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经济大危机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九年级历史下册必考知识点一、世界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危机是指1929年10月29日起源于美国的股市崩溃,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
其影响使得全球各地的经济体系受到重创,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
1. 股市崩溃的原因- 1920年代美国的经济繁荣导致了股市繁荣,但许多人过度投资;- 欧洲战争的后果导致了经济不稳定,进一步影响了美国经济;- 银行放贷不慎和充满风险的投资行为也是导致股市崩溃的原因。
2. 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 国际贸易大幅下降,导致了全球经济的萧条;- 许多公司破产,导致大量失业和贫困;- 许多国家实行保护主义政策,进一步限制了国际贸易;- 粮食和金融危机也加剧了全球经济的困境。
3. 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推出了“新政”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许多国家通过采取经济干预和计划经济的措施来应对经济危机;- 国际经济政策的合作也得到了加强,例如通过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之一,它改变了世界格局、人类历史和国际关系。
1. 战争爆发的原因- 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限制了德国,导致了社会和政治不稳定,为战争埋下了种子;- 德国希特勒的兴起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行为也是导致战争爆发的原因。
2. 战争进程- 战争最初爆发在欧洲,包括入侵波兰和法国,形成了盟军和轴心国的对峙;- 日本入侵中国、东南亚和其他亚洲国家,导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扩大到全球范围,各方力量加入其中。
3. 战争的后果- 人类历史上最为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强国地位的巨大转变,美苏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联合国的成立,维护和平和国际合作的机构;- 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变革。
三、剧变的中国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国共内战期间经历了巨大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
1. 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获得了政治和军事上的影响力;- 国共合作破裂,内战爆发。
人教版初中历史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汇总【时代特征】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后,世界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平静。
1929年开始,世界再次动荡起来,最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危机时代: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经济危机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面对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使经济缓慢恢复过来,德日两国则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2.战争时代:20世纪30年代,日本、意大利、德国先后发动局部战争,随之演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经过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胜利而结束。
这次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的发展。
【核心考点】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特点是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2.美德等国摆脱经济危机的途径: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成功地摆脱了危机,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先例;德国、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3.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采用国家干预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措施有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发展社会福利。
4.意大利法西斯建立的标志: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德国法西斯建立的标志:希特勒上台执政,成为国家元首;日本法西斯建立的标志:1936年,军部法西斯掌握政权。
5.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
6.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
7.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8.世界反法西斯联盟:1942年1月,反法西斯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9.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10.决定战后分区占领德国、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对日作战的是雅尔塔会议。
九年级历史经济大危机的知识点在历史的长河中,经济大危机是一种经济领域的重大危机,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会波及到社会和政治等各个方面。
而在九年级的历史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历史经济大危机的知识点。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这个引人深思的话题吧。
经济大危机,一般指的是经济体系中发生的一连串经济崩溃的事件。
这样的事件通常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物价的急剧下跌、金融机构的崩溃等一系列问题。
而在历史上,有多次著名的经济大危机,其中最著名且影响最深远的,要数1929年的“黑色星期四”引发的大萧条。
大萧条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震荡的导火索。
它造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大衰退,带来了广泛的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
大萧条的爆发源于美国股市的崩溃,标志性的事件是1929年10月24日,即“黑色星期四”,股市在一天内暴跌,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股市整体崩溃。
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恐慌,进而导致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经济的大萧条。
大萧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1920年代美国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在此期间,美国内部的经济过热,股市飙升,大量资金涌入证券市场。
然而,1929年股市的崩溃暴露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整个经济形势一落千丈。
另一方面,大萧条的爆发也与国际贸易有关。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趋向全球化,国际贸易发展迅速。
但在大萧条期间,国际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国家之间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抬头,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困境。
大萧条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其持续时间长达十余年。
在美国国内,失业率飙升,企业破产,农民生活困难,社会动荡不安。
这样的情况也使得美国社会对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的认知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政府的干预成为了经济恢复和稳定的关键。
同时,大萧条也促使了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的金融监管法规,旨在防止类似的经济危机再次发生。
世界各国对于大萧条的应对方式也各不相同。
例如,纳粹德国借助大萧条造成的经济危机,成功地利用了社会动荡,实现了政治上的崛起。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知识清单《1929 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知识清单一、经济危机的背景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一战后的美国,凭借其在战争中积累的优势,工业生产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然而,在繁荣的表象下,却隐藏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农业长期处于慢性危机之中。
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减少,农村市场萎缩。
其次,工业增长主要集中在少数新兴工业部门,传统工业部门发展缓慢。
而且,分期付款和股票投机等过度消费和金融泡沫现象严重。
二、危机的爆发1929 年 10 月 24 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市暴跌,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随后,股市崩溃迅速蔓延,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股票价格的暴跌使得投资者损失惨重,许多人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消费锐减,生产急剧下降。
三、危机的表现1、工业生产大幅下降各国的工业生产都遭受了沉重打击。
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约46%,德国约 40%,法国约 30%。
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失业率急剧上升。
2、农业危机加剧农产品价格暴跌,农民收入大幅减少。
许多农民被迫破产,大量农田荒芜。
3、贸易锐减各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提高关税,限制进口,导致国际贸易急剧萎缩。
4、金融体系崩溃银行大量倒闭,货币信用制度崩溃。
人们对金融机构失去信任,纷纷挤兑,进一步加剧了金融恐慌。
5、失业严重大量工人失业,失业人数高达数千万。
失业者生活困苦,社会动荡不安。
四、危机的特点1、范围广这场危机席卷了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
2、持续时间长从 1929 年爆发,一直持续到 1933 年,长达四年之久。
3、破坏性大对各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五、危机的影响1、经济方面(1)各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生产停滞,贸易萎缩,企业破产,失业剧增。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经济大危机经济大危机
一、经济大危机爆发
1.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3.时间:1929--1933年。
4.开始国:美国
5.特点: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6.影响:
⑴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社会矛盾加深。
⑵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1.原因: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根本目的: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5.中心措施: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6.评价:
(1) 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 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7.启示: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