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 格式:ppt
- 大小:849.00 KB
- 文档页数:10
中药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对中药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观察。
方法选取我院住院部感染科手足口病患儿,年龄6个月~8岁,病程均小于5d,将符合纳入标准25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128例对照组用利巴韦林注射液,其方法,单独利巴韦林注射液10mg(kg/d),静脉滴注,疗程5d,128例治疗组用喜炎平注射液加利巴韦林注射液,其方法喜炎平注射液0.2~0.4ml(kg/d),利巴韦林注射液10mg(kg/d)静脉滴注,疗程5d,其它对症处置及支持疗法相同。
观察两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5d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53%和82.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率高,疗程短,治疗组未发现明显毒副反应。
结论在喜炎平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儿童手足口病时明显提高疗效,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喜炎平;手足口病;疗效观察小儿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婴幼儿常见传染病,传染性较强,起病急,病毒主要以柯萨奇A16型病毒和肠道EV71型病毒最常见,通过人群间密切结触进行传播,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本病毒肠道传染性强,易引起爆发性流行,主要临床表现为口腔粘膜疱疹和四肢末端水疱样皮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循环障碍,重症病例多由EV71感染引起。
我国1981年发现本病,一般夏秋季节流行[1]。
为探索疾病早期得到有效治疗,我院采用喜炎平注射液加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資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3月~10月我院感染科患手足口病患儿256例,治疗组应用喜炎平注射液加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128例,年龄6个月~8岁,对照组128例只用利巴韦林注射液,年龄与治疗组相似,病程1~5d,就诊时体温在37.5~39.5℃;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均相似。
儿童手足口病检验及治疗进展李国辉【摘要】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全球性急性传染病,EV71和CoxA16为主要病原,近年来HFMD发病率增高,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与病死率也有增高,通过检验血常规、心肌酶、cTnI、CRP、血糖、乳酸、血气分析及脑脊液,能够早期诊断HFMD;分离到病毒颗粒是确定诊断的最客观依据,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血清学中和实验阳性均可确定诊断.实时荧光RT-PCR扩增技术是目前检测EV、EV71和CA16的首选方法.目前尚无针对该病的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普通病例选择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及中成药等治疗效果满意;重症病例及早发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线索,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效果显著,积极早期应用机械通气,能帮助患者避免脑损伤-脑缺氧的恶性循环,提高救治成功率.【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2(023)023【总页数】3页(P129-131)【关键词】手足口病;检验;治疗;进展【作者】李国辉【作者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医院儿科,天津 3002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9doi∶10.3969/j.issn.1003-6350.2012.23.056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EV)引起的全球性急性传染病,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1959年提出HFMD命名。
可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为小RNA病毒科,依据分子生物学特性分为脊髓灰质炎病毒(PV)、柯萨奇病毒(Cox)、埃可病毒(ECH-O)及新型肠道病毒(68~71型)[1]。
EV71感染与Cox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自2008年在我国安徽大规模暴发流行以来,每年流行季节均有大量儿童发病,严重影响婴幼儿的身心健康。
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摘要: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典型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常伴有发热,该病有自限性倾向,多数预后良好,少数病重者可合并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2],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比例较大。
该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
我院于2010年01月至12月,收治了34例重症手足口病患者,经过积极对症治疗及早期精心护理干预,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临床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273-02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典型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常伴有发热,该病有自限性倾向,多数预后良好,少数病重者可合并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2],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比例较大。
该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
我院于2010年01月至12月,收治了34例重症手足口病患者,经过积极对症治疗及早期精心护理干预,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本院于2010年01月至12月,收治了34例儿童重症手足口病患者,其中男20例,女14例,男女比例为:10∶7。
年龄分布,其中<1岁12例,1~3岁14例,3~6岁6例,6岁以上2例。
均符合国家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2010年版)[1]。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及皮疹,其中30例入院时已有发热(占88.2%),持续发热,热型不固定;23例有典型皮疹症状(占67.6%),表现为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者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1版)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2010年4月,卫生部印发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指导医疗机构开展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工作。
现卫生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制定了《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作为《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的补充,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参考使用。
一、临床分期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EV71感染分为5期。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EV71感染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
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性发现,MRI检查可见异常。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
目前认为可能与脑干炎症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亦有认为EV71感染后免疫性损伤是发病机制之一。
本期病例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
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1)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口内疱疹、手
足皮疹和发热等症状。
为了及时有效地防治手足口病,卫生部专门发
布了《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以下是该指南的相关要点:
一、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为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手掌和脚底出现皮疹,同
时伴有发热等症状。
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儿童和幼儿园人群中,一般经
过7-10天即可自行恢复。
二、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和口-口传播途径传播,患者的粪便、唾液、
呼吸道分泌物等均可成为传播源。
因此家庭、幼儿园及学校是手足口
病易发传播场所。
三、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
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同时可采用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和抗体检测等方法进行确诊。
在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临床上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来缓解症状。
四、手足口病的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证饮食
卫生,避免食用生、熟不熟的食物;保证室内空气流通,有效消毒卫生;减少人群聚集,避免人员密集场所;加强对幼儿园和学校卫生的
管理。
总之,手足口病虽然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但只要及时有效地采取防控措施,就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手足口病培训试题及答案手足口病培训试题及答案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试题,借助试题可以更好地对被考核者的知识才能进行考察测验。
什么样的试题才是好试题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手足口病培训试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单项选择题(每项均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2分,共30分)1.手足口病好发于哪些人群:(A)A、5岁以下儿童B、成人C、学龄儿童D、人群普遍易感2.下列哪项对肠道病毒理化性质的描述是错误的:(B)A、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B、75%酒精和5%的来苏能将其灭活C、对含氯消毒剂敏感D、温度在56℃以上可降低其活性3.手足口病病例的临床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几类:(B)A、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B、普通病例、重症病例C、疑似病例、普通病例、重症病例D、普通病例、重症病例、危重病例4.下列哪个是错误的:(D)A、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手足口病B、治疗手足口病无特效药物C、以支持疗法为主D、主要是抗菌治疗5.我国哪一天将手足口病列入法定传染病:(B)A、08年5月1日B、08年5月2日C、08年5月3日D、09年5月2日6.手足口病病例仅见手足部皮疹和口腔疱疹,发热(体温在37.8℃),无其他症状,则临床分类属于:(A)A、普通病例B、疑似病例C、重症病例D、危重病例7.关于手足口病皮疹的描述哪个是错误的:(D)A、以斑丘疹和疱疹为主B、皮疹一般不结痂、不留疤痕C、出诊部位在手、足、口、臀D、与药疹类似8.关于手足口病的描述,哪个是错误的:(A)A、病原体分布广泛,但生存能力弱B、病毒型别多,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物C、隐性感染多,轻症病例多D、传播途径多元,患者传染期长9.下列哪个不是手足口病的住院指征:(D)A、精神差/嗜睡、易惊、烦躁不安B、肢体抖动或无力、瘫痪C、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D、手、足、口出现皮疹10.以下哪项不是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的`处理方法:(C)A、普通病例体温在38.5℃以下,可以不用退热药,让患儿多饮水或用温水擦澡即可B、普通病例一般不使用抗病毒药物C、普通病例高热时要给予及时处理,如退热药无效,应同时采取物理降温方法,必要时可用激素作为退热药D、手足口病患儿不要接触患其他疾病的儿童,避免交叉感染11.我国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丙类)传染病,并要求医疗机构在发现手足口病病例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在(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D)A、乙类,12小时B、丙类,12小时C、乙类,24小时D、丙类,24小时12.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出现的肺水肿属于:(C)A、心源性肺水肿B、肾性肺水肿C、神经源性肺水肿D、高原性肺水肿13.关于手足口病病例处置流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A、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中乙类传染病要求进行报告。
上期脑筋急转答案:1、水涨船高,水不会淹没软梯。
2、不会停,它会一直沉下去。
3、正在飞行的飞机。
4、电视机。
5、那是一群鸵鸟。
6、滑冰运动员。
7、鱼缸内没有水。
8、“坏”字。
医药保健!!!!!!"!"!!!!!!"!"卫生部于日前印发《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以指导全国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卫生部指出,今年以来,在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手足口病疫情比去年同期明显上升。
我国安徽以外部分省份的手足口病疫情较去年也有所上升。
国内外资料显示,6~7月份是手足口病的发病高峰期。
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部分地区的手足口病疫情还可能上升。
为做好全国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卫生部于4月底下发通知,指导各地完善防控工作方案,加大监测工作力度,加强重症病例临床救治,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强化公众健康教育,切实做好手足口病等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
同时,卫生部正在总结国内外手足口病防控和临床救治经验,组织开展流行病学、病原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专家介绍,目前尚无针对该病的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但是通过15字防控口诀可有效降低被感染的可能,即“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专家提醒,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在孩子未彻底治愈前,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或学校,防止传染给其他儿童。
据指南介绍,手足口病(Hand-f oot-mo uth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食具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痰热清治疗手足口病重症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痰热清治疗手足口重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37例手足口重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与对照组18例。
对照组予甘露醇降颅压,静脉点滴利巴韦林10~15 mg/kg.d,控制液体入量,酌情应用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同时给予氧疗和呼吸支持,必要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痰热清0.5 ml/kg.d静脉点滴。
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在体温消退时间、主要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痰热清辅助治疗手足口重症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痰热清;手足口重症;疗效我院2011年1月至6月共诊治手足口重症病例37例,诊断标准均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应用痰热清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至6月我院收治的符合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标准[1]的重症病例37例,分期均为2~3期[2],均无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等基础疾病。
年龄1岁~7岁,平均2.26岁,男∶女为0.95∶1,按入院顺序将患儿随机分2组,治疗组19例,对照组18例,入院时均有发热、精神差、惊跳,23例患者伴有呕吐,28例患者血压偏高,17例患者血糖偏高,血常规检查,白细胞5.2~20.6×109/L,脑脊液常规检查白细胞36~580×106/L,粪便病原学检查28例EV71阳性,两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
1.2 方法对照组予甘露醇降颅压,静脉点滴利巴韦林10~15 mg/kg/d,控制液体入量,酌情应用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同时给予氧疗和呼吸支持,必要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30054) 0.5 ml/(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静脉点滴,1次/d。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的通知卫发明电〔2010〕3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指导医疗机构做好手足口病诊疗工作,我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结合我国手足口病诊疗实际经验,借鉴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地区相关资料,研究制定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现印发给你们,以指导医疗机构科学、有效地开展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工作。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卫办医政发〔2008〕197号)同时废止。
卫生部办公厅二〇一〇年四月二十日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一、临床表现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
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手足口病治疗的回顾性分析摘要:目的:对手足口病124例普通病例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方法:所有患儿均用蓝芩口服液和康复新液治疗,并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结果:所有病例全部治愈,99.3%患儿在治疗8~10天后痊愈。
结论:蓝芩口服液联合康复新液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可作为该病普通病例治疗首选之一,值得推广。
关键词:手足口病;蓝芩口服液;康复新液;治疗【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170-01手足口病(hand-food-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近几年来我国的发病率显著升高,并且出现季节性流行和全年散发趋势。
我国2008年将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丙类传染病之一,根据我省卫生厅2012年1月份传染病疫情报告,2011年12月手足口病上报病例数居省内丙类传染病报告首位。
笔者在门诊治疗该病普通病例时发现,蓝芩口服液联合康复新液治疗疗效显著,现对我院门诊部收治的124例手足口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2011年11~12月我院手足口病门诊。
根据卫生部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及《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作为指南补充,将疱疹性咽峡炎一并列入ev71感染的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因此疱疹性咽峡炎患者也纳入研究对象内,重症病例均转入病房治疗,不包括在统计人数内。
除去排查和复诊人数,共有124例确诊病人,其中男性64人,女性60人,年龄最小为7个月,最大为11岁。
首诊确诊为手足口病者有78人,其余为疱疹性咽峡炎(其中有2例在治疗过程中手、足出疹)。
1.2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部分患儿表现为溃疡),手、足、臀等部位皮疹,可伴流涎、食欲减退、咳嗽、呕吐、腹泻或便秘。
手足口病(普通型)诊疗治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颁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2.1临床诊断病例(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2)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2.2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
(1)肠道病毒(CoxA16、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2)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3)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二)证候诊断1.湿热郁阻证: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红晕,咽痛、流涎,倦怠,纳差,乏力、或大便秘结。
舌淡红或红,苔腻,脉数,可观察指纹。
2.湿热郁蒸证:高热,疹色不泽,口腔溃疡,精神萎顿,舌红或绛、少津,苔黄腻,脉细数,指纹紫暗。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1.肺脾湿热证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推荐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连翘、金银花、黄芩、青蒿、牛蒡子、藿香、佩兰、通草、生薏米、滑石(包煎)、生甘草、白茅根。
中成药:蓝芩口服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金莲清热泡腾片、抗病毒口服液等。
2.普通病例:湿热郁蒸证治法:清气凉营、解毒化湿推荐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连翘、栀子、黄芩、黄连、生石膏、知母、丹皮、赤芍、生薏米、川萆薢、水牛角。
中成药:紫雪丹或新雪丹等;中药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三)局部疗法:口咽部疱疹可选用青黛散、双料喉风散、冰硼散等,1日2─3次。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中医症状/体征疗效痊愈:临床症状/体征疗程结束时消失;显效:临床症状/体征疗程结束时下降二个等级;有效:临床症状/体征疗程结束时下降一个等级;无效:临床症状/体征疗程结束时无改变或恶化者。
手足口病药物治疗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丘疹、斑丘疹。
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
该病目前虽无特效治疗方法,但多年的临床实践,各地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笔者就手足口病的药物治疗做一综述。
1.抗病毒药物治疗11利巴韦林是治疗手足口病最普遍、应用最广的药,利巴韦林作为广谱抗病毒药,可通过影响病毒核甘酸的合成和抑制RNA依赖的RNA多聚酶等途径起到抗病毒作用。
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除了注射外还可以口服、气雾剂外用。
1.2阿昔洛韦阿昔洛韦为合成的核甘类抗病毒药,通过干扰病毒DNA多聚酶,抑制病毒的复制;阿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既可口服,也可注射;外用治疗还可以促进疱疹结痂,缩短皮疹消退时间⑴。
1.3更昔洛韦一种2<脱氧喋吟核甘酸的类似物,可抑制疱疹病毒的复制,主要用于治疗巨细胞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但也有人用更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2]。
一般认为更昔洛韦对手足口病病毒没有杀灭和抑制作用。
该药副作用大,而且对儿科的安全性尚未明确。
1.4单磷酸阿糖腺甘单磷酸阿糖腺首为抗脱氧核酸(DNA)病毒药,单磷酸阿糖腺昔进入细胞后,通过抑制病毒酶的活性和病毒DNA的合成,同时抑制病毒核甘酸还原酹的活性而抑制病毒DNA的合成起到抑制病毒的作用。
吴清华⑶用单磷酸阿糖腺昔治疗手足口病效果满意。
2.免疫治疗2.2丙种球蛋白丙种球蛋白(MG)通常用于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其治疗机制可能为中和抗体的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
使用IVIG治疗手足口病平均退热时间和临床治愈时间均有所缩短。
常使用大剂量静脉滴注IVIG1g∕(kg7d)o但研究发现[4],大、中、小剂量IVIG在治疗重症手足口病方面疗效相近。
2.3卡介菌多糖核酸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是由卡介苗素提取分离的一种多糖组分,其药理是通过调节机体内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刺激网状内皮系统,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功能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重症手足口病治疗过程中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应用的探讨摘要】本文描述了重症手足口病治疗过程中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几种情形,继而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认为在重症手足口病的治疗过程中,医生必须正确认识糖皮质激素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应用大剂量要慎重,权衡利弊得失,并在应用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确保有效与安全。
【关键词】手足口病糖皮质激素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数患者的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少数重症病例可以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1]。
卫生部印发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和《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1]都明确指出,治疗重症病例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个别病例进展快、病情凶险可考虑加大剂量。
然而,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对于是否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有不同看法,值得探讨。
1重症手足口病治疗过程中糖皮质激素使用的几种情形1.1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张宏伟等采用呋塞米、甘露醇脱水降颅压;静点光谱抗病毒药物利巴伟林;甲基泼尼松龙1—1.5mg/(kg•d)、人免疫球蛋白1—2g/(kg•d)静滴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
用于治疗EV71感染合并18例脑干脑炎,其中8例发生NPE患儿,除了1例入院后6小时迅速出现NPE,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1例治疗7d放弃治疗,其余16例患儿治疗后明显好转。
钱素云[2]提出了手足口病神经系统损害期(重型)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参考剂量为甲基强的松龙1~2mg/(kg•d);氢化可的松3~5mg/(kg•d);地塞米松0.2~0.5mg/(kg•d),病情凶险者可考虑加大剂量。
1.2中等剂量糖皮质激素:胡桂霞[3]在治疗49例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使用甲基泼尼松龙5-10mg/(kg•d),连续3 d,病情稳定后,短时间内撤停。
49例病人均治愈,住院天数7—20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