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诊疗
- 格式:pptx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34
一例“双心疾病”的真实案例作者:刘园园来源:《心理与健康》2018年第05期在门诊中我常常遇到这样的患者,初诊时的主诉大多不是情绪问题,而是躯体问题,比如感到没力气、提不起劲、睡眠差、胸闷心慌、疼痛等。
患者很少提及自己心情不好、不开心、紧张、恐惧等。
经过检查后,未发现任何躯体疾病,或是病情较轻,与感受不相符合。
这些患者在就诊于精神科前已去过相关科室诊治,最后至精神科仔细问诊后,发现是情绪问题。
我们从一个真实的案例说起:49岁的王先生最近半年总觉得小腿酸痛无力,单侧手心出汗伴随心悸,早搏感,明显心中不适,偶伴有后背部疼痛,发病时血压升高且波动较大,手抖,睡眠不好。
两周前一次突然发作的心悸、气短、濒死感吓坏了他,去医院检查也没什么事。
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来到胸科医院的双心门诊找到我。
患者这样向我描述心悸时的感受:◎心悸往往突然出现,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可以突然消失,但是往往反复出现,出现时常伴有烦躁、气急或害怕。
◎患者在发病时做心电图检查,发现窦性心动过速,或心脏搏动次数正常,但是搏动强而有力,或发现数目不等的室性或房性早搏动等。
◎自己对早搏很是敏感,每一个早搏出现时自己都能感知到,并且感到很难受,认为自己会“心脏停跳”。
◎心悸症状一般与活动无关,甚至在适当活动时心悸反而会改善。
曾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这种心悸,效果很差。
很明显,王先生的主观感觉和客观检查不相符,他过分夸大了自己的感受和存在的风险,在排除其他躯体疾病之后要充分考虑心理原因引起的躯体障碍,并对此进行鉴别诊断。
尤其是主诉心脏不适,在心血管内科专科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应考虑心理因素,并使用相关量表的筛查。
患者量表评估:PHQ-9评分17分 GAD-7评分14分。
在反复耐心询问下,他说到自己的生活状态:从事金融相关工作,工作压力大,单身20余年,独自带女儿,大事小事都要操心,无人分担,所有压力都自己扛。
内心好强,不想被人看出自己的困难,长时间的压力导致焦虑情绪。
双心医学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渐为人所知,在心血管科就诊的患者同时合并精神心理问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情况。
精神心理问题可以引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同样会导致精神心理问题的出现,精神心理问题也可能以心血管的躯症状为表现形式。
因此形成了心血管与心理医学交叉并综合形成的一门学科------双心医学,而具有类似与不良情绪与心境相关的心血管躯体症状,伴有或不伴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情况则被归为“双心疾病”的范畴。
心血管疾病与心理疾病之间的相关性日益得到研究者重视,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明了二者之间的临床表现及发病风险之间的密切联系。
Taylor J等[1]研究显示:抑郁症、社会孤立和情绪异常这三大心理社会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提示:2009年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超过1亿人,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而其中80%以上的心理精神疾病患者未被合理诊疗[2]。
Nicholson A[3]等对共计涉及146538 名参与者的54 项观察性研究进行meta分析后发现,抑郁是冠心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Roest AM等[4]经过对249846 名患者平均随访11.2 年的meta分析发现,焦虑是冠心病独立的危险因素。
虽然,研究者对于精神心理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共同发病途径展开了深入研究,涉及炎症学说、神经营养因子学说、基因多态性学说等[5],但是,心理心脏病学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
国际心身医学会曾宣告:“世界心身医学应向中医学寻找智慧”。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其博大精深的宝库中蕴涵着悠久的“双心理论”。
早在《内经》中就认识到“心主神明”、“心主血脉”——心的两项重要生理功能,同时将这两个生理功能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
“心主神明”指心不仅具有统帅脏腑、形体、官窍生理活动的功能,而且具有统帅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双心医学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渐为人所知,在心血管科就诊的患者同时合并精神心理问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情况。
精神心理问题可以引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同样会导致精神心理问题的出现,精神心理问题也可能以心血管的躯症状为表现形式。
因此形成了心血管与心理医学交叉并综合形成的一门学科------双心医学,而具有类似与不良情绪与心境相关的心血管躯体症状,伴有或不伴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情况则被归为“双心疾病”的范畴。
心血管疾病与心理疾病之间的相关性日益得到研究者重视,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明了二者之间的临床表现及发病风险之间的密切联系。
Taylor J等[1]研究显示:抑郁症、社会孤立和情绪异常这三大心理社会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提示:2009年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超过1亿人,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而其中80%以上的心理精神疾病患者未被合理诊疗[2]。
Nicholson A[3]等对共计涉及146538 名参与者的54 项观察性研究进行meta分析后发现,抑郁是冠心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Roest AM等[4]经过对249846 名患者平均随访11.2 年的meta分析发现,焦虑是冠心病独立的危险因素。
虽然,研究者对于精神心理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共同发病途径展开了深入研究,涉及炎症学说、神经营养因子学说、基因多态性学说等[5],但是,心理心脏病学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
国际心身医学会曾宣告:“世界心身医学应向中医学寻找智慧”。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其博大精深的宝库中蕴涵着悠久的“双心理论”。
早在《内经》中就认识到“心主神明”、“心主血脉”——心的两项重要生理功能,同时将这两个生理功能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
“心主神明”指心不仅具有统帅脏腑、形体、官窍生理活动的功能,而且具有统帅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双心医学”指医生看病不仅仅关注心血管有没有器质性的病,同时要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注意患者有没有焦虑、抑郁,包括焦虑的急性发作——惊恐,注意患者的睡眠情况。
我国从1995年开始执着探索并全力推动“双心医学模式”。
区别于国外精神心理科医生为主导的双心医学,更倾向于心脏病心理学。
倡导:
(1)对心内科全体医护人员进行全员的精神心理常识教育与培训;
(2)在心内科培养既懂心血管病专业知识,又经过专业精神心理进修学习的“双心医生”。
他们能在心内科解决大多数轻中度的常见心理问题;
(3)与精神心理专业医疗机构医生形成联络会诊与转诊合作制度。
王永霞教授治疗双心病的临证经验李玉瑶;张浩鹏【摘要】双心病是指心血管和心理方面的双重疾病,并通过治疗心理上的问题达到治疗心脏疾病.从中医上讲,双心病主要关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的失常.其病机主要在于肝失条达和脾失健运.双心病的治疗一方面在于从药物上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另一方面在于通过不同方法调节情绪,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王永霞教授从医数载,勤求古训,擅长治疗冠心病合并心理疾病者,其治疗方法主要为调肝健脾,通络化痰,重视标本同治,每每效果颇佳,其治疗经验值得推广和学习.【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8(016)006【总页数】3页(P83-85)【关键词】双心病;诊疗;临证经验;胸痹;郁证【作者】李玉瑶;张浩鹏【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脏神经官能症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大体上可以合称为双心病。
而两者分别称为“胸痹”和“郁证”。
西医上对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已经非常明确,而对于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病因病机等尚不明确,但它主要是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常为主要表现同时兼有神经官能症的其他表现[1]。
据WHO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心理上的情绪疾病如抑郁症等将成为继心血管疾病之后全球第二大类疾病[2],随之而来的是双心病将会大大增加社会的负担。
双心病的症状主要有胸闷、心慌、气短、口干欲饮水、烦躁、汗出、善太息、失眠多梦等。
单纯的运用西医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不能很好的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中西医结合可以实现整体调节,改善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王永霞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主任医师,从医二十余载,博采众方,临床上运用中医药治疗双心病经验丰富,疗效显著,笔者师从王教授,收益颇丰,现将其经验加以总结分析,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1.1 中医病因病机心为神之宅,神为心之用。
心血管疾病的“双心治疗”乐音,张建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 100043)杨大爷两年前因频繁的心绞痛住院做了冠脉造影,由于血管狭窄程度比较严重,在术中植入了2枚支架。
出院后,他按照医生的嘱咐规律吃药,戒烟限酒,却依然觉得胸口沉闷、透不过气,也不敢像以前一样买菜、做饭和锻炼身体,担心一活动支架“就跑了”。
渐渐的,杨大爷觉得气短、乏力感越来越重,浑身上下都不舒坦,性格也变了,容易受到惊吓、爱发脾气。
家人很担心,带杨大爷去了数次医院,心电图、心脏超声、胸片、头颅CT等检查做了几遍,均没有发现严重的问题;又复查了两次冠脉造影,证实原先植入的支架完全通畅,冠脉血管没有发生再狭窄、闭塞等情况。
但奇怪的是,杨大爷的不适感却一点也没减轻,反而觉得是因为放了支架才让自己变得这么难受,想把支架取出来才安心。
杨大爷真得了疑难杂症吗事实并非如此。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见类似的患者,曾经经历过严重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休克甚至猝死等危重状态,经过复苏、手术干预后成功得到了救治。
但是,他们在治疗后期依然会出现一系列多样性的症状表现,如无法解释的胸闷、心慌、躯体疼痛及各种描述不清的不适感,伴多虑、紧张、烦躁、敏感等情绪变化,甚至会同时出现失眠、多汗、厌食、尿频、腹泻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经过检查,并没有发现原有疾病加重或新发疾病的客观证据。
像这类与基础疾病特点不相符、不相关的躯体不适症候群,仅仅通过单纯的对症药物治疗,并不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
此时,有经验的心脏科医生会善意提醒患者与家属,可能需要转换一下诊疗思路,重点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心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当代的新型医疗理念,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性诊疗模式。
人是情绪丰富的个体,躯体疾病带来的痛苦感受,以及患病后对工作、家庭等生活上的影响,都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
有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发生率远高于一般人群;同时,存在心理疾病患者也会比一般人群更容易产生心血管疾病,或加重原有疾病的进展,产生不良后果。
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3重点内容为完善并提高我国双心医学诊治能力,加强早期识别、早期筛查、规范诊治、合理用药和及时转诊管理,提高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医疗服务能力。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双心学组组织专家查阅文献、开展研讨,基于《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1]和《双心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结合分级诊疗的卫生政策,制定了《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3λ一、双心门诊设置1.双心门诊组织架构双心门诊原则上由双心专业医师、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和护师组成,有条件的可以增加精神心理专科医师及康复师。
1.1.1双心专业医师资质要求:(1)具有心血管专业或全科医学专业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一定的心血管专科临床工作经验;(2)完成至少20学时的双心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并获得培训证书。
职责:(1)组织和管理双心门诊的日常工作;(2)接诊双心门诊患者,制定患者的评估计划和治疗计划,发起联络会诊、提交申请,推荐心理治疗师参与患者接诊;(3)为患者撰写诊疗档案;(4)制定随访计划;(5)组织并参与双心相关临床研究工作;(6)定期开展双心疾病健康科普和宣传教育工作。
1.1.2心理治疗师资质要求:(1)具有医学背景,并具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2)通过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实施的执业资格考试,并取得心理治疗执照。
职责:(1)协助双心专业医师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行为认知指导等治疗;(2)坚持保密原则,通过来访者及其家属获悉来访者心理问题的相关资料;⑶对来访者进行全面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人格发展、心理成长、智力、社会化及家庭、婚姻生活事件等,概括来访者的心理和生理测查结果;(4)对来访者作出心理诊断,制定相应的心理治疗计划,并指导来访者有效实施治疗计划;(5)对来访者进行心理咨询,从中发现其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并及时告知双心专业医师,尤其是来访者有自伤行为或者危及社会安全行为应立即采取必要措施,以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双心医学诊疗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疗效观察曹锐红【期刊名称】《山西医药杂志》【年(卷),期】2015(000)009【摘要】目的:观察双心医学诊疗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中的疗效。
方法采用《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筛查C H F患者,得分在38~42存在轻中度焦虑抑郁的70例患者入选,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2组均采用正规的抗心力衰竭治疗方案,治疗组再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1粒(0.5 mg/10 mg),早、中各1次,疗程3个月。
2组治疗前后均进行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评分、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评定、心脏超声检查、6 min步行试验(6MWT)及检测血浆B型脑钠肽(BNP)值。
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对照组为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治疗后心脏超声指标[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6MWD),BNP、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在心功能分级改善、6MWT距离的提高、BNP和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双心医学诊疗模式对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焦虑抑郁的患者可明显改善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cardiology treatment mode in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 ilure (CHF) complicated with anxiety‐depression.MethodsSeventy CHF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anxiety‐depression (scores between 38‐42)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 n=35) and the control group ( n=35)based on criteria of the Somatic Self‐rating Scale (SSS) classification .The regular anti heart failure treatment scheme was used in two groups ,but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combined with Flupentixol and melitracen tablets (0.5 mg/10 mg ) one tablet each time ,two times (morning and afternoon) a day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3 months .The score of SSS ,the examination of car‐diac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6‐min walk test (6MWT)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 in plasma were carried out and cardiac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wa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NYHA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Results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was 86% ,while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60% .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 P< 0.05 ) . E cho‐cardiographic indexes (LVEDD ,LVEF) ,6MWT ,BNP ,SSS scores were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P<0.05) in the two group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improved cardiac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 increased 6MWT distance and decreased BNP .SSS scor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psycho‐cardiology treatment mod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heart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 complicated with anxiety‐depression .【总页数】4页(P985-988)【作者】曹锐红【作者单位】215600 江苏省张家港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双心医学诊疗模式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疗效 [J], 毛慧子;田洪阳;陶贵周2.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开展“双心医学”治疗的效果观察 [J], 王丽红3.双心医学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合并焦虑及抑郁患者的效果研究 [J], 王瑾;陈云;杜艳芳;朱丹妮4.双心医学诊疗模式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疗效 [J], 毛慧子;田洪阳;陶贵周;5.双心医学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和焦虑障碍病人的管理作用 [J], 李志强;王春燕;严晓沁;傅咏华;蒋庆渊;胡春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