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倒装句
- 格式:ppt
- 大小:172.50 KB
- 文档页数:27
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指句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通常为了强调或突出某个词语而颠倒原有语序。
根据倒装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完全倒装谓语前置:主语+谓语+宾语例如: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问说》)宾语前置:(宾语)+谓语+(主语)+名词性偏正结构例如: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
(《聊斋志异·促织》)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后置:动词+以+宾语例如:战于长勺。
(《左传·庄公十年》)2.局部倒装定语前置:形容词性词语+之+名词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前置:之+以+名词(短语)例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3.特殊倒装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例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宾语省略句: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状语后置:在介词结构作状语的句子中,介词结构放在句末,状语放在动词之前。
例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定语后置:在“之者”结构中,“之”起结构助词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者”起辅助性作用,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即定语后置。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4.固定结构中的倒装现象在古汉语中,有些固定结构中的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如“是以”结构(因此)、“虽然”结构(虽然)、“即使”结构(即使)等。
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唐雎不辱使命》)/ 即使一人誉之,一人毁之,然终于无誉无毁。
(《进学解》)这些倒装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逐渐消失,但在古汉语中却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掌握这些倒装句式对于理解古文的意思和文意至关重要。
除了上述常见的倒装句式外,还有一些较为少见的倒装现象,如主谓之间有停顿的句子、省略句、判断句等,也需要适当了解。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包括以下几种:
1.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例如在《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
2. 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例如在《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
3. 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 状语后置或者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此外,还有谓语和宾语同时前置的倒装句式,例如在《陋室铭》中的“吾谁与归”。
除了上述几种倒装句式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倒装句式,如语气词前置的倒装句式等。
这些倒装句式丰富了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让文言文更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这些倒装句式对于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至关重要。
此外,还有被动句式。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式通常通过使用“被”、“为所”等词语来表达。
例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另外,文言文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句式,如省略句、连动句、兼语句等。
这些句式的理解和分析需要借助上下文和语境,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同样至关重要。
总之,掌握文言文中的各种倒装句式和特殊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含义和深层意思,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倒装句句式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倒装句句式倒装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
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
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A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B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A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
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
(《赤壁赋》)B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4、不然,籍何以至此。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鸿门宴》)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8、沛公安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1、及时相遣归。
(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
(《孔雀东南飞》2、嬉戏莫相忘。
(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
《孔雀东南飞》3、誓天不相负。
(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
《孔雀东南飞》4、好自相扶将。
(相扶将是扶将相的倒装)译:好好侍奉婆婆。
《孔雀东南飞》5、还必相迎取。
(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装)译:那时一定去接你。
《孔雀东南飞》6、久久莫相忘!(相忘是忘我的.倒装)译:永远不要忘记我啊!《孔雀东南飞》7、君既若见录。
文言文中常见的四种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状语倒装、宾语倒装和动补倒装。
以下是每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1. 主谓倒装:
a. 谓语提前,主语后置。
b. 例句:飞花逐水容易别,落絮无情不觉春。
2. 状语倒装:
a. 状语或状语从句位于句首,谓语紧随其后。
b. 例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 宾语倒装:
a. 宾语位于句首,谓语紧随其后。
b. 例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4. 动补倒装:
a. 动词+补语的结构中,补语位于句首,动词紧随其后。
b. 例句:不见此花人自寻,只闻寒雁叫西风。
这些例句中展示了不同的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常用于修辞或突出特定的表达方式。
请注意,这里的例句仅供参考,实际应用时可能根据语境和内容的需要进行变化。
文言文常用句式及标志语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其语法结构和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文言文句式和标志语:1. 倒装句:- 彼亦何人?(他是谁?)- 人非生而知之者。
(人并非生来就知道的。
)2. 并列句:-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
(因此,君子的行为影响天下的道义。
)- 君子有三乐:官事劳乐、交友乐、教学相长乐。
(君子有三种乐趣:忙于公务的乐趣、交友的乐趣、相互教导的乐趣。
)3. 状语从句:- 故曰:无微不至也。
(因此说:没有一点不周到的。
) - 夫学者,固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然而学者,必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 名词性从句:- 吾欲知天下事,必学史传。
(我想要了解天下的事情,必须学习史书。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常复习,岂不正是令人欢喜的吗?)5. 表语从句:- 君子之道,岂易知也。
(君子的道德修养,岂是容易了解的。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考就会变得茫然,思考而不学习则会陷入危险。
)在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常用的标志语,用于引出某种情感、态度或论述的内容:- 故曰:表示引用前人的话或者总结结论。
- 夫:表示引出一个事实或者一个引导性的话题。
- 是故:表示引出推理或者因果关系。
- 然而:表示转折或者引出对比的内容。
- 是以:表示引出原因或者目的。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和标志语,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运用。
文言文句式倒装句在文言文中有四种常见的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者主语后置。
文言文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
但是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正确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强调“甚矣”。
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正确语序是“我少年中国美哉”,强调“美哉”。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以下情况,宾语要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正确语序是“微斯人,吾与谁归?”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正确语序是“大王来操何?”沛公安在?——《鸿门宴》正确语序是“沛公在安?”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正确语序是“三岁贯汝,莫肯顾我。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正确语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正确语序是“忌不信自。
”3、用“之”或者“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之”没有实在意义。
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没有实在意义。
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正确语序是“唯瞻余马首。
”三、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
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正确语序是“其相比两膝者。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正确语序是“盖简修狭桃核者为之。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即“居高庙堂”,“处江湖之远”即“处远江湖”。
文言倒装句四大类型:(1)宾语前置句(2)定语后置句(3)主谓倒装句(4)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义】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
【类型】1.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前置【特征】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当“谁、孰、何、曷、害、奚、安、焉、胡”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
【实例】(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译文:我欺骗谁?欺骗天吗?](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译文:王者是指谁?指文王呢。
](3)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译文:它将要往哪里去呢?](4)何由知吾可也?[译文: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5)汝安从知之?(《汉书·黥布传》)[译文:你从什么地方了解他呢?](6)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四》)[译文: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让他上朝呢?]【类型】2.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前置【特征】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非、否”等等否定词。
【实例】(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译文: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不了解别人。
](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译文:我有年老的父亲,我若死了,没有谁养活他。
](3)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译文:七十岁的老人穿绸吃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这样却不能成为王的,没有这种事情呢。
]【类型】3. 宾语前置时,动词和宾语之间插入“之”、“之为”、“是”、“焉”等字作标志。
【重要特征】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只能用“之”作前置标志。
后来,形成了一种凝固格式“是之谓”、“此之谓”,有时可以活译为“这叫做”。
现代汉语语序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
如果顺序颠倒,则称之为“倒装句”。
一、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1、动+以+宾。
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2、动+于(乎,相当“于”)+宾。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应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3、形+于+宾。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张衡传》(应为:虽才于世高,而无骄尚之情)4、介词宾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
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于弟子贤)二、主谓倒装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应为:汝之不惠,甚矣)三、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
“沛公安在?”(《鸿门宴》)3、以“是”“之”为标志。
“何陋之有?”(《陋室铭》)四、定语后置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马之千里者。
”(《马说》)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中心词+数量词。
“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欲了解更多的言语理解考点,请关注华智公考!。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在初中文言文的学习中,句式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倒装句更是常常让同学们感到困惑。
掌握倒装句,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句子中某些成分的顺序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同。
通过改变句子成分的顺序,来强调或突出某些内容,或者是为了满足韵律、节奏等方面的需要。
二、倒装句的类型1、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比如:“微斯人,吾谁与归?”正常语序应为“微斯人,吾与谁归?”,这里的“谁”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了。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忌不自信。
”正常语序是“忌不信自”,“自”是代词,作宾语,前置了。
(3)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像“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之”在这里起到了宾语前置的作用。
2、状语后置在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会后置。
比如:“战于长勺。
”正常语序应该是“于长勺战”,“于长勺”是表示地点的状语,后置了。
3、定语后置(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正常语序是“求可使报秦者人”,“可使报秦者”是后置定语。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
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正常语序应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利”和“强”分别是修饰“爪牙”和“筋骨”的定语,后置了。
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比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为了强调“甚矣”,将其前置,造成了主谓倒装。
三、倒装句的作用1、强调突出通过改变语序,将需要强调的内容放在更显眼的位置,让读者或听者能够更加关注。
2、符合韵律在一些诗词歌赋中,为了满足韵律和节奏的要求,会采用倒装句。
3、丰富表达使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增加了语言的魅力。
四、如何识别倒装句1、积累常见的倒装句式通过学习和积累,熟悉各种类型的倒装句,形成语感。
2、结合上下文根据句子所处的语境,理解句子的意思,判断语序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