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诗词五首
- 格式:doc
- 大小:224.00 KB
- 文档页数:8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我们从小学时就开始学习古诗了,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渔家傲、赤壁)教案设计范文,供大家阅读。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古诗词,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难点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诗歌的朗读音频材料多媒体课件3课时陶渊明《〈饮酒〉(其五)》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一说名潜,字渊明。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1.听音频朗读,读准字音,划出节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3.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26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和韵律上的不同特点。
2.了解五首诗词的创作背景,结合作者的生平,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
3.熟读成诵,并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4.学习品析诗词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五首诗词。
2.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五首诗词的作者及其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和韵律上的不同特点。
2.了解全三首诗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人生平,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熟读成诵,并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古人曾言:“诗言志,歌永言。
”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是真心话语,字字关情。
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都是传统名篇,表现了古代文人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抒发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至今读来,仍能给人很多启发。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吧!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26 诗词五首(出示课件2)二、预习检查,夯实基础读一读生字词。
(出示课件4)三、学习诗词饮酒(其五)(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学生查阅本诗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首诗的作者,了解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6)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都很有名。
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这首诗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7)本诗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间,是陶渊明的代表作。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此为第五首。
12唐诗五首【教学目标】1. 背诵和默写这五首诗。
2.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 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 理解诗意, 感悟诗情。
4.分析五首诗中的景物描写, 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 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 理解诗意, 感悟诗情。
3.分析五首诗中的景物描写, 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1.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皋.()徙.倚()驱犊.()都.护()荆.门()征蓬.()萧.关()沙堤.()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徙倚..欲何依(2)晴川..历历汉阳树(3)征蓬..出汉塞(4)来从.楚国游(5)几处早莺争暖树..3.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树树/皆/秋色B. 大漠/孤烟/直C. 山/随/平野尽D. 绿杨/阴里白沙/堤[答案]1. ɡāo xǐdúdūjīnɡpénɡxiāo dī2.(1)徘徊。
(2)晴日里的原野。
(3)飘飞的蓬草, 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4)往。
(5)向阳的树。
3.D二、学习新课1.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唐诗五首》。
2. 自主学习(1)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大意, 可以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
(2)熟读古诗, 划分节奏。
(朗读时要注意诗歌的抑扬顿挫)学生划分节奏, 总结归纳律诗节奏划分的方法。
明确: 根据句意划分。
五言一般为二一二拍或二三拍;七言一般为二二三拍。
(3)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 分析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
示例:《野望》:全诗于萧瑟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教案《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这五首诗词的内容、形式和艺术特色,掌握诗词中的生字新词,学习诗词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词学习,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培养他们对自然、历史、人生哲理的感悟。
教学重点:五首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激发学生通过诗词学习,体验和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感受。
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饮酒》: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诗人,以田园诗著称,表达了诗人的隐逸思想。
《春望》: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代诗人,以其奇特的想象和深沉的情感著称。
《赤壁》:苏轼,北宋文学家,其诗词多表达个人情感和对历史的思考。
《渔家傲》:李清照,宋代女词人,以其婉约词风和深刻的情感表达闻名。
教学准备:《诗词五首》课文PPT课件,包含每位作者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与五首诗词内容相关的图片、音乐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
学生作业本、笔、情景模拟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与诗词”创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与五首诗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
2. 简要介绍诗词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和特点。
诗词学习(25分钟)1. 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详细介绍每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理解诗词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诗词:请学生朗读每首诗词,注意语调和节奏,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3. 生字新词:解释诗词中的生字新词,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每首诗词的主要内容,讨论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深入探讨(15分钟)1. 艺术手法:分析诗词中的艺术手法,如使用比喻、拟人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诗词的表现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教案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饮酒(其五)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教案名称:《诗词五首》综合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和《渔家傲》五首诗词,掌握诗词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诗词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词鉴赏、情感体验、讨论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诗词中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热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每首诗词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诗词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教学准备:《诗词五首》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与每首诗词相关的背景资料、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诗词鉴赏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情感体验记录本。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诗词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每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理解诗词内容做铺垫。
诗词学习(每首10分钟,共5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诗词的韵律和节奏,学生跟读。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解释诗词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诗词鉴赏:分析每首诗词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情感体验:学生阅读诗词,记录自己对诗词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诗词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情境模拟:学生根据诗词内容,模拟诗词中的场景或情感,加深对诗词情感的体验。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韵律,创作自己的短文或诗歌,表达对诗词的感悟。
2. 情感体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诗词的情感体验,鼓励表达个人感悟。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每首诗词的主要内容、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25.1诗词五首《饮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 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意境美, 体味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
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早已经了解了一些词的知识, 也知道了唐诗宋词元曲这种说法。
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 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
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 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 就是田园诗。
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 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顶峰。
梁•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那么, 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 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
陶渊明生平陶潜, 东晋大诗人, 一名渊明, 字元亮, 私谥靖节。
今江西九江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 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但到陶渊明时, 家境衰落。
在家族中, 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 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
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 他渴望进取, 渴望干一番事业, 做过江州祭酒, 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 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 又时官时隐, 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 陶渊明因时局动荡, 仕途险恶, 以及官场政治腐败, 门阀制度森严, 庶族寒门出身的人, 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 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终于辞官归田园, 躬耕陇亩, 不再出仕, 回家乡当隐士去了, 与官场彻底决裂。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 就是归隐之初写的, 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2024年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教材第三单元《诗词五首》。
具体包括《登鹳雀楼》、《凉州词》、《望洞庭》、《浪淘沙》、《赋得古原草送别》五首古诗词。
内容涵盖了诗歌的形式、意境、韵律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地背诵并默写五首古诗词。
2. 理解并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3.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首古诗词的背诵、默写及诗意理解。
难点:诗词中韵律、对仗、意象等技巧的运用及其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鹳雀楼、洞庭湖等图片,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诗词讲解:逐句讲解五首古诗词,分析其韵律、对仗、意象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 课堂互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默写其中一首诗词,检查掌握情况。
5. 例题讲解: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
6. 诗词背诵:组织学生集体背诵五首古诗词,加强记忆。
六、板书设计1. 《诗词五首》2. 诗词内容:五首古诗词全文3. 重点、难点:韵律、对仗、意象等知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默写其中一首古诗词,并写出诗意理解。
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批改并给出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诗词作品,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重点关注细节:五首古诗词的选择与教学顺序的安排。
补充和说明:1.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
《诗词五首》中的诗词难度适中,适合八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
2. 教学顺序的安排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
《登鹳雀楼》作为开篇,韵律简单,意境明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为收尾,意象丰富,情感深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24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品味语言,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课时计划】4课时。
第一课时赏读《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诵读古诗词,你可以感受祖国的名山大川,欣赏故乡的小桥流水;你可以放眼纷繁的社会,笑看人生百态……古诗词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你的心田。
今天让我们再次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去寻觅属于我们的那份真心感动。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结庐.(lú)东篱.(lí)搔.更短(sāo)不胜簪.(zān)燕.脂(yān)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词义。
悠然:悠远闲适的样子。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浑:简直。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角:军中号角。
玉龙:指宝剑。
3.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
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等。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宣阳)人,唐代诗人,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
4.背景介绍《饮酒》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都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春望》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25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饮酒(其五)
《饮酒》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本诗是第五首。
春望
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八月,杜甫将家小安置在鄜(fū)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
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雁门太守行
在李贺生活的年代,藩镇割据,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多次重大的战争。
《雁门太守行》就是在平定藩镇叛乱战争这一背景下写的。
赤壁
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与刘备联合在此击败曹操大军。
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国:古义:国都。
例句:国破山河在。
今义:国家。
浑:古义:简直。
例句:浑欲不胜簪。
今义:浑浊。
殷勤:古义:情意恳切。
例句:殷勤问我归何处。
今义:热情而周到。
举:古义:高飞。
例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今义:往上托;往上伸。
教学过程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饮酒(其五)
写景、抒情和说理相交融,意境深远。
本诗写景不事雕琢,神韵独具,如“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抒情如“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说理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阐明了诗人隐居的情境。
三者融为一体,烘托出一种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
春望
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前四句重在写景,但景中有情;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情中自有景。
诗中的景物有声有色,构成纵深的多维艺术空间。
这一空间是诗人的主观心理和客观物象融合的具体表现,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完美结合。
时代之悲、骨肉之情,郁积胸中,诗人却不肯直抒。
“国破”然而“山河在”,“城春”可是“草木深”;花、鸟本是娱人之物,反而“溅泪”“惊心”。
诗意的强烈反差,语势的节节逆转,使诗人的忧思得到了艺术性的再现。
雁门太守行
1.色彩浓重,画面鲜明。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如金色、胭脂色、紫色等,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诗人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层次性。
他还把性质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事物糅合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
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的甲光显示守城将士的雄姿,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2.奇诡而又妥帖。
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出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十分妥帖。
唯其奇诡,愈觉新颖;唯其妥帖,则倍感真切。
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富有情思的意境。
赤壁
借物兴感,以小见大。
这首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
诗人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历史往事,想到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想象丰富,含蓄而别致。
诗人没有直言假使“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东吴的败亡,而是以二乔的命运来暗示战争的结局,这种写法发人深省,意味深长。
渔家傲
意境壮阔,气势磅礴。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传统文化
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今北京西南)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杜甫《垂老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杜甫《无家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等诗句就真实地描绘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