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2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2.69 MB
- 文档页数:10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知识梳理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2.要紧内容(1)全会第一从头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线路。
(2)全会果断地停止利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并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
(3)全会确信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利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
3.历史意义(1)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锁半封锁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正式开辟。
(3)它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展到新时期的标志。
二、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我国农村长期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严峻挫伤了农人的生产踊跃性。
(2)方法①中国的改革第一从农村起步。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人实行包产到户并取得了空前的大丰收。
安徽、四川等省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②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增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的文件。
(3)阻碍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伟大变革,它极大增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进展。
②推动着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农村改革的冲破性进展推动着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内容①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②依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国营企业进一步扩大经营自主权。
3.阻碍: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进展能力在改革中不断增强。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开始:对外开放第一从开办经济特区开始。
2.经济特区的设立(1)含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
(2)概况:1980年,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程标准: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概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2.主要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
3.历史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开始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2)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正式开辟;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农村经济体制问题严重。
(2)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过程:①自发尝试: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②中央支持: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肯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
③推广全国: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
④配套改革: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率先取消人民公社,“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4)意义: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农村改革突破性进展的推动。
(2)开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3)主要内容:①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②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
(4)结果:①到1987年,全国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②以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迅速推进。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背景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
2.过程(1)设立经济特区:①设立:1980年,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意义: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①开放:1984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②目的:扩大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放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③意义: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3)开辟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4)开发开放浦东:1990年4月,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对外开放格局(1)形成: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对外开放格局。
(2)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这是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按有红手印的包干合同书。
你认为博物馆为什么要收藏该文书?体现了农民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它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早期的可贵尝试。
3.数字法记忆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特区(4+1)—沿海开放城市(14)—沿海经济开放区(4+1)—内地(1)1980年设立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1988年设立的海南岛经济特区。
(2)沿海开放城市可用字头记忆法记忆:大秦天,烟青连,南上宁温福广湛,北(海)。
(3)沿海经济开放区包括:最初开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环渤海地区;20世纪90年代开放的上海浦东。
主题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研史料]材料一白城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单位:户)。
雇户贫农中农富农新富农地主其他1948年83 197 116 18 0 27 2材料二1953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农村政策文件选编》材料三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得很不适应。
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1983年) 材料四“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1)分析材料一反映的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53年时的农村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3)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具体是指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它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怎样的一种经济体制?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1)土地改革的完成。
(2)矛盾: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求。
措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建立了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人民公社。
原因: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民逐步富裕起来。
[析重点]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1)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在新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翻身成了主人,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组织农业合作社。
通过农业合作化,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决定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对点练]1.下列宣传画和图片反映了我国农村建设历史进程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③④②① D.②③①④解析:选D 本题考查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根据图片①“万斤”信息,可知反映的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根据图片②“实现耕者有其田”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建国初期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根据图片③“农业生产合作社”信息,可知反映的是1953年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根据图片④“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可知反映的是1978年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故选D。
主题二对外开放[研史料]材料一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春天的故事》材料二 (开发和开放前)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于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上海老城区。
以至于人们“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摘自《中国广播网》材料三今日浦东景象。
(1)“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中的“圈”是指什么?“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中的“诗篇”又是指什么?(2)材料二、三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3)结合材料三分析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有何历史意义。
提示:(1)“圈”: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
“诗篇”:“南方谈话”。
(2)反映了浦东开发和开放前后的不同状况。
原因:党中央开发和开放浦东的正确决策;得益于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享有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
(3)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使上海成为了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析重点]全面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1)全方位:全面对外开放,对全世界开放。
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但重点是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但应是有比较、有选择的开放。
(2)多层次: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会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3)宽领域: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4)点、线、面结合①“点”是指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②“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
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③“面”是指中国的对外开放由沿海到内地,再到沿边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全面开放。
[对点练]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下列省市区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是( )A.天津—珠海—上海—海南B.深圳—上海—海南—上海浦东新区C.珠海—上海—上海浦东新区—海南D.深圳—海南—上海—上海浦东新区解析:选B 1980年开放深圳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上海,1988年开放海南,1990年决定开发开放浦东新区。
考点一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命题角度: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及作用。
[析典题]例1 (海南单科)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
这一措施( )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解题思路] 注意题干时间为“1983年”,作为答题的突破口,再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