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第二十页,共54页。
控制发酵(fā jiào)的条件
• 专性需氧菌,控制环境条件可 改变代谢(dàixiè)途径和产物。
第二十一页,共54页。
控制(kòngzhì)细胞渗透性
•生物素、油酸和表面 (biǎomiàn)活性剂,引起细胞 膜的脂肪酸成分的改变。 •青霉素: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由于细胞面内外的渗透压而泄 露出来。
• 这些方法成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使用选 育成的氨基酸生物合成高能力的菌株。
第十页,共54页。
菌株的育种(yù zhǒng)
• 从自然界中筛选有产酸能力的菌株,并建立其培养条件. • 在确立突变技术和阐明氨基酸生物合成系统调节机制的基
础上发展为营养缺陷变异株、抗药性菌株的育种。 • 随着重组DNA技术的发展,接合、转导、转染、细胞融合等
手段首先用于体内基因(jīyīn)重组,是早期用基因(jīyīn)重组 方法构建生产菌株的尝试。 • 随着载体、受体系统的构建及体外基因(jīyīn)重组技术的 日益完善,氨基酸生物工程菌的构建有了长足的发展。 • 苏氨酸等的生产菌株被成功地构建并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第十一页,共54页。
2.1 用野生(yěshēng)株的方法
• 流加方式:根据菌体生长、pH变 化、糖耗情况和发酵阶段等因素决 定。
第三十四页,共54页。
• 控制: • (1)菌体生长或耗糖慢时,少量多次流加尿素,避
免pH过高 • (2)菌体生长或耗糖过快时,流加尿素可多些,以
抑制菌体生长。 • (3)发酵(fā jiào)后期,残糖少,接近放罐时,少
加或不加尿素,以免造成氨基酸提取困难。 • (4)氨水对pH影响大,应采取连续流加。
• 1.食品工业: • 强化食品(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于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