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11.57 KB
- 文档页数:4
“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8)一、学习目标我们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特点,特别是哈尔威船长的英勇形象,感受他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我们要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体会其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还要通过课文的学习,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了解在紧急情况下如何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二、学习重难点《“诺曼底号”遇难记》的学习重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是深入理解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
作为故事的核心人物,哈尔威船长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以及舍己为人的精神是文章的重点。
我们需要通过仔细阅读文本,分析他的言行举止,体会其高尚品质,进而理解这些品质对于应对危机的重要性。
是掌握文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展现了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我们需要学习这种写作手法,理解如何通过具体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提高我们的写作表达能力。
在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我们应重点关注这两个方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写作技巧。
三、预习检测一、基础知识检测:1. 请正确拼写出以下词语,并解释其含义:履行():肇事():。
惊慌失措():2. 请简述《“诺曼底号”遇难记》的主要故事情节。
二、阅读理解检测:1. 请从文章中找出描写哈尔威船长在灾难中表现的句子,并分析其性格特点。
2. 文章中多次提到“秩序”,请谈谈你对“秩序”在救援行动中的重要性的理解。
三、深入思考检测:1. 你认为哈尔威船长最后选择与船共沉的行为体现了什么精神?2. 如果你是船上的乘客之一,在灾难发生时你会怎么做?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中心思想文章展示了哈尔威船长在灾难面前的英勇无畏和临危不惧的精神。
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导学案是提高和巩固学生听课质量的重要前提。
下面是有店铺为你整理的《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希望能够帮助到你!《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利用导学单,自读课文,学习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六读课文,弄清文章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悉心预习,自我挑战,获取知识和能力。
【自主预习】一.我反复读文三遍,利用字典,工具书,书写并认识了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了作者。
我要接受挑战。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湍急( )薄雾( )剖开( )愈来愈浓( )肇祸( )屹立( )须臾( )侧舷( )例外()2、解释下列词语。
小心翼翼:势不可挡:巍然屹立:须臾:猝然:相提并论:纹丝不动:3、本文作者是( )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 ),他的代表作有《》、《》、《》。
二、再读课文,我知道相撞的两艘船分别是( )和( ),课文的第( )自然段和第( )自然段分别描述了它们的样子,从中我发现这两艘船相撞引发的是一场( )的海难。
三、我第三次读课文,知道事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时间:地点:人物:两船相撞的原因是( ),描写两船相撞是文章的( )自然段,船长组织救援是课文的( )自然段,结果是( )自然段。
四,我能口述本课的主要内容。
五、我的疑问或发现:六.作业:书写生字或者完成《配套》的温故知新。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哈尔威船长在海难发生的危急关头表现出的崇高品质。
2.感受并学习课文利用语言,动作、环境描写,通过对比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探究点一:课文说“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利己主义?从哪里看到了舍己救人(学习提示:细读课文,抓住关键句段中的关键词语揣摩,并把你的感触写在字里行间)通过交流我们逐渐了解了哈尔威船长,我能用四字短语来概括心中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探究点二:课文多次写“雾”,请用喜欢的符号勾画出来,想想作者为什么反复写雾?当堂检测:如果你就是是诺曼底号上生还的小水手克莱芒,此时此刻,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些什么呢?(提示:利用本课积累的四字词语,以提示语为这段话的起始,继续写下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第【1】篇〗一、设计理念。
围绕“质疑、解难;讨论、交流;读书、感悟”开展教学;通过激情导入、展示让学生“乐中求知”;相机点拨、随机评价、有感情诵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
三、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默读、感悟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指挥有方、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描述和插图的展示,让显示感受到船长牺牲时场面的壮美及他的美好心灵。
五、学法指导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相机点拨,充满激情的描述、诵读。
六、学生学法。
自渎感悟与讨论交流相结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七、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理解“诺曼底”号遇难后哈尔威船长是怎样做的?从而认识他崇高的品质。
(二)解决办法: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学习,交流中加上教师巧妙的引导、点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课文范读录音带、录音机、“诺曼底”号挂图、哈尔威船长挂图。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5分钟)。
(同学们:在这阳春三月,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心情好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心情来努力学习吧!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看看,教室里和往常有什么不同?)1、出示帆船图提问: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2、揭题,板书课题(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挫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学学《“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的主人公哈尔威船长会给你答案的。
3、引导学生认识阅读课文符号﹡(﹡同学们认识吗?它的出现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进行比赛学习,老师先宣布比赛规则:把全班分成“鹏程”组、“万里”组,哪一组同学表现好,就获取一颗星,最后,哪一组荣获的五角星最多,哪组就获胜,领取我们最后的大奖——五星红旗。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第【1】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目的:1.认识“脉、估”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字,会写“行驶、凌晨”等1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忠于职守、勇于牺牲的精神以及沉着、坚毅、果敢、干练的优秀品质。
3.通过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体会生命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诺曼底号”遇难记》。
从题目,你读出了什么有什么疑问(课文记述了“诺曼底号”这艘船在海上遇难的事。
我想知道“诺曼底号”是一艘怎样的船它为何遇难结果怎样)2.了解作者雨果。
(出示圆明园里的雨果雕像的,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尤其注意外国的人名和地名比较难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山脉(mài)剖(pōu)开机械(xiè)师调遣(qiǎn)穿梭(suō)读两艘船的名字:诺曼底号玛丽号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腹、窿、卑、宰、遣、梭”,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
(“腹”是左右结构,右边中间是“日”,最下面的“”不要写成反文。
“窿”是上下结构,部首是“穴”,下面右边“生”上面的小横不要漏写。
“卑”注意笔顺,第六笔是“丿”,最后一笔是悬针竖。
“宰”是上下结构,下面是“辛”,下面的横短,最后一笔是悬针竖。
“遣”是半包围结构,注意笔顺,第六笔是“丨”。
“梭”是左右结构,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地、人、事。
同桌间互相交流。
(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诺曼底号”在薄雾中前行,不幸被“玛丽号”撞伤。
在这次猝不及防的海难中,在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人群面前,哈尔威船长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最终救出了众人,但自己却以身殉职。
七年级“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七年级《“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体会船长在灾难面前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分析哈尔威船长的人物形象。
2、难点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体会本文在叙述中巧妙运用对比手法的妙处。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
19 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青少年文学欣赏小说卷》(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6 年版)。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雨果根据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创作的小说。
1870 年 3 月 17 日,两艘英国轮船“诺曼底”号和“玛丽”号在海上相撞,“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指挥有方,使所有乘客和船员得救,而自己却以身殉职。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注音、释义。
弥漫(mí màn):(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湍急(tuān jí):水势急。
猝然(cù rán):突然;出乎意外。
窟窿(kū long):洞。
酣睡(hān shuì):熟睡。
蓦地(mò dì):出乎意料地;突然。
肇祸(zhào huò):闯祸。
须臾(xū yú):极短的时间;片刻。
2、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课文围绕“诺曼底”号遇难记写了一件什么事?文中主要塑造了哪个人物形象?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五、课堂探究1、整体感知(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诺曼底”号遇难记》主编/赵修玉编辑/乔安红徐崇峰王宾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
2.、积累文文中的生字、生词。
3、引导学生阅读,弄清文章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温故知新】关于小说的知识1、小说是以为中心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有三要素:、、。
3、小说人物描写包括正面描写(肖像、语言、行动、心理)和侧面描写。
4、小说的情节:、、、。
5、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和描写。
6、小说的作用:交代背景、发展情节、衬托人物、渲染气氛。
【导学过程】一、初步感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湍.急()你推我搡.()猝.然()酣.睡()蓦.地()肇.祸()屹.立()须臾.()铁铸.()侧舷.()2、解释下列词语。
小心翼翼:猝然:蓦地:须臾:相提并论:纹丝不动:3、作者是(国家)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
他的思想发展经历了相当复杂的历程,但贯穿其创作始终的依然是人道主义,相信“仁爱感化”、“善心战胜恶”,同情被压迫者,这在他的代表作《》、《》、《》里都有所体现。
雨果以其丰富而出色的创作成为世界文坛的一流作家。
二、整体感知1、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写了哪些人物。
时间:地点:人物:2、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理清文章层次并概括大意。
提示:按“诺曼底”号遇难经过,小说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50):3、用一、二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4、勾划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地方。
三、合作学习1、再读课文,看两船相撞时,“诺曼底”号是怎样的情形?2、作者是如何刻画哈尔威船长这个人物形象的?3、你觉得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4、学习了课文,请你用下面句式对哈尔威船长说几句话。
“哈尔威船长,我想对你说——”四、深度探究1、小说的环境描写有怎样的特点?2、高明的作者在小说或叙述性文章中的关键地方,经常会恰如其分发表一点议论,而就是这点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文章顿时“活”了起来,人们称之为“点睛之笔”。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檐饰冠捣谐),会写14个生字(棚饰冠菊瞧率觅耸捣搬巢谐眠辛)。
正确读写“棚架、风趣、装饰、顺序、照例、瞧见、率领、觅食、捣衣、向晚、归巢、和谐、辛苦、鸡冠花、大丽菊、催眠曲、房前屋后、天高地阔、月明人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建议背诵段落:1—3节或4—7节,由学生自由选择)3、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一是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特别是从未接触过农村生活的城市孩子);二是了解课文在空间、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
【课前准备】借助网络资源,收集整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并制作成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题1、指名背诵(齐诵)古诗:《游山西村》、《乡村四月》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诵读的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乡下人家”生活的情景。
《游山西村》,生动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欢悦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农民淳朴、好客的性格;我们即将要学习的《乡村四月》(第23课)则描写了江南初夏时的景象。
今天,我们就和作者陈醉云一起,走进“乡下人家”,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吧!出示课件,板书课题:21、乡下人家(陈醉云)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配乐朗读。
出示与课文相关的。
(瓜藤攀檐图、鲜花绽放图、雨后春笋图、鸡群觅食图、群鸭戏水图、农家晚餐图、月夜虫鸣图)要求:学生一边听朗读,一边做记号,并想像一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2、疏通字词,扫清学习障碍。
⑴课件出示新词,引导学习生字新词。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精选9篇)《诺曼底号遇难记》篇1教学目的:1、总体感知小说的中心意思和作者组织材料的特点。
2、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哈尔威船长的优秀品质。
3、了解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法。
4、初步了解小说的特点和小说分类。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哈尔威船长的优秀品质。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句话,“危难之处见真情”,在危急之时,更能看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来,在这篇课文中,就塑造了这样一个英雄人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真正的英雄。
二、简介小说的基础知识: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基本手段,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有的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
小说一般根据篇幅的长短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三、作者简介:雨果:( 1802 - 1885 ),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和领袖,在诗歌、小说、戏剧、政论创作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等,在长达 60 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 79 卷文学作品和 4000 多幅绘画作品,是法国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份宝贵遗产。
四、课文解析:1、提学生朗读课文,分析本文段落层次。
文章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5),“诺曼底”号雾海夜航。
第二部分(6-10),“诺曼底”号海难发生。
第三部分(11-46),哈尔威船长舍已救人。
第四部分(47-50),赞美英雄的船长。
2、自读课文,讨论以下问题:(1)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起什么作用?(2)这场海难的发生谁负主要责任?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3)文中是如何刻画哈尔威船长这个人物形象的?从文中找出这些语句来。
(提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重点让学生分析是如何利用侧面描写的。
)(4)提学生分角色朗读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要求读出语调、语气,思考作者为什么具体描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5)哈尔船长说“必须把60人救出去。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导学案课题:《“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 了解《“诺曼底号”遇难记》的背景知识;2. 掌握故事的主要情节;3. 能够理解和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心理变化和道德情感;4. 培养学生对生命、友谊和勇气的认识和追求。
一、导入(5分钟)1. 导入故事背景:介绍《“诺曼底号”遇难记》的背景知识,即卢尼茨(Lunitz)是一个小渔村,有一艘名叫“诺曼底号”的船在那里经营;该故事是关于“诺曼底号”在暴风雨中遇难的故事。
2. 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让学生体会到海上的危险和船只遇难的紧急情况,培养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阅读故事(20分钟)1. 教师出示故事的标题和封面图片,让学生猜测故事的内容;2. 学生分小组朗读故事,教师辅导并解答学生的问题;3. 学生可以同时听录音,通过听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阅读的效果;4.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三、理解故事(15分钟)1. 学生交流复述: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教师指导和纠正;2. 教师提问引导: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心理变化和道德情感,例如:为什么故事中的人物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人?他们有什么动机?他们的行为体现了什么道德情感?3. 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就教师的提问,进行小组讨论并给出答案,教师鼓励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四、识记重点词汇(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导读课文,梳理出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并通过语境提示学生记忆。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词语解释的游戏或活动,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五、拓展学习(15分钟)1. 生活联系: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果你们遇到危险情况,你们会怎么做?你们会选择帮助别人吗?为什么?2. 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与勇气、友谊和生命相关的书籍,扩大视野和知识面,并布置课外阅读报告。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推荐(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第【1】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2. 找出描写哈尔威船长言行的语句,说出从中感受到他的什么品质。
3. 能结合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试着说说自己对生命的体会。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是法国大作家雨果,根据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写成的。
2.从题目中你读出了什么?有什么疑问?(课文记述了“诺曼底号”这艘船在海上遇难的事。
“诺曼底号”是一艘怎样的船它为何遇难结果怎样)二、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分成几个部分?1.课文主要讲了: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诺曼底号”在薄雾中前行,不幸被“玛丽号”撞伤。
在慌乱的人群面前,哈尔威船长勇于决断,沉着指挥,成功救出了众人,自己却以身殉职。
2.根据故事情节发展,文章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1-5):“诺曼底号”雾海夜航。
第二部分(6-9):“诺曼底号”海难发生。
第三部分(10-40):哈尔威船长指挥众人脱险。
第四部分(41-43):英雄船长遇难。
第五部分(44-45 ):高度评价船长的壮举。
三、学习海难发生前的情景,感受紧张氛围。
1.读课文第1-11自然段,划出写“诺曼底”号遇难时情景的句子,说说体会。
第一处情景描写是第6自然段: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把带来灾难的“玛丽号”比作“一个幽灵”“一座山峰”,说明“玛丽号”出现得突然,体积大。
“阴森森”进一步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气氛,使读者在灾难来临之前就感到了当时的惊恐与绝望。
)第二处情景描写是第7自然段: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在大雾中,灾难显得诡异。
这句话渲染了灾难的气氛,写出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恐惧感。
)第三处情景描写是第11自然段: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火炉像人一样喘着粗气,细致形象的环境描写,表现了灾难的可怕,形象地再现了当时情况的危急。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第【1】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文章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
“诺曼底”号游船在海上失事了。
在一片惊恐混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员,使船上所有的人获救。
而他自己,却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
船长危难时刻舍己救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了人们心里。
[教学目标](一)语文训练方面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二)方法习惯方面培养学生默读、感悟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思想教育方面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诺曼底”号被碰撞后船长是怎样做的[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准备]课文范读录音带、录音机、字幕投影片[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一艘名为“诺曼底”号的游船在夜晚航行时被撞开一个大窟窿,情况万分危急。
欲知详细情况,请看第9课。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1.听范读录音,进入意境,感受故事内容。
2.自己读课文,继续感悟。
3.初步印象交流。
(1)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
(2)说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
(3)说说还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问题:①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②“这尊黑色的雕像”指什么有什么含义等)(三)深入探究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
关于“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这一问题的交流,可分以下三步进行:(1)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把救生艇放下去。
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
必须把60个人救出去。
”) 引导:从这简短有力的语言中,悟出点什么(能悟出至少两点:①工作安排的有顺序,有目标;②船长一心为他人着想,丝毫没有考虑自己。
指名朗读船长的这番话。
(2)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第【1】篇〗【教材解读】1、教材所处的地位:《“诺曼底”号遇难记》是部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3课。
本单元课文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
认识到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在危急时刻不要惊慌失措,要沉着机智的应对,同时让学生感受人物在危急时刻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
2、教材内容概述:课文讲述“诺曼底”号轮船被撞遇难,全船的人一片恐慌,船长哈尔威镇静地指挥船员救援、运送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使救援工作顺利进行,最终所有的乘客和船员都脱险了,只有船长哈尔威沉入了大海。
哈尔威船长坚定、果敢的性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临危不乱、舍己救人的精神令人钦佩。
3、教材赏析:全文共47个自然段,可按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来理解。
虽然篇幅较长,年代久远,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但却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鲜明,很容易打动孩子的心。
就情节而言,本文是不难理解的,哈尔威船长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是不难认识的,但是作品是怎样渲染这一形象的,又该如何让学生从灵魂深处去感悟这一形象,领悟作品的内涵,则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
雨果的小说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感人至深。
《“诺曼底”号遇难记》以一位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文中简短有力的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渲染人物形象起到了烘托作用。
黑暗中人们听到这样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船长叫我吗?”“炉子怎么样了?”“海水淹了。
”“火呢?”“灭了。
”“机器怎样?”“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福大副?”大副回答:“到!”船长问道:“还有多少分钟?”“20分钟。
”面对猝然而至的灾难,失魂落魄的人群,哈威尔船长做的第一件事:了解情况,体现了他的镇定从容,虑事周全。
寥寥数语,但船长的临危不乱、干脆利落,情势的万分危急宛然如在眼前。
四年级语文下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弥、脉"等13个生字,会写“伦、教学腹”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剖开、窟目标窿、混乱、维持、秩序”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处在安定幸福的生活中,可是当灾难突然降临到我们身边,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2.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谁都会感到惊慌、害怕。
让我们回到1870年3月17日夜晚,那个大雾弥漫的夜晚,照常行驶的“诺曼底号”被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剖开了一个大窟窿。
那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维克多雨果一起,走进1870年3月17日的那个夜晚。
2.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出示3]
维克多”雨果,法国作家,19 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二、想象品读,体会惊恐万状的场面。
1. 《泰坦尼克号》影片片断录音,听了刚才的场景,你感受如何? 你们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2.面对此情此景,你会首先想到什么呢?
3.那么“诺曼底号”上的人们又是怎么表现的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找出相关的段落。
4.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情况危急、场面混乱等),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出人们的表现?
海水哗哗往里灌说明什么?
三、细读品味,感受画面。
1.这场灾难的的确确是非常的可怕。
人们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如果就这样继续混乱下去,将会导致什么后果?。
《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
《诺曼底号遇难记》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利用导学单,自读课文,学习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六读课文,弄清文章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悉心预习,自我挑战,获取知识和能力。
【自主预习】
一.我反复读文三遍,利用字典,工具书,书写并认识了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了作者。
我要接受挑战。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湍急( )薄雾( )剖开( )愈来愈浓( )
肇祸( )屹立( )须臾( )侧舷( )例外()
2、解释下列词语。
小心翼翼:
势不可挡:
巍然屹立:
须臾:猝然:
相提并论:
纹丝不动:
3、本文作者是( )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 ),他的代表作有《》、《》、《》。
二、再读课文,我知道相撞的两艘船分别是( )和( ),课文的第( )自然段和第( )自然段分别描述了它们的样子,从中我发现这两艘船相撞引发的是一场( )的海难。
三、我第三次读课文,知道事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时间:
地点:
人物:
两船相撞的原因是( ),描写两船相撞是文章的( )自然段,船长组织救援是课文的( )自然段,结果是( )自然段。
四,我能口述本课的主要内容。
五、我的疑问或发现:
六.作业:书写生字或者完成《配套》的温故知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哈尔威船长在海难发生的危急关头表现出的崇高品质。
2.感受并学习课文利用语言,动作、环境描写,通过对比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探究点一:课文说“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利己主义?从哪里看到了舍己救人(学习提示:细读课文,抓住关键句段中的关键词语揣摩,并把你的感触写在字里行间)
通过交流我们逐渐了解了哈尔威船长,我能用四字短语来概括心中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探究点二:课文多次写“雾”,请用喜欢的符号勾画出来,想想作者为什么反复写雾?
当堂检测:
如果你就是是诺曼底号上生还的小水手克莱芒,此时此刻,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些什么呢?(提示:利用本课积累的四字词语,以提示语为这段话的起始,继续写下去。
)
哈尔威船长你真了不起。
课外拓展:有关危急时刻的成语:
千钧一发;危在旦夕水深火热;火烧火燎;兵临城下朝不保夕;苟延残喘;燃眉之急;慌不择路;危急万分;
病入膏肓;箭在弦上;四面楚歌;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命悬一线;危如累卵;迫在眉睫;岌岌可危;火烧眉毛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总结当读完这篇课文,我的心已经被深深震撼。
课上,我致力于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伟大品质,体会作者引人入胜的描写。
一、引导质疑,激起阅读兴趣。
学生进入高年级,解决自己感兴趣的语文问题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在阅读中有明确的目的性。
本节课利用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一段视频,将文中恐惧、慌乱的场面描写进行直观呈现,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朗读体会,以自己的朗读和想象进行情景再现。
但是这不是唯一的目的。
当学生体会到当时场景的混乱之后,教师出示资料引导学生对比,“①泰坦尼克号上2208名船员和旅客中,只有705人生还,死亡人数大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②诺曼底号:共61人,除了船长,全部生还。
”孩子们读到这份资料明显受到震撼,轻叹声传入我的耳中。
我即时引导质疑:“读了这两份材料,对比一下,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何君同学立刻提出,“为什么泰坦尼克号死了那么多人,而诺曼底号只死了船长一个人?”当然,通过对比,这个质疑很自然会出现。
同样是海上遇难,同样开始的时候是无比恐惧和混乱,正是因为诺曼底号有一个伟大的船长,才会让旅客和船员们安全脱险。
教师此时抛出问题:“哈尔威船长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竟然能够从死神的手中拯救60 个人的生命?默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哈尔威船长的品质,写在旁边空白处。
同时,可以把有关的重点句子勾画出来。
”相信这时候,学生的阅读是有一定兴趣的。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本文的情感性需要学生在字里行间仔细品悟,通过相互交流谈出自己的
感动。
同时,工具性也不容忽视。
本课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其一,认识场面描写。
其二,词语的比喻义的认识。
第一点是教材要求的教学目标,第二点是根据课文理解的需要自行加入的。
关于场面描写,在学生阅读后明确“像这样对于在同一时间内众多人物表现的描写和有关情况的描写就叫做场面描写”,并且适时质疑,“表现船长的冷静,只重点描写船长就够了吧?为什么前面还要有大段的场面描写?不会喧宾夺主吗?”徐晨同学体会到:“不是喧宾夺主,描写人们的混乱,这样对比就能更好地表现出船长的镇定自若。
”这样,学生通过对场面描写的阅读体会到了具体的衬托作用。
三、分角色朗诵体会情感
在学生体会到船长与机械师和大副的对话中能体现船长的果断与镇定时,我指导学生进入情境朗读,第一组陈宇朗读船长的话虽然以洪亮的声音和很快的语速来表现船长的果断,但是欲速过快,朗读时个别句子不够清楚。
于是我提示:“船长啊,我给你提个意见。
你刚才说话太快了,让别人听了感觉你有点着急。
要让别人体会到你的镇定,就在说话的时候冷静些,让自己的话语落地有声!”到第二组朗读时,我让学生去掉中间的旁白,学生朗读衔接紧密,比较好的表现出了当时紧张的情况下船长的果断与船员们的默契配合。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思考和感悟时有形成。
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
动态生成的课堂,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挑战。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诱发“动态生成”,怎样捕捉“动态生成”的锲机,使“动态生成”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富有生命活力,是我们每位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