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国-杀菌剂研究新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75.67 MB
- 文档页数:64
28洞察前沿技术 驱动产业创新——第十五届作物保护国际论坛(泰禾论坛)10月12日,由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主办的第十五届作物保护国际论坛(泰禾论坛)在上海召开。
会议围绕“洞察前沿技术 驱动产业创新”的主题,从行业技术创新、登记管理政策以及新农药创制等不同角度全方位阐述了技术对产业创新的重要作用及对行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与会者近300名。
南通泰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营销副总裁助理冯万强、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马帅分别主持会议。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药效审评处处长杨峻分享了农药登记中的药效评价政策。
我国农药登记药效评价的目的在于明确农药使用技术,为农业生产用药提供指导,为开展农药健康和环境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其中,小区试验是农药登记药效评价的主要依据,具备数据来源多元化的特点。
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会长赵伟建就“加快创新,驱动江苏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报告。
江苏化工企业的整治开始于2006年,在经历了多轮整治后,截至2019年累计关停10,582家,且预计未来化工企业数量将进一步减少。
在持续整治规范、持续转型升级、持续(南通泰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营销副总裁助理 冯万强)(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 马帅)(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药效审评处处长 杨峻)市场纵横Market29优化调整的新发展格局下,化工企业需要进行高质量发展以期实现自救,而企业创新能力是决定性因素。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希武介绍了我国农业害虫抗药性现状与农药减量策略。
他指出,抗性发展是必然结果,当前存在多抗性害虫日益增加的趋势,需要从人为干预抗性进程、提高用药技巧、研发多分子靶标药剂等方面着手治理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农药的减量使用前期需要经过新药抗药性风险评估、抗药性监测和抗药性治理以及剂型与施药技术改进这3个环节,不能盲目减量。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柏连阳表示,我国抗性杂草发生的频率和总数呈上升趋势,抗性杂草减量控害防治技术体系应运而生,其中包含“早控-促发”“寻找新作用机制除草剂”等。
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历史回顾与21世纪展望周明国(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委员会,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南京 210095)摘要本文结合杀菌剂的发展和人类对植物病害的认识历程,简要阐述国内外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发展历史中的主要事件。
讨论不同发展历史阶段中,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对农业生产的贡献和存在问题。
展望了21世纪国内外杀菌剂和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发展方向和前景。
关键词植物病害;杀菌剂;化学防治;历史;前景植物病害化学防治是人类在与自然灾害长期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门采用农药防治植物病害的科学。
回顾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化学防治的水平与人类对植物病害的认识和杀菌剂发展的历程是紧密相关的,充分体现了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自1882年米亚尔代(Millardet,P.M.A.)发现波尔多液、开创杀菌剂发展史以来,化学农药已成为植物病害防治中最重要的化学武器。
展望未来,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含量更高的农药新品种将不断涌现,化学防治技术将不断改进,植物病害化学防治水平将不断提高。
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将是保障农业持续发展的永恒研究课题。
1 化学防治的历史回顾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古代采用天然药物防治植物病害的时代(19世纪80年代以前),近代采用无机合成杀菌剂防治植物病害的时代(19世纪80年代~20世纪30年代中期)、现代采用有机合成保护性杀菌剂防治植物病害的时代(20世纪30年代中期~60年代)和当代采用有机合成内吸性杀菌剂防治植物病害的时代(20世纪60年代至今)。
1.1 古代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在人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认识植物病害的本质及其发生和流行规律之前的漫长历史中,人们一直把植物病害看成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
早在公元前760年左右,犹太预言家阿蒙斯(Amos)就指出,“如果你还没有向上帝祈祷的话,你的葡萄园和果园、无花果和橄榄树就极易受到枯萎和霉病的袭击”。
直至1845年,也只有极少数微生物学家认为造成爱尔兰饥荒的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是真菌引起的。
镰刀菌病害的防治难题有了新突破
镰刀菌是一类世界性分布的真菌,引起植物的根腐、茎腐、茎基腐、花腐和穗腐等多种病害,造成作物萎蔫死亡,影响产量和品质,是生产上防治最艰难的重要病害之一。
日前,我国科学家团队在镰刀菌病害的的防治上有了新的突破,提高了农药创制和镰刀菌病害及毒素控制的科技水平。
由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周明国团队领衔完成的杀菌剂氰烯菌
酯新靶标的发现及其产业化运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是周明国第三次捧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一次,他的团队研究发现了极其重要的杀菌剂新靶标肌球蛋白,可以精准防控引起小麦赤霉病和水稻恶苗病的镰刀菌,提高了农药创制和镰刀菌病害及毒素控制的科技水平,可谓全面打响了一场坚实的粮食保卫战。
该成果探明了肌球蛋白变异分化规律,对其潜在的抗药性风险
进行了可控性预测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研发了以肌球蛋白抑制剂氰烯菌酯为核心技术的多种增效复配制剂及配套应用技术,有效发挥了扩大抗菌谱、治理抗药性、控制镰刀菌毒素、促进作物健康生长等不同作用,解决了镰刀菌病害防治的世界难题。
该团队还在探明传统杀菌剂多菌灵抗性机制的基础上,发明了LAMP 简便、快速、高通量实时检测抗药性的方法,构建了在多菌灵抗性发生严重地区进行示范推广的新策略。
在全国10 省、市、自治区大
面积推广应用氰烯菌酯防治小麦赤霉病和水稻恶苗病的药效及增产效果,与使用传统农药多菌灵、咪鲜胺等形成了鲜明对比,加速了成果的推广应用。
该成果构建了从基础研究至应用技术研发的农药系统性创制新模式,实现了我国农药创新的重大突破。
小麦赤霉病又名麦穗枯、烂麦头,不仅可造成小麦20%~50%以。
全新机理、自主创制农药劲护®牌25%氰烯菌酯悬浮剂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刀属真菌引起的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性病害,也是我国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四川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受害严重,导致产量和品质的下降。
自1972年我国首次筛选出多菌灵替代富民隆防治小麦赤霉病以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抽穗扬花期喷施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中国自70年代以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但是,自1992年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教授等在浙江海宁市小麦病穗上检测到世界首例禾谷镰孢菌抗药性菌株以来,在浙、苏、沪等地进行了连年抗药性检测,发现抗药性病原群体比例迅速上升,抗药性病原菌分布范围不断扩大。
目前,华东地区已因抗药性而面临着多菌灵等现有杀菌剂防治赤霉病失败的危险。
为攻克小麦赤霉病防治这一世界性难题,作为中国最早农药研究机构之一的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江苏基地),经多年大量的化合物合成及生物学活性测定与筛选,发现了氰烯菌酯(2-氰基-3-苯基-3-氨基丙烯酸乙酯)这种结构新颖,作用方式独特的新型杀菌剂。
氰烯菌酯,试验代号:JS399,是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创制的新型杀菌剂。
该化合物属氰基丙烯酸酯类,高效、微毒、广谱、低残留、对环境友好。
氰烯菌酯对由镰刀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可应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水稻恶苗病、西瓜枯萎病等。
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没有同类产品应用问世。
中国原药登记证号:LS20072660;25%悬浮剂登记证号:LS20072657。
一、产品简介氰烯菌酯原药登记证号:LS20072660;25%氰烯菌酯悬浮剂登记证号:LS20072657;生产批准文件号:HNP32066-D4254;产品标准证号:Q/3201PI 056-2006.农业部登记使用技术和使用方法发明专利号:ZL01 1 15593.0;ZL 2004 1 0014097.8;ZL200410065145.6;ZL200610125921.6、ZL200710020277.0。
几种三唑类杀菌剂防治梨黑星病田间药效试验摘要研究了己唑醇、苯醚甲环唑、氟硅唑、腈菌唑和烯唑醇这5种三唑类杀菌剂对梨黑星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上述药剂对梨黑星病田间防效分别达到96.61%、92.51%、85.67%、87.62%、79.73%,对照药剂多菌灵防效为54.69%。
关键词三唑类杀菌剂;梨黑星病;药效梨黑星病又名疮痂病,病原物为梨黑星菌,主要侵染叶片和果实,使幼果发病生长受阻、畸形;后期发病后形成凹陷黑色病斑和霉层,造成果面凹凸不平,外观和品质明显下降,严重降低梨果产量和经济效益。
目前,国内对梨黑星病的防治药剂报道较多,笔者选择其中的三唑类药剂作为研究对象,于2007年进行了梨黑星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研究。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供试梨树品种为砀山酥梨,树龄10年,长势一般,试验地土属试验黄棕壤土,pH值6.5,微酸性,土壤肥力一般。
常年梨黑星病发生较重。
1.2供试药剂23%己唑醇悬浮剂(台湾嘉泰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浙江一帆化工有限公司),400g/L氟硅唑乳油(陕西标正作物科学有限公司),12.5%腈菌唑微乳剂(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山东菏泽北联农药制造有限公司),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江苏无锡市农药厂)。
1.3试验方法1.3.1试验处理。
试验共设7个处理,分别为:23%己唑醇悬浮剂7 500倍(有效成分30.7mg/kg)(A),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6 000倍(有效成分16.7mg/kg)(B),400g/L氟硅唑乳油9 000倍(有效成分44.4mg/kg)(C),12.5%(D),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 000腈菌唑微乳剂3 000倍(有效成分41.7mg/kg)倍(有效成分31mg/kg)(E),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有效成分285.7mg/kg)(F),清水空白对照(CK)。
每处理4次重复,共28个小区。
SDHIs和QoIs杀菌剂抗性研究进展
高静;周明国
【期刊名称】《现代农药》
【年(卷),期】2022(21)5
【摘要】使用选择性杀菌剂防治农作物重大病害是保证农产品高产、稳产和优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SDHIs)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QoIs)杀菌剂是当前用量较大的杀菌剂,但是随着用药年限延长、用药量增加和用药范围的不断扩大,田间开始出现杀菌剂抗性问题,时常突发性暴发造成防治失败,使农业安全生产面临了严峻挑战。
本文从抗性现状、抗性机制、抗性监测和抗性治理等4个方面概述了SDHIs和QoIs 2类杀菌剂的抗性研究进展,旨在为有害生物的可持续高效防控、抗药性治理及延长药剂使用寿命提供理论依据。
【总页数】7页(P7-12)
【作者】高静;周明国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455
【相关文献】
1.SDHI类杀菌剂将成为全球杀菌剂市场主体之必然
2.几种QoIs和DMIs杀菌剂对山东不同地区黄瓜白粉病菌的毒力差异及年度间的防效变化
3.QoI类杀菌剂环
境风险浅析4.植物病原菌对SDHI类杀菌剂抗性研究进展5.江苏丘陵地区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对QoIs类杀菌剂的抗药性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利名称: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复配杀菌剂及其应用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周明国,段亚冰
申请号:CN201610102918.6
申请日:20160223
公开号:CN105494359A
公开日:
20160420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复配杀菌剂,所述复配杀菌剂包括氰烯菌酯与种菌唑,所述氰烯菌酯与种菌唑的重量比为1~40∶40~1时,对小麦赤霉病菌生长的抑制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复配杀菌剂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方面的应用,可显著提高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延缓小麦赤霉病菌对氰烯菌酯的抗药性,兼治小麦白粉病、锈病和纹枯病,大幅降低了农药使用剂量、降低了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对环境友好。
本发明为我国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治理,增加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申请人:南京农业大学
地址:210095 江苏省南京市卫岗1号南京农业大学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专利名称: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新型杀菌剂配方及其使用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周明国,陈长军,王建新,唐正合
申请号:CN201110070400.6
申请日:20110323
公开号:CN102177900A
公开日:
20110914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防治稻瘟病的新型杀菌剂配方及其使用方法,属于高效、低毒杀菌剂三环唑(tricyclazole)、戊唑醇(tebuconazole)、苯醚甲环唑(difenoconazole)三元有效成分的相容性杀菌剂配方,通过加工成制剂对水喷雾、浸种或撒施,防治水稻稻瘟病。
该杀菌剂具持效期长,保护作用、治疗作用和抗产孢作用兼顾,促进水稻健康生长,显著提高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及治理病原菌抗药性等优点。
申请人:南京农业大学
地址:210095 江苏省南京市卫岗1号南京农业大学科技处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新型种子消毒剂——浸种灵
周丰
【期刊名称】《农村工作通讯》
【年(卷),期】1998(000)005
【摘要】浸种灵是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周明国副教授等与江苏省泰州化肥厂飞星
化工公司合作开发的一种新型有机硫氰酸酯类杀菌、杀线虫剂。
主要用于稻麦种子处理,防治各种种传植物真菌、细菌、线虫病害。
如水稻恶苗病、干尖线虫病、麦
类条纹病、黑穗病等。
浸种灵自1993年在农业上开始推广应用以来,防治大麦和
水稻种传病害面积累计达1.326亿亩。
挽回粮食26.4亿公斤,社会效益40多亿元。
不仅有效解决了种传病害抗药性的难题,还有效控制了水稻肥床稀植早育秧苗期病
害暴发流行,保证了新的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
该成果获得江苏省农业科技成果
转化三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浸种灵新型种子处理剂及其应用技术与当今国内外同类产品及技术相比有下列突出优点:
【总页数】1页(P38-38)
【作者】周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82.2
【相关文献】
1."的确灵"不同浓度及浸种时间对杂交粳稻甬优6号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J], 贝道正
2.新型消毒剂--净霉灵 [J],
3.浸种灵对杂交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J], 陈丁红;王志军
4.水稻种子新型消毒剂——多效灵 [J], 王淑珍;
5.新型水稻增产剂——浸种灵 [J], 王春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创新贡献奖之突出贡献奖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农药》
【年(卷),期】2018(014)011
【摘要】周明国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教授周明国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1带领团队发现2个杀菌剂原创性新靶标及其药剂结合位点,探明靶标蛋白药敏性的关键氨基酸及药-靶互作的精确性。
国际杀菌剂抗性行动委员会(FRAC)基于本发明将杀菌剂作用于“有丝分裂”的作用方式修改为“骨架蛋白和马达蛋白”,尤其是马达蛋白新靶标的原创性发现,对于新一代高度选择性农药和医药的创制具有引领作用。
【总页数】3页(P19-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
【相关文献】
1.《2009中国空气源热泵产业发展报告》突出贡献奖、贡献奖在京发布 [J], 中国空气源热泵产业联盟(CHPA)
2.关于评选"中国蜂业科技突出贡献奖"及"中国养蜂学会突出贡献奖"的紧急通知[J],
3.关于授予谢林、马民玉等学会工作突出贡献奖和索新全等学会工作贡献奖的决定[J], 陕西省图书馆学会
4.附1 关于开展“第二届中国农药创新贡献奖”及“建国60周年中国农药行业突出贡献奖”评选表彰活动的通知 [J],
5.2018年度IEC/ISO国际标准化奖项及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颁布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专家再获国内外标准化最高专家奖——“IEC 1906奖”和“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优秀青年奖” [J],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