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吹竖笛》公开课教学设计【小学四年级音乐下册】

《学吹竖笛》公开课教学设计【小学四年级音乐下册】

《学吹竖笛》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器乐教学,特别学校班级具有的乐队,进行形式多样的演奏活动,可以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发展记忆力、创造力。在培养音乐能力方面,它有着唱歌所能达到的效果。如训练学生的音准、节奏及乐感等,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感受及表现,它能起到唱歌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必然建立起联系,进行相互间的沟通。在学生们进行集体合奏的同时,随着生理器官的协同活动,各个神经中枢之间很自然就建立起了联系,久而久之,就发展了学生的协同记忆能力。

教学目标

1.准确的分辨出几种不同的音并可以吹出来。

2.合作完成一种旋律。

教学重难点

准确的吹出不同的音。

教学准备

课件、笛子、一些瓶、罐、塑料杯、木棒、报纸、打击乐器、自制乐器等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竖笛,首先,我们先来复习竖笛吹奏的一些基本知识,姿势、呼吸、吐音等。

【设计意图】乐曲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学生对乐器本身也感兴趣。

二、新课教授

1.复习上册已经学过的“5、6、7”的指法。

2.练习《癞蛤蟆与小青蛙》中的第二声部旋律,控制好音头(Tu)的吹奏,口腔保持空洞,舌头动作轻盈,切记不可用力。做到“TU”音整齐,声音平缓、持续。

3.在复习的基础上教授新的内容:“1”和“2”音的吹奏。

①“1”音的指法是:先吹一个“6”音,然后将左手食指放开(第1孔),中指和大拇指仍然盖住指孔,这就是高音“1”。

②“2”音的指法是:在高音“1”的指法基础上,将左手的大拇指放开,只剩下中指盖住指孔,这就是高音2。特别提示:吹奏高音“1”和“1”时,右手的大拇指要靠在第四个指孔后面拿稳笛子,其他手

指都放开别盖到指孔,但手指不要翘起来。

③练习《癞蛤蟆与小青蛙》中的第一声部旋律,要求指法转换自然,两小节换一口气,声音平缓、持续。

④合作吹奏第一条旋律。

最后教师任意在这几个音内变换节奏与音型,让学生跟着吹。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锻炼学生多种感官协调运作,激发学生对乐器的兴趣程度,增强学生学习乐器的自信心。

三、编创

1.分组任选一画面,用打击乐器、自制乐器或人声等表现手段,合作表现“远航”的情景。这是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音乐知识和身边的材料,探索音响或音乐进行创作的一项活动。创作中要善于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音色、力度、速度和特定的节奏等音乐要素进行创作并能用图形谱或其他形式把自己创作的音响效果记录下来,最后进行合作表现。

(1)明确要求:将学生分成五组,根据教科书中的五个过程,各组选一个画面创作,用打击乐器、自制乐器或人声等表现手段,合作表现“远航”的情景。运用一定的图谱或其他形式把自己的创作记录下来,可借鉴教科书上提供的图形谱。

(2)各组编创,教师巡视指导。

(3)先进行分组交流表现,评价并作进一步修改,然后按“远航”的五个程序把各组的创编串联起来进行综合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锻炼学生多种感官协调运作,激发学生对乐器的兴趣程度,增强学生学习乐器的自信心。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癞蛤蟆与小青蛙》的双重吹奏,希望我们的同学在下一节课能把这首曲子吹的更棒,并能把这种丰富曲子的方法运用到其他歌曲中去。

【设计意图】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竖笛的乐趣,在未来中更好的去接受新鲜事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