的事理。
第一环节:角色互换,向“小老师讨教恐龙知识”, 设疑追问,概括段意,读懂2-14段内容及写作思路。
激趣问题及段意:师:看题目就知道本文写了与恐龙有关的内容,一下子勾起了老师对恐龙的兴趣。
但老师对恐龙知之甚少,你们能做小老师,帮老师答疑解惑吗?第2、3段:“恐龙无处不有”这是真的吗?有证据证明恐龙无处不有吗?段意(2、3段):南极洲和其他大陆都发现恐龙化石第4、5段:恐龙如何能在南极生存?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大陆呢?段意(2-5段):南极洲竟也曾有恐龙,令人费解。
第6、7段: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段意(6、7段):“板块运动”使大陆漂移。
第8、9段:恐龙和板块有什么关系?它为什么会出现在泛大陆上?段意(8、9):早期恐龙出现在最后一次泛大陆形成时期。
第10、11、12段: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出现在现在的每块大陆上?段意:(10-12)泛大陆经历了两次分裂。
恐龙无处不在七年级语文教案《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自读要求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4掌握词语,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学习侧重点1.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3精读一两个段落,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这一语言特点。
自读程序2速读课文。
质疑答疑,理清文章的思路。
3细读课文。
把握两篇文章所述的内容,找出各自说明的顺序及角度,进行整体比较,教师可适当点拨。
4.品读课文。
选择一两个语段进行阅读,体会说明语言准确、平实的特点。
(解说:本课是自读课文,设计的阅读四步骤,可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己去探索、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这两篇课文语言平实,只要多读,就能理解文章所说明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读点拨1.关于地壳运动。
地壳是由各种固体岩石组成的层圈,和紧挨它下面的上地慢的固体岩石组成岩石圈。
岩石圈下面的下地幔是一层软的物质,被称作软流圈,它具有可塑性,可以缓慢流动。
软流圈中的各种物质由于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使其内部发生变化。
于是,温度高、密度小的物质受热膨胀向上浮动,反过来,温度低、密度大的物质受冷收缩向下沉积,这样两种物质就形成热力和重力的对流。
向上流动的物质穿过软流圈上部接近岩石圈时,就沿着水平方向靠近和分离,由此影响到岩石同,引起地壳运动。
人们能够直接感觉到的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现象,便是地壳运动的证据。
2关于板块运动。
有人从世界地图上惊奇地发现:现在南美洲东部巴西的凸出部分,恰恰是原来大洋彼岸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北美洲与欧洲和格陵兰也能完全吻合地拼在一起。
《阿西莫夫短⽂两篇——恐龙⽆处不在》教案教学设计《阿西莫夫短⽂两篇——恐龙⽆处不在》精品教案教学设计⼀、教学⽬标:1.学会从不同⾓度对所观察到的⾃然现象进⾏思考。
2.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影响”。
3.了解“板块构造”“泛⼤陆”等科学概念。
4.揣摩语⾔,体会本⽂语⾔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1.把握两篇短⽂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度、多侧⾯的思维⽅法。
三、教学⽅法:讲读法,辅以讨论法四、教学时数:1课时五、预习内容和要求:(⾃学)读短⽂2——3遍,找出⽣字新词,并通过⼯具书⾃⾏解决读⾳和词义。
六、教学过程和内容:⼀、观看有关恐龙的视频剪辑及图⽚:出⽰视频《恐龙时代》;幻灯⽚1-9(图⽚)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什么动物?(⽣:恐龙)恐龙⽣活在约2.25亿年前——约6500万年前,⽀配全球陆地⽣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
⼆、导⼊新课:如今统治地球的是⼈类,⼈类的历史也不过⼏百万年。
在⼈类出现之前,曾有⼀种爬⾏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活了⼀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
这成了⽣物史上最⼤的⼀个谜。
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短⽂《恐龙⽆处不在》。
(板书课题:恐龙⽆处不在)出⽰幻灯⽚10三、学习新课。
1、解题:“恐龙⽆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要向⼈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我们才明⽩这是⼀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
2、简介作者:出⽰幻灯⽚113、请看⼀段新闻:出⽰幻灯⽚12假如你是⼀位科学家,看到以上新闻,你⾃然地想到了什么?“在1986年1⽉,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些化⽯⾻骼。
2022最新恐龙无处不在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恐龙无处不在》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是艾萨克·阿西莫夫,由孟庆任翻译、梓君参与朗读。
该文指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恐龙无处不在七年级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自读要求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抓住重点语句,提纲挚领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使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方法。
4掌握词语,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学习侧重点1.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3精读一两个段落,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这一语言特点。
(解说:据“单元提示”和课文提出上述“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其特点是:1.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又《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
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
3.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自读程序1.初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画出应该掌握的词语,不会读的和不理解的查字典词典解决;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同时,老师可相应地介绍作者和一些有关的恐龙及地理知识。
恐龙无处不有说明方法及例子恐龙无处不有说明方法及例子第1 篇一、教学目标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2.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一)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二、教学设计(一)导入1、恐龙的相关画面,并解说: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最重的可达90吨(目前的大象只有6吨),曾以900~1200属类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可在6500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2、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请你谈谈读过题目后有什么样的结论?预设:生:是说恐龙遍布世界各地师:南极也有?生: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师:在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说说。
读第二自然段。
师: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生1: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生4:大陆发生了灾难。
恐龙迁移而去。
比如火山。
师:为何每块大陆都有?结合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
生:是大陆在漂移。
把恐龙带走的。
师:你们有很多说法,你们觉得哪个理由更有说服力?师: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二)初读课文明确说明内容多媒体依次显示下列问题: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1.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2.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三)研读课文理清说明的顺序1.思考: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根据各小组学生发言整理作者的思路。
提出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课堂教学 | 《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恐龙无处不在》。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恐龙的分布广泛以及科学家们在阿根廷、蒙古和中国等地发现的恐龙化石。
文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以及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协调”等词语造句。
3. 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恐龙模型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恐龙模型,引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关注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4. 精讲点拨(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讲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5.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现场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课文恐龙无处不在恐龙的生活习性:分布广泛食肉、食植繁殖能力强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在阿根廷、蒙古、中国等地发现恐龙化石恐龙灭绝原因尚无定论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精讲点拨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理清事理说明文的逻辑顺序——《恐龙无处不在》拓展阅读学案【学习目标】理清事理说明文的逻辑顺序。
【课堂探究】一、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能提示该段内容的语句),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不会迁徙说明顺序:二、举一反三1、知识回顾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一般运用逻辑顺序作为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
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概括到具体(或从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从抽象到具体等。
2、课文拾贝(拓展阅读):理清下列文段的说明顺序。
①“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
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
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
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岛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
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殖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罪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的目的的。
……说明顺序:②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说明顺序:③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
这种光圈叫做晕。
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
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
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
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
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
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
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说明顺序:④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
实际上,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
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
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说明顺序:三、学以致用,中考链接。
(03辽宁大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啄木鸟不怕震①啄木鸟为了觅食,总是不停地用坚硬的喙(嘴)在树干上啄击,产生强烈的震动。
这震动如果发生在人的身上,恐怕早就脑震荡了,而啄木鸟却一点震动感觉也没有,这是为什么?②其实,早在20多年前就有神经医学专家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
只要我们观察一下啄木鸟的头部生理构造和敲击树干的方式,就可以知道啄木鸟为什么不可能发生脑震荡了。
③观察啄木鸟头部结构可以发现,啄木鸟的头盖骨和大脑之间极窄的缝隙和少量的液体,使得震波在啄木鸟头部的传播比在人的头部困难得多。
啄木鸟大脑被一层密实而富有弹性的头骨紧密地包裹起来,头骨骨质呈海绵状,形成一个避震功能极佳的保护垫,可以有效________外力的撞击。
此外,啄木鸟头部的肌肉有助于吸收、分散受到撞击的力量。
舌头底部的结缔组织延伸环绕脑部,同样可发挥保护脑部的作用。
④研究人员利用每秒可连续拍摄2000张黑白照片的高速照相机,将啄木鸟敲击的动作拍摄下来。
分析照片发现,啄木鸟在喙接触树干前会闭上眼睛,这可以防止眼珠子在剧烈的冲击下,从眼眶里跌落出来。
啄木鸟的敲击方式很特别,每一击都是完全笔直的。
一开始它先试着找准位置,然后就十分精准地重复啄击,喙与树木撞击的瞬间头部绝不会扭动,这有利于避免扭曲力,防止脑部神经受伤和脑震荡。
而人类则常常在被撞击时受到扭曲力的伤害,如在侧面遭撞击引发的交通事故中,乘客往往会遭受较严重的脑伤害,就是那种扭曲力在作怪。
⑤人们从啄木鸟身上得到了许多减震防震的启示,如在设计头盔和安全帽时,帽顶与头顶之间留有空隙,中间设有填充物,填充材料要用轻而有弹性的海绵状物体。
1、文章②段与③④段的逻辑顺序是[]A.原因→结果B.一般→特殊C.现象→本质D.概括→具体2.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写的?答:四、总结五、课后拓展作业运动提高孩子智力①家长及教育者认为,锻炼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除了能防止肥胖,并无益处,因为运动会分散孩子注意力,于智力无补。
但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表明,此观点是错误的。
②花一定时间参加运动,能让孩子上课时精神更集中。
新近一项研究显示,学生认知水平的高低与身体的健康程度有关。
还有研究显示,短期的动作练习也能让孩子注意力更加集中。
2006年,马修·马哈尔让243名学生每天在学校活动10-20分钟,测评他们的专注度,训练5周后发现,学生们在听课时保持专注的时间比以前平均增加了8%.最不专心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增加了20%。
③尽管科学家们还不清楚,锻炼为什么会对大脑有好处,但动物实验表明,体育活动也许能刺激一些脑区的神经元生长,而这些脑区对记忆和执行功能极为重要。
上世纪70年代的一项研究显示,把大鼠放在装满玩具、可攀爬物体等各种东西的较大鼠笼里,这些物体对大鼠的体力和脑力都有刺激,所以这些大鼠的大脑皮层会发育得比较厚,而大脑皮层掌管着高级推理和决策能力。
身体活动和智力刺激两种因素都有助于提高大鼠的认知能力.但究竟是哪个因素,还是两个因素共同造成了这种变化,就不得而知了。
④神经科学家亨利埃特·范普拉克和同事研究发现,在锻炼后,大鼠脑中一些有助于构建与学习、记忆相关的大脑结构的关键蛋白含量有所提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就属于上述蛋白,前者能刺激血管生长,后者则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的延伸。
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体育活动可以刺激脑部海马区的齿状回部分。
海马区是大脑中分管记忆的“总机”,把各种想法串在一起使之扎根于心灵。
2008年,上海体育学院的神经生物学家娄淑杰和同事,在研究中训练5周大的幼鼠在转轮里跑动(健康大鼠一天能轻松跑上好几千米。
一周之后,与没有跑步的大鼠相比,跑步大鼠齿状回脑细胞中的VEGF、BDNF等促进神经生长的因子要多一些。
有证据表明,人类在有氧运动后神经生长因子也会增多。
⑥但是,强度过大的锻炼对智力的刺激作用也许还比不上强度适中的体育活动。
2008年,日本流行病学家熊谷秋三与同事研究了12名3年来每周长跑或打网球16小时以上的男性与14名很少运动的男性。
对比后发现,前一组男性大脑中的BDNF浓度相对较低。
⑦可见,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多锻炼身体;教育者若想要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就应当保证学生足量的体育课和体活课。
1.下列对文章分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A.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师生和家长形成关于运动的正确认识,如:孩子们适度的运动,不仅能防止肥胖,还可以提高智力。
B.这篇文章的第二段运用从原因到结果的说明顺序。
C.这篇文章中援用了一些科学术语,如第④段中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使文章阐述的内容更科学、更准确。
D.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严密,运用词语十分讲究分寸,如第③段中的“也许”“极为”即属于此。
2.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