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生活消费趋势报告
- 格式:pptx
- 大小:10.20 MB
- 文档页数:6
2018年12月代际用户消费洞察报告(2018)/数/据/产/生/价/值//研/究/引/领/未/来/京东数科研究院&京东数科数据资产部目录OUTLINE一、代际用户消费洞察简介三、代际用户品类偏好洞察五、附录二、代际用户消费整体洞察四、代际用户品质偏好洞察品类偏好品质偏好整体洞察报告简介一、代际用户消费洞察简介附录1.本报告以线上消费数据为基础,分析2018年60前~90后不同代际人群的消费特征和消费趋势2.整体分析:从人均消费额、人均消费量、增速分解等维度对比了5个年龄段用户群体的消费特征3.结构分析:从品类偏好、品质偏好等维度分析了5个年龄段用户群体在整体消费者中的定位差异,并动态分析了其消费升级的趋势品类偏好品质偏好报告简介整体洞察二、整体洞察:代际用户消费画像附录60前90后70后60后80后家具生鲜家庭至上家具家装酒类消费主力时尚达人母婴电子美妆珠宝家装优享人生品质生活整体看,消费总额方面,80后、90后、70后占绝对比例;人均消费量方面,80后依旧为消费主力军;人均消费额方面,60前远超其他年龄段。
90后80后70后60后60前人均消费量件/人人均消费额元/人数据来源: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品类偏好品质偏好报告简介整体洞察附录数据来源: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由于用户基数不同,相对于平台整体增速,年龄越长的用户电商消费增长越快。
- 50100 150 200 25090后80后70后60后60前2018不同代际用户消费相对增长指数注:消费相对增长指数=该年龄段消费额同比增速/全部用户消费同比增速*100品类偏好品质偏好报告简介整体洞察附录通过增长因子的分解可以发现,2018年“两极用户”消费能力增长强劲;但用户数增长仍为主因,表明各年龄段用户的渗透率持续提高。
0%50%100%90后80后70后60后60前2018年不同代际用户消费增长因子人均消费额贡献率用户数贡献率注:“增长因子”指不同年龄段的人均消费额贡献率和用户数贡献率,其中人均消费额贡献率+用户数贡献率=1品类偏好品质偏好报告简介整体洞察附录2018年,从消费水平来看,90后及60前用户消费水平增长更快,中间年龄阶段的80/70/60后用户消费水平增长相对较稳定。
成都消费分析报告1. 引言本文将对成都市的消费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为市场研究和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首先,我们将从整体消费额和消费结构两个方面对成都市的消费进行概述,然后针对不同消费领域分别进行深入分析,最后给出一些建议。
2. 整体消费情况2.1 消费额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成都市的消费额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2018年,成都市的消费额达到1000亿人民币,而到2020年,消费额已经增长到1500亿人民币。
这表明成都市消费能力的增强。
2.2 消费结构成都市的消费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生活消费、教育消费、医疗消费、旅游消费等。
其中,生活消费占据最大比例,约占整体消费额的50%。
而教育消费和医疗消费分别占据约30%和10%的比例。
旅游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相对较小,约占10%。
3. 生活消费分析3.1 食品消费成都市以其丰富的美食文化而闻名,食品消费一直是成都市的重要消费领域。
川菜、火锅等成都特色美食是当地居民和游客的主要选择。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成都市食品消费额占整体消费额的40%左右。
3.2 住房消费成都市的房地产市场一直繁荣,住房消费是当地居民最大的支出之一。
不仅是购房消费,租房市场也很活跃。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住房消费额约占整体消费额的30%左右。
3.3 娱乐消费成都市的娱乐消费也占据一定比例。
KTV、电影院、游乐场等都是居民常去的娱乐场所。
统计数据显示,娱乐消费约占整体消费额的10%左右。
4. 教育消费分析4.1 学前教育成都市的学前教育一直受到家长的重视。
幼儿园和早教机构是家庭消费的主要方向。
统计数据显示,学前教育消费约占教育消费额的40%。
4.2 中小学教育成都市的中小学教育也是家庭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共同构成了成都市的教育市场。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小学教育消费约占教育消费额的40%。
4.3 高等教育成都市拥有多所知名高校,吸引了许多学生前来深造。
高等教育的学费和生活费用是家庭重要的支出项。
旅游市场分析报告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了一种越来越普及的休闲方式。
旅游市场也因此出现了不少变化,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旅游市场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地探讨这个领域的现状。
1.市场规模旅游市场规模是衡量它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2018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次达到了59.32亿,同比增长10.8%。
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也逐年增长,2018年的旅游总收入达到了5.97万亿元。
这显示出旅游市场规模相当庞大。
2.旅游消费趋势旅游市场的消费趋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关注旅游,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追求。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人们的旅游决策和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线上渠道进行旅游预订和购买,旅游电商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另一个增长点。
3.旅游市场的不足旅游市场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旅游市场的发展不够均衡,一些地区的旅游资源得不到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其次,旅游产品质量不够优良,存在“旅游陷阱”的问题。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和资源等方面的问题,一些地区出现了过度开发和过度游客的情况。
4.旅游市场的未来未来,旅游市场发展会更加注重智能化和差异化。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旅游行业将更加便利和智能化。
此外,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将成为旅游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
此外,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也将成为旅游业长期发展的关键。
总之,旅游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在未来必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只有不断推进旅游市场改革,增加资源开发和产品创新,进一步提升旅游质量,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促进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线上生活消费数据报告目录摘要 01一、品质生活追求唤醒巨大消费需求 03(一)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04(二)未来消费潜力依旧巨大 05(三)消费升级正在发生06(四)消费在分层中升级08二、科技助力升级消费体验 促进消费公平 09(一)科技提升消费体验11(二)科技提高消费可得性和公平性11三、线上消费面面观 14(一)男女大不同15男性消费:手表腕上带,3C身上背,运动聚会两不误15女性消费:居家带娃,养宠下厨,当然还要美美哒16(二)X0后都在买什么?17 90后-时尚达人:美妆、电子18 80后-消费主力:母婴、珠宝1870后-品质追求:酒类、家装 19 60后-家庭至上:家具、家装 19 60前-优享人生:家具、生鲜 19(三)区域消费各有特色20东部地区-追求品质:生鲜、酒类21中部地区-家庭为主:日常、家具22西部地区-消费升级:汽车、家居、美妆24东北地区-悠哉生活:萌宠、美妆、食品饮料25(四)青年群体成为消费主力27青年群体消费的整体特点27一二线青年:注重个人品质消费28四五线及以下:注重家庭务实消费29(五)特色生活指数29萌宠支出指数29养娃支出指数31四、未来趋势与结论 3401 摘要线上生活消费报告摘要消费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并且未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消费增长潜力还将进一步释放。
当前,中国消费从“量变”到“质变”的趋势已经愈发明朗,“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集中反映在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上,消费升级已经在各线城市、各年龄段中悄然发生。
在此背景下,数字科技手段的普及应用不但能大幅提高用户消费体验,还有助于缓解消费不平等等问题。
同时,“大数据”的应用还能帮助我们提前了解消费趋势及个性需求,为消费升级插上“科技的翅膀”。
本报告基于线上消费数据,通过分析消费在性别、代际、区域间的差异及变化,试图为我国消费升级趋势构建数字化全景图:分代际来看,以人均消费量衡量,80后依旧是消费主力;而在人均消费额上,60前远超其他年龄段。
2018-2019“双十一”网购大数据分析报告“双十一”这个原本平凡的日子,在电商巨头们的精心打造下,已然成为全球瞩目的购物狂欢节。
每年的“双十一”,消费者们都会掀起一场网购狂潮,而背后产生的大数据则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和趋势。
以下是对 2018-2019 年“双十一”网购的大数据分析报告。
一、销售额的惊人增长2018 年“双十一”,全网销售额达到 3143 亿元,较上一年有显著增长。
而 2019 年“双十一”,全网销售额更是突破 4000 亿元大关,达到4101 亿元。
这一数字的背后,反映出消费者购买力的不断提升以及电商市场的持续繁荣。
从销售渠道来看,天猫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其他电商平台如京东、拼多多等也在奋起直追,市场份额逐渐扩大。
这意味着消费者的选择更加多元化,电商竞争愈发激烈。
二、消费品类的热门与变化在消费品类方面,服装、美妆、数码产品一直是“双十一”的热门品类。
然而,随着消费者生活品质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家居用品、保健品、运动器材等品类的销售额也在逐年上升。
以家居用品为例,智能家电、舒适的床上用品以及环保的家居装饰材料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这表明人们对于改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舒适度的需求日益增长。
三、消费者地域分布“双十一”的消费热潮不再局限于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甚至农村地区的消费者也展现出强大的购买力。
东部沿海地区的消费规模依然庞大,但中西部地区的消费增速明显高于东部,显示出这些地区的消费潜力正在逐步释放。
值得一提的是,农村电商市场在这两年发展迅猛。
越来越多的农村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到了实惠且优质的商品,同时也为农产品的上行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
四、消费人群特征“双十一”的消费主力军依然是 80 后和 90 后,但 00 后的消费力量也不容小觑。
80 后注重品质和实用性,90 后追求个性化和时尚感,00 后则更倾向于新兴的潮流产品。
此外,女性消费者在“双十一”期间的消费热情普遍高于男性。
女性在服装、美妆、母婴等品类的消费占比较高,而男性则在数码产品、运动用品等方面表现突出。
消费下沉调研报告消费下沉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消费下沉指的是消费者群体向低收入和中低收入人口扩大,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高收入人群。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消费下沉现象背后的原因和特点,并分析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
问卷调查针对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进行量化调查,访谈则对个别消费者进行深入访谈,探讨消费下沉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三、调研结果1.消费下沉的原因:(1)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增速的下滑导致了就业岗位的减少和薪资水平的停滞,使得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不断受限。
(2)价格上涨:随着一些必需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部分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成本不断提高,导致他们消费能力的下降。
(3)收入分配不均衡:高收入人群的不断增长,使得中低收入群体的相对收入比例下降,消费下沉现象日益显著。
2.消费下沉的特点:(1)消费品种相对单一: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需求主要集中在基本生活用品和低价产品上,高端消费品种较少。
(2)消费观念保守:由于收入的限制和储蓄需求的增加,中低收入人群更加注重价格和性价比,对品牌和质量的要求相对较低。
(3)线下消费占比较高:中低收入人群普遍更倾向于线下购物,他们更加注重实物体验和面对面的交流,对线上购物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
四、调研结论消费下沉对于经济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1)市场潜力巨大:中低收入群体庞大,因此对于促进消费市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
(2)品牌机会:中低收入人群偏好价格较低的产品,因此对于定位于中低价位的品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3)消费结构转型:消费下沉使得消费结构向基本生活用品倾斜,对于相关行业的发展和转型提出了挑战和机遇。
五、政策建议(1)加大对中低收入人群的扶持力度,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2)降低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减轻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负担。
(3)鼓励中低价位的品牌发展,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需求。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53Consumer Market消费升级的现状、需求特征及政策建议新一轮消费升级现状(一)消费意愿持续释放根据尼尔森发布的2018年中国消费趋势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趋势指数高位趋稳,国民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消费者的个人经济情况和消费意愿持续提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达到76.2%,达历史新高,消费作为持续保持拉动经济增长驱动力的第一引擎,作用日趋凸显,消费意愿的持续释放越来越重要。
(二)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升级主要表现为消费水平提升、消费权益保护、消费质量改善、消费结构变化等方面(陈鹏,2018)。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变化的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显示我国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2018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比上年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
近年来,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衣食消费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服务等享受类消费上升,其中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尤其突出(见表1)。
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二产业的服务性特征明显增强,第三产业融合程度加深。
马俊炯(2019)指出以服务消费为主导的消费升级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目前进行的消费升级正在驱动着以教育、娱乐文化和医疗保健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三)消费逻辑逐渐转变消费逻辑升级是消费者在消费决策时考虑的价值侧重点和价格评估方法,即“心智模式”(刘熠哲、郁祁,2019)。
首先,消费诉求的改变。
消费者对产品的价值判张景云 教授 吕欣欣(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 北京 100048)内容摘要:消费升级是中国经济高品质发展的“助推器”,涵盖消费对象升级、消费方式换代、消费制度保障和消费观念更新四个层面内容。
伴随消费品质提升、消费逻辑转变,消费者的需求特征发生重要变化,主要表现为追求个性化与标准化并存、智能化与尊重手工传统并存、场景化体验与网络化消费并存、品质化与简约化并存、品牌化与去品牌化并存。
基于长尾理论的“空巢青年”消费行为分析岳喜优【摘要】“空巢青年”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群体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成为舆论的焦点。
从消费经济学视角看“空巢青年”这一群体,他们与普通青年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有着不同的消费特性。
引入长尾理论,“空巢青年”的消费市场构成了被多数企业忽略的“长尾市场”,而“空巢青年”群体规模的扩大化能够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收益,他们应该受到企业的关注。
最后,在长尾理论的指导下为发展“空巢青年”消费经济提出了延伸长尾、加宽长尾、旋转长尾策略。
【期刊名称】《青少年研究与实践》【年(卷),期】2019(034)001【总页数】6页(P99-104)【关键词】长尾理论;空巢青年;消费行为【作者】岳喜优【作者单位】[1]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713.55近年来,继“北漂”“沪漂”“蚁族”之后,“空巢青年”成为社会流行的热词,频繁见诸新闻,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引发众多的谈论与争议。
基于思维惯性,说起“空巢青年”,多数人很快会联想到“空巢老人”,“空巢青年”虽为时下关注的热点,但相关的深度研究与解读却不是很多。
一般而言,“空巢青年”是指年龄在20岁以上,35岁以下,受教育程度较高和拥有较为体面的工作,背井离乡在大城市打拼的独居年轻人。
2016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0名网友调查的数据显示,超过6成的受访者身边有较多的“空巢青年”。
淘宝网在2017年发布的《中国“空巢青年”图鉴》显示,我国“空巢青年”的规模已超过5000万,主要分布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与一些经济发达的区域中心城市,其中男性“空巢青年”的比例达到了64%,几乎是女性的两倍,超过6成的“空巢青年”是90后。
根据相关新闻报道与已有调查来看[1-3],“空巢青年”具有一些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绝大部分拥有本科以上学历,或者有海外留学经历,往往能够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为了实现理想抱负,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而到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打拼;二是独立意识较强,“空巢青年”主要以“80后”“90后”为主,有自己的主见与理想追求;三是竞争意识较强,希望到大城市打拼奋斗的“空巢青年”大都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不愿留在老家或者小城市“得过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