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中国汉地佛教寺庙建筑规制.ppt
- 格式:ppt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39
汉地寺院建筑布局及风格从北魏开始,寺院建筑在中国兴盛起来,但是,印度神庙和佛寺建筑的模式并没有被接受。
寺,在中国原来就是汉代官署的名称。
相传中国第⼀座古寺,东汉永平⼗年所建的⽩马寺,就是⽤接待外国宾客的官署枣鸿胪寺改建的。
中国⼈从⼀开始就把佛寺与官府、宅隋唐以前的佛寺,⼀般在寺前或宅院中⼼造塔。
当时的寺院习称“浮屠祠”,礼拜塔中舍利是当时信徒巡礼的主要内容。
庙前有廊庑围绕,正中院庭的前后有殿堂,房院为僧房。
隋唐以后,造巨像成风,佛殿普遍代替佛塔,佛塔渐渐被挤出寺院,或另辟塔院,或置于寺前后或两侧。
禅宗兴起后,提倡“伽蓝七殿”制。
七堂为佛殿、法堂、僧堂、库房、⼭门、西净、浴室。
较⼤的寺院还有讲堂、经堂、禅堂、塔、钟楼、⿎楼等建筑。
明代以后,伽蓝制度已有定式,殿堂塑像也⼤抵⼀致。
佛寺殿堂的配置⼤致是,以南北为中轴线,⾃南往北,依次为:⼭门、天王殿、⼤雄宝殿、法堂,再后是藏经楼。
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殿、观⾳殿、药师殿等。
寺院的东侧为僧⼈⽣活区,包括僧房、⾹积厨、斋堂、茶堂、职事堂(库房)等。
西侧主要是云会⼭门⼀般有三个,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相门、⽆作门。
⼭门常盖成殿堂式,殿内左右分塑⼆⾦刚⼒⼠,守护佛法。
⼭门⽽后的天王殿,中供⼤肚弥勒,弥勒是释迦的继承⼈,称为“未来佛”。
弥勒像的左右分裂四⼤天王像,掌管东西南北四⼤部洲的⼭河⼤地,⼜称为“四⼤⾦刚”。
弥勒像的背后是护法神韦驮天尊。
⼤雄殿供奉主尊释迦牟尼像。
⽐较常见的是:⼀佛⼆弟⼦:释迦佛、阿难、迦叶。
⼀佛⼆菩萨:释迦佛、⽂殊、普贤。
⼀佛四弟⼦:释迦佛、⽂殊、普贤、阿难、迦叶。
横三世佛:药师佛(东)、释迦佛(中)、阿弥陀佛(西)。
竖三世佛:燃灯佛(过去佛,东)、释迦佛(现在佛,中)、弥勒佛(未来佛,西)。
三⾝佛:卢舍那佛(左)、毗卢遮那佛(⼤⽇如来,中)、释迦佛(右)。
五⽅佛:阿閦佛(东)、宝⽣佛(南)、⼤⽇如来(中)、阿弥陀佛(西)、不空成就佛(北)。
汉传佛教寺院格局比较完整的寺院一般包括三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伽蓝殿、祖师殿、法堂、罗汉堂等,不同的寺院还有其他的殿,如武圣殿、三圣殿、药王殿、圣母殿等等。
三门就是寺院的大门。
比较大的寺院一般都是三个门,中间大门,两旁小门,又称三门殿。
小点的寺院有些就一个大门,小门就省略了。
因为寺院一般都在山中,所以又叫山门,其实,正式的名称应叫“三门”,它象征着“三解脱”(空、无相、无作)。
进入三门,两旁塑有两大金刚神像。
一是手持金刚杵的夜叉神,名为执金刚;一是密迹金刚。
传说佛常有五百执金刚随从侍卫,其主要者即此密迹金刚神。
很多人说这两个是“哼哈二将”,也确有近代的寺院在修建的时候“不小心”把这两个修成了“哼哈二将”,但这个其实是误传,“哼哈二将”是《封神演义》里的人物,与佛教没有关系。
天王殿走过三门就天王殿。
殿中间供奉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像后供奉的是韦驮菩萨(韦驮天),面向北;殿内东西两旁供奉的是四大天王。
弥勒菩萨名阿逸多,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南天竺人。
现今寺院所供奉的弥勒菩萨像俗称大肚弥勒佛,并不是原本的弥勒菩萨,是我国五代时期,浙江奉化一位名叫契此的布袋和尚,德高望重。
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
”人们认为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就在寺院的天王殿正中塑了他的像。
慢慢普及开来。
四大天王如雷贯耳,具体的就不说了,不是中国人,西游记中守护南天门的增长、广目等四大天王就是本土化的四大天王。
很多人说他们是四大金刚,这也是《封神演义》的误传。
佛教中另有金刚,与天王不可同日而语。
韦驮菩萨这个和弥勒菩萨一样,已经把佛经中的菩萨本土化了,佛经中有韦驮菩萨,但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大多看到的是韦将军。
传说唐代的道宣律师〔南山律宗开山祖师〕曾与天人会谈,说及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韦将军常周行东南西三洲〔佛经传北洲无出家人〕,护助诸出家人——《道宣律师天人感通传》。
宋代以后,便在寺中塑了韦将军像。
中国汉传佛教寺庙布局整理今天整理和分享下中国汉传佛教寺庙布局,在前面几年个人旅游和走访了五台山,峨眉山,山西大同善化寺和华严寺,正定八大寺,杭州灵隐寺,大理崇圣寺,韶光南华禅寺等,也进一步结合相关书籍对佛教寺庙布局进行了梳理。
山门山门即三门,可以看到进佛寺很远的地方就有佛寺大门入口,一共有三个门,对应三解脱门,即空,无相,无作三个门。
由于山门本身离天王殿很远,现在的山门基本都是全部新建的,更多的寺庙是根本就没有山门而是入寺即入天王殿。
进山门往北走,最先进入的就是天王殿,与天王殿平行的是晨钟暮鼓,钟楼和鼓楼位于天王殿的两侧,即西边是鼓楼东边是钟楼,晨钟暮鼓,太阳从东方升起即钟楼在东。
图片摄于五台山大螺顶在天王殿内部首先看到的是弥勒佛,即未来佛,弥勒佛背后神龛内供韦驮菩萨像。
弥勒菩萨即竖三世佛里面的未来佛,也是民间说的布袋和尚,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韦陀菩萨是佛的护法神,从宋代开始,中国寺庙中供奉韦陀,称为韦陀菩萨,常站在弥勒佛像背后,面向大雄宝殿,护持佛法,护助出家人。
在弥勒菩萨两侧是主管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四大天王的形象还来源于早期的西游记电视剧。
东方持国天王: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天王。
手持琵琶,是主乐神。
南方增长天王: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手握宝剑。
西方广目天王: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故名广目天王。
故手缠一赤龙。
北方多闻天王:因赐众生福德而众生得知尊名,守护北俱泸州。
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
弥勒菩萨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大乘佛教大师支谦、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弥勒道场比较著名的是浙江奉化雪窦山和贵州梵净山。
观音殿和药师堂图拍摄于少林寺药师堂出天王殿后先看两侧布局,从图里面可以看到是观音殿和药师堂。
更多的是布局为珈蓝殿和祖师殿,也有在两侧中的一侧设置罗汉堂的。
关于寺院建筑的规制佛教来源于印度,而印度的寺院建筑金壁辉煌,穹顶金泊,寺院建筑是印度最豪华的建筑,比王宫首相府要高一等级。
因为在印度人心中,佛是最至高无尚的,任何人间的官员都大不过佛。
所以整个印度人民普遍信奉佛教,这就是印度的文化。
中国的文化“天”最大,皇帝是天子,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
地上人间的一切都归天子管辖,佛自然大不过天子,谁也别犟这事,咱讲的是文化,当然天子所享受的建筑是最高等级的。
佛教人士可以愤愤不平,教徒也心里不平衡,但我告诉你们,不要有这种心理,打个比方,你把印度的金顶穹隆寺院搬到中国来,教徒还不承认呢,你把中央领导的建筑当成寺院旅游,人群还不敢进呢。
无论是谁走进寺院一看这建筑就明白了,这是寺院,进去进香,这就是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不但讲神似,而且讲形似。
中国人讲究风水、灵气。
如果你做的寺院不能形似,就谈不上神似了,香火也就不盛了,就失去了灵气。
而风水,第一,周围大范围内没有其它寺院。
第二,周围又有大批信徒。
第三,周围环境要好。
第四,要有正规的中国寺院建筑的规划。
一.中国寺院建筑的规划1、在佛教没有被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所信奉的,是道教和儒教,道教讲的是自身修行,所以他要远离人群。
躲入深山。
他的建筑次的是一顶矛芦,好的也只是几间房子,根本没人给他做具体规定,而儒教讲的是维护君主统制,论的是三纲五常,虽然得到皇帝的承认,但同样没人给他的建筑作过规定,曲埠的孔庙最初也是几间土房,只有在佛教建筑得到皇封之后,孔庙才得以仿制。
二、皇封的寺院建筑是什么样的佛教自西汉传入中国,当时是由印度的教士徒步来中国传教,人们都听说过达摩老祖的故事,十年在嵩山的山洞里面壁。
饿,不拔别人的一根萝卜。
冻,不抱属于别人的一捆柴草。
给我,我就吃,都不给,我就饿着。
就是这样的一批教徒。
经过200多年的努力,在东汉初年感动了皇帝和朝中官员。
东汉的皇城在洛阳,传教人士也都齐居洛阳,由于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刘秀平乱达48年,皇帝深感百姓不好统制和跟叛党跑的苦处,急需找一种信仰来教化百姓,而佛教可以教化百姓,佛教的教义,“积德行善”、“普渡众生”,讲因果报应,从根底解释因果关系——你做恶可以不觉怎样,但会报应你的后代,而使得百姓从心里接受佛教的教化,就是这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