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食品出口的风险与防范——以云南野生菌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44.54 KB
- 文档页数:2
2024年云南野生菌市场分析报告1. 引言野生菌是指未经人工培植的菌类,由于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云南地处于我国的西南边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环境,因此也成为了中国重要的野生菌产地之一。
本报告旨在分析云南野生菌市场的发展现状、市场规模、市场竞争格局以及潜在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2. 云南野生菌市场的发展现状云南的山区地形和多样的气候条件为野生菌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目前,云南的野生菌种类繁多,包括松茸、牛肝菌、竹荪等。
云南的野生菌市场以其产品的品质和数量优势而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关注。
3. 市场规模据统计数据显示,云南野生菌市场的规模逐年扩大。
在过去的几年中,云南野生菌的年产量一直保持在1000吨以上,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
此外,云南的野生菌产品也出口到了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等。
4. 市场竞争格局当前,云南野生菌市场的竞争格局较为激烈。
主要竞争对手包括其他野生菌产地和人工培植的菌类产品。
云南野生菌的竞争优势在于其品种多样、原生态无污染等特点,但由于野生菌的采集受季节、气候等因素的限制,其稳定供应成为了市场上的一个短板。
5. 潜在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云南野生菌市场面临着一些潜在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云南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野生菌作为地方特色的产品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推广;另一方面,未经规范和监管的采集和交易活动可能导致野生菌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对云南野生菌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6. 结论云南野生菌市场作为中国重要的野生菌产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为了保证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应加强监管和规范,保护野生菌资源,并加强对野生菌质量和安全性的监测。
此外,积极开发国内外市场,提高云南野生菌的品牌知名度和附加值也是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
(总字数:xxx)。
云南野生食用菌出口贸易问题及对策作者:张晓钰来源:《中国经贸·下半月》2013年第07期摘要:笔者从事了多年野生食用菌出口贸易工作。
本文就当前云南野生食用菌面临的出口贸易问题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对外贸易;云南野生食用菌;出口问题;对策食用菌产业是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以野生食用菌为特色的云南食用菌产业,不仅带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还成为了出口创汇的主力军。
然而,近年来受世界经济的影响以及食用菌企业的骤增,出口贸易面临着许多问题,对整个产业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一、云南野生食用菌出口问题分析1.管理不善,农残问题频发。
农残问题首当其冲,这是阻碍国际市场开拓最大问题。
大多数农残都是内部控制不当和管理不善造成。
2.产品单一,市场集中。
首先,出口的野生食用菌的种类单一,在云南50多个可供出口的野生食用菌种类中,只有10多个种类出口,并且出口的收益大部分都来自牛肝菌和松茸。
其次,云南出口至各国的野生食用菌产品都是以粗加工的形式进行,主要的出口形式是原料的粗加工出口,分为速冻品、干制品和盐渍品。
据统计,近3年来云南80%以上的野生食用菌都销往日本和意大利。
3.肆意采摘,资源紧缺。
资源紧缺已经成为云南野生菌出口贸易的瓶颈,缺乏科学合理的采摘方法,云南野生食用菌资源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大问题。
4.外汇汇率波动,出口受阻。
目前,人民币升值外汇汇率波动较大,这是出口贸易问题之一,云南的出口企业也为此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5.流动资金不足,融资困难。
野生食用菌产业对资金的需求较为特殊,每年的5-10月是野生食用菌收购的旺季,对资金的使用都集中在这几个月,一个年出口在600万美元的企业,在这几个月需要支付的收购费用等可高达1000-3000万美元;另外,收汇期的延长,企业急需解决出口发货与外汇回收期之间的现金流问题。
银行对企业的贷款远远低于支出,出口的货款回收也慢,有的企业难以解决资金问题就将货物低价卖给代理出口商,给企业直接出口创汇造成了负面影响,从某种程度上也打击了出口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出口贸易。
云南野生食用菌出口贸易问题及对策摘要:笔者从事了多年野生食用菌出口贸易工作。
本文就当前云南野生食用菌面临的出口贸易问题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对外贸易;云南野生食用菌;出口问题;对策食用菌产业是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以野生食用菌为特色的云南食用菌产业,不仅带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还成为了出口创汇的主力军。
然而,近年来受世界经济的影响以及食用菌企业的骤增,出口贸易面临着许多问题,对整个产业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一、云南野生食用菌出口问题分析1.管理不善,农残问题频发。
农残问题首当其冲,这是阻碍国际市场开拓最大问题。
大多数农残都是内部控制不当和管理不善造成。
2.产品单一,市场集中。
首先,出口的野生食用菌的种类单一,在云南50多个可供出口的野生食用菌种类中,只有10多个种类出口,并且出口的收益大部分都来自牛肝菌和松茸。
其次,云南出口至各国的野生食用菌产品都是以粗加工的形式进行,主要的出口形式是原料的粗加工出口,分为速冻品、干制品和盐渍品。
据统计,近3年来云南80%以上的野生食用菌都销往日本和意大利。
3.肆意采摘,资源紧缺。
资源紧缺已经成为云南野生菌出口贸易的瓶颈,缺乏科学合理的采摘方法,云南野生食用菌资源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大问题。
4.外汇汇率波动,出口受阻。
目前,人民币升值外汇汇率波动较大,这是出口贸易问题之一,云南的出口企业也为此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5.流动资金不足,融资困难。
野生食用菌产业对资金的需求较为特殊,每年的5-10月是野生食用菌收购的旺季,对资金的使用都集中在这几个月,一个年出口在600万美元的企业,在这几个月需要支付的收购费用等可高达1000-3000万美元;另外,收汇期的延长,企业急需解决出口发货与外汇回收期之间的现金流问题。
银行对企业的贷款远远低于支出,出口的货款回收也慢,有的企业难以解决资金问题就将货物低价卖给代理出口商,给企业直接出口创汇造成了负面影响,从某种程度上也打击了出口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出口贸易。
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预防野生菌中毒有关事项的通告正文:----------------------------------------------------------------------------------------------------------------------------------------------------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预防野生菌中毒有关事项的通告夏季是云南各类野生菌生长的旺季,也是野生菌中毒事件的高发期。
为保障全省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防止广大群众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菌而造成中毒事件发生,现就预防野生菌中毒有关事项紧急通知如下。
一、我省有大量野生菌生长,有些菌类可以食用,而有些菌类是有毒的。
有毒野生菌之所以会引起中毒,是因为其中含有有毒物质(毒素),如:破坏人体肝脏和肾脏的毒肽;引起贫血的溶血素;导致幻觉(如幻视、幻听、狂歌乱舞等)的生物碱;引起呼吸衰竭的红菇素等。
由于误食有毒野生菌,这些毒素就会通过人体的消化系统进入血液系统,进而损害人体的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
二、家庭食用野生菌时要做到:不要采集或选购不认识的菌类,食用野生菌时不要多种混杂。
对自己熟悉并确定为无毒菌的,也不要混杂加工食用,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杂炒煮可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物质;烹制加工时一定要烧熟煮透;食用野生菌时尽量不要饮酒。
三、食用野生菌后短时间内,如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医疗机构要做好食物中毒应急救治的各项准备工作,在积极抢救中毒病人的同时,应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四、家庭食用野生菌中毒后,可采取以下措施:(一)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二)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
可大量饮用温开水或者稀盐水,然后用汤勺柄、筷子等物品刺激喉部进行催吐,尽快排出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减少有毒物质的吸收,防止病情加重,同时尽快前往医疗机构救治。
云南野生菌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作者:李秋璇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7年第02期摘要:云南野生菌资源丰富,相关产品的对外贸易也由来已久,虽然近几年云南野生菌产业外贸产值逐年增加,但是诸如农残、附加值低、市场过分集中等问题也在影响着野生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云南野生菌产业对外贸易进行研究,推而广之,希望对国内特色农产品如何打开国际市场,实行走出去的战略提供一定的助力。
关键词:云南野生菌出口贸易国际市场一、云南野生菌简介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等条件,使得云南野生菌资源异常丰富,其中,属于可食用范围内的达到二百多种,在国内市场,约七成的野生菌产品都是来自云南的。
而在国际市场上,常见的野生菌产品多为伴生植物产生的菌类,例如松茸、木耳、乳牛肝、牛肝菌、鸡油菌等等,其中在国际市场比较受欢迎,订购需求巨大的菌类为:白牛肝菌、松茸、块菌、羊肚菌、鸡油菌。
野生菌有益元素颇多,在食物方面,根据野生菌的食用特性以罐装和小包装的食物为主;有些野生菌也会被用作酒类产品、药物、化妆品、调味料和保健品等等。
随着野生菌开发不断深入,其多重价值被不断发掘,相关产品种类日渐增多。
二、云南野生菌出口贸易现状(一)产业化成形云南从上个世纪便开始利用其丰富的野生菌资源,借着改革开放的助力,发展野生菌对外出口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
目前,云南地区野生菌领域的企业有三百多家,而专做对外野生菌产品出口的占十分之一。
系统性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已经形成,一般模式是:第一,农户采菌;第二,收购商集中收购;第三,企业从收购商受众进货;第四,产品加工;第五,产品出口。
在第四个环节中,相关企业生产的产品以粗加工产品居多,通过干燥、盐制、速冻等方式来加工产品,也有制作一些小包装和罐头食品。
(二)对外市场集中且稳定最近三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云南地区的野生菌产品主要销售的国外市场是日本和意大利。
在销售产品的类别中,意大利的主要外销产品是牛肝菌,而日本的则是松茸。
中国松茸出口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一、云南省松茸产业现状分析松茸作为高经济价值珍稀野生食用菌,已经在市场上占有了一定的地位,每年从云南省出口到日本的松茸总量为800-1400吨。
作为云南的省会昆明成为了最大的松茸中转站,一系列松茸包装产品也随之出现,例如冰冻、干片、盐渍甚至深加工松茸产品,但是未加工鲜松茸出口仍占了总出口量的70%以上,其中,童茸所占比例较大,约占45%。
除此之外,由于近年来国内松茸市场的兴起,日本松茸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再加上日本对农产品的进口检验工作加强,致使一些松茸出口企业将松茸出口为主的模式转为内销。
每年国内消费松茸的数量大概在在400-800吨。
近年来,进入日本市场的中国松茸数量在十年中不断上升。
据调查,松茸的采集量和采集范围也在不断加大。
云南省的松茸采摘人员就达到上万人,在松茸采摘的旺季,香格里拉县就有一半以上的人去采摘、加工、出售松茸,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了一定的收入,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二、云南松茸出口的SWOT分析(一)优势分析1.历史悠久。
云南漫长的松茸生长史,使得松茸作为一种野生食用菌,具有的滋补抗癌功效更加强大,让现代人更加喜爱松茸。
因此云南省也成为了盛产松茸的省份,并逐步进入国际市场。
2.地理环境优势。
适合松茸生长的地方一般处于海拔1600米以上的温带、寒温带的密林地上,多生于比较平缓的山坡上。
土壤营养丰富有较多腐殖物,土壤呈中性。
在6-11月松茸会陆续生长出来,8-9月为松茸采摘的旺季。
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青藏高原的南延部分,地势陡峭海拔较高,地貌复杂多样,垂直分布明显植物种类繁多,气候多样,尤其是香格里拉具有得天独厚的松茸生长环境和气候环境,在高海拔的特殊环境下,有较多的松树林,所以给松茸的生长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
3.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云南省总人口4500多万,少数民族众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在农村。
贫困人口多,具备很多的廉价劳动力。
松茸的发展历史悠久,这些农民对松茸的种类比较了解,对松茸进行采摘也比较有经验,很多土生土长的农民能够轻松、准确的识别松茸菌并加工成一些成品在市场上销售。
云南野生菌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以及云南省野生菌产业发展现状,总结出了云南野生菌产业在生产、市场、消费等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相应对策,旨在进一步加快云南野生菌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云南野生菌产业云南复杂的地形地貌,多样的森林、土壤和气候条件,成就了云南“野生菌王国”的美誉。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云南省食用菌总产量达31万吨,较上年增长42.9%,产值80.4亿元,增长34%。
其中:野生食用菌产量7万吨,产值57.4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6.7%、29.3%,市场需求继续增长。
目前,云南野生食用菌出口创汇稳居全国第一位,成为继烟草之后云南第二大出口农产品,也成为一些地方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和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因此,大力发展野生菌产业,一方面野生菌可以部分替代日益短缺的粮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它也在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积极推进云南野生菌产业发展,符合国家对于大力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努力打造“云菌”品牌的政策。
一、野生菌产业发展现状1、中国野生菌产业发展现状长期以来,简单加工一直是我国野生菌的主要加工形式。
近年来,野生菌类食物以其安全、生态、富有营养和具有调节人体多项生理功能而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伴随着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的进步,野生菌产品也正经历着从传统的初级加工到精深加工的过程,当前主要的加工方法除了干品加工(晒干、烘干、冻干等),还有鲜品加工、速冻品加工、盐渍品加工、罐头制品加工、风味食品加工(蜜饯、糕点、糖果、饮料、调味品、休闲食品等)和保健品(保健酒)等。
加工技术的提升不仅提高了野生菌的产品附加值,而且丰富了其产品类型,促进了传统产品的升级换代,进一步拓展了野生菌应用的空间。
我国野生菌已形成出口额逾亿美元的产业,保守估计其实际年出口额应在1.5亿美元左右。
野生菌(鲜松茸、干牛肝菌、块菌)出口主产地主要集中在云南、四川、西藏和吉林,其中云南鲜松茸出口占全国80%以上,牛肝菌干片占全国58%,块菌占全国45.6%。
预防野生蘑菇中毒风险提示
预防野生蘑菇中毒风险提示如下:
1.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一时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
2.勿在路边摊购买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
3.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
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4.各类餐饮单位、食堂等食品经营者要严格把好原料进货关,并做好原料进货登记台账。
各类单位食堂,尤其是学校食堂严禁采摘、采购野生蘑菇,严禁使用野生蘑菇作为食品原料。
5.若误食野生蘑菇,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无力等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并寻求专业医疗救助。
请注意,不同种类的毒蘑菇所含毒素不同,引起的中毒症状也不同。
其中以胃肠中毒型最为常见,主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无力,严重者甚至休克,危及生命。
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切勿忽视食品安全。
希望以上建议能帮助您有效避免野生蘑菇中毒的风险。
预防野生菌中毒标题:预防野生菌中毒引言概述:野生菌类食物在采摘和食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不正确识别和处理可能导致中毒。
因此,预防野生菌中毒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如何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方法。
一、正确识别野生菌1.1 了解野生菌的外观特征和生长环境,避免误食有毒菌种。
1.2 注意野生菌的气味和口感,有毒菌种通常具有刺鼻气味或苦涩味。
1.3 可以借助专业人士或相关书籍对野生菌进行鉴别,确保采摘到的是安全的食材。
二、正确采摘和处理野生菌2.1 选择干燥天气时段采摘野生菌,避免雨水或湿气导致细菌滋生。
2.2 使用专业工具采摘野生菌,避免损伤菌类,导致细菌繁殖。
2.3 采摘后及时清洗和晾晒野生菌,确保去除杂质和细菌。
三、正确烹饪野生菌3.1 确保野生菌煮熟透彻,避免细菌残留。
3.2 避免与其他食材混合烹饪,以免影响食材的独特味道和口感。
3.3 食用前检查野生菌是否有变质迹象,如有异味或变色应立即丢弃。
四、避免过量食用野生菌4.1 控制食用野生菌的量,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
4.2 避免长时间食用同一种野生菌,以免积累毒素。
4.3 对于不熟悉的野生菌种类,建议逐渐尝试,观察身体反应。
五、紧急处理野生菌中毒5.1 若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野生菌,保持清醒并及时就医。
5.2 勿自行处理中毒,应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
5.3 在急救过程中,尽量提供食用野生菌的相关信息,以便医生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
结语:预防野生菌中毒需要我们在采摘、处理和食用过程中都要格外小心谨慎,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只有正确识别和处理野生菌,才能保障我们的健康和安全。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预防野生菌中毒。
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商贸2182012年5月 森林食品出口的风险分析与防范——以云南野生菌为例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许守任摘 要:我国森林食品出口面临各类风险,本文以云南野生菌为例,具体分析了森林食品在出口中存在的政府政策风险、宏观经济风险、竞争风险、产品市场风险和资源安全风险等关键性风险,构建了我国森林食品出口风险防范机制并提出具体的防范策略。
关键词:森林食品 云南野生菌 防范机制 防范策略中图分类号:F7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5(b)-218-02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界定的森林食品主要包括坚果、果实类、食用菌、蔬菜类、淀粉类、燕窝、油料、槭糖等。
森林食品开发作为朝阳产业和绿色环保产业,已逐渐成为当今森林资源开发的主流方向,并成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
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在包括森林食品在内的非木质林产品国际贸易中占60%的份额[1],现阶段我国进入上述主要发达国家市场的方式为贸易型模式即出口方式。
下文以我国森林食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云南食用野生菌为例,分析我国森林食品在进入国际市场中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及应采取的防范策略。
1 云南野生菌出口现状云南的野生菌资源丰富,大约有250种,占到了全世界食用野生菌一半以上,中国食用菌的2/3,其中有20余种野生菌出口日本、意大利等多个国家。
以松茸、牛肝菌、羊肚菌和块菌等菌根食用菌为主,产品形式主要是鲜品和干片,其他形式的产品包括盐渍野生菌、速冻野生菌、冷冻干燥产品以及己加工为罐头的清水、调味野生菌罐头等。
2010年,云南出口松茸1206.34吨(其中鲜松茸1056.33吨),创汇4735万美元。
云南注册企业牛肝菌出口总量为10572吨,出口创汇7183万美元,产量占全国的80%,占我国出口总量的60%~70%。
然而云南野生菌从上世纪80年代对外出口以来,多次在国际市场遭遇市场变化、贸易壁垒、食品安全危机、不良竞争等问题,对云南野生菌乃至我国森林食品出口带来不利影响。
2 森林食品出口的风险分析国外学者Miller(1992)将国际市场风险划分为三大类:一般环境风险、行业竞争风险和企业内部风险。
其中一般环境风险是指影响各行业商业环境的因素,包括政治风险、政府政策风险、宏观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自然条件风险。
行业竞争风险包括原材料投入风险、产品市场风险、竞争风险和技术风险;企业内部风险包括责任风险、运营风险、信誉风险和研发风险[2]。
我国学者许晖(2006)通过对我国进行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实证研究,识别出中国企业国际化在不同进入模式下的关键风险,其中对于贸易式进入模式包括七个关键风险:政府政策风险、宏观经济风险、竞争风险、产品市场风险、交易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社会责任风险[3]。
对于云南省野生菌和我国森林食品产品出口来说,在出口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关键性风险:2.1 政府政策风险我国森林食品面对的政府政策风险主要体现在贸易壁垒方面,贸易壁垒指发达国家为限制发展中国家,以环保等借口,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立法等形式对进口或计划进口的产品制定一套非常严格的、近乎苛刻的技术标准。
如食品安全指标中对农药残留、放射性残留以及金属锡、铜、铅、砷、汞及DDT及化学添加剂的含量要求非常苛刻,使进口的商品很难达到特定技术标准。
各国的技术标准十分复杂,且名目繁多,如欧洲的技术标准就有10万多个,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的竞争力,选择对本国有利的标准来设置门槛,借以打击其他国家价格低廉的农产品。
日本对云南省出口的松茸中某些农残检测标准比对其本国产品的检测标准高数倍。
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和实验室的技术力量与设备水平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欧美和日本发达国家的要求。
2.2 宏观经济风险宏观经济风险包括经济活动水平和价格水平的波动,表现为汇率和利率的波动。
进口国经济环境恶化,如收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和自然灾害等,会直接影响其进口产品的数量和贸易政策,如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导致欧美主要进口国市场需求下降,今年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和欧债危机严重影响我国森林食品包括野生菌的出口,加上人民币升值等汇率问题,森林食品出口面临来自宏观经济方面的诸多风险。
2.3 竞争风险我国的森林食品企业还普遍存在技术装备薄弱、深加工能力差、包装落后等问题。
以野生菌为例,我国出口的野生菌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精、深加工的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加之缺乏龙头企业,生产和市场脱节;缺乏统一标准,市场参差不齐等现象,严重制约了野生菌的出口竞争力。
2010年日本本土松茸丰收,加之美国、加拿大、韩国松茸大量进入日本,导致我国松茸出口价格大幅下降。
此外,野生菌行业内部无序竞争的问题较为突出。
2010年由于一些企业疯狂杀价,导致牛肝菌出口价格下降,其中速冻一级整菇从7500美元/吨下降到6700美元/吨。
云南省野生菌出口面临来自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双重竞争风险。
2.4 产品市场风险由于产品单一,我国野生菌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比其他国家低,经营企业难以盈利。
如我国松茸加工技术含量低,与韩国、朝鲜等生产的同类产品相比,鲜松茸品质存在较大差距,难以应对国际市场环境变化。
野生菌国际市场目标单一,风险较大。
尽管我国食用菌产业产品远销到日本、新加坡、韩国、法国等19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出口总量的90%集中在日本、欧美的几个国家,出口市场较为集中。
这一方面容易使进口国流通商、消费者议价力增强,出口国企业容易受到操纵并面临利润被挤占的风险。
2.5 产品质量和责任风险森林食品安全问题非常关键,所有出口市场都非常重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我国出口的野生菌产品以鲜品和干片为主,属于绿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商贸 2012年5月219色有机食品,但仍面临来自出口市场极大的质量安全压力。
日本是我国野生食用菌产品主销的国家之一,自2006年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度以来,我国出口日本食用菌在日本已被检出67规超标案例,致使食用菌产品对日出口严重受阻,食用菌产品违规案例己占植物类产品出口违规案例的30%以上。
我国现阶段的检测技术和能力不足,对出口市场的标准体系研究不足,再加上部分企业追求短期利益,在产品中造假。
部分企业没有严格遵守收购和加工及包装操作规程,在整个流程中造成农残和细菌污染,带来较大的质量安全风险。
2.6 资源安全风险随着人类对野生菌需求日益旺盛,出口逐年增加,仅靠自然产量已供不应求,价格不断攀升,由于价格及利益的驱使,诱发人们过度采集,导致不顾子实体是否成熟、不管自然分布和产菌的实际情况,破坏性采集方式屡禁不止,自然的生存状况受到极大的干扰,造成自然生物量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3 森林食品风险防范出口是最主要的一种贸易型进入模式,贸易型进入模式属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具有资源承诺少、对东道国市场控制能力弱的特点。
所以对于采取贸易型进入模式进行国际化经营的企业而言,面对国际风险,其防范能力和规避能力都是有限的,需要得到行业协会和政府的支持[3]。
本文结合许晖(2006)提出的贸易型进入模式国际风险防范机制和森林食品出口风险的特征,提出森林食品出口风险防范机制(如图),在此机制基础上提出我国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应对森林食品出口风险的防范策略。
图1 森林食品出口风险风范机制3.1 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完善标准体系政府层面应积极推行ISO 系列标准、GAP 、GMP 、HACCP 等认证和管理工作,加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多种形式的质量认证工作,同时加强国家质量安全标准制定工作。
欧盟和美国等国家采用国际标准已达到80%,日本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有90%以上采用国际标准, 而我国的国家标准只有40%左右采用了国际标准, 还有相当一部分与国际标准不一致[4]。
现阶段我国对野生菌(牛肝菌、松茸等)并没有制定国家质量安全标准,出口企业主要是依据目标国的标准要求来进行生产。
我国制定产品质量标准只有与国际标准接轨或充分借鉴国际标准,才能提高政府和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保产品出口质量。
3.2 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督管理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发挥监督管理作用,建立和完善产品出口支持和服务体系,规范行业运作,遏制市场无序竞争行为。
如云南省成立了牛肝菌协会和松茸协会,协会对出口加工企业的加工设备、检测设施、原料制度、包装材料等方面均作了严格规定。
有关部门公布野生菌的收购最高限价和最低出口价,以避免同行恶性竞争。
对行业规范企业给予外贸政策扶持,对质量安全问题严重、不遵守行业规范、实施低价恶性竞争行为的企业给予查处。
保障良好的行业竞争环境。
3.3 发挥信息平台作用,开展技术维权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信息平台作用,向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标准和出口指导等。
同时应对贸易壁垒开展技术维权工作。
2009年,欧盟市场发生牛肝菌“尼古丁事件”,国家质检总局、云南省商务厅和省牛肝菌行业协会通力合作,积极向欧盟提出交涉,组织开展牛肝菌产地调查。
经过云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1000多例的反复实验,得出了牛肝菌中的尼古丁为内源性成因的结论。
省商务厅和牛肝菌协会组织“牛肝菌成因团”前往欧洲同有关政府、学术界开展学术研讨,向欧盟消费者保护司阐述牛肝菌中尼古丁的成因问题,最终使欧盟制定新的临时限量标准。
协会开展维权,可以发挥团队优势,并可以让企业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中。
3.4 发挥资源优势,提升品牌价值我国的森林食品如野生菌出口以鲜品为主,多为环境无污染条件下的天然绿色食品,产量较多,品质优良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
但由于采集和加工的不规范和品牌意识不强,造成国际市场上的价值较低。
因此需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森林食品品牌。
加强政府、行业组织以及其他部门的协作,各方要出台具体的扶持措施来促进森林食品品牌做大做强(如云南省已在国内、香港、日本及韩国同时注册了“云茸”商标)。
让品牌成为促进森林食品出口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强应对风险能力。
3.5 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开展多元化经营行业协会和企业层面,积极开展国际市场调研,全面掌握进口国的法律法规、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国外同行业竞争对手情况等信息,分析国际市场需求变动的政治、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原因,充分了解目标国的产品质量要求、包装要求和运输要求,提高风险预警和管理能力。
由于我国森林食品主要出口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对食品安全的规定和标准又最为严格,一旦发生质量安全事故,整批产品乃至全国同类的出口产品都会受到影响,对产品出口造成致命打击,因此还应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实行市场和产品的多元化经营,分散因目标市场过于集中所带来的风险。
我国森林食品出口面临各类风险,贸易型进入方式即出口的风险包括政府政策、宏观经济形势、行业竞争、产品市场等外部风险,也包括产品质量安全、资源安全等内部风险,只有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方同时入手,才能有效地对上述风险进行防范,而未来我国森林食品可能采取契约、投资进入模式进入国际市场,更需要进一步识别所面临的风险并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