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代服饰图案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13.65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古代服饰(图片收藏)一.商周服饰1.商周贵族服饰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
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
2.东周男子服饰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只是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
这个时期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挂玉制饰物。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绅带”;另一种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
窄袖织纹衣穿戴展示图。
3.战国妇女服饰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服饰实物,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衣着十余件。
锦袍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
右衽、交领、直裾。
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
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曲裾深衣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
“衽”就是衣襟。
“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
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图为战国妇女的曲裾深衣。
二.秦汉服饰1.秦汉皇帝服饰冕冠,是古代帝王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
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
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
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商朝的服饰与装饰品文化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服饰与装饰品文化独具特色,彰显出独特的审美观念与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商朝的服饰和装饰品两个方面,探讨商朝文化在这些领域的传承与发展。
一、商朝的服饰文化商朝的服饰文化主要体现在衣着风格、面料、颜色以及饰品等方面。
1. 衣着风格:商朝的服饰风格较为庄重、襟领高直,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
在商朝的男性服饰中,常见的有“大襟裳”、“无蟮衣”等款式,而女性则多穿“深襦”、“半凡衫”等。
同时,商朝服饰也充满了儒雅之气,注重细节的装饰,展现出高贵与典雅的特质。
2. 面料与颜色:商朝的面料以织物为主,如丝、麻、棉等,既注重舒适性又便于制作。
商朝的服饰颜色主要以红、黄、黑为主,其中红色多用于帝王和贵族的服饰,象征权贵与繁荣,而黄色则象征着神圣和尊贵。
3. 饰品:商朝的饰品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头饰、项链、耳环、手镯等。
头饰常见的有髻钗、冠饰等,项链则以玉饰最为精美,耳环多采用勾形或圈形,手镯则以铜、玉等材质制作,富有装饰性和实用性。
二、商朝的装饰品文化商朝的装饰品文化包括玉器、青铜器、陶器等,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1. 玉器:商朝是中国古代玉器制作的鼎盛时期,商代的玉器以和田玉、黑玉为主要材质,制作精美,工艺水平高超。
玉器主要包括玉璋、玉琮、玉璧、玉镯等,具有独特的雕刻纹饰和象征意义,经常用于贵族身份的象征。
2. 青铜器:商代的青铜器工艺水平极高,铸造技术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商代的青铜器种类繁多,镇宅之神兽、器皿、乐器等,皆有不同的造型与纹饰,其上的纹饰精美细腻,常常代表着尊贵和权力。
3. 陶器:商代的陶器也具有独特的风格,以黑陶、灰陶为主。
商代的陶器形制丰富多样,如瓮、罐、盘、壶等,其中以彩陶最为精美,常以几何图案、人物形象、动植物纹饰等为主题,展现出商朝人民的审美追求与生活方式。
总结:商朝的服饰和装饰品文化展示了商代人民的审美观念与文化内涵,充满着崇尚尊贵与高雅的特质。
商朝的服饰与饰品文化商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其存在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青铜时代。
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商朝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服饰与饰品文化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商朝的服饰与饰品文化,并了解其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服饰文化1. 上衣商朝的男性上衣通常是类似于长袍的衣服,称为“上衣”。
这些上衣主要由丝绸或麻布制成,采用不同颜色和图案进行装饰。
根据史书记载,商朝的贵族和官员经常穿着丝绸的上衣,以显示其社会地位和财富。
而平民百姓则多穿麻布或棉布的上衣,更注重实用性。
2. 下衣在商朝,男性的下衣主要是宽松的裤子,称为“下冠”。
这种下冠通常由麻布或棉布制成,以便于活动和劳作。
下冠的颜色和图案相对来说较为简单,注重舒适度和实用性。
3. 女性服装商朝的女性服装相对比较多样化。
在古代的文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女性主要穿着裙子、上衣、外袍等服装。
这些服装通常由丝绸制成,装饰有各种花纹和图案,彰显女性的美丽和优雅。
二、饰品文化1. 金饰商朝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鼎盛时期,因此金饰在当时的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商朝的统治者和贵族经常佩戴金制的饰品,例如金冠、金钺、金佛手以及各种金器。
这些金饰不仅代表着个人的身份地位,也体现了商朝人对于金属加工技术的造诣。
2. 玉饰商朝时期,玉饰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商朝的统治者和贵族喜爱佩戴玉器,例如玉环、玉璧、玉佩等。
在当时,玉被视为神圣和吉祥的象征,因此玉饰也承载了一定的宗教和仪式的意义。
3. 铜饰作为青铜时代的代表,铜饰在商朝的饰品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商朝的铜饰主要包括铜冠、铜圈、铜镯、铜戒指等。
这些铜饰以其独特的工艺和造型,呈现出商朝文化的繁荣和创新。
三、影响与传承商朝的服饰与饰品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其中,对服装的影响表现在中国古代服饰的基本形态和风格上。
商朝时期的服饰注重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结合,这一特点在后来的历史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商朝服饰发展及特点⾐服商代的服装形式,主要采⽤的上⾐下裳制,⼀般以⼩袖为多,⾐服的长度⼤多在膝盖上下,不分尊卑,全部都制成上下两截.西周以前,也采上⾐下裳制,那时的服装,不分男⼥,⼀律做成上下两截:⼀截穿在上⾝,称⾐,襦是短上⾐,短⾐有两种,⼀种齐腰,⼀种⾄膝盖,襦为⼀般⼈平时所穿;⼀截穿在下⾝,称裳.⾐後的裤褶,襦裙等都是这种服装的遗制.民间⼥⼦所穿服装,⼤体上与男装相同,唯於腰下系⼀围裙,长不过膝,这种围裙被称为襜.周代的服饰⼤致沿袭商制⽽略有变化,总的来看,⽐商代宽松,长度⼤多过膝,⾐袖有⼤⼩⼆式,⾐领样式通常裁作Y型,腰间⽤丝带系束.⾸服商周时期男⼦⾸服,以扎⼱为主,⼀般多将头⼱卷成长条,绕额⼀周,形如头箍,冬季则戴厚实的布帽或⽪帽;⼥⼦头上多插以⽟笄,寒冷季节也⽤⼱,帽.鞋履这个时期的鞋履,⼤多以葛,⿇为布⾯,⽪,⿇为底,也有⽤⽊底的.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服饰⾐服春秋战国出现⼀种服装,把上⾐下裳合并成⼀件称做深⾐.深⾐是上下连属的服装,制作时上下⽅裁,然後在腰间缝合.当时因为深⾐形制简便,穿著适体⽽甚受欢迎.制作深⾐的质料,最多⽤⿇布.由於春秋战国时期⼩国林⽴乃采取服饰的地区性特⾊分述.中原地区,地处黄河中游,西周的三晋所在,服饰虽有繁简,均以宽带束腰的⾐著款样为主,这种⾐式,通常为上⾐下裳连属,⾐长齐膝,曲领右衽,称为深⾐.⼥⼦则是⾐长及⾜,下襬⼀般都⽐男性⾐是见长.韩国的⽂献则有提及,当时⼈的穿著,应是有内⾐内裤在外套上深⾐.其中赵武灵王为服装史上最早的⼀位改⾰⼈物,废弃上⾐下裳制,果断地进⾏胡服骑射.这次服装的⼤改⾰,是由於战争⽅式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春秋到战国,战争形式从车战改变成以短兵相接的近战为主,因战国之後,在北⽅的战场从平原扩展到⼭区,诸侯纷纷组织骑兵和步兵.这时地处西北的赵国,为适应军事发展的要求,决定了以⼸箭为主要武器,特令全军学习骑射,⽽传统的服装很不适宜,因⽽采⽤的胡服形制1*.由於赵武灵王采⽤了这种轻便的服装形式和有想的作战⽅式,军事⼒量逐渐强⼤,并成为七雄之⼀.1*)胡服,实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般穿短⾐,长裤和⾰靴,⾐⾝紧窄,⾐长不过膝,下著长裤,靴⼦则是为了便於在泥泞⽔草之地旅⾏,是⼀种北⽅特有的服饰.齐鲁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带⼭海,⼈民多⽂彩布帛,其俗宽缓阔达,反映在服饰上,⼥性长裙收腰曳地,窄长袖,有宽舒之感.⾐裳体⽚总做上⾐下裳连属. 西北秦地服饰,厚实⽽便⽤.因地理环境⽽及习战⽃,⾐服通有三重,依次为汗⾐,袍襺,长襦,右衽交领,以应⽓候寒冽之变,其长襦也仅短⾄膝上,束腰带,利於⾏动便捷.吴越地处东南⽅,位於长江中下游,⽂献有:吴发短,以椎髻为俗,剪发纹⾝,越⼈跣⾏等说,表明当地⼈适应独⾃的⽔⼟⽓候条件,长期保持著因地制宜的服饰风格.⾝上还穿带华饰的半袖,胸前开⼝,⾐长⾄膝的紧⾝衫,束有腰带. 楚国位於江汉地区,势⼒跨过长江中下游南⽅部份地区,楚素有轻丽之誉,男⼥⾐著多趋於瘦长,⾐著材料必出於印,绣,绘等不同的加⼯,边缘则使⽤较厚重的织锦.巴蜀滇住处西南地区,从地缘政治⽽⾔,是指分布在四川,云南包括邻近湖北,湖南,贵州某些地区在内的诸多西南夷.⼥⼦皆服宽⼤对襟外⾐,⾐长及膝下,宽袖仅长⾄肘,穿时不系不扣,露内⾐,不著裤,仅腹部系⼀宽⽚裙,长发总掠脑後;男⼦则穿短袖⾐,男⼥⼤体皆跣⾜.质料殷⼈的⾐服,表现在甲⾻⽂中的,有⾐,裘,⼱,做⾐服的材料,有帛和丝.这可以证明殷⼈以在穿绸料的⾐服和⽪袍,这⾃然是⾼贵的服装.⾄於⼀般民众穿什麼质料的⾐服,虽然没有明⽂可据,但必然是葛布或褐,也就是⽑布,则是可以推之的.商周贵族服饰窄袖织纹⾐、蔽膝穿戴展⽰图。
商朝的衣饰文化商代服饰的奢华与风格商朝的衣饰文化——商代服饰的奢华与风格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在其二千多年的历史中,商代服饰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奢华与风格。
本文将从服饰的材料、款式以及装饰等方面来探讨商代服饰的特点,以及其在商朝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首先,在商代服饰的材料上,人们主要使用了丝绸、麻、棉以及兽皮。
其中,丝绸是当时最贵重的材料之一,被当作奢华的象征。
商代丝绸织品以其细腻的质地和光泽而闻名于世。
此外,麻和棉则用于制作日常服饰,轻薄透气,适合商代地域炎热的气候条件。
至于兽皮服饰,主要用于贵族阶层的装饰,象征着高贵与权势。
其次,在款式上,商代服饰注重体现身份地位和社会阶层的差异。
一般来说,商代的服饰主要分为男装和女装。
男装多以长发结辫,上身着长袍,下身穿裤子或长裙。
贵族可根据身份和权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服饰款式和配饰。
女装则主要是以长袍为主,以及丰富的腰带和头饰。
此外,商代服饰注重细节的装饰和装饰物的运用。
发型和头饰是商代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男子一般留有长发,并用皮带或头巾束发,以突出男子的阳刚之气;女子则常常扎起头发,并饰以花环或发簪等,以展现女性的柔美和娇媚。
而在服饰的装饰上,人们喜欢在服饰上绣上各式各样的图案和纹样,以展示财富和地位。
此外,珠宝首饰如项链、耳环等也是商代服饰中不可或缺的点缀,丰富了整体造型。
值得一提的是,商代服饰的奢华与风格不仅局限于材料和款式上的讲究,更体现在其在商朝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商代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扮,更是阶级地位、社会身份以及对世俗尊重的展示。
它代表着商代社会的发展程度和对于服饰文化的重视。
商代服饰的奢侈和精致树立了一个优美、繁荣的时代形象,也为后来的服饰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商代服饰在衣饰文化中的突出奢华与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材料的选择到款式的设计,再到装饰和装饰物的运用,商代服饰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等级的差异和贵族上层阶级的奢靡生活方式。
中国服饰历史(商周——民国)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服饰发展变化多样,各个时期、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阶层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色。
从古人发明的第一枚骨针,用以缝制出最古老的衣裳开始,历史的进程逐渐由蛮荒世界跨入文明世界。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民族间相互影响,但又保留各自原有的服饰形制。
商周——衣裳之始西周贵族服饰图染织工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了文明阶段。
在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我们的祖先已掌握了用麻和葛纤维来纺织的方法。
在目前考古发现的实物中,殷商时期已有了丝织物,如带有雷纹的绢等。
商代社会由麻织物进而发展至养蚕取丝造衣,使服饰的原料进一步丰富起来。
手工业和纺织工业的不断进步使服饰愈加多样、精美。
始於商代的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之後的帽、冠、发式、鞋子也随之产生。
在古代社会,当天地间各种自然现象得不到解释时,人们就认为是某种力量主宰着一切,於是产生了对天地祖先的崇拜,从而形成了宗教信仰。
上衣象徵天,天未明时是玄(黑)色;下裳象徵地,地是黄色。
上玄下黄的服制就来源於对天地的崇拜。
古人对祭祀天地、祖先的祭服比日常服饰更加重视和考究,并加以美化。
至今我们仍把各种衣服统称为衣裳。
到了周代,分封制确立後,等级制度也成形。
中国的冠服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从此,贵贱有别,衣冠等级在服饰中有了严格的区分。
春秋战国——深衣出现曲裾深衣图春秋战国之交,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隶制度。
“百家争鸣”的社会环境对服饰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时出现了一种上衣下裳相连的服装——深衣。
深衣剪裁独特,衣与衫相连在一起,制作时上下分裁,中间有缝连接。
用途最为广泛,隆重程度仅次於朝祭之服,下裳必裁 12 幅,以应 12 个月,符合古人对天时的崇敬,如同冕服的天玄地黄十二章(皇帝冕服,上玄衣,下纁衫,共有饰品十二章)。
深衣的长度大致在足踝间。
这时深衣非常流行,不分男女,不论尊卑都穿。
《礼记》上说:“既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即可以摈相,又可以治军旅。
商朝的服饰与装饰商代的时尚与美学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不仅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在服饰与装饰领域也发展出独特的时尚与美学。
本文将从商代的服饰和装饰两个方面分析商朝的时尚与美学。
一、商代的服饰商代的服饰以华丽和庄重为主要特点。
贵族和统治者常穿着较为奢华的衣袍,以显示其身份和地位。
男子通常穿着长袍,袍身宽松,多用丝绸或皮革制作。
袍子上常有精致的刺绣和装饰品,如金银丝、宝石等。
女子则穿着长裙,同样注重细节和装饰,常用缀有流苏、蕾丝等。
此外,商代服饰还注重头饰的搭配。
男子通常戴着圆顶帽,称为“冠”,冠上常有羽毛或珠宝装饰。
女子则戴着各种款式的发饰,如发箍、发簪等,以突显其美丽和威严。
二、商代的装饰商代的装饰包括珠宝首饰、器物用品等。
珠宝首饰在商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用来展示财富和地位,还有一定的宗教和祭祀意义。
商代的首饰多采用金银、玉石等贵重材料制作,形式多样,包括项链、手链、耳环、戒指等。
这些首饰常常精细雕琢,镶嵌着宝石和珍贵的原石,展现出独特的工艺和设计风格。
此外,商代时期的器物用品也是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代青铜器以其铸造工艺和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加上饰纹和造型的精美,使得青铜器成为商代时期独特的装饰艺术形式。
青铜器的图案多样,常常刻画人物、动物和纹饰等,展现了商代文化和审美的特点。
三、商朝的时尚与美学商朝的时尚与美学主要反映在服饰和装饰两个方面。
商代的服饰注重华丽和庄重,体现了贵族和统治者的身份和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商代人民对美的追求。
衣袍上的细节和装饰品展示了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彰显了商代的文化和审美。
商代的装饰艺术则通过珠宝首饰和青铜器展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
珠宝首饰以贵重材料和精细工艺制作,突显了商代人民对于珠宝和首饰的喜爱。
青铜器则以其精美的造型和图案,展示了商代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
商代时尚与美学的发展与其他方面的文化和社会因素有关,如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等。
商朝的服饰与饰品古代时尚的风采商朝的服饰与饰品古代时尚的风采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也是古代中国文明的开端。
在商朝时期,服饰与饰品的独特风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和人们对时尚的追求。
一、服饰篇1. 男性服饰商朝时期,男性服饰以袍为主要服装。
袍是一种宽松的长袍,通常由丝绸或麻布制成。
袍的颜色通常以红色为主,象征着权力和地位。
袍上还常常绣有吉祥图案,如龙、凤等,以展示贵族的身份和品味。
男性还常常佩戴腰带,用以束腰并增加整体服装的美感。
2. 女性服饰女性的服饰主要由裙装组成。
早期的女性服饰多是褶皱裙,由上至下呈现多层褶皱,十分庄重。
后期发展出腰带裙,通过腰带束腰,突出女性身材的曲线美。
女性服饰的颜色以浅色系为主,如粉红、浅蓝等,突出女性的柔美与温婉。
3. 服饰配饰在商朝时期,服饰的配饰非常重要。
男性常常佩戴玉璧、玉饰等珍贵的装饰品,以突显其贵族身份。
而女性则喜欢戴发饰、项链、手镯等,常常使用玉石、琥珀等贵重材料制成。
这些配饰既能增加整体服装的美感,又能展示主人的身份与品味。
二、饰品篇1. 玉器在商朝时期,玉器被视为最重要的饰品之一。
玉器的制作精细,形状多样。
常见的玉器包括玉佩、玉璋、玉珮等。
玉佩形状各异,有鱼形、龙形、翡翠形等,可当作项链佩戴在颈部,增添女性的魅力。
玉璋和玉珮则被视为男性的象征,象征着权力和尊贵。
2. 铜器铜器也是商朝时期重要的饰品之一。
铜器的制作精美,形态各异。
常见的铜器包括铜镜、铜鼎、铜钺等。
铜镜在商朝时期非常流行,通常用作装饰,也可用来观察自己的形象。
铜鼎和铜钺则常常被贵族所使用,显示其财富和权力。
3. 珍珠珍珠在商朝时期也是受欢迎的饰品之一。
珍珠以其光泽和质地被视为高贵的象征。
商朝时期的女性常常佩戴珍珠项链或珍珠耳环,使其更加美丽动人。
三、时尚风采篇商朝时期的服饰与饰品展现出了古代时尚的独特风采。
贵族通过豪华的服饰和珍贵的饰品来展示自己的地位和财富。
中国商代服饰图案文化
中国衣冠服饰的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服饰图案在服饰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服饰图案在服饰设计中具有独特的民族语言和装饰风格,承袭了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与思想内涵,还保留了大量民间艺术品质。
同时服装图案又源自于生活,它形成于人们的观念,因而,服饰图案自然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观念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它是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而发展的。
人类早期以树叶遮蔽身体,后来随着狩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获得比以前多一些的猎物,将多余的毛皮留下用以遮蔽身体。
同时,皮毛和植物的色、质、纹这些美的要素不断地激发人们爱美的品质,因此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劳动人民的审美能力、爱美之心一直被培养着,人们从身边的动植物以及生活细节中获得灵感,制作成美丽的花纹来装饰自己的衣物。
我国的服饰图案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历程,有着悠久的历史。
服饰图案据最初考察表明,有文字记载是商代。
那时,奴隶主身着的是带有雷龟纹的服装。
图案的装饰主要表现在服装的领口、袖口、前襟、下摆、裤角等边缘处及腰带上;表现形式主要是规则的回龟纹、菱形纹、云雷纹,而且是以二方连续构图形式来表现的。
这表明,那时我国的原始先民不但设计制作了带有图案的较合体的服装,而且也能够运用设计技巧在服饰上进行装饰表现。
至今,这种二方连续构图形式
仍普遍地运用于服饰图案设计中,同时,在其他造型设计中也不为罕见。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服饰品的装饰图案来看,主要是从对于动物形状的愉悦感中得到启发的,但主观色彩并不浓,是一种自然物象的再现。
图案在服饰的表现上,主要以云雷纹、回龟纹、几何纹为主。
纹样的运用比在青铜器上的运用要巧得多。
奴隶社会的青铜器上的云雷纹是作为底纹出现的,主纹是以兽面纹为主的,而在服装上的云雷纹则是以主纹出现的。
这种云雷纹装饰主题出现在服装上,是采用了二方连续的构图形式,而且注重图案的工艺体,并强调了造型的规律美。
由于云雷纹装饰是为主题需要服务的,所以其逐渐由单个母体S发展成为一个单位纹样与另一个单位纹样的连续组合,即多个子体,同时又加进了主观意识进行夸张。
这种类似放倒的"S"形,也是S形的转折,它对以后图案组织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直接的影响。
在几何纹锦中,菱形纹锦堪称代表。
其线条变化多端,或曲折、或断续、或相套、或与其他几何纹相配,奇诡如迷宫,色彩丰富而搭配巧妙,富于极强的动感,把折线之美表现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因菱形纹可以无限地向四方扩展连续,故被称为“长命纹”;而有些菱形纹类似漆耳杯,故被称为“杯纹”,寓意生活丰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纹样的追求表现出了主观意识,这种意识也就是图腾的萌芽意识。
当时,人们把一些动物作为图腾崇拜物(如鸟、鱼、虎等),其纹样首先在人们所用的器物(酒具、餐具、生活用品)上表现出来,但很快就反映在服饰上。
在商代、男女所用
的各种玉饰、帽饰、牙笄等也有这种印迹。
根据商朝甲骨文献中的记载,做衣服的材料,有帛和丝。
这可以证明殷人已经在穿绸料的衣服和皮袍,这自然是高贵的服装。
至于说一般民众穿什麼质料的衣服,虽然没有明文可据,但必然是葛布或褐,也就是毛布,这是我们大概可以推测的。
商朝服饰的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崇尚黄红,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
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商代服饰图案文化是我国服饰图案较早的起源。
从那时以后,中国古代服饰图案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并不断完善,无论题材的选择、手法的表现还是色彩的运用都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