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教学版)1 2017.11.15
- 格式:ppt
- 大小:4.47 MB
- 文档页数:166
【笔记】文化中国化的佛教和佛教的中国化这份笔记来自于,迅雷看看的纪录片有关于佛教的视屏20141231 常平佛教中国化1.中国的佛教是中国国学的一部分,而印度的佛教就不是2.佛教的教义在中国的实现的途径和方式3.佛教中国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民族化地域化时代化4.中国的佛教为什么区别于印度的佛教,因为中国的文化迫使印度佛教,想要在中国这个地方发展的话,就必须适应中国当时的国情,而适应的过程,就是接受中国当时环境的改造,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改造后的佛教已经和一度佛教有了区别,所以说中国的佛教不同于印度佛教,而且可以说中国化佛教是中国国学的一部分。
5.佛教分类汉传佛教(用汉语翻译);藏传佛教(用藏族文字);南传上座部佛教(用傣文);6.汉传佛教是有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僧侣乃至侨民游僧共同创造的。
7.在中国隋唐时期佛教有八个宗派天台宗;三论宗(法性宗);禅宗;华严宗(贤首宗);净土宗;密宗(真言宗);律宗;法相宗(瑜伽宗);8.中国佛教的地域性自然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9.在中国北方佛教重在修行南方佛教重在理论10.佛教在中国包含时代化的原因1.历史上不断发展的,古代的王朝更曾给佛教带来不同的挑战或机遇,要求佛教做出适应当时王朝统治需要的回应;2.不同时代的背景与特征不同,如和平与战争时代,统一与分裂的时代,繁荣或衰落的时代,开放或封闭的时代,都给社会不同人群带来了不同的宗派需求,从而要求佛教与时代气息相应,满足该时代不同人群的具体精神需要。
3.中国思想文化的潮流是不断演变的,不同时代的主流思想给予佛教的影响极大。
中国化佛教11.印度佛教是脱胎于印度社会的,活动在印度社会的,是印度宗教,而中国佛教虽然来源于印度,但是活动在中国,扎根在中国,是经过改造的佛教,是创新性的佛教,所以中国化的佛教是中国的宗教。
12.佛教虽然在中国社会以及中国人民对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是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并没有佛教化,中国没有整体佛教化,因为中国并没有普遍接受和认同佛教思想以及佛教的信仰更没有以佛教作为主要的信仰,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结果当中,儒家和道家还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主流。
浅谈佛教中国化对封建统治时期中国经济影响佛教中国化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意义,不仅仅对中国的哲学、文化、艺术,更对中国封建时期的经济有着不容忽视的历史意义。
按照汤用彤、冯友兰等人的说法,隋唐以前的佛教还只是“在中国”的佛教,而从随唐时起,则已经是“中国化”的佛教。
即是说,隋唐以前偏重于翻译理解,而自隋唐开始对外来佛教加以融化,用中国的义理加以创造,从而使佛教组织和体系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特色,具有佛、儒、道合流的趋势,并使之传入东亚各国,大大丰富了人类文化。
而在不断的文化冲击、融合的同时,佛教中国化对封建社会的经济也在产生着影响。
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是在隋唐时期,而恰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鼎盛的时期。
从历史来看,一个繁盛的时期是在政局稳定后三十到五十年左右的时间。
而在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局之前,则有可能是一下几个情况,人民起义,推翻政权,建立新的政权;二是群雄格割据,政权分散;三是一个政权推翻一个政权,建立新的政权。
而不管以何种政权形式存在,其主要经济支持还是农业。
农业主要劳动力为农民,并且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
而佛教中国化的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有着较高的群众基础。
以中国本土产生的净土宗而言,其教义简单,方法易行,,易入道,所以在缺少文化的下层人民中广为流行,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
这就为佛教影响农民甚至农业、经济打下了先决条件。
所以佛教中国化对当时的经济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经济结构单一化农业作为封建社会的支柱产业,承担着最重要的经济任务。
而经济发展的前提是稳定。
而稳定的基本前提是政局稳定,所以,在前面提到的政局变化后者稳定与否与农业有着直接关系。
政局稳定的前提下,社会稳定也是经济生产的必要条件。
所以,才会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思想,统治者利用其理念,弱化民众势力,达到统治的目的。
而儒家思想并非“民”思想,是统治民、弱化民的思想。
对于真正的儒家思想,其进入有一定的门槛,所以在某种角度上并没有很好的民众基础。
佛教的中国化——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体化结构中的无奈妥协【摘要】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可以在漫长的岁月里占据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是因为封建社会建构了一个非常稳定的“地主经济——儒家正统——官僚政治”一体化结构。
而佛教这一异域文化来到中国之后,与一体化结构多有矛盾,于是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佛教调整自己以适应中国社会,最终臣服于一体化结构并消融于中国文化之中。
【关键字】佛教,中国化,一体化结构一,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体化结构概念中国封建社会自秦实现了大一统以后,虽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分裂和动乱,但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国始终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形式。
中国封建大国以其辽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绚烂的文明存在了两千年之久!然而不论是统一或是分裂,贯穿封建社会始终的是中国特色的建立、维护封建国家的组织结构——“地主经济——儒家正统——官僚政治”的一体化结构。
下文简称“一体化”。
首先分析一下一体化结构。
“统一的信仰和国家学说是意识形态结构中的组织力量,而官僚机构是政治结构中的组织力量。
”《在历史的表象中国封建社会利用儒生阶层组织官僚结构背后——对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结构的探索》第14页实现管理国家,这就使得政治结构与意识形态结构实现了一体化。
“在儒家国家学说指导下,各级官员都以‘忠君保民’为首要的政治素质,分处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机构上,执行统一的中央政府的号令。
自从汉代确立了儒家正统之后,几乎历朝历代都以其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而官员也几乎由清一色的儒生所组成。
这就将儒学和官僚统治阶层捆绑在了一起。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中,必然存在着两种自发趋势。
一种是由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所导致的封建主统治权力和土地所有权的日益紧密的结合,从而出现贵族化和分裂割据地方势力的猖獗;另一种是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联系在一起的生产者,也会因为封建主对土地的管理权变为占有权而造成农奴化,即封建主对生产者的经济剥削和人身控制合而为一。
从历史演进论佛教中国化作者:尹德蓉 [2002-1-22 16:22:14]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经魏晋至隋唐始臻极盛。
由于佛教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结构与中国不同,要在中国立足,必须经过一定的改造和更新,这就是佛教的中国化问题。
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魏晋时期,佛学依附于玄学,经南北朝才独立发展,到隋唐才完成了中国化。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仍有讨论的余地。
佛教传入中国,必不可免地与中国固有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相抵触,其中主要是儒家思想及其变种。
从秦始皇“以吏为师”确立法家的地位,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经学的兴衰,到魏晋玄学的流行,其间经隋唐佛学,到宋明理学,明显地呈现出一种运动变化的系列。
隋唐之际佛教独步青云,也不是偶然的,只是这运动中的一环。
只有这样考虑才能完整说明佛教中国化问题。
一、从兴佛与毁佛看佛教中国化佛教是否中国化,关键就是看它是否适应中国封建社会发生发展的状况。
佛教的兴起,首先是统治阶级提倡的结果,然而佛教的发展,又和统治阶级构成矛盾,因而时常遭到禁断。
中国封建社会的矛盾一直很尖锐,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经常迫使人民群众铤而走险。
统治阶级就是利用劳动人民绝望的心理,向人民推销精神毒品。
东晋时期大臣庚亮认为佛教“殊俗参治,怪诞杂化”,用晋成帝的名义发布诏旨,限制佛教。
大臣何充说:“有佛无佛,固是非臣等所能定也。
然寻其遗文,钻其要旨,五戒之禁,实助王化!贱昭昭之名行,贵溟溟之潜操,行德在于忘身,抱一心之清妙,……弊无妖妄,神道经久,未有其比也。
”〔1〕这位大臣连佛到底有没有,都断定不下来,却要鼓吹佛教,原因就是佛教禁断人们的欲念,不准百姓有生存的想法,忘却自身,为统治阶级服务,因而可以从思想上控制人民,有利于封建统治。
这就是为什么统治阶级要极力提倡佛教。
东晋和南朝的大部分皇帝,都是提倡佛教的,到梁武帝萧衍时达到了顶点。
萧衍总结了政权动荡的原因后说:“建国君民,立教为首”,寻找适合其利益的意识形态。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约500年之际,中国佛教开始发生分化,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创立的民族化宗派,中国佛教的许多宗派在印度本土并没有,这个时候中国的佛教已经被彻底改造成中国人的佛教了。
三论宗南北朝时期产生的一个佛教学派,以研习《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而得名。
传说以释迦牟尼为第一祖,马鸣为二祖,龙树为三祖,实际创始人是鸠摩罗什。
天台宗中国佛教最早建立的民族化的佛教宗派。
尊印度龙树为初祖,二祖为北齐慧文,三祖慧思,实际创始人是四祖智顗。
因智顗于陈隋期间在天台山著书立说,创一家之言,故得名。
天台宗以《法华经》为理论依据,故又名“法华宗”。
法相宗在初唐时代由玄奘和窥基于长安建立,以《成唯识论》、《瑜珈师地论》、《解深密经》等为根本经典。
该宗主张“万法唯识”的思想,认为世界上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是由人的主观之识而得到的,所以又称“唯识宗”。
“识”有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种,以阿赖耶识最重要,是一切现象的根源,它能变现世界,是“种子识”。
律宗唐代高僧道宣在终南山创立,又名“南山宗”或“南山律宗”,因重视戒律的传讲而得名。
律宗以《四分律》为根本经典,在教义上把佛教分为“化教”和“制教”两种。
“化教”为三学之中的定慧二学,又进一步分成小乘的性空教、讲习大乘“浅义”般若经典的相空教和体现大乘“深义”唯识学说的唯识圆教。
“制教”是戒学,可分为实法宗、假名宗、圆教宗三宗。
净土宗净土宗以信徒追求往生西方净土而得名,尊东晋庐山慧远为初祖。
慧远曾邀集僧俗18人成立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故又名“莲宗”。
实际上对后世净土信仰影响较大的是北魏的昙鸾,他著有《往生论注》宣扬净土思想。
唐代道绰是净土宗的真正创始人。
华严宗华严宗因奉《华严经》为根本经典而得名,尊杜顺为初祖,智俨为二祖,实际创始人是三祖法藏。
法藏曾被武则天赐号“贤首”,封为国师,故华严宗又名“贤首宗”。
四祖澄观精研《华严经》,深为在朝卿相致礼,敕为国师,奉敕著疏。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一、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现在我们先谈第一点,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
我们知道佛教诞生在2500年前的印度,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大体上在2千年前方面进入了中国。
关于佛教进入中国的说法有很多说法,最常用的是两条史料,一个是在公元前2年,西汉末年的汉明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还有佛教界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在公元后65年,就东汉明帝的《永平求法》到现在已经2千多年了,有2千年历史了。
佛教为什么传入中国呢?我们刚才讲过,我们曾经引述过《法华经》里面的一段话,佛是为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也就是说为了使我们中国人也能开启佛的智慧成为一个有觉悟的人。
曾经有人在全国政协,当时赵朴初会长曾经请了一位离休干部当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他到全国政协去讲课的时候曾经说过,他说世界三大宗教进入中国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他说佛教是中国的皇帝请进来的,基督教是洋枪洋炮打进来,而伊斯兰教是做买卖买进来的,所以佛教是中国人请进来的这一个事实,表明中国社会需要佛教,而且重智慧、重解脱实践的那个出事情的佛教,恰恰能够弥补我们中国思想、中国宗教的不足。
我们知道中国的宗教,中国固有的宗教是儒教与道教,我们看儒教的教主孔夫子有一句名言叫,“不知生焉知死,不知人焉知鬼”,所以他强调做人世间的工作,强调的是宗法制社会的现实的伦理。
但是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有思想,而思想的本质是在于它的永不满足的追求,他要探索他所不知道的一个无知不可知的世界。
人死后到底会变成什么样?会到哪一种世界,这在哲学上有很多很多种说法,所以死后的世界和人死后的存在,虽然是我们讲不清楚,但是恰恰是我们人所要探索的最终的神秘。
所以这个佛教它比较圆满地解释了用它的三世因果论圆满地解说了我们人从何来、死到何去,所以他能够弥补我们中国宗教、中国思想的不足。
这也就是佛教为什么在中国2千年发展历史中能够传播、能够发展起来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他能弥补我们中国思想的不足,而且在2千年发展过程当中,佛教从一个外来的宗教最后成为一个中国的本土中国,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浅析佛教中国化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摘要: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了一个长期的中国化过程,佛教的中国化主要表现在译经、格义、僧官制度,与农业结合及其判教开宗上。
关键词:佛教中国化格义僧官制度判教开宗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支撑着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
这其中,儒、道是由中国本土产生的,而佛教则是从国外输入的。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在传入中国以后,经历了长期的中国化过程,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
一、什么是“佛教中国化”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由于它的思想学说在很多方面都与中国原有的思想有巨大差异,所以,在其传入中国后,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壮大,就必须根据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实际情况,在教义理论的内容和形式、传播方式、修行实践等各个方面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逐渐适应中国的国情。
事实上,佛教自传人中国以后,由于其学说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佛儒之间为了争夺在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开展了长达近千年的争论。
在争论中,佛教为了争取在中国发展的机会,针对当时中国的情况对佛教义理、修行方式和政治价值取向都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造,最终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实现了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并推动和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换言之,佛教这样一个从两汉开始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直至隋唐时期繁荣的过程,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佛教中国化。
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一一禅宗的出现,则是佛教中国化完成的标志。
简言之,“佛教中国化,就是佛教要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而不断调整传播方式和不断发展义理的过程。
”①二、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表现(一)佛教初传入华与译经格义“印度佛教传人中国的大致年代,应该是在西汉末年和汉初年之间,正是公元一世纪初叶前后。
”②而关于佛教初传人中国的确切时间,学术界存在着很多种说法,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
查阅资料可以看到,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传入说”③据《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注引三国时期魏国鱼豢《魏略·西戎传》记载:“或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庐大月氏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浅谈佛教中国化的原因佛教是外来宗教,它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的印度,相当于我国的春秋时代,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佛教是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因而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佛教产生后逐渐东传,后兴盛于东亚和东南亚各国。
在我国的传播也极为广泛,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有重大影响,同时它也逐渐被中国化。
佛教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广极深的影响,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后来在中国传播甚广的佛教流派以远非印度传统的原佛教,它已深深的中国化了。
无论是禅宗还是净土宗,都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紧密的融合了。
所以我们若想对佛教中国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则必须先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次中的独特因素进行剖析。
中华民族是一个对宗教信仰不十分热忱的民族。
现代大儒梁漱溟先生在其«中国文化要义»一书的第六章开头的引注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中国民族是世界一切古文化民族中,唯一生长于温带而非生长于热带的民族。
中国文化不起源于肥饶的扬子江流域或主将流域,而起源比较贫瘠的黄河平原。
原始的中国人,无论是西方入侵,或是土著开化而来,总之有史之初他们所处自然环境,是比较清苦的。
这里没有像尼罗河流域那样定期泛滥,亦没有像恒河流域那样丰富的物产。
黄河大约在古代已经不断的给予两岸居民以洪水的灾害。
西北方山脉高度,挡不住沙漠吹来的冷风。
人类在洪水期间,就只好躲到山西西南部的高原里去,和毒蛇猛兽争山林之利。
黄河既然不好行船,因此交通比较困难,知识交换的机会较少。
人们需要终日胼手砥足,才能维持他们的生活,因此没有余暇以骋身外之思。
像埃及和印度那样宏大的宗教组织和哲理,以及由宗教所发生想象丰富的神话文学,不能产于中国。
中国原始的宗教,大抵是于人事有关的神砥崇拜及巫术之类。
这样,使中国老早已接受了现代中国“人”的观念。
中国民族是第一个生在地上的民族;古代中国人的思想眼光,从未超过地上的现实生活,而梦想什么未来的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