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科学思维方法的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40
第三讲东西方科学思维方法的比较科学思维方法是一种人们在探索和研究现实世界时所采用的思考方式和方法论。
东西方科学思维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文化传统和哲学观念的影响,因此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科学思维方法的比较。
首先,东西方科学思维方法的差异在于它们对于逻辑推理的重视程度。
西方科学思维方法更加注重逻辑推理和证明,强调严密的论证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而东方科学思维方法更加注重观察和体验,强调直觉和整体性的理解。
东方传统思维崇尚阴阳哲学和中庸之道,强调相互依存和整体性的认知方式,这与西方思维方法中强调分析和抽象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次,东西方科学思维方法的差异在于它们对于实证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态度。
西方科学思维方法倾向于实证主义,即通过实证方法和实证验证来确定真理。
西方科学追求客观性和可重复性,强调观察和实验的结果。
相比之下,东方科学思维方法更加倾向于形而上学,强调综合、主观和直觉的认知方式。
东方传统思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注整体和平衡,因此更加注重人的主观意识和直觉的发挥。
最后,东西方科学思维方法的差异在于它们对于科学目的和科学价值的理解。
西方科学思维方法将科学的目的看作是发现客观真理和解释世界的规律,强调科学方法的客观性和中立性。
而东方科学思维方法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强调科学的社会价值和人的发展。
东方传统思维认为科学应该有益于人的道德、健康和幸福。
综上所述,东西方科学思维方法在逻辑推理、实证主义和科学目的方面存在差异。
西方科学思维方法强调逻辑推理、实证主义和客观性,追求真理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而东方科学思维方法强调观察和体验、形而上学和主观性,追求整体性的认知和人的发展。
了解和比较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东西方科学思维方法的本质和特点,丰富我们的科学思维方式,并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中更加灵活和创造性地运用科学思维方法。
中国传统思维与西方科学思维的碰撞闻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认真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就一直偏向于进展辩证逻辑。
与此相应,当希腊人和印度人进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那么进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
”由此能够看到,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有着不同于西方的属于自己的特色。
下面,咱们通过四个方面来比较一下东方传统思维和西方科学思维的异同。
一、东方:关注人事,天人合一;西方:关注自然,主客二分中国传统哲学一直是关注人事、关切社会伦理道德胜过关切自然本身,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确实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当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
而对自然界缺乏探讨热忱、缺少研究方式、只有一些常识性是熟悉和思辩性的猜想。
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切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一辈子,因此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
中国的哲学不管儒、道、佛学都是一种人一辈子哲学。
儒学求作为,道学求永生,佛学求觉悟。
儒学以孔子思想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何者为“仁”?孔子曰;“仁者爱人!”可见中国传统哲学的爱好在阐发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修身养性的目的,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理想——齐家治国平天下。
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爱好。
这对科学和哲学的进展都产生了不利的阻碍,使得本来显得很有动气的一些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思想,最终多数在社会伦理的说教中迷失了进展方向,而且许多自然哲学散见于不同的哲学流派当中,缺乏逻辑上的自洽的、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与东方哲学不同的是,西方科学思维的代表——古希腊自然哲学作为理性主义开端,其最大的特点确实是关注自然,把人作为研究客体世界的主体,这要紧体此刻两个方面。
其一是主客二分,即要把客观世界作为独立于人之外的事物来研究,并把客观世界分为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目的是通过熟悉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来揭露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性;其二是熟悉途径和方式,即要从客观世界的尽管问题抽象出准确的逻辑推理演绎命题,通过归纳方式来提炼客观规律,用数学手腕来揭露事物的质与量的关系,而不是仅仅对事物作简单笼统的现象描述和体会总结,因此西方很早就显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如此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引言: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思维、存在和价值的学科,自古以来就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域中发展出各自独特的智慧。
西方哲学智慧代表了希腊古典哲学、康德哲学、存在主义等思潮,而东方哲学智慧则包括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不同的思想体系。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西方哲学智慧和东方哲学智慧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异同之处。
一、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比较1. 西方哲学智慧的思维方式:西方哲学智慧强调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注重理性和推理。
西方哲学家们倾向于通过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来解决问题,追求智力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2. 东方哲学智慧的思维方式:东方哲学智慧强调直觉和综合思维,注重感性和体验。
东方哲学家们倾向于通过冥想、内观和直觉来获得智慧,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体验。
二、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比较1. 西方哲学智慧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西方哲学智慧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追求个人幸福和自我实现。
西方哲学家们关注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2. 东方哲学智慧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东方哲学智慧注重社会和谐与个体的责任,追求心灵的平静和智慧的境界。
东方哲学家们关注社会和谐和个体的责任,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和相互依存。
三、对世界的认知与解释的比较1. 西方哲学智慧对世界的认知与解释:西方哲学智慧倾向于通过理性和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和解释世界。
西方哲学家们注重对事物的分析和解构,追求对世界的客观认知和理性解释。
2. 东方哲学智慧对世界的认知与解释:东方哲学智慧倾向于通过直觉和体验来认识和解释世界。
东方哲学家们注重对整体的感知和体验,追求对世界的主观认知和直觉解释。
四、对生命意义和存在意义的思考与探索的比较1. 西方哲学智慧对生命意义和存在意义的思考与探索:西方哲学智慧倾向于通过理性和个体的自我实现来探索生命和存在的意义。
西方哲学家们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追求通过自我实现来寻找生命和存在的意义。
2. 东方哲学智慧对生命意义和存在意义的思考与探索:东方哲学智慧倾向于通过内观和心灵的平静来探索生命和存在的意义。
从科学研究方法角度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是由于历史、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
结果。
从科学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论观念的差异:
二、方法论的差异:
在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上,中西方存在诸多差异。
西方科学研究注重实
证主义和定量研究方法,在实证、验证和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断。
而
中国传统以及部分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更注重探索性研究、定性研究和跨
学科研究的方法。
这种方法论的差异可能导致在科学研究的设计、执行和
解释过程中各有偏重。
三、科学价值观的差异:
四、学科发展的差异:
中西方学科体系和学科发展的差异也导致了思维方式的差异。
西方科
学研究中学科划分明确,学科之间存在较为清晰的边界,并注重学科间的
相互促进和交叉融合。
而中国科学研究传统则更倾向于整体性和综合性的
学科观念,重视跨学科和综合学科的研究方法。
这种学科发展的差异也会
在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中产生影响。
总之,中西方思维方式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源于不
同的认识论观念、方法论、科学价值观以及学科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中西方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
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上,老师曾由几个神鬼故事引出了中国玄学与西方科学的对比。
玄学给人的感觉高深莫测,而西方科学则更容易理解,给人感觉更靠谱。
我觉得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比较感性,在判断事物时习惯通过直觉,通过对自己过去积累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无意识整合后来做出判断。
若细问他们为什么这样想,有时他们也很难分析得出自己想法的其来龙去脉。
在古代,对于普通人,儒家教条就充当了知识的角色,而生活经验可以是祖上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他们通过这些形成自己大部分的的世界观。
古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我觉得他就是在博览群书的前提下吸收了大量知识,对事物有了更敏锐的直觉。
而草根起家的明太祖朱元璋,我觉得他是在历尽波折坎坷后练就了洞察人性的厉害心智。
西方人的思维则比较理性,在判断事物时喜欢先分析。
所以他们最推崇的人都是通过公式、定理解释世界的科学家。
西方人遇到事情习惯问为什么,喜欢把事情的逻辑条理理得一清二楚清楚,迥异与东方教条文化下成长出来的人。
“父母让我这么做,社会上都是这这样的。
”我们常这么想,而比较少像西方人那样通过自己的逻辑分析做出是非判断。
导致这种差异的部分原因也许可以从教育方式上体现。
美国的中小学生学习很少的理论知识,老师多在教他们怎样问为什么,甚至通过玩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中国的教育多是灌输式的,在吸收足够多的知识后,让他们自动生成对事物对世界的认识。
我也是这种教育模式下走出来,有时候多问自己几个问什么我就发现自己的思维缺乏严密的逻辑,多时候我凭直觉做事。
这也许不是什么坏事或好事。
中国靠这种思维方式不也有过鼎盛时期吗。
思维方式分类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提出改进要求可能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因此工作方法也应求新。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思维方式分类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一起来看看吧!思维方式分类1.形象思维法——通过形象来进行思维的方法。
它具有的形象性、感情性,是区别于抽象思维的重要标志。
2.归纳思维法——它是根据一般寓于特殊之中的原理而进行推理的一种思维形式。
3.发散思维法——它是根据已有的某一点信息,然后运用已知的知识、经验,通过推测、想象,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记忆中的信息和眼前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
它可分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三个层次。
4.联想思维法——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
5.移植思维法——是指把某一领域的科学技术成果运用到其他领域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仿生学是典型的事例。
6.聚合思维法——又称求同思维。
是指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方向探求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7.演绎思维法——它是从普遍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具体形式有三段论、联言推理、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
8.逆向思维法——它是目标思维的对应面,从目标点反推出条件、原因的思维方法。
它也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方法。
9.目标思维法——确立目标后,一步一步去实现其目标的思维方法。
其思维过程具有指向性、层次性。
差异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
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
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差异?东西方的思维差异主要在于: 西方人是逻辑思维的祖师爷,中国人则是形象思维的开创者。
逻辑(logic)这个词本身就是舶来品。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从来就欠缺这个东西。
比如《论语》《中庸》《大学》和《孟子》这四本被中国古人奉为经典,当成仕途敲门砖的四本书,就和逻辑没有什么关系。
而由孔子几乎同一个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创立,并且经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创立的逻辑学使西方的逻辑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黑格尔把思维形式的发展与人的认识的各个阶段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些思维形式彼此联系、相互转化,又具有新的意义。
中国文化注重教化,西方文化注重逻辑推理。
西方盛产哲学家,动辄几万字,十几万或者百万字的哲学论文不同,中国很少会就某一个“虚无缥缈”的论题耗费口舌或者笔墨。
说“白马非马”的公孙龙算是提出了一个逻辑问题。
他的一些哲学命题向人们在认识方面的常识挑战,经他那么一挑战,本来习焉而不察的一些问题引起众人的注视。
不过可惜,公孙龙应者寥寥,最后落得个诡辩家的“美名”。
与西方的逻辑思维不一样,中国人主意的是形象思维。
从文字上的区别就可以看出端倪。
西方的逻辑思维催生出曲折变化(词尾变化)需要推理分析的拼音文字,而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产生出东方的可以望文生义的象形文字。
中国人的思维当中充满了形象思维。
无论是诗歌还是成语无处不在的夸张也是西方文化中鲜见的。
妙笔生花,蜻蜓点水,隔岸观火,画龙点睛都被中国人用在了灿烂辉煌的文学作品中。
从古至今,中国的政治家很少同时也是哲学家;中国的政治家却往往是富有想象力的诗人。
中国孩子刚刚学会说话,爹妈或者爷爷奶奶就会教他背唐诗。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东方文化通常倾向于集体主义,强调家族、团队和社区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
这种价值观使得东方社会更加注重社会角色和亲密关系,人们往往更愿意为了群体的利益而做出个人牺牲。
例如,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和”即是指追求和谐,尊重他人,并在社会中协调相处。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通常更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主性。
这使得西方社会更加注重个人的自我表达和独立思考,鼓励个人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例如,美国文化中的"个人追求幸福权"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
二、逻辑与直觉在思维方式上,东方文化倾向于强调直觉和感性思维。
东方人可能更加倾向于通过观察和体验来获取知识,并运用类比和隐喻来解决问题。
这种直觉思维在中国传统的典故和寓言中广泛体现。
例如,《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的比喻,用来表达取舍和权衡之道。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注重逻辑和分析思维。
西方人倾向于使用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重视事实和证据。
这种思维方式在西方科学、法律和哲学的发展中得到体现。
三、时间观念东方和西方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东方文化往往采用循环性时间观念,强调时间的持续性和周期性。
例如,中国传统的农历和节气系统就是基于天文周期的时间划分。
而西方文化通常采用线性时间观念,强调时间的先后顺序和不可逆转性。
西方人更注重时间的管理和高效利用,重视未来的规划和目标的实现。
交融与理解尽管存在这些差异,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交融对于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合作的重要性。
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东西方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
通过理解彼此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沟通、合作和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
例如,在商业领域,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交流误解和冲突。
然而,通过跨文化培训和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思维方式,并找到适合双方的合作模式。
最后,促进东西方的思维交融是推动全球文明进步的关键。
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及现实意义西方思维:
1、注重理性,注重客观性。
比如说西方人看到一条河,就会将
河当作一个客观物体来观察,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比如河水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河水,为什么和水往一定的方向流,然后对其进行定义。
2、一旦定义之后,所谓的“河”一词就有一个必然的意义,而
不能是其他的意义。
而以后每当看到河的时候,就必然将其对应在“河”这个词的概念上。
东方思维:
1、是感受式的思维。
比如说东方人看到河,就想到河水川流不息,就想岁月一样,一去不返。
2、所以孔子才会“望川叹息”,看到河水往东方不停流去,又会想到生命如河水一样,必然有一定的目的地,而且日月不息,然后就想到做人要象河水一样努力不懈,朝自己的生命目的进发。
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
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功利主义与道德主义的差异:西方哲学倾向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重视可观察到的结果和成果,追求个人自由和权利,而东方哲学则更注重道德和伦理,强调人的内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2. 逻辑思维与综合思维的差异:西方哲学注重逻辑推理和分析,讲究条理和推导,而东方哲学则更强调综合思考和模糊边界的处理,强调整体性和开放性的思维方式。
3. 信仰与理性的差异:西方哲学一直强调理性,信任科学和技术的力量,而东方哲学则注重灵性和信仰,更强调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关注自然与宇宙的和谐与平衡。
4.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西方哲学更注重个人独立,追求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东方哲学强调团体和谐,注重个人与集体的互动关系,倡导弱肉强食的集体价值观。
总之,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主要是由历史、环境、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所决定,反映了两种文化特质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中西方科学思维的比较研究——从科学哲学看李约瑟难题吕陈君(中美塞尔研究中心,北京,100080)摘要:中西方科学思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科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数学思维和物理思维这三种基本模式,逻辑思维形成推理,数学思维形成计算,物理思维形成世界观。
具体来讲,中国传统哲学的逻辑推理是循环式的,而西方形式逻辑的本质是递归性的,前者很难像后者那样不断创造出新概念;中国古算没有形成西方演绎数学那种直观的极限概念;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中缺乏西方自然哲学那种实体观念。
这三个原因,是导致李约瑟难题的思想根源。
关键词:逻辑思维;数学思维;物理思维;逻辑-数学结构;李约瑟难题。
学术界对李约瑟难题的解释大致有两种。
一种观点认为,这是由中西方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不同造成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是由中西方传统哲学或科学思维方式不同造成的。
本文主要讨论第二种观点。
所谓科学思维,包括了逻辑思维、数学思维和物理思维这三种基本模式,即逻辑思维形成概念的理解和推理,数学思维形成计算,物理思维形成世界观。
中西方这三种科学思维模式都存在着较大差异。
一、中西方逻辑思维模式的差异爱因斯坦、杨振宁等大科学家都认为,缺乏古希腊形式逻辑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擅长科学思维的主要原因。
[1][2]简单说,形式逻辑主要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这三大逻辑原则,严格的科学推理必须遵循这三条原则。
其中,矛盾律又处于核心地位。
在现实世界中,矛盾处处存在,但在把各种杂乱无章的经验现象概括成演绎性理论时,就必须消除掉其矛盾性。
在形式逻辑体系中,一般的方法是,如果低阶系统不能完全消除矛盾,那么可以构造高阶系统来消除之。
人类思想中也充满矛盾,但逻辑分析的任务就是努力消除这些矛盾,从而构建起一幅清晰的世界图像。
所以,看逻辑推理系统,最关键的就是看它如何处理矛盾。
西方形式逻辑就具有这种特征,历史上,逻辑学与数学上每一次重大的发展,差不多都是由设法解决系统内在矛盾(悖论)来推动的。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引言概述: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两种哲学传统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进行比较,以探讨它们的异同之处。
一、思维方式1.1 西方哲学智慧的思维方式西方哲学智慧注重逻辑推理和分析思维。
它强调理性思考、证明和推断。
西方哲学家倾向于通过思考和分析来寻求真理,并通过逻辑推理来解决问题。
1.2 东方哲学智慧的思维方式相比之下,东方哲学智慧更注重直觉和综合思考。
东方哲学家强调内观和体验,通过直觉来理解世界。
东方哲学智慧强调整体性思维,将事物看作一个整体,强调平衡和和谐。
1.3 异同点西方哲学智慧和东方哲学智慧的思维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哲学智慧更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哲学智慧更注重直觉和整体性思维。
然而,两种思维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贡献,可以互相补充。
二、价值观2.1 西方哲学智慧的价值观西方哲学智慧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
它注重人的自主性和个人选择的重要性。
西方哲学智慧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尊重,追求个人幸福和自我实现。
2.2 东方哲学智慧的价值观相比之下,东方哲学智慧更注重集体和社会的利益。
东方哲学智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我的和谐。
它强调平衡和谦逊,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2.3 异同点西方哲学智慧和东方哲学智慧的价值观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哲学智慧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东方哲学智慧更注重集体和和谐。
然而,两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性和可取之处,可以互相启发。
三、对待知识3.1 西方哲学智慧对待知识的方式西方哲学智慧强调理性和科学的方法。
它注重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得知识。
西方哲学智慧强调科学的方法和证据的重要性,追求客观和普遍的真理。
3.2 东方哲学智慧对待知识的方式相比之下,东方哲学智慧更注重直觉和体验的方式。
东方哲学智慧强调内观和体验,通过直觉来获得知识。
东方哲学智慧强调个人的体验和感悟,追求主观和独特的真理。
从科学研究方法角度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思维方式作为长久稳定并广泛起作用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是影响人们行为、科学乃至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二者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大相径庭。
简单而言,中国的科学是一种性理科学,西方的科学是一种智性科学。
从科学研究方法的角度比较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在科学研究中,中国思维关注现象,不太注重本质的分析与探求,这极大地限制抽象思维的发展,限制了科学研究的发展。
而西方人崇尚知识,把理性的内在的完整性作为知识的最高标准,要求知识具有结构上的完整性,使得长久以来科学研究的极大进步。
例如在自然科学方面,我们的古人记录了哈雷彗星四十来次,但没有人总结它的运行规律,最终让英国人哈雷获得了此项发现权;我们早就有类似于血液循环的看法,但没有上升为理论,最终是英国人哈维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我们有中医、针灸,但停留在经验或五行的范围内,虽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的话语体系,但阴阳五行之象征主义推理与三段式推理等科学理性仍然大异其趣。
爱因斯坦说:西方的科学是以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为基础的,而中国却不是走这样的路。
的确,有别于西方智慧的逻辑型、思辨型、实证型,中国的智慧是记录型、描述型、经验型的,我们有许多彗星、新星、太阳黑子的记录,我们有无数的实用技术发明,有人甚至列出了古代中国几千个、几万个世界第一,但我们的成果永远处于能工巧匠式的捕捉现象、经验的初级发展水平,无论多少年都永远没有进步。
第二,在科学研究中,中国思维注重现实,注重实用,在科学研究方面体现出强烈的功利性和务实精神。
而西方思维精神是比较超越现实的,西方人对科学的研究是出于一种兴趣或好奇心,是一种纯粹求知的欲望。
启示最深的就是老师上课播放的《光的故事》,光作为我们身边最熟悉的事物,以中国式的思维很难想到以此为科学研究对象,探究光的真谛;而事实却是大自然通过这最常见的事物传递着它的几乎所有“秘密”。
东西方思维方式之比较作者:张正明(系湖北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颇异其趣,既令人困惑,又耐人玩味。
东方以中国——尤其是古代的楚国为表率,西方以地中海沿岸的文明古国——尤其是古代的希腊为表率。
从公元前6世纪中叶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东方的楚人和西方的希腊人几乎同步达到了古代文明的顶峰。
楚文化之所长即希腊文化之所短,楚文化之所短即希腊文化之所长。
这个二元耦合的格局,酷肖太极的两仪。
《庄子·秋水》云:“大知观于远近。
”对我们来说,“远”的就是西方,“近”的就是东方。
东方思维方式和西方思维方式,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显示出各自的特性和特色。
一、迹象(一)科学与技术西方看重理论,东方看重经验。
知识,在西方哲人看来是目的,在东方哲人看来就只是手段了。
苏格拉底说:“美德就是知识。
”柏拉图认为做实验是亵渎神灵的行为,造器械是低级下流的行当。
毕达哥拉斯住宅门口挂着一块牌子,上书:“未学几何者免进。
”一个学生问欧几里德:“学几何有什么用处?”欧几里德勃然变色,对身旁的仆人说:“去拿三文钱来把那个年轻人打发走,因为他居然想知道学几何有什么用处。
”这等话只有西方哲人才说得出来,这等事只有西方哲人才做得出来,在东方是不可思议的。
东方哲人所追求的,若非“仁”和“义”,则必“道”和“德”。
至于科学知识,却是无关紧要的。
但是,他们看重经验,这可以举《庄子》的两则寓言为例。
寓言“郢匠运斤”,说楚国的郢都有一位姓石的木匠,技艺高超,让一位朋友站在街旁,在这位朋友的鼻尖上抹了一点石灰,抡起斧头,风驰电掣般砍过去,石灰被削得一干二净,这位朋友的鼻子全然无损。
寓言“疱丁解牛”,说宋国有一位厨师擅长杀牛,动作同最好的舞蹈一样悦目,声响同最好的音乐一样悦耳,只在肉与骨之间运刀,不用多费力气就能把牛分解成肉是肉、骨是骨,一把刀子杀了19年的牛没有磨过一次,却还像刚磨过的那么锋利。
前一则寓言讲准确,后一则寓言讲巧妙,二者都靠经验。
科学家背后的哲学观-论东西方科学思维的差异ﻫ很多西方科学家相信世界是可以被一个完美的、出自上帝之手的公式来描述的,而我们东方思维没有这样的观念。
ﻫﻫ每个科学家的脑袋里都有某种根深蒂固的哲学观念,左右着他一生的研究。
哲学观念都是还无法证明的,但却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科学思维的巨大差异性。
比如爱因斯坦就有着某种强烈的信仰,使其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一直反对量子力学,反对“测不准原理”,认为“上帝是不掷骰子的”,但他为此所设计的理想实验全都被玻尔驳倒,这也成了玻尔最得意的事情。
这件事情在我们东方人看来是很奇怪的:这和上帝怎么扯上关系了?有相当多的科学家对宇宙中的对称性很着迷,他们曾经想要证明宇宙是完全对称的、完美的,但是后来的理论和实验逐渐证明了某些对称性是完全可以被打破的,也就是说宇宙没有他们原来想象得那么完美。
科学和哲学的界限永远是变化的,无法被实验证明的就只能归为哲学,可以被实验检验的就该归为科学了。
但是哲学实际上是有正确错误、先进落后之分的,只是我们还不知道哪个是正确哪个是错误的。
就象亚里思多德的那些哲学被后来伽利略、牛顿的科学推翻一样,是非总是存在的。
所以如果一个科学家被错误的哲学观所引导,那他的研究完全有可能一败涂地。
你的哲学观正确吗?你不知道。
那么东西方科学思维的差异有哪些呢?ﻫﻫ很多西方科学家,大概是由于宗教传统的原因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很难意识到宗教给予他的思维定式、影响是多么的大。
牛顿、爱因斯坦以及后来的、现代的很多西方科学家们都有着强列的宗教情怀,认为宇宙是上帝用一个公式创造出来的,似乎科学家的任务就是找到这一神圣的公式。
所以我认为大部分西方科学家的研究有一种“发现式”的思维定式,使他们难以接受违背这一目的的研究。
这大概是爱因斯坦反对测不准原理的唯一理由,因为他认为世界不应该是有随机性的,上帝必然使用了某个公式,所以应该是“决定论”的。
而量子力学以及相关实验却证实了自然界存在着真实的随机性,宇宙是非常混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