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
- 格式:pptx
- 大小:10.20 MB
- 文档页数:17
第9课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六道一、蔡绍南在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
2、安庆起义:1907年夏,光复会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徐锡麟死难。
革命党人秋瑾被捕遇难。
3、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筹划领导,最终失败。
4、广州起义:1911年,孙中山、黄兴提前发动广州起义,起义失败。
牺牲的烈士葬于黄花岗,又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二、武昌起义p45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主力: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3、经过: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
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
随后。
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4、成果: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
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宜布独立,支持革命。
5、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6、消极: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材,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以及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插图、文字、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及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辛亥革命。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
2.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
3.视频:准备与辛亥革命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