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各时期电影的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俄罗斯电影简介电影是由被称为“电影之父”的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1895年12月他们用自己发明设计的“活动摄影机”公映了《工厂大门》等几部无声片,标志着电影艺术时代的正式开始,为世界艺术增加了一个新的门类。
电影这个时髦的玩意很快就传遍欧洲,并传到了俄罗斯。
1896年5月4日,在彼得堡的“阿克瓦里乌姆”剧院第一次放映了卢米埃尔的影片。
在这里我非常感谢老师给我这个机会,让我以作业的形式对俄罗斯电影有一个初步系统的了解。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想,我将会一直空白下去。
电影在俄罗斯的出现伊始,俄罗斯著名作家高尔基就注意到这门艺术的巨大魅力和发展前展,他曾指出:“这个发现由于具有惊人的新颖性,可以预言必将获得广泛的发展。
”从整个俄罗斯电影的发展历程来看,俄罗斯电影经历过了,起步和初步繁荣时期,卫国战争时期及战后萧条初期,解冻时期(50年代后期与60年代初),繁荣时期(60年代中到80年代初)衰落时期(80年代至今)。
起步与初步繁荣时期十月革命后,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受到苏维埃政权的高度重度。
当时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是给千百万劳动人民扫盲。
为完成这一任务,列宁对文学、绘画和戏剧等艺术门类的作用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对于电影这种新的,可以更直观、更广泛地普及,使千百万大众一下了就接受的艺术,苏维埃的领导人列宁尤为重视。
他在《列宁关于文化艺术》一文中说:“对于我们来说所有艺术中最重要的是电影。
”1919年8月27日,列宁签署法令,将摄制和电影贸易工作关于教育人民委员部管理,即把苏维埃电影国有化,这一天被后来定为苏联电影的诞生日。
俄共(布)、联共历次代表大会都相当重视电视事业的发展。
1924年,俄共(布)十三大关于电影的决议指出,必须加强党对电影的领导。
从这一年起,健全了领导机构,取消了私营发行公司,出版了《电影报》、《苏联银幕》、《苏联电影》等杂志,成立了“革命电影协会”.1925年又成立了由捷尔任斯基领导的“苏联电影之友”协会。
2020年第4期边疆经济与文化(总第196期)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 4. 2020 General.No.196苏联电影《我住的房子》叙事特色解读杨峥、李雅君2,马特维耶夫3(1.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44; 2.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哈尔滨150025; 3.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莫斯科101000)摘要:《我住的房子》创作于苏联50年代末期,艺术创作空间和艺术表现形式得到很大程度扩展,摒弃了“个人崇拜”“粉伸现实”,甚至“歌颂战争”的观念,以全新的视角出发,力求在艺术作品中还原战争的真实面目以及战争对人身、心的双重摧残,同时体现对人美好品质的肯定和复杂情感的表达。
从视觉符号、空间 架构与叙事序列、思想表现形式的方面分析影片的叙事特色,力求对这部经典的苏联电影做出较为全面和客现的解读。
关键词:苏联电影;《我住的房子》;叙事特色中图分类号:I053.5/I06.3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409 (2020) 04-0101-02列夫•库里扎诺夫和雅科夫•谢格尔共同执导的 《我住的房子》于1957年12月23日在苏联首映。
上映后一年内,观影人数就接近2900万,成为当 时整个苏联最受欢迎的电影之一。
1958年,在比利 时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上,该片获得最佳表演奖。
影片以20世纪30年代莫斯科城郊居民区为背景,讲述平凡家庭在战争之下的生活和命运。
_、视觉符号中的情景共生电影是高度符号化的艺术形式,与日常生活中 的视觉符号不同,电影中的视觉符号可以通过与情 节、人物的联系进行开放式解读。
(一)照片与盆栽影片开头展现的是一家人喜迁新居的画面:父 亲进屋第一件事就是把夫妻俩的照片钉在墙上,这 代表和睦恩爱的夫妻关系;当卫国战争爆发,父母 离别之时,将他们的照片作为背景渲染了夫妻俩生 离死别的痛苦;母亲得知父亲战死沙场的消息,失 声痛哭,朝着父亲的照片扑去。
46外国电影评论Foreign Film Review在苏联时期和解体后的新俄罗斯时期,俄罗斯都拍摄了不少战争题材的电影。
近年来,中国对红色经典战争题材的电影十分重视,也开始翻拍几十年前影响两三代人的红色经典作品。
对经典战争电影的翻拍并不容易,既要保留其传统的美学价值,又要考虑当今电影的国际观众审美品位,考虑当代人的审美接受。
俄罗斯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进行了一次经典战争电影翻拍的尝试,电影于1972年第一次改编上映,再于2015年翻拍,1972年版(后称老版)和2015年版(后称新版)中间间隔了43年之久,两个版本都在俄罗斯本土以外的国家上映。
43年期间,俄罗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这部电影在苏联和新俄罗斯时期扮演的角色也随之变化着。
一、 两个版本的叙事: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织俄罗斯和中国电影在20世纪都传承着现实主义的传统,但近些年俄罗斯电影已经不再居于为现实主义代言,有些电影开始加入浪漫主义的阵营,大量加入浪漫主义元素。
如何把握经典战争题材电影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分寸问题,是中国、俄罗斯在战争题材电影翻拍中都需要解决的难题。
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改编自苏联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说,描写1942年准尉瓦斯科夫接收了上级派来了两个班女兵,负责守卫171会让站设施。
一天,女兵嘉莉娅在森林里发现了两名德国兵,随即向瓦斯科夫汇报。
瓦斯科夫带领5名女战士前去狙击,最终发现德国兵一共有16人。
瓦斯科夫和5个女战士用勇敢和智慧和敌人誓死周旋,最终5个姑娘以不同的方式壮烈牺牲,瓦斯科夫押着最后的战俘离开,直到后方支援部队到来。
新版影片中强调浪漫主义色彩,尽量摆脱苏联电影中常常用到的现实主义手法的影子。
开篇往往能够奠定一部电影的主要基调,老版电影开篇是和平时期几位年轻人在他们曾经战斗的地方郊游,一对情侣站在瓦斯科夫和女战士们当年同样的位置上遥望,以同一地点连接“现在”与“过去”。
苏俄电影发展历程苏俄电影产业自20世纪初期开始逐渐发展壮大。
在1914年之前,俄国的电影产业仅有少数几部电影,大部分为短片。
直到1914年爆发一战,电影产业开始快速发展,这也是因为战争期间,电影被用于宣传战争、鼓舞士气。
战争结束后,苏俄电影工业进一步发展,电影制片厂也逐渐出现。
1920年代初期,苏俄电影制片厂开始大量生产电影。
这些电影都是以宣传革命为主题,如《炮火》、《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十月》等。
1925年,莫斯科电影学院成立,成为苏联电影界的重要学术机构。
1920年代末,苏联电影工业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影工业之一。
1930年代,苏联电影工业开始探索不同的电影风格和流派。
著名的电影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弗拉基米尔·普德夫金等人开始尝试使用剪辑、音乐、画面构图等手法来表现电影。
其中,谢尔盖·爱森斯坦的《战舰波托马金号》、《十日谈》、《伊凡雷帝》等作品为苏联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1940年代到1950年代,苏联电影工业进入了一个相对保守的发展阶段,其作品大多为传统的题材和风格。
1960年代,苏联电影工业再次进入繁荣期,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电影导演和作品,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伊凡的童年》、塔克伍德·奥夫琴科的《和你在一起》、谢尔盖·波德洛日尼克的《我在克里姆林宫等你》等。
1980年代,苏联电影工业开始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受到政治局限、制度不足、技术发展滞后等。
直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电影工业才逐渐恢复发展。
今天,俄罗斯电影工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影工业之一,不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和导演。
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文化政治生活随之出现了一些变化。
1954年5月,作家伊利亚.爱伦堡在《旗》杂志上发表的中篇小说《解冻》使得“解冻”成为这一时期文艺思想多样化的代名词。
1956年除夕、1957年元旦,《真理报》刊登了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也译作《人的命运》),它成为苏联卫国战争文学“第二浪潮”兴起的标志。
电影创作与文学创作基本是同步的,苏联电影此时也跨入了又一个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在电影史上被称作“苏联电影新浪潮”,其美学特征是:1.反对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狭隘地理解为只讲思想内容,不讲艺术形式,只强调艺术的认识和教育作用,不重视艺术的审美职能;2.现代题材,尤其是卫国战争题材占主导地位;3.在内容上打破禁区,把人道主义奉为电影创作的思想基础和根本美学原则,反对“个人迷信”、“螺丝钉论”,强调表现“普通人”,反对粉饰现实,不回避生活的消极现象和阴暗面;4.创作思想论争激烈,30年代“诗电影”与“散文电影”之争,“大主题”与“小主题”之争,“英雄史诗”与“室内电影”之争重新爆发出来,“理想人物”与“正面人物”、“英雄人物”与“小人物”之争一直持续到60年代。
这些争论,以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等西方电影流派的影响,使苏联电影创作的风格样式和表现手段日趋丰富多样;但从总体上看,苏联电影新浪潮时期的战争题材影片具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在思想主题上,展现善良人性的人道主义与歌颂英勇行为的英雄主义相结合,集中体现为独特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在电影创作方法上,强调用象征手法抒发情感的“诗电影”与强调用叙事手段塑造人物的“散文电影”走向融合,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战争题材电影作品。
格里高利.丘赫莱依以其处女作《第41》成为苏联电影新浪潮的始作俑者。
剧情简介: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支红军部队在渺无人烟的卡拉库姆大沙漠里艰难跋涉,在冲出白匪的重重包围之后幸存者已寥寥无几,其中有一位战士与众不同,她就是已经击毙了40个白军的神枪手玛柳特卡。
1《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关于发下地下宝藏的法律大财富归国家,老奶奶的孙女作为财产唯一继承人,分到了一点点零头。
至于其他夺宝人,为了感谢他们一起找出财宝,政府出面为他们购买回国的飞机票,并报销他们此行的所有开支,并再赠送一点点小钱财。
导游最后关头向姑娘求婚成功,所以所有财宝都留在了前苏联。
2.《总统和他的孙女》中普通人认为总统的形象是怎样的?在普通人看来,总统总是一副暴脾气,对任何人都是那副严肃的嘴脸,虽然表面上关心人民,但其实对百姓的生活根本不了解,和人民心中的距离很遥远。
但在影片的最后,总统的孙女带着总统融入到普通人当中,可能人们才真正认识到总统的普通人的一面:豪放,爽朗,关爱家人,能与普通人一起享受美酒,享受生活。
可能这才是人们心中总统的形象,也就是影片想要阐述的总统的形象吧。
3.《办公室的故事》分析尤里和维拉的形象副局长:我觉得尤里在影片中是一个典型的嫉妒心很强的小人,虽然表面看起来上他是托里亚的同学,还故意帮助托里亚和柳德米拉套近乎,帮托里亚出主意在派对上和柳德米拉搭讪,好像是要帮助托里亚的样子。
但后来当托里亚和柳德米拉渐渐的有了感觉,他本来打算看笑话的幻想破灭了,于是他把托里亚最初想要升职所以去套近乎的事情告诉了此刻正沐浴在爱情甜蜜中的柳德米拉。
这时就看出他这个人开始就没安好心,幸好他的阴谋没有得逞,最后托里亚的真诚还是打动了柳德米拉。
女秘书:维拉在影片中是一个带有喜剧色彩但又非常讨人喜欢的角色,工作的时候给人感觉疯疯癫癫的,一会儿对着访客傻笑,一会儿又让别人看她的新鞋子好看不好看,形象和柳德米拉截然相反,非常女性化,非常懂得打扮自己,懂得开开心心的生活,让人感觉很好。
4.《西伯利亚理发师》中路亚的形象路亚是一个传统的俄罗斯女人,与与主人公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影片中,路亚是男主角家的一个仆人,最后成为男主角的妻子,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女人,她一直很爱男主角安德烈。
影片的最后可以看到,他为安德烈生了两个孩子,并且在女主角美国女人珍再次出现的时候,拿着刀躲在门后,我认为她是在捍卫自己与安德烈的感情,同时也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仇恨与悲哀,就是因为这个美国女人,他们才被流放的。
苏联各时期电影的特点沙皇俄国的电影生产从20世纪初开始。
20年代是苏联无声电影最辉煌的时期。
1908,1916年,大多是比较粗糙的娱乐片。
当时电影生产掌握在私营企业手中,影片生产技术条件也很差,这些都限制了电影作品艺术水平的提高。
十月革命后,出现了表现国内迫切政治问题的故事片—“宣传鼓动片” 。
这一期间,有些影片,由于对形式技巧的过分迷恋,影响了作品的完整与深度。
同时,出现了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
20年代后半期,电影艺术开始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
同时,涌现了一批反映革命现实的纪录片和新闻片。
迅速发展阶段 30年代,有声电影出现。
苏联文艺的创作方法确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
此期间,革命斗争和建设的题材在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
40年代,由于受到卫国战争的影响,苏联电影减少了产量,并且主要拍摄反映卫国战争的新闻纪录片。
从战争结束以后直至50年代前期,苏联电影创作处于低潮状态。
公式化、概念化成为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显著特点。
繁荣时期 1956年到1962年,在创作中,题材样式扩大。
从50年代中期开始,除“非英雄化”倾向外,“非情节化”,“生活流”,“意识流”等倾向也有所反映。
50年代后半期至60年代前期,苏联战争题材电影创作深入发展。
60年代以后,苏联影片从数量到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
并且,“思考电影”概念被提出。
四大题材 70年代苏联电影出现了4大题材创作热潮:政治题材、军事爱国主义题材、生产题材和道德题材。
政治题材作品,以表现当代国际政治事件为主。
在军事爱国主义题材方面,主要出现了 3类作品:?史诗性影片; ?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结合的作品;?歌颂军功的作品。
在生产题材方面,影片力图表现科技革命时代先进人物的精神面貌。
在道德题材方面,许多作品刻画了在今天现实环境中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
当代电影状况 80年代以来,苏联电影积极向主题的深化,新题材的开拓以及样式多样化方面发展。
在战争题材方面,主要致力于表现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精神力量的源泉。
俄罗斯女性电影:历史转折时期的女性命运女性的生活和命运是电影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俄罗斯电影在这方面一直有其特点和优良的传统。
前苏联时代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初嫁》(表现一单身女子含辛茹苦将女儿抚养成人,被女儿所迫不得不中年出嫁的故事);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的《国际女郎》、《好逗又逗》(表现妓女生活的纪录片),无论在揭示女性人物命运,塑造女性人物性格上都具有相当水平,得到电影界及社会的认可。
苏联解体以后,尤其是最近几年,俄罗斯女性题材的电影同样值得注意。
这些影片最显著的特点是在展示女主人公命运的同时,更深刻地揭示了当今俄罗斯的社会问题。
近期女性电影创作的几个特点俄罗斯近期的女性题材电影创作,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社会变化对女人命运的影响。
这些女性难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精神没寄托,生活没着落,最后不得不陷入悲剧命运,如《世纪末》、《老朽》等;二是情感的突变使她们陷入两难境地,当无法摆脱感情纠葛时,她们最终走上悲剧的道路,如《上帝的嫉妒》、《花好月圆》等;三是创作手法上多以某一契机表现一个人的命运,很少表现一个人的整个人生历程;四是战争对女人命运的影响。
正在拍摄中的《俄罗斯轮盘赌》就是描写车臣战争中一位俄罗斯母亲与一车臣女兵两人在心理上的较量。
俄罗斯女性电影创作的佼佼者一般来说,女性电影大多由女性导演,因为她们对女人生活了解得比较深刻,在创作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一面。
当前活跃在俄罗斯影坛的女性创作人员有:导演穆拉托娃、苏里科娃、鲍布罗夫斯卡亚,编剧玛列叶娃和利特维诺娃等。
穆拉托娃早在前苏联时代创作的影片《长离别》和《短相见》把女主人公渴望幸福的愿望与得不到幸福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上世纪90年代拍摄的影片《阿弗尼亚》则表现了一个医院护士的扭曲心理,她不仅害死了一个抛弃亲生孩子的年轻母亲,而且把曾经遗弃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人不知鬼不觉地推到海里。
而利特维诺娃对年轻女性的描写更具现代意识,根据她的小说改编拍成的影片《聋人之国》和《谁会要的两个女人》都是揭示现代都市里无所适从的年轻女孩的生活和心态。
前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流派的特点默认分类2007-09-03 15:41:08 阅读1236 评论2 字号:大中小订阅十月革命胜利不久,旧俄国的电影企业即被收归苏维埃政权。
以列宁“在所有的艺术中,对于我们,电影是最重要的”指示为行动纲领,前苏联电影艺术家改革了旧俄国电影以拍无聊的娱乐片为主的制片路线,电影开始担负起宣传、教育和组织人民的责任。
前苏联电影艺术家通过不断的实验和实践,以蒙太奇手段为主,拍摄了反映革命斗争的影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为世界电影这首交响乐谱写了华丽多彩的乐章。
前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的创立和发展应归功于库里肖夫、维尔托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这四位艺术大师。
库里肖夫(1899—1970)早在1916年进入电影界之初,就开始致力于研究电影艺术的规律。
他在前苏联国立电影学校任教时建立“库里肖夫工作室”,带领学生进行剪辑实验。
1919年《党同伐异》冲破反苏封锁,进入电影学校课堂。
师生们反复观看此片,仔细研究格里菲斯大胆而细腻的剪辑手法,他们甚至重新剪辑影片的片断,观察由此产生的效果,以确定格里菲斯的剪刀舍此取彼的理由。
经过这番努力,库里肖夫和他的学生掌握了这位美国导演的剪辑规律,为日后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库里肖夫在课堂上所用的某些电影片断已成剪辑的经典之作,著名的“库里肖夫效应”就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库里肖夫是一位甘为人梯的良师,他不仅培养了包括普多夫金在内的一批优秀电影人才,还不遗余力地指导过维尔托夫拍摄新闻纪录片。
此外,爱森斯坦也深受其蒙太奇理论的启迪和影响。
库里肖夫的理论著作《电影导演基础》曾是新中国电影工作者和电影院校师生必备的参考书。
维尔托夫(1896-1954)是在领导编辑《十月革命周年纪念》(1918)这部新闻纪录片之后创立“电影眼睛”理论的。
他宣称电影摄影机犹如人的眼睛,它是万能的:“我是一只眼睛,一只机械眼睛……我从时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我协调宇宙中个别的或所有的点,由我主宰他们的立足之地。
俄罗斯电影简介六政治题材的影片主要是表现国内和国际生活中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这类影片虽然受到官方的重视,但卖座率却并不高。
如《七月六日》(1968),《自由,这是个甜蜜的字眼》(1973),《熊熊燃烧的大陆》(1973),《墨西哥万岁》(二十年代由导演爱森斯坦拍摄,直到1970年才首次公映,1979年获第十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金质奖),《1943年的德黑兰》(1980,苏、法、瑞士合拍)等。
另外还有些科技题材的影片,主要有《一年中的九天》(1962),《驯火记》(1973),《目标的选择》(1974)等。
六十年代以来,根据世界文学名著拍摄的影片也占有相当的比重,20多年时间内由国内外文学名著改编拍制而成的影片有40多部。
其中由外国名著改编拍摄的优秀影片《哈姆雷特》(1963)和《奥赛罗》尤为引人注目。
还有《奥勃洛摩夫》(1979),《堂•吉河德》(1967),《李尔王》(1970),《红与黑》(1975)等。
由国内名著改编拍制而成的则有《苦难的历程》、《战争与和平》(1966-1967)、《安娜•卡列尼娜》(1967)、《贵族之家》(1969),《万尼亚舅舅》,《敌人》(1977)、《静静的顿河》、《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1968)、《罪与罚》(1969)、《白夜》、《带叭儿狗的女人》、《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1977)等等。
这些传世巨片的导演均是其时誉满全球的著名艺术家,如科静采夫、尤特凯维奇、罗沙里、邦达尔丘克、格拉西莫夫、扎希尔、培利耶夫、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等。
六、七十年代,格拉西莫夫拍摄了“关于六十年代的人”的四部曲《人与兽》(1962)、《记者》(1976)、《湖畔》(1970)、《要热爱人》(1972),这四部曲被苏联评论界称作是一部“六十年代的艺术史”。
1970年,摄制出了苏联第一部“聚变多镜头”影片(又叫制变形多画面立体声电影。
这种电影由多银幕电影演变而来,用一台电影机放映,在一个银幕上出现若干个画面)。
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文化政治生活随之出现了一些变化。
1954年5月,作家伊利亚.爱伦堡在《旗》杂志上发表的中篇小说《解冻》使得“解冻”成为这一时期文艺思想多样化的代名词。
1956年除夕、1957年元旦,《真理报》刊登了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也译作《人的命运》),它成为苏联卫国战争文学“第二浪潮”兴起的标志。
电影创作与文学创作基本是同步的,苏联电影此时也跨入了又一个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在电影史上被称作“苏联电影新浪潮”,其美学特征是:1.反对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狭隘地理解为只讲思想内容,不讲艺术形式,只强调艺术的认识和教育作用,不重视艺术的审美职能;2.现代题材,尤其是卫国战争题材占主导地位;3.在内容上打破禁区,把人道主义奉为电影创作的思想基础和根本美学原则,反对“个人迷信”、“螺丝钉论”,强调表现“普通人”,反对粉饰现实,不回避生活的消极现象和阴暗面;4.创作思想论争激烈,30年代“诗电影”与“散文电影”之争,“大主题”与“小主题”之争,“英雄史诗”与“室内电影”之争重新爆发出来,“理想人物”与“正面人物”、“英雄人物”与“小人物”之争一直持续到60年代。
这些争论,以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等西方电影流派的影响,使苏联电影创作的风格样式和表现手段日趋丰富多样;但从总体上看,苏联电影新浪潮时期的战争题材影片具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在思想主题上,展现善良人性的人道主义与歌颂英勇行为的英雄主义相结合,集中体现为独特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在电影创作方法上,强调用象征手法抒发情感的“诗电影”与强调用叙事手段塑造人物的“散文电影”走向融合,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战争题材电影作品。
格里高利.丘赫莱依以其处女作《第41》成为苏联电影新浪潮的始作俑者。
剧情简介: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支红军部队在渺无人烟的卡拉库姆大沙漠里艰难跋涉,在冲出白匪的重重包围之后幸存者已寥寥无几,其中有一位战士与众不同,她就是已经击毙了40个白军的神枪手玛柳特卡。
苏联各时期电影的特点苏联电影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以下是苏联各时期电影的主要特点。
1.20年代:苏联电影的黄金时期20年代是苏联电影的黄金时期,也被称为“宇宙纪”(Kino-soyuz)时期。
这个时期的电影常常体现了对革命的热情和对俄国历史的反思。
一些重要的导演如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和斯蒂尔·布霍奇金(Dziga Vertov)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
他们的电影用革命的视角诠释历史和社会问题,采用了大胆的镜头语言和剧情结构。
例如,爱森斯坦的作品《战舰波将金号》(Battleship Potemkin)和《十月》(October),以及布霍奇金的《曼哈顿》(Man with a Movie Camera)。
2.30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30年代,斯大林时代的到来,导致苏联电影面临了新的挑战。
这个时期的电影被要求要符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意识形态,并传达强烈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这些电影通常展示农村和工人的英雄主义,描绘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主义形象。
同时,政府加强对电影产业的控制,提倡集体创作和集体主义的观念。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瓦西里·戈罗夫的《炮舰》(The Maxim Trilogy)。
3.40年代-50年代:战争与反战二战期间,苏联电影反映了对抗纳粹侵略的壮丽斗争。
这些电影赞扬士兵的英勇和民族的团结。
但在这一时期,苏联电影也开始探索战争的残酷和后果,并对大规模的破坏和人类的苦难产生了质疑。
例如,亚历山大·戈尔德夫的《伊凡雷帝的儿子》(Ivan's Childhood)和米哈伊尔·罗姆的《童年》(Childhood)。
4.60年代-70年代:后现代主义60年代和70年代,苏联电影开始显露出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主题越来越多样化和个人化。
这个时期的导演常常拍摄关于人类喜怒哀乐的作品,以及没有既定结构和固定意义的电影。
沙皇俄国的电影生产从20世纪初开始。
20年代是苏联无声电影最辉煌的时期。
1908~1916年,大多是比较粗糙的娱乐片。
当时电影生产掌握在私营企业手中,影片生产技术条件也很差,这些都限制了电影作品艺术水平的提高。
十月革命后,出现了表现国内迫切政治问题的故事片—“宣传鼓动片”。
这一期间,有些影片,由于对形式技巧的过分迷恋,影响了作品的完整与深度。
同时,出现了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
20年代后半期,电影艺术开始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
同时,涌现了一批反映革命现实的纪录片和新闻片。
迅速发展阶段30年代,有声电影出现。
苏联文艺的创作方法确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
此期间,革命斗争和建设的题材在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
40年代,由于受到卫国战争的影响,苏联电影减少了产量,并且主要拍摄反映卫国战争的新闻纪录片。
从战争结束以后直至50年代前期,苏联电影创作处于低潮状态。
公式化、概念化成为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显著特点。
繁荣时期1956年到1962年,在创作中,题材样式扩大。
从50年代中期开始,除“非英雄化”倾向外,“非情节化”,“生活流”,“意识流”等倾向也有所反映。
50年代后半期至60年代前期,苏联战争题材电影创作深入发展。
60年代以后,苏联影片从数量到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
并且,“思考电影”概念被提出。
四大题材70年代苏联电影出现了4大题材创作热潮:政治题材、军事爱国主义题材、生产题材和道德题材。
政治题材作品,以表现当代国际政治事件为主。
在军事爱国主义题材方面,主要出现了3类作品:①史诗性影片; ②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结合的作品;③歌颂军功的作品。
在生产题材方面,影片力图表现科技革命时代先进人物的精神面貌。
在道德题材方面,许多作品刻画了在今天现实环境中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
当代电影状况80年代以来,苏联电影积极向主题的深化,新题材的开拓以及样式多样化方面发展。
在战争题材方面,主要致力于表现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精神力量的源泉。
在道德题材方面,把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生产题材方面,更多地注意改革的主题。
在革命历史题材方面,通过新颖的艺术手法把过去和现在联系在一起。
80年代苏联电影创作的特点之一是致力于题材和样式的融合。
不少影片打破了传统的分类界限,使影片产生更大的艺术感染力。
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作为艺术创作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法也随之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