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音乐活动五只猴子教案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8.61 KB
- 文档页数:4
《五只猴子来表演》幼儿园中班
活动设计(总2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五只猴子来表演》幼儿园中班活动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五只猴子来表演》幼儿园中班活动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活动目标:
1、能够按照猴子的某一特征(如高矮、胖瘦等)进行排序。
2、能够用语言表达序列的变化。
活动准备:
1、每人5只不同特征的'猴子(如个子高矮、胖瘦、尾巴长短等)。
2、录音磁带《猴子跳舞》
3、若干数字卡片
活动流程:猴子学跳舞猴子排队幼儿操作活动延伸
激发兴趣学习排序再次巩固交流讨论
活动过程:
一、猴子学跳舞
1、播放音乐,幼儿扮演“猴子”,跟着音乐一起学跳猴子舞。
2、请幼儿说说喜欢猴子的理由。
(如猴子机灵、会表演走钢丝、能骑自行车等。
)
3、再次播放音乐,请幼儿创编“猴子”的动作,能和着音乐节拍表演。
二、5只猴子来排队
1、听故事:
有5只猴子个子高矮、尾巴长短、帽子大小、身体胖瘦不一和服装颜色不同的猴子排好队来表演不同的节目,它们都想排在第一,怎么办?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来排队,让每只猴子都做一次第一。
三、幼儿操作:
组织猴子有序排队,看看是不是每只猴子都能有一次排到第一的机会。
请幼儿尝试对各种不同的排队方法进行正确表述,如:按照个子高矮来排队,最高的猴子排在第一,后面一只比一只矮,最矮的一只猴子排在最后。
按这样的方法,最高的猴子是第一。
四、活动延伸:
幼儿三五成群,根据身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队。
幼儿园中班教学计划《五只猴子吃香蕉》中班教学计划《五只猴子吃香蕉》适合中班音乐主题教学活动,让孩子感受到歌曲的旋律变化,通过唱歌表达幽默和快乐的音乐情感,聆听序曲,掌握节奏,并以自然柔和的声音唱歌。
激发孩子们创作新歌词并根据原始歌词的结构唱歌。
过来看看幼儿园中的《五只猴子吃香蕉》课程计划。
活动目标:1.聆听序曲,掌握节奏,并以自然柔和的声音唱歌。
2.感受歌曲的旋律,并通过唱歌表达机智而快乐的音乐氛围。
3.激发幼儿创作新歌词并根据原始歌词的结构唱歌。
4.感知多媒体屏幕的动态并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香蕉树背景图五只小猴子图片音乐01003010教学过程:首先,练习声音《五只猴子吃香蕉》,初步感觉到节奏。
导入文字:“好朋友,唐老师!“中介语:刚才您礼貌地打招呼并吸引了一只小动物!猜谁是最爱的香蕉!其次,学会唱歌,感受歌曲内容的乐趣。
老师唱第一句,使孩子认真听。
问题:孩子们,您听说过有关猴子的有趣事情吗?“2.回忆歌词的第一段,并尝试有节奏地唱歌。
(1)中介语:这五只猴子非常可爱。
他们爬到树上吃香蕉。
我们可以唱好歌。
(2)跟随伴奏,尝试以节奏唱第一段。
老师总结:小猴子心情很好,他们都吃香蕉。
当我快乐时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3.老师唱第二段,指导孩子听不同的情绪变化。
(1)中介语:树上的五只猴子现在怎么了?谁说的。
(2)跟随伴奏,注意情绪变化。
第三,以多种方式唱歌《你好》,感受两首音乐的不同情感。
1.完全听这首歌。
2.扮演角色,感受歌曲的不同情感。
3.手指游戏桌唱歌。
第四,唱歌游戏《五只猴子吃香蕉》,感受歌曲的完整性。
老师扮演大猴子,孩子们表演小猴子,唱歌并离开活动室。
小百科全书:猴子。
它是灵长类动物的三种物种的成员。
灵长类动物是动物界的种群。
猴子通常大脑发达,眼睑朝前,痰液间隙狭窄,手脚的脚趾分开,拇指灵活,大多数可以与其他原始猴子结合。
和猿猴亚目。
五只猴子故事表演教案设计教案设计,以五只猴子故事表演。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并理解猴子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学生能够理解并表达猴子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2. 学生能够通过表演展现猴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
1. 学生在表演中如何准确地表达猴子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2. 学生在表演中如何真实地展现猴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
1. 准备猴子故事的故事书或故事片段。
2. 准备五只猴子的服装和道具。
3. 分组准备学生表演的场地和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猴子故事的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猴子故事(15分钟)。
教师向学生讲解猴子故事的情节和主题,让学生理解故事的内涵。
3. 分组表演(30分钟)。
将学生分成五组,每组扮演一只猴子,分别表演猴子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
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对白和动作,展现猴子的形象和情感。
4. 表演展示(20分钟)。
每组学生轮流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评价。
5. 总结(10分钟)。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表演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讨论如何改进和提高表演效果。
六、教学反思。
1.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 学生通过表演,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了猴子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3.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更自主地表达和展现故事中的情感和人物形象。
七、延伸拓展。
学生可以根据猴子故事的情节和主题,自行编写和表演相关的小品或短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对猴子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五只猴子》教学目标1.让幼儿通过游戏方式认识音乐中的节奏感2.通过学习《五只猴子》这首儿歌,让幼儿了解简单的旋律3.让幼儿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和活力教学准备1.具有节奏感的音乐软件或设备2.教师制作的《五只猴子》手绘板书3.五个大泡泡气球教学过程1.引入首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音乐。
引导幼儿通过简单的游戏,激发幼儿探索音乐的欲望和动力。
游戏内容如下:•音乐启动后,让幼儿随着音乐的节拍,做各种动作,如跳、拍手、拍大腿等。
•音乐停止后,让幼儿快速坐下,停止动作。
•不断重复以上步骤,直到幼儿们非常熟悉并感受到音乐的节奏感。
2.学习儿歌《五只猴子》让幼儿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来学习本节的重点—儿歌《五只猴子》。
通过手绘板书和教师的演唱,引导幼儿了解儿歌的节奏和唱调。
应该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应该先把整首歌的曲调唱几遍,让幼儿迅速适应,并可以达到跟着唱的效果。
2.教师应该先唱一个词,幼儿们跟着唱;再唱一段,幼儿们跟着重复;最后让幼儿们一起唱。
3.分别教唱最容易掌握的两句:五只猴子、一直爬树枝。
3.拓展教学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进行以下的拓展教学:•通过观察一颗响起的铃铛,让幼儿睁眼猜测铃铛响的持续时间,然后闭眼再试一次,通过这样的游戏来加深幼儿对节奏和音乐的理解。
•将幼儿分为五组,每一组扮演一只猴子,通过模仿猴子的姿势和动作来更好的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和活力。
•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学习和区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连音及其对应的节奏时值。
4.收尾最后,教师可以放一首慢节奏的音乐,让幼儿跟着音乐自由舞动,释放他们的精力和情感。
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中,我会时刻观察幼儿的学习状态,是否理解课程重点;同时,通过不断引导,让幼儿更好地体验到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愉悦感。
在教学后期,我会采用提问和让幼儿表演的方式来评价和检验幼儿的学习成果。
总结音乐教学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次针对《五只猴子》的音乐教达到了启发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的目的,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让幼儿们更加理解和体验音乐的魅力,同时增强幼儿园老师的音乐教育能力。
音乐律动游戏五只小猴教案引言。
音乐律动游戏是一种结合音乐和动作的活动,可以帮助儿童提高音乐感知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只小猴是一个经典的儿童歌曲,通过这首歌曲和相关的游戏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本文将介绍一套以五只小猴为主题的音乐律动游戏教案,帮助老师和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
第一节,认识五只小猴。
在开始游戏之前,首先要让孩子们认识五只小猴这首歌曲。
可以播放这首歌曲的音频或视频,让孩子们听一听,了解一下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可以通过唱歌、跟唱和手势等方式,让孩子们对这首歌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第二节,学习歌曲的动作。
接下来,可以教孩子们学习歌曲的相关动作。
比如,可以让他们模仿五只小猴在树上跳跃的动作,或者模仿五只小猴摘水果的动作。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歌曲的内容,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动作协调能力。
第三节,音乐律动游戏。
在孩子们熟悉了歌曲和相关动作之后,可以进行音乐律动游戏的环节。
可以准备一些简单的乐器,比如小鼓、小铃铛等,让孩子们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一些简单的舞蹈和动作。
可以根据歌曲的节奏和内容,设计一些相应的游戏规则,比如模仿五只小猴摘水果的动作、跳跃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第四节,团队合作游戏。
除了个人动作的练习,也可以设计一些团队合作的游戏环节。
比如,可以让孩子们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只小猴,然后进行一些团队合作的游戏,比如传球、接力赛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团队凝聚力。
第五节,总结和反思。
在音乐律动游戏结束之后,可以进行一些总结和反思的环节。
可以让孩子们分享自己在游戏中的体会和收获,同时也可以给予一些肯定和鼓励。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结语。
音乐律动游戏五只小猴教案是一套既有趣又实用的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孩子们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中班音乐活动五只猴子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跟着节奏唱出《五只猴子》中的歌曲。
2.学生能够通过游戏的方式拓展自己的音乐能力和协调性。
3.学生能够运用已学习的音乐知识进行自我表达。
二、教学准备1.五只猴子歌曲2.班级中至少五个大型卡纸猴子3.音乐播放设备4.指挥棒5.五个备用玩具乐器(如小鼓、铃铛等)三、教学流程第一步:引入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歌曲《五只猴子》,并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节奏和旋律。
第二步:唱歌练习1.教师放上歌曲,示范唱一遍。
2.教师再唱一遍,让学生跟着节奏唱出歌曲。
3.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唱歌,直至掌握歌曲。
第三步:音乐游戏1.教师将班内的五个大型卡纸猴子摆放在教室的不同位置。
2.教师将五个备用乐器分别分配给五位学生。
3.教师以指挥棒为信号,一边拍打指挥棒,一边带领学生跟随音乐进行游戏。
4.游戏规则如下:教师带领学生分成五组,每组学生分别选择一只猴子,并向猴子表演自己所持乐器的特点;当指挥棒音乐停止,每组学生要快速找到并抱起自己所选的猴子,如果抱不到继续表演乐器,抱到猴子后学生要唱出歌曲一段。
第四步:集体表演1.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带着乐器分为五组,每组分别拿起一只猴子。
2.教师以指挥棒为信号,指挥学生开始演奏乐器并唱出歌曲。
3.教师在课堂上边带领、边指导,确保整个演出效果达到最赞。
四、反思本节课以五只猴子歌曲作为教学主体,通过游戏的方式将课程主题带给了学生。
游戏环节增加了乐趣,也增加了音乐教学的可行性。
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歌曲的基本节奏。
在游戏环节中,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和活跃,这也降低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紧张感。
在提前准备时,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
由于玩具乐器的数量不足,游戏环节中耗时耗力,不如带足乐器。
所以,为此教师要注意提前备课,确保材料齐备。
总的来说,本节课很成功。
学生们积极参与,乐在其中。
通过这种方式学习音乐也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歌曲的词语和旋律,同时加深了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幼儿园中班音乐歌唱教案《五只猴子》含反思1. 教学目标1.了解歌曲《五只猴子》的背景故事;2.熟练掌握歌曲的歌词和旋律;3.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4.开发幼儿的音乐潜力,培养音乐兴趣和欣赏能力。
2. 教学内容2.1 歌曲介绍《五只猴子》是一首经典的儿歌,此歌取材于英美流行儿歌,歌曲节奏轻快,节奏美妙,易于记忆。
歌曲中主要描绘了五只猴子的趣事,引导幼儿积极向上的自我表达和团队合作精神。
2.2 歌曲演唱1.教授歌曲的歌词和旋律,采用分步骤、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幼儿逐步掌握歌曲;2.合唱演唱,引导幼儿认真听歌、学歌,在音乐表现过程中,注重幼儿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3.采取“老师-幼儿”、“幼儿-幼儿”轮流表演的方式,使幼儿感受音乐表现的喜悦。
3. 教学准备1.音乐播放设备;2.《五只猴子》的CD、音乐书籍等教具;3.教学课件。
4. 教学流程4.1 热身边走路,边出声,唱出“一二三四五”,重点是“五”这个音,让幼儿有一定的集中注意力的感觉。
4.2 介绍歌曲1.引导幼儿想象自己在热带雨林中,欣赏猴子的趣事;2.讲述歌曲的歌词内容和旋律韵律,耐心地与幼儿互动交流。
4.3 歌曲演唱1.教学员带领学生一起唱前两句歌词和旋律;2.鼓励幼儿自己尝试,提醒他们注意节奏和音高;3.教学员逐句带领学生学习歌词和旋律,并进行反复练习;4.教学员示范集体合唱,或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和表现的能力。
4.4 总结反思1.教学员和幼儿一起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幼儿自由发表感受和困惑;2.教学员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幼儿的表现等进行总结分析和反思;3.鼓励幼儿自我评估,肯定他们在音乐学习中所取得的进步。
5.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比较清晰,幼儿的表现也较为积极。
不过,在发放教学材料和准备教学设备方面还需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有的幼儿在等待的过程中出现了过度的活动行为。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更加注重细节的把控,精益求精,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够有所进步。
幼儿园中班奥尔夫《五只猴子》
1 - 音乐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童谣《五只猴子》,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一起创编肢体动作。
2.通过音乐进行停止的游戏,学习相对应的英语童谣《Five little monkeys》。
活动准备:猴子的图片,PPT,童谣《五只猴子》。
活动过程:
1. 教师教唱歌曲,并与幼儿一起创编童谣的动作。
2. 幼儿扮演猴子,配合童谣模仿走、跳、跑的动作。
(1)教师:Do you know what is this?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Five monkeys. Do you want to know the story of five monkeys? 你想知道关于这五只猴子的故事吗?OK here is a rhyme for you, listen carefully. 好,这里有一首童谣请你仔细听。
(2)教师边说边做动作,然后让幼儿跟随教师一起做。
(3)请五名幼儿上来表演,其余幼儿跟随教师念英文童谣。
教师在地上放一个垫子,幼儿开始在垫子上跳。
当童谣念到,One fell off and bumped his head时,一名幼儿假装
摔倒在地上,摸着头哭泣。
当念到Mama called the doctor
的时候,请扮演医生的幼儿跟随教师念:"No more little
monkey jumping on the bed."(说的时候指着受伤的小猴子并摇摇头)(4)分组反复进行游戏。
五只猴子荡秋千的教案教案标题:五只猴子荡秋千的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的方式,学会描述和表达猴子荡秋千的动作。
2. 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以及动手动脑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1. 学会描述和表达猴子荡秋千的动作。
2. 培养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插图或实物模型,展示猴子荡秋千的动作。
2. 动词和形容词的词卡,如荡、高兴、快乐等。
3. 音乐播放设备和与主题相关的音乐。
4. 笔记本和铅笔。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 引入主题,让学生观看插图或展示实物模型,激发学生对于猴子荡秋千的兴趣。
2. 带领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询问学生对于猴子荡秋千的认识和想法。
观察和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观察插图或实物模型,并引导他们观察猴子荡秋千的不同动作。
2. 提问学生,引导他们描述猴子荡秋千的动作特征。
3. 教师记录学生的观察和描述,展示给全班。
模仿和练习(20分钟)1. 教师发放动词和形容词的词卡,让学生阅读并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2. 播放与主题相关的音乐,让学生模仿猴子荡秋千的动作,同时使用词卡中的词语进行表达。
3.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模仿练习,互相观察和帮助。
创作和展示(20分钟)1.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创作一个小短剧,描述五只猴子荡秋千的故事情节。
2. 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可以使用肢体语言、语言表达和音乐表演等方式。
3. 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展示,并进行点评和反馈。
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学生自主写下教学中的重点和感悟。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自由创作一个与荡秋千有关的手工艺品,如用纸杯制作秋千模型等。
2. 学生可以编写一首与猴子荡秋千相关的歌词,并进行演唱。
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案,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模仿、创作和展示的方式,全面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同时,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中班音乐教案】中班音乐:五只猴子吃香蕉教案:中班音乐——五只猴子吃香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音乐教材,章节为《动物party》。
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歌曲《五只猴子吃香蕉》展开,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了解猴子吃香蕉的情景,感受音乐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五只猴子吃香蕉》的歌词及旋律;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熟练地演唱歌曲《五只猴子吃香蕉》。
难点:歌曲中节奏的变化和音高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黑板、多媒体设备学具:乐谱、歌词卡片、猴子手偶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猴子手偶,引导学生模仿猴子的动作,引起学生对猴子的兴趣。
2. 歌曲学习:(1)教师播放歌曲《五只猴子吃香蕉》,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2)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音高的把握;(3)分组进行歌曲演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歌词讲解:(1)教师出示歌词卡片,让学生跟读歌词;(2)教师解释歌词中的含义,让学生理解猴子吃香蕉的情景;(3)引导学生进行歌词接龙游戏,巩固歌词记忆。
4. 歌曲练习:(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歌曲练习,注意节奏的变化和音高的把握;(2)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3)全班同学进行演唱,教师点评并指导。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歌曲《五只猴子吃香蕉》。
六、板书设计黑板上书写歌曲《五只猴子吃香蕉》的歌词,并在旁边标注重点音高和节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回家后,为家人演唱歌曲《五只猴子吃香蕉》。
2. 答案: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五只猴子吃香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在本节课中,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但在歌曲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节奏的变化和音高的把握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023年中班音乐猴子学样教案2023年中班音乐猴子学样教案1【活动目标】1、学唱《顽皮的猴子》,体验并初步学习表现歌曲的诙谐和幽默。
2、在倾听和动作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逐步学唱歌曲。
3、有初步的安全意识,懂得不能在床上乱跳。
4、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图片两张,猴子头饰三个,创口贴若干。
【活动过程】一、激发兴趣,熟悉歌词。
(1)出示图片①,通过观察了解图片内容。
(2)教师边示范教具,边范唱歌曲前三段内容,帮助幼儿熟悉歌词。
二、学唱歌曲:(1)边玩手指游戏边唱歌。
(2)运用声势教学鼓励幼儿积极投入活动。
(3)请三名幼儿扮演猴子表演游戏,全体幼儿伴唱。
(4)全体幼儿玩“三只猴子”游戏。
(5)出示图片②,教师演唱歌曲第四段,并提问,他们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向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三、教师小结:在床上跳很危险,我们幼儿园的蹦蹦床又大又漂亮,那里比较安全……在自然的气氛中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
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2023年中班音乐猴子学样教案2【设计思路】1、活动素材分析:音乐活动《猴子学样》中的乐曲选用的是一首恰恰舞曲,这首舞曲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让人听了又一种忍不住想动起来的感觉。
同时,我选择了幼儿熟悉与喜爱的“猴子”形象作为音乐游戏的“主角”,赢得幼儿喜爱的同时又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和创造。
2、幼儿经验分析我班幼儿很喜欢音乐活动,在肢体动作的表达表现上有一些经验的积累。
日常的音乐活动中,他们在模拟动物形态的同时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创造,并且喜欢表现。
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教案:歌唱《五只猴子》教案附教学反思(三篇)教学资料参考范本目录: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教案:歌唱《五只猴子》教案附教学反思一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教案:毛毛虫和蝴蝶教案附教学反思二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教案: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教案附教学反思三- 1 -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教案:歌唱《五只猴子》教案附教学反思一中班音乐活动歌唱《五只猴子》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通过观察图谱能理解记住歌词,学习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初步感受表现两段歌曲的情绪变化,感知歌曲中数量的递增递减,体验游戏化歌唱活动的乐趣,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音乐活动课,快来看看歌唱《五只猴子》教案吧。
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图谱能理解记住歌词,学习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初步感受表现两段歌曲的情绪变化。
2.感知歌曲中数量的递增递减,体验游戏化歌唱活动的乐趣。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五只形态不同猴子的图片,森林背景的挂图等。
活动过程:一、运用图谱进行范唱,引导幼儿欣赏,理解歌曲内容。
1.教师边出示图谱边范唱,并通过提问引导幼儿理解记住歌词。
师:歌曲里唱了几只猴子?(五只)师:猴子们在做什么?(爬到树上吃香蕉)师:猴子是怎么怎么爬树的??(一只一只来的)2.结合图谱,再次引导幼儿欣赏歌曲,感知歌曲中5 以内数量的递增递减。
师:树上的猴子又发生什么事情了?师:猴子又是怎么掉下去的?? (一只一只掉下去的)2 / 2。
中班音乐歌唱教案及教学反思《五只猴子》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五只猴子》这首歌曲,培养幼儿的音乐感觉和节奏感。
2.培养幼儿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文化素养。
3.通过学唱歌曲,训练幼儿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名称《五只猴子》2. 教学过程2.1 歌曲导入(5分钟)老师演唱《五只猴子》这首歌曲,让幼儿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感。
2.2 歌曲训练(15分钟)1.让幼儿跟着老师学唱《五只猴子》。
2.对于一些比较生僻的字词,老师可以适当解释,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
3.强化幼儿对“头、肚、脚”的认知,让幼儿能够唱出歌曲的节奏。
2.3 整合练唱和舞蹈动作(10分钟)1.将歌曲和舞蹈动作整合在一起,让幼儿跟着老师一起唱歌、做动作。
2.老师可以给幼儿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如手势、转圈等等),让幼儿在唱歌的同时能够动起来,提高课堂气氛。
2.4 教学总结(5分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引导幼儿对歌曲的印象。
三、教学反思本次教学的主要难点是如何让幼儿能够抓住歌曲的节奏,唱出正确的旋律。
为了培养幼儿的音乐感觉和节奏感,我特意采用了逐句练唱的方式,并让幼儿用手指着拍子。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幼儿还是比较容易跟不上,特别是在唱歌跟同时配合舞蹈动作时。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大了手势的频率,以加深幼儿的印象,并适当放慢了节奏,使得幼儿易于跟上。
此外,我在本次教学中也意识到了语言的重要性。
在教学《五只猴子》这首歌曲时,我注意到有些幼儿不理解歌词中的一些生僻字,因此我在解释字词的时候,我采用了简单易理解的语言。
这样不仅有利于幼儿理解歌曲内容,还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我认为这次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幼儿的参与感。
我采用了逐句练唱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幼儿一起唱歌、跳舞。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气氛,还可以增强幼儿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幼儿的参与感,进一步提高课堂互动的效果。
幼儿园中班教案《五只猴子吃香蕉》一、教学目标1.同学能够娴熟把握数字1—5的基本大小及次序。
2.同学能够通过角色扮演和互动活动,体验到共享与合作的紧要性。
3.同学能够理解并使用一些基本的形容词,如“大”“小”等来描述物品大小的差异。
4.同学能够全面进展语言本领,提高综合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同学能够娴熟把握数字1—5的基本大小及次序。
难点:同学能够理解并使用一些基本的形容词来描述物品大小的差异。
三、教学准备1.绘制五只猴子和香蕉的图片。
2.教具:绿色毡布,五只猴子面具和五个香蕉面具。
3.卡片:印有数字1—5和形容词大、小的卡片。
四、教学过程1. 通过呈现五只猴子和五个香蕉的图片,让同学了解角色扮演活动的主题。
2. 老师与同学一同玩“数出来猜猜看”游戏,用卡片游戏来孵化数值1—5,并渐渐引导同学识别出每个数值的大小。
3. 使用绿色毡布来模拟森林场景。
运用音乐和身体语言,活跃气氛,引导同学进入游戏角色。
让五只猴子和五个香蕉面具轮番穿戴在同学头上。
4. 老师以“一只猴子背着一根香蕉,走路走了一段路,其他四只猴子看到了,怎么办呢?”为情境,引领同学自由互动,运用已学学问,判定猴子和香蕉的数量。
并叙述或请同学表达出猴子和香蕉的大小关系。
5. 仿照上课情境,连续以“一只大猴子背着一根大香蕉,走路走了一段路,其他四只猴子看到了,怎么办呢?”为情境。
引导同学叙述或表达出猴子和香蕉的大小关系。
6. 同学们依据规定进行角色互动和共享游戏。
老师通过引导问题和整体回顾,让同学体悟共享和合作的意义和价值。
7.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验情况,并引导同学对表现较好的同伴予以激励和认可。
五、教学反思1.本次求精部分老师用了语音加速朗读数字,声音较伤嗓,可以尝试用其他语音工具进行数字播报,让老师能够更轻松地引领课堂。
2.老师在授课前应当对音乐做足充分准备,保障课堂效果。
3.长度适中的游戏方式可以让同学更加自动地参加互动游戏角色扮演,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小班音乐活动教案《五只猴子》活动名称: 五只猴子活动目标:1. 发展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2. 通过音乐活动增强儿童的集体合作能力。
3. 帮助儿童认识动物和数字的概念。
活动准备:1. CD或音乐播放设备,播放《五只猴子》音乐。
2. 图标或图片展示五只猴子。
活动步骤:1. 热身: 让孩子们跟着音乐舞动身体,按照指令做一系列的动作,例如:拍手、跳跃、转圈等。
2. 引入活动: 展示五只猴子的图标或图片,询问孩子们是否认识这五只猴子,鼓励他们说出猴子的名字。
3. 听音乐: 播放《五只猴子》音乐,让孩子们欣赏音乐并跟随音乐节奏摆动身体。
4. 手势表演: 指导孩子们跟随音乐的节奏做手势表演,可以模仿猴子的动作,例如:握拳向前伸展、轻拍手等。
5. 人声表演: 分成五组,每组代表一只猴子,引导孩子们跟随音乐节奏做相应的动作和声音表演,例如:慢慢跳、高声叫等。
6. 创意表演: 鼓励孩子们自由发挥,利用音乐和手势创造属于自己的表演,例如:两只手模仿猴子的动作、用声音模仿猴子的叫声等。
7. 结束活动: 活动结束时,鼓励孩子们回顾活动,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活动延伸:1. 制作猴子面具: 用纸板或手工纸制作猴子面具,让孩子们戴上面具表演猴子动作。
2. 通过制作简易乐器,如铃铛或简易鼓等,让孩子们参与音乐演奏。
3. 利用《五只猴子》的音乐和故事情节,进行语言表达和想象力发展的活动。
例如,请孩子们画出他们想象中的身体部位,讲述故事。
4. 辅助教材: 提供与猴子相关的图片、玩偶或图书,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猴子。
注意事项:1. 活动中,老师应该积极鼓励孩子参与,并给予肯定和赞扬,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2. 活动需要额外的空间,确保活动安全。
3. 活动的难度和要求应该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能力进行适当调整。
让中班宝宝更爱音乐——跟五只猴子学唱跳教案。
然而,很多幼儿教师在教授音乐时,往往会遇到一个问题:宝宝们不太感兴趣,甚至会有些抗拒。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个人认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方法不当造成的。
如果能通过一些创新的方式,让音乐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相信宝宝们会更愿意学习唱歌、跳舞等技能。
今天我想向大家分享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五只猴子》这个经典童谣的歌曲和舞蹈,来让宝宝们更加爱音乐。
一、关于《五只猴子》先介绍一下这首经典童谣吧。
《五只猴子》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儿童歌曲,歌词简单易懂,旋律优美动听,让人听起来非常舒服。
此外,这首歌曲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通过歌词和曲调来让宝宝学习唱歌和跳舞。
二、跟五只猴子一起学唱跳有了这个背景,接下来就可以介绍一下我们的音乐教学内容了。
这个教案是为中班宝宝设计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快乐地学习音乐和舞蹈技巧。
1.歌曲学唱我们要让宝宝们熟悉这首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老师可以先单独唱几遍,引导宝宝听一听,看一看歌词中的内容。
接着,可以让宝宝们用口型跟着老师一起唱,慢慢地将这首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熟记下来。
2.舞蹈学跳接下来,就是最有趣的部分了,我们要教宝宝们跳舞啦!为了避免宝宝们的学习产生疲劳,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小游戏的形式来增添趣味性。
1)拍拍手舞蹈中有一段是要求宝宝拍拍手。
老师可以让宝宝们尝试着自己拍拍手,或者让两个宝宝一起来拍拍手,相互竞赛看谁拍得最响。
这样既能锻炼宝宝的协调能力,也能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
2)握拳跳在歌曲的另一段中,宝宝们需要握拳跳舞。
老师可以让宝宝们围成一个圈,手牵手一起学习。
如果宝宝们还感到有些害羞,我们可以让老师率先示范,并呼吁全体宝宝跟着一起做。
3)扭扭屁股还有一段歌词是“扭扭屁股”,这相信会引起宝宝们的极大兴趣。
老师们可以引导宝宝们模仿五只猴子的动作,先教授扭扭屁股的部分,然后再配上歌曲一起跳起来。
三、如何评价宝宝学习情况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够单纯地让宝宝学习而忽略了他们的良好表现。
中班音乐教案:五只猴子唱跳秀五只猴子唱跳秀教学目标:1.帮助儿童认识数字和颜色2.培养儿童的合作和表演能力3.提升儿童的音乐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唱歌和跳舞2.数字的认识教学准备:1.五只猩猩的玩偶2.五个水果颜色的气球3.《五只小猴子》的歌曲4.音乐播放器教学方法:1.暗示式教学方法2.游戏式教学方法3.合作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1.老师可以在教学前,让孩子们带来他们最喜欢的猴子玩偶,为教学创造温馨的氛围。
2.正式开始教学前,老师可以与孩子们一起唱《五只小猴子》这首歌曲,让孩子们熟悉这首歌曲。
3.老师可以将五只猩猩的玩偶拿出来,让孩子们逐个点名,学习数字认知。
4.接下来,老师可以用五个水果颜色的气球,让孩子们搭配各自的玩偶,学习颜色认知。
5.老师可以将五只小猴子的动作配合歌曲教给孩子们,让他们跟着歌曲跳舞。
6.老师可以让孩子们带着他们的猴子玩偶,一起表演一场五只猴子唱跳秀。
教学扩展:1.可以让孩子们自己编写歌词,唱其他有关颜色或数字的歌曲。
2.可以将猴子唱跳秀拓展成小组合作,让孩子们更好地发挥合作和表演能力。
3.可以让孩子们学习其他动物和颜色或数字相关的歌曲,在不断地学习中,发现音乐的美妙之处。
教学评估:1.通过游戏和表演,老师可以发现孩子们的数字和颜色认知是否提升。
2.通过孩子们的表演,老师可以评估孩子们的音乐鉴赏和表演能力。
3.老师可以和家长沟通,获取更全面和真实的教学反馈,为后续教学作出调整和改进。
总结:本教案通过游戏和表演的形式,帮助孩子们认识数字和颜色,提升他们的合作和表演能力,并且通过音乐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达到综合发展的目的。
中班音乐活动五只猴子教案反思
中班音乐活动五只猴子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感知八拍节奏,通过停止的游戏来
感受节奏的长短,理解童谣,根据童谣自由摆出肢体动作,自主
创立空间造型,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音乐活动课,快来看看
五只猴子教案吧。
</br></br>活动目标:
1.感知八拍节奏,通过停止的游戏来感受节奏的长短。
2.理解童谣,根据童谣自由摆出肢体动作,自主创立空间造型。
3.在音乐律动、表演游戏中感受快乐轻松的气氛,体验合作的乐
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猴子摔跤的教具卡片一张、猴子没有摔跤的教具卡片4张。
《五只猴子》音乐。
活动过程:
一、感知八拍节奏,自由进行肢体创立
师:你们看过猴子吗?猴子喜欢干什么?
(挠痒痒、吃桃子、吃香蕉、抓跳蚤、爬树、荡秋千、倒挂、荡来荡去等)
师:有一群可爱的小猴,他们喜欢玩一种游戏。
(八拍跳跃后停止并做出有趣的造型,延伸至两人、多人合作摆出造型,大胆运用身体前、后、左、右、上、下空间自由进行肢体创立)
二、感知说白节奏,自主创立空间造型
1.欣赏童谣,理解童谣内容(分段讲解童谣,帮助理解)
2.分组扮演,感知说白节奏(围半圆,练习说白,感知节奏)
3.扮演游戏,创设空间造型
幼儿围成一个半圆(说白节奏中的床)五个幼儿站在半圆中并扮演猴子,当说白节奏念起时,其中一只"猴子"停止跳跃,并做一个有趣的造型,游戏反复进行至说白节奏结束。
三、声音节奏游戏:感知声音变化,进行节奏视奏
将猴子教具卡依次排放,没有摔跤的猴子教具卡片用拍手或其他身体小乐器表示,慢慢加入摔跤猴子的教具卡片,(摔跤的教具卡片可以任意交【中班音乐教案/zhongban/yinyue/】换位置)观察卡片中画有受伤猴子的教具卡,要发出与其他猴子教具卡不同的声音,进行节奏视奏。
四、《再见歌》,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五只猴子》是根据外国乐曲创编的一首幼儿歌曲。
中班孩子的思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在动作模仿情景中学习。
因此,此活动设计了小猴爬树摘香蕉和从树上掉下来的游戏情节,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的旋律。
感知活动的节奏是本活动的重点,此活
动始终让孩子在愉快、轻松、自由的游戏中自娱自乐,在玩中学,学中玩,玩中获发展。
首先我用故事导入,吸引幼儿兴趣,中间
用了手指游戏的方式学唱歌曲,在最后我让孩子模仿猴子游戏,
有可能孩子的经验不多,所以一些动作还是模仿老师的。
但是爱
模仿的孩子很快配合音乐的节拍做出相应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