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数学生活化”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这一过程数学教育工作者用“数学生活化”一词加以概括,并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数学教学生活化,其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学生理解数量的抽象及应用过程,并体验数学的价值,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因此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教师要用一颗智慧的心,从数学的需要出发,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发展智力,培养实践能力。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体验学有所趣《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每一位教师都要深刻理解“理念”和“建议”的内涵,把教学植根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1、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学时要紧密联系生活,让教育与生活“亲密接触”。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间长5米,宽4米的客厅,爸爸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
假如你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店挑选材料。
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①: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元②: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7元③: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你能为你父母做参谋,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买地砖,关键是要搞清楚所买的地砖应符合题中条件:(1)价格适中,总价在800元以内。
(2)质量较好。
那么,究竟哪一种地砖符合条件呢?只有尽快地算一算才是。
首先算出客厅铺①、②、③三种地砖分别需要几块:用房间面积÷①(或②、③)地砖面积。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摘要:本文阐述了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举例从两个方面介绍了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必要性及方法,体现出“生活中皆是数学”,从而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及一个会思考的头脑,让人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关键词:数学;生活;生活化;数学化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驱动力。
因此,学习数学知识和生活便有了密切的联系。
一、在生活中学数学学习《数学》第三册第六章时,教材中引入摩天轮的图画,摩天轮是一种学生特感兴趣、刺激性较强的活动。
教师可提问:“摩天轮随时间的变化,离开地面的高度是怎样变化的?”让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变量关系,并通过对它的理性思考,明确对于给定的时间t,相应的高度h也随之确定,其规律符合二次曲线的变化。
又如:“东东在玩木棒游戏,他把小木棒沿五边形一条边放置,方向朝东,先是以点d为中心,接着以点e为中心……如此继续,最后木棒方向仍朝东。
从东东的游戏中,你能否总结出一个定理?”这和教材中引入的是一致的:某同学沿五边形广场跑步类似,人跑一圈后,身体转过的角度之和是360度,继而推广到任意多边形外角和是360度。
另外,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出租车问题:“一辆出租车起步价是3元(2公里以内)如超出2公里,每增加一公里,按增加x元计算。
若某人从汽车站到家,里程表显示7公里,他该怎样计算车费?”显然,7公里的车费包含2公里以内的3元及2公里以外的价钱,所以他应付的车费为3+(7-2)x=5x+3(元)。
如设车费为y元,则y=5x+3。
上例可给学生解释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作为引入学习一次函数及图象的素材,从而体现数形结合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几例可让学生领悟到“生活中皆是数学”,最关键的是要培养自己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个懂得思考的头脑。
二、在生活中用数学“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谈谈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何把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抽象化,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一项日常活动,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
这是我们高年级组一直在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而怎样用,用在什么地方,值得我们下功夫去探讨。
我们认为,数学教学应走出“为了数学而教数学”的“怪圈”,应走一条“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一切依靠生活,一切为了生活”的教学路线。
一、目标定位生活化。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风向标”,对教学起着导向作用。
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应立足于以“用”为出发点,要密切联系实际,在注重知识目标、情感目标的同时,关注知识、技能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功效。
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考虑知识的生活背景,同时考虑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就像有关计算的教学,如果不盲目于算理的推导,而是把计算题编成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就是算理的推导过程,前面我听过常虹老师三年级一节“乘法估算”的课,就是从买篮球这一事件中,使学生明白估算的作用和方法。
教学效果很好,其实对于计算教学,我们认为都可以把它溶入到具体的生活事件中来进行,这样不仅有利于克服计算的枯燥无味,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内容设计生活化。
现行教材的内容体现了地域性、时代性,对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而言,对相同的内容的适应性也有所不同。
如“利息”的相关内容对城镇学生来说,易被理解,而对于像我们这里山区农村的学生来说,则比较陌生了;对于“出米率”、“出油率”而言,农村学生的生活体验就比城市学生丰富。
所以,内容处理要灵活,应以“适”为出发点,立足于学生对知识有“亲切感”,要使学生通过书本,了解的并不仅仅是知识本身,应还有生活,对于不符合学生实际的内容,要适当进行调整、修改。
尽量寻找学生身边的数学,让学生自己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摘要:当前国内就业形势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学法态度迫切需要数学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教改路子,我的做法是:合理组织教材,把数学问题看成生活问题;注重实践体验,把生活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问题趣味化、生活化;提炼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变生活经验为数学知识;利用生活中的游戏,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选取身边的事情为教学内容,激发数学求知欲望;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两年多来,我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提高了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还培养了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和意识,并逐步向高年级推广。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化、课程观、学生观、生活经验、数学知识问题的提出:多年以来,很多人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抽象的算和推理教学,不需要像语文课那样的形象教学,不需要像学语文课那样的生活积累,就是在数学王国里搞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字游戏,所以让很多学生对数学充满畏惧感,认为数学太枯燥、太抽象、太难学。
而那些所谓数学高分的学生,也只是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为高分而学,不会在生活和实践中应用。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个现象正反映出了我们的应试教育和社会生活相脱节的问题。
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一是缺少对生活的感悟,对自身估计过高,放不下架子,高不成,低不就;二是学的书本知识和生活脱节,不会应用,不能适应基层的工作和生活。
我们的国家既需要像陈景润那样的专门搞数学研究的数学家,更需要大批的有社会实践能力的基层工作者。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伟人毛泽东说:“一切真知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学以致用”。
这些至理明言为我们揭示了教育的真谛——那就是要面向生活。
对于数学课来说,就是让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这是当今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四化”探索[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趣味化;活动化;实用化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要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要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要实现以上目标,我认为首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要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探索学生如何好学、懂学、会学数学。
在学习、实践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数学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奇、好问的特点。
学生对某一件事发生了兴趣,就会产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学习的乐趣。
新课程的改革,一个方面就是要使数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因此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经常接触到的、比较真实的情境,使学生感觉数学的存在,而不是远离数学,游离于数学之外的。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新的问题产生不平衡,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我让每一个学生准备4张纸片作为饼,问:将4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用手势表示2个)再将2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用手势表示1个)再将1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用手势表示)这时有的学生说用“一半”,有的学生将伸出的手指弯去上关节,用下关节表示说是几个饼,我再问:这一半或半节手指怎样用数来表示呢?学生觉得疑惑,我适时导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
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效果是明显的。
为此经常将问题情景、事物情景、质疑情景等方法灵活运用,为学生学习新课知识和进行操作做好准备。
二、数学教学趣味化。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首先是使学生有自信和积极的情感,其次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改变,改变以知识的掌握为首要目标,最后是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结合。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摘要:在现实生活中,数学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也可以说生活就是由一串串数字所组成的。
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却又远远超过现实生活,它是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聚合,重组,抽象化和规律性,因此,我们有时候会感觉数学知识很奇妙,很高深。
因此,就“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阐述生活和数学的关系,并就“如何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数学;生活;实际问题
教育要从小抓起,在小学基础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教师要更加重视对他们的数学学科基础教育,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明白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数学知识更好地融入现实生活中来呢?
一、运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找到数学知识中的规律,进而发现现实生活中的规律,同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情境或案例,让学生切身体会,亲自探索实践,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二、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数学的存在
让数学回到现实生活中,例如,在学习小学人教版六年级“圆柱、圆锥表面积、体积”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的手工作业,并带他们在课外实践时,观察附近的建筑,联想这些建筑的构造,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让数学知识为现实生活服务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要多联想在数学课堂中的知识,可能一直想不通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样既能巩固知识,加深印象,又能解决实际问题,一举两得。
总体来说,教师应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课程教授过程中,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尽量把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与常见的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很好地融合起来,让课堂充满生活的感觉,让本来死板枯燥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并通过多样化的生活内容进行教学,实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目标,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生活变得更加奇妙、多彩,也让数学学科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李丽华.数学中的问题解决[J].科技信息,2013(16).
[2]郭丰洲.课堂中生成性问题解决策略[J].科技信息,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