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抗战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作者:关荣张秀芳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24年第02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各地区学校应探索运用历史课程资源,有效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方法,促使历史课程的有效实施”。
北京师范大学密云实验中学从学生熟悉的家乡红色文化资源入手,将密云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国近代史和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联系紧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立足于教材,适时、适当地引入家乡红色文化资源,让学习资源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从而为课堂学习增色添彩。
例如,在讲述全民族抗战时,教师除了引用教材的学习资源外,还可以把学生身边的抗战英雄引入教学当中,创设如下情境:“抗日战争时期,密云地区涌现出了许多革命英雄,身为密云人,你能讲讲他们的抗日英雄事迹吗?对此你有何感受?”学生通过讲述红色故事,深刻感悟和体会身边革命先辈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对全民族抗战有了更为具体和直接的认知,从而发展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就得到了充分的落实。
2.借助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多样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活动课程中接受红色文化资源的熏陶和洗礼,是有效开发和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策略和方法。
例如,利用密云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以“重温光辉历程,传承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课。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阅读书籍,回顾建党历程;学生通过参加读书分享会,制作《我家乡的红色旅游》明信片、编写《我家乡的英雄人物》故事書等,在活动中深化认识,突出学习体验感。
3.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设计开放式作业为了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巩固课堂知识,学校将红色文化资源引入作业设计。
例如,教师结合红色文化资源设计开放式作业:查找资料,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选取一个英雄人物,从时代与个人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也可以设置探究类或者实践性作业。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本案例选取我国某初级中学八年级一堂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课程。
教师张伟,男,40岁,历史学科带头人,教学经验丰富。
学生李明的父亲是抗战老兵,对抗日战争有着深刻的了解。
课程内容主要围绕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意义展开。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意义,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张老师通过播放一段抗日战争的纪录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随后,张老师简要介绍了抗日战争的起因和我国面临的困境。
2.自主学习张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
在这个过程中,李明所在的小组成员纷纷分享了自己父亲抗战时的经历,使大家对抗日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课堂讲解张老师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他强调,抗日战争是我国人民反抗外侵的一次伟大斗争,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精神。
同时,张老师还分析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团结一致、共赴国难的重要性。
4.互动环节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抗日战争意义的理解。
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抗日战争胜利为我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警示我们要珍惜和平、维护国家安全。
5.总结反思在课程的最后,张老师对本次课程进行了总结,强调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和民族精神。
他鼓励学生要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四、案例分析1.教师教学水平张老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在课堂导入、自主学习、讲解、互动和总结环节,张老师都表现得游刃有余,充分体现了他的教学经验。
2.学生参与度通过案例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
迭部县红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建议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高级中学(747400)李贵年[摘要]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正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
将迭部县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运用到高中历史课堂中有其独特的优势。
把红色资源转变为教育教学资源,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迭部;红色资源;高中历史;家国情怀;长征精神[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0)07-0079-02在新课改背景下,史料教学可以看作是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教学手段。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史料教学可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一、迭部县有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长征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两次经过甘肃甘南迭部,并在甘南境内召开了著名的俄界会议,攻克了天险腊子口,留下了俄界会议旧址、茨日那毛主席旧居、腊子口战役遗址、崔谷开仓放粮旧址、迭部县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遗迹。
“一件红毛衣”“藏医给周恩来治肝病”“尼傲村民架桥送红军”等许多红色故事现在还在迭部县内广为流传。
将当地的红色资源与课本内容相结合,可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笔者借助本地资源优势,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带领学生参观俄界会议遗址、茨日那毛主席旧居、腊子口战役遗址及腊子口纪念馆,让学生身临其境、追寻革命脚步。
在参观过程中,笔者给学生介绍:俄界会议是党中央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与破坏的一次重大决策会议,为取得长征胜利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成为中共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茨日那,毛泽东主席向红四军团下达了“以三天行程夺取腊子口”的命令;在崔谷仓,每位红军战士分到了10余斤口粮,体力得到了补充,战斗力大为增加,为攻打腊子口和走出千里岷山提供了有利条件,迭部成为中国革命的“加油站”;在腊子口,中国工农红军突破了重兵把守,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
教学篇•教学反思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思考徐淮(江苏省盐城市明达高级中学,江苏盐城)摘要:以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为研究对象,梳理红色文化资源,结合教学案例总结红色文化资源在历史课题中的运用方法。
教师借助丰富史料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回到历史环境下亲身体验,更好地理解历史。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需注意备课时制订以历史课标为依据的教学目标,把握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红色文化;资源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是培养历史思维的基本点,学生运用历史方法研读史料,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获得探究历史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训练学生思维,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红色文化是20世纪末学界兴起的研究内容,广义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革命活动中孕育的人文精神,狭义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劳动人民进行国内革命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涵构成的统一体。
红色文化资源种类多样,红色文化资源包含的历史信息多样化,且文化资源分类齐全,主要有关键历史事件、红色建筑等。
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历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对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研究较少。
结合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目标,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更加有效地应用红色文化资源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红色文化资源在历史课堂中运用方法多样,可以通过创设历史问题情境、补充历史细节等方法进行教学。
历史问题情境是教师借助丰富史料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站在历史人物角度思考历史问题,帮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历史环境,更好地理解历史。
教师可以采用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新四军红色文化是盐城地方史资源的特色文化,在抗日战争反抗外来侵略历史背景下形成,可以利用盐城地方史中新四军红色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常州红色文化资源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摘要: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课堂当中,通过不断进行改革和优化,融入更多的红色文化资源,能够提高教学活动效果,帮助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
以常州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运用,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为学生激发对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能够使其形成历史责任感,对红色文化基因进行传承和发扬。
本文结合常州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以及应用于初中历史课堂的意义和教学现状来展开分析,通过立足于初中历史教材、熟练运用现代化技术、拓展多样化历史活动等教学策略,将常州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初中历史课堂,促进对学生爱国精神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常州;红色文化资源;初中历史引言:红色文化资源属于整体文化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一部分的资源内容进行系统的开发与运用,并将其融入到初中历史课堂当中,能够更好地在教育活动中帮助学生对于爱国精神及红色基因进行传承,提高教学工作效果的同时,又有助于强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应当更加注重对常州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灵活的运用,并了解其中的教学意义和优势特点。
充分完善红色文化资源体系,进而有助于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革与创新,全面化、高效化地促进红色文化教育的优化开展,借助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历史教育意义。
一、常州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常州是一座有着革命历史光辉的红色土地,涌现了众多的英雄儿女,如: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史良、冯仲云等红色名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常州市自古以来的杰出人物风起云涌,这样一来,在常州也有许多纪念馆、纪念碑、故居等足迹可供人们瞻仰。
对于常州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应当系统进行梳理,将其中所具有的红色元素、红色史迹等进行开发,并能够从中深入挖掘红色基因,实现对爱国主义精神进行广泛传播。
红色文化资源无论是在革命历史时期还是在新时代发展时期都具有特定的精神意义和历史内涵,其资源内容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2017年第4期地方史是指在某个特定区域的历史记录。
地方史是历史细节所在。
布罗代尔说,这就是“历史”,历史就在这无数细节中暗自运行。
这就是说没有细节,就没有历史。
所以我们要关注地方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地方史资源包括一定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资源,既有物质,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表现为博物馆,名人故居,历史建筑等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为反映该地精神生活的民俗文化,宗族制度,思想观念等。
地方史资源蕴含的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对于长期生活在该地的学生具有无可比拟的亲切感。
我们应善于搜集,积累地方史的资料,发掘地方史资源与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其有效融入课堂教学。
实践证明单一的依靠教材来进行教学,其教学效果是有限的。
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些地方史资源,既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也能提升他们爱国爱乡的情感。
笔者所在的武汉,拥有三千五百年建城历史。
自春秋战国以来,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与商业重镇,地方史资源不可谓不丰富:这里有被无数诗人讴歌过的黄鹤楼、晴川阁、高山流水的古琴台、纪念武昌首义的辛亥革命博物馆、国民政府旧址、满载近代历史的汉口老租界、武昌昙华林、国立武汉大学……如何结合教材,合理筛选相应的地方史资源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是我们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以抗战为例,武汉有丰富的课程标准实践教学资源。
主要分为这么几类:其一,展示抗战英雄的各种纪念碑、烈士陵园、路名等,如解放公园内的苏联空军烈士墓,陈怀民路等。
其二,展现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纪念馆、标志物,如新四军军部旧址、铜人像等。
其三,反映抗战事件的展馆,如中山舰博物馆、受降堂等。
以上关于抗战的地方史资源,是对教材内容的生动补充,武汉市近年来一直着力于地方史资源在历史课堂上的开发与利用,以此为契机,我们青山区历史课题组以武汉抗战为主题,结合本地相关的地方史资源进行了课堂教学的一系列尝试。
一、地方史资源运用于导入,可以激趣导入是否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与课堂教学的质量密切相关。
探索篇誗时代教育本土红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燕茹(莒县实验高级中学,山东日照)红色资源是进行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遍访革命故地、红色热土,反复叮嘱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作为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红色文化的鲜活载体,习近平一直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这些红色资源正是学生了解中共党史,进行红色教育的优秀素材。
山东莒县作为沂蒙革命老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革命遗址、遗迹,红色革命人物、抗战历史纪念馆等众多党史素材。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红色资源素材不仅契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还符合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同时也符合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
如何让这些本土红色资源发挥更好的作用?一、本土红色人物运用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涌现出许多为祖国、为革命奉献的红色人物。
莒县本地红色人物众多,有王尽美、孙京成、刘震东等。
案例一:《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可以以人物导入。
人物导入。
(王尽美图片)教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风云变幻的20世纪初,涌现了一批批少年(时间轴呈现照片)。
有一位少年是山东莒县人,“尽善尽美唯解放”是这位历史人物一生的追求,也是他的“初心”。
大家知道照片里的人物是谁吗?学生:王尽美。
教师补充:这位历史人物是莒县人的骄傲,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
1920年3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后,被发展为外埠会员。
王尽美与邓恩铭等人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研究和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1921年,作为代表参加中共一大会议。
今天,咱们就一起重温那段无数少年为真理、民主、革命而无私献身的光荣岁月,去探究中国共产党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广西抗战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究汇报人:日期:•引言•广西抗战史料收集与整理•广西抗战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目录•广西抗战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案例分析•广西抗战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效果评估与反思•结论与建议目录01引言广西作为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之一,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
广西抗战史料通过运用广西抗战史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抗战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
历史教学意义主题背景与意义广西抗战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历史见证价值通过学习广西抗战史料,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价值广西抗战史料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史料,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文化传承价值广西抗战史料的价值目前中学历史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兴趣不高等。
如何将广西抗战史料融入中学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中学历史教学现状与挑战挑战现状02广西抗战史料收集与整理官方文献民间文献新闻报道历史档案史料来源与类型01020304包括政府文件、军事报告、会议记录等。
包括民间传说、家族记忆、口述历史等。
当时的报纸、杂志、通讯社等报道的抗战相关内容。
各级档案馆保存的抗战历史档案,包括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在收集史料前,要明确研究主题和目标,以便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史料。
确定研究主题和目标通过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公共机构,以及民间收藏家、历史学者等个人渠道,多方面收集史料。
多渠道收集在收集史料时,要注意鉴别真伪,确保所收集史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鉴别真伪对所收集的史料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包括来源、时间、内容等信息,以便后续整理和使用。
做好记录史料收集方法与技巧史料整理原则与步骤分类整理将所收集的史料按照主题、时间、来源等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以便后续研究和教学使用。
红色文化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和运用初探摘要:我国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内容丰富、形式直观多样的特点,具有更加强烈的感染力。
而历史学科的学习与红色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运用红色资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情感,从而增强历史学科的学习吸引力。
所以,教师合理且有效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教学,能够更好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关键词:红色文化;初中历史教学;开发运用引言:红色文化资源所包括的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当中所涉及到的革命历史以及革命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当中引入红色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强教材当中历史事件的说服力,从而构建更加高效的初中历史学习课堂。
下面,本文将围绕红色文化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和运用展开具体分析。
一、结合教材开发并利用红色资源事实上,在初中的历史教材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其让学生学习的革命历史事件、著名战争等等都属于红色文化资源的范畴[1]。
不同的历史事件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加明显的突出共产党人的坚定意志以及聪明才智,教师不仅要深度讲解所要学习的历史知识和事件,还需要对涉及到的重要人物的生平进行讲解,让学生从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的身上发现正确的人生道理。
不同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身上有着不同的人格魅力,其抗战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流传至今深深感染着后人。
所以,教师就更需要红色资源对历史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从而培养其坚定的意志品质。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当中的《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在讲解鸦片战争起因、导火索以及事件经过、意义的同时,还要讲解虎门销烟主要人物林则徐。
在历史事件当中人物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林则徐虎门销烟能看出其身上的爱国精神以及乐于奉献的精神。
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发现人物身上所要学习的精神品质,从而利用红色资源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历史知识。
例谈抗战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廖进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12期
内容摘要:抗日战争作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在中学历史课本的编排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二的第三课即是《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
教师如何更好的发掘和利用乡土抗战资源完成该课的讲授,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以重庆市为例,拟对教学中如何利用乡土抗战资源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关健词:抗战资源中学历史教学思考
近年来,乡土历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日渐受到重视。
重庆作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陪都和中共南方局的所在地,保留了大量的抗战史料、抗战英雄故事和抗战纪念遗址等众多乡土抗战历史资源。
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利用重庆的乡土抗战历史资源,笔者不揣浅陋,拟对该问题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充分重视、了解和收集重庆乡土抗战资源
重庆作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陪都和中共南方局所在地,保留下大量与抗战相关的乡土历史资源。
教师想要在讲授《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中利用好重庆乡土的抗战资源、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应做到充分重视、了解和收集重庆本土的抗战资源:
首先,充分重视重庆乡土抗战资源在中学历史课堂上的教学价值。
现今的中学历史教学课堂教学中,可用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教师的选择面也十分广阔。
乡土课程资源作为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和地区风物人情,是师生生活圈子中熟悉的领域中的熟悉事物。
[1]因此把重庆乡土的抗战课程资源融入课堂,让学生切实了解自己身边所发生过的历史,更容易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共鸣,进而也能有效的激发起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学习兴趣,以及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
其次,了解和收集重庆所拥有的乡土抗战资源,做到心中有数。
重庆市地域辽阔,分布在重庆市地域内的本土抗战资源十分丰富。
据统计,重庆现存有“抗战遗址即有395处,这些遗址有重要历史遗迹和机构旧址、军事建筑及设施等11大类不可移动文物,还拥有全球收藏最丰富的抗战文献和抗战大后方档案”[2]。
这些丰富的乡土抗战资源,教师应通过互联网和相关书籍对其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收集,以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对于一些重要的重庆乡土抗战资源,教师应通过实地走访对其进行全面详细的了解。
如针对抗战纪念遗址,即要了解其具体地址、修建时间、修建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历史故事。
条件允许的,还可对遗址进行拍照或是摄像。
这样做的优点在于,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对该遗址介绍时能够做到知识表达
的准确无误,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对所介绍的乡土抗战资源进行更为详尽有趣的传授。
二.课程设计中充分融入重庆乡土抗战资源
课程设计中,教师应从课前学生准备、课程导入、课程学习和课程作业四个环节入手,在各个环节中充分融入重庆本土抗战资源。
课前学生准备方面。
教师可在课前一两周左右,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通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翻阅相关书籍资料等方式,寻找它们身边的重庆抗战资源。
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罗列一些重庆市内较为著名的抗战资源,以此引导学生收集相关抗战资源。
如渝中区的红岩革命纪念馆和重庆抗战胜利纪念碑、北碚区的复旦大学旧址和南岸区的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等。
通过收集身边的抗战资源,可充分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并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课程导入方面。
俗语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课堂的导入自然也就成为讲授过程较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结合重庆市拥有大量抗战历史资源的事实,教师可选择多种方式完成新课的导入。
导入方式可采用如下几种:方式一:教师可让个别学生把先前收集到的重庆抗战本土资源,如相关的历史故事、历史照片和抗战遗址等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
方式二:结合与重庆相关的本土抗战故事引入。
如讲述重庆市大隧道惨案发生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讲述重庆大轰炸中发生的感人故事,讲述重庆市解放碑的前世今生的故事等。
讲解完毕后,师生间进行讨论互动,以此激发起学生探知这段历史的兴趣。
方式三:播放重庆抗战的相关视频。
如播放反映重庆抗战的纪录片《重庆保卫战》,让学生接触第一手的历史现场。
方式四:条件具备的可邀请抗战老兵或历经过抗战的重庆老人走入课堂,与学生们一起分享抗战期间重庆发生的历史故事。
课程学习方面。
教师可在学生学习正课的过程中,穿插重庆本土的抗战资源,增加课程学习中的趣味性。
如在讲述日军侵华的罪行时,可穿插重庆大隧道惨案进行讲述。
讲述时教师可引入重庆大隧道惨案发生时的照片和当时各大新闻媒体对此事件报告的原始材料,并引导学生对第一手的历史资料进行解读。
这样做一方面可让学生认识到当时日军所犯下的罪行,另一方面提升学生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课程作业方面。
在完成本课学习后,已然激发起学生对于抗战这一段历史的兴趣。
教师可结合重庆抗战资源的实际情况,通过设置一些简单的课后作业,如让学生根据所查到的历史资料尝试性的设计抗战中的标语、为保护重庆抗战资源提出自己的小意见。
通过这些简单的课后作业,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抗战这一历史事件更为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可转变学生传统的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考试的惯性思维,使其认识到学好历史也可为现实服务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中引用重庆乡土抗战资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重庆丰富的抗战资源为中学教师在课堂讲授《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提供了一个可供利用的宽广资源舞台。
但在利用这些抗战资源时,教师应该注意把握如下几个主要问题:
其一,传授新课时应以课本知识为主,重庆乡土抗战资源为辅。
教师讲授新课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授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的讲授应首先保证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教师在通过教学设计增加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的传授过程中,应以课本知识为主,适当的引用重庆乡土资源为辅。
因此,为保障课堂时间的高效利用,在课前教师应反复斟酌课堂中所要引用的重庆乡土抗战资源的内容及其所占课堂的时间比例,既能保证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又能保证高质量的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
其二,保证所引重庆乡土抗战资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历史学是一个比较严谨的学科,“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是历史学的基本内涵。
对于史料的引用,要始终本着谨慎节录,准确引用,规范呈现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加高效的运用史料,更好的贯彻“尊重历史,追求真实”的课标理念。
[3]因此,面对浩如烟海的重庆本土抗战资源,教师在课堂上选取介绍的每一个抗战资源,都应以基本历史史实为依托,切不可瞎编乱造。
其三,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切忌从民族情绪出发传授知识。
当前中日两国因在钓鱼岛争端、日本参拜靖观神社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分歧,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盲目反日、排日和仇日的浪潮。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抗日战争时,不应带着偏激的民族情绪向学生传递反日、排日,甚至是仇日的言论和思想。
应该始终以我党处理中日两国关系的正确理论为指导,在尊重历史史实的的前提下,进行本课的讲授。
学习历史的作用在于以史为鉴,教师讲授《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的目的不是为了激发起学生偏激的民族情绪,让学生产生仇恨心理,而应让学生学会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和平,共筑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长久友谊。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上的的讲话所言“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获取智慧和启迪,从而更好地把握今天的生活和未来的方向”。
[4]
参考文献
[1]黄浩森.乡土课程资源的界定及其开发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1).
[2]挖掘保护开发好抗战文化[N],重庆日报,2013年1月28日.
[3]刘晓兵、苗颖.浅谈史料引用应注意的三个问题[J]中学历史教学,2009(7).
[4]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网,2005年9月3日.
(作者单位:四川自贡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