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道德与师德范畴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教师道德与师德范畴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可以从师德存在的必要性、教师道德病态克服的需要和它能够发挥的功能两个角度去理解。
首先,教育劳动关系的特点决定着教师职业道德有存在的必要。
教育劳动关系的特点之一是,教师在自己的劳动中一定会面临多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最直接的有: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及群体;教师个体与同行个体和群体;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以及教师与自己的事业等等。
处于丰富的社会关系教师的劳动必然使教师处于一定的利益取舍之中。
在教师的劳动中教师必然面临的利益取舍关系有:1.教师个体的劳动投入和他的劳动效益之间的关系。
所有的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劳动得到应有的收获,包括学生的成长,学生、同行以及社会的尊重和回报等等。
2.教师集团的利益关系。
教师作为一个群体希望获得本职业群体所应有的社会威望、社会尊重和报酬,同时也希望群体成员之间有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本集团的教育使命。
3.教育对象的利益。
教育对象及其家长都对教师有一定的期待,希望使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下能够有最大最全面和最愉快的发展。
4.社会利益关系。
社会利益要求的集中表现是教育目的,亦即要求教师培养合乎社会需要的人才。
而教师的教育观念可能与之一致,也可能与之矛盾。
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和处理这些利益关系。
比如一个教师在看到某个学生上课做小动作时,他用目光予以制止这样一个教育行为。
他就既考虑了单个学生的自尊,也考虑到不要使全体学生受到一个小动作的影响这样一些学生的利益,也考虑到了教师本人的教育效果、教师的威望的维持,以及完成教育目的所要求的让学生得到自由发展等等利益关系。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第一讲教师职业道德的概述及原则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根本和核心,决定着教师职业活动的过程、目标和结果。
为了理解什么是教师职业道德,有必要先了解什么是道德和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学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知识分子职业道德之一。
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人们教育活动的发展直接相联系的,它对形成教师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理想,形成教师特有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传统,起重要作用。
在阶级社会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有阶级性的,它是一定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体现,是为统治阶级巩固自己的统治服务的。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
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接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
他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42、教师职业道德的构成教师职业道德主要由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等内容层次构成。
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包括教学育人原则、为人师表原则和乐教勤业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含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大内容。
这些因素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反映出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定本质和规律,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假设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构成一个较为丰富的教师职业道德体系。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是由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所决定的。
我们知道教师职业劳动主要具有示范性、创造性、长期性、复杂性、时间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以及劳动效果的隐含性等特点。
教师教育师德规范教育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基石,而教师则是教育事业中最重要的力量。
作为培养未来的师资队伍,教师教育师德规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从教师教育的基本职责、教师师德的内涵、教师师德规范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师德规范的培养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探讨教师教育师德规范的重要性和培养方法。
第一部分:教师教育的基本职责教师的基本职责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引导他们发展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
因此,教师教育的基本职责就是传授知识,塑造个性和引导学生的行为。
具体来说,这包括提供优质的教学,启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
第二部分:教师师德的内涵教师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它包括两个方面:教师的道德行为和教师的职业行为。
教师的道德行为是指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遵守的道德规范,如诚实守信、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等;教师的职业行为则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的职业规范,如教学合理性、教材使用规范等。
第三部分:教师师德规范的重要性教师师德规范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力。
首先,教师师德规范是保证学生权益的重要保障。
教师的道德行为和职业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和学习质量。
其次,教师师德规范是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撑。
教师作为社会道德的表率,他们的行为举止对学生和社会起到榜样作用。
最后,教师师德规范对于提升教师职业形象和社会地位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部分:教师师德规范的培养教师师德规范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教师师德规范的宣传和培训,提高教师的师德意识和专业素质。
其次,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师德规范的评价和监督,建立健全的师德考核机制。
同时,教师个体也应自觉遵守师德规范,将其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并不断反思提升自身的道德价值观。
第五部分:制定和完善教师师德规范的必要性尽管我国已经有了一些教师师德规范的制定和实施,但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教师伦理学一、名词解释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
教师道德规范:是教育过程中教师与社会以及个人之间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普遍规律的反映,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行为的基本要求的概括。
教师道德范畴: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教师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道德的根本要求,并作为教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概念。
教师道德良心:是指教师对社会和他人履行义务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教师个人意识中各种道德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
教师道德选择: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过程中,遇到各种道德关系和矛盾,又有几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方案时,按照自己的道德信念作出的行为决定。
教师道德行为:就是教师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为有利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教育事业的行为。
教师道德荣誉:是指教师在履行教师道德义务后,社会所给予的赞扬和肯定,以及教师个人所产生的尊严与自豪感。
二、判断说明题1、教师道德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是通过制订规范以他律来约束教师的行为。
(错)调节功能是教师道德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
所谓调节功能是指教师道德具有通过评价等方式来指导和纠正教师的行为与职业活动,从而协调师德关系的能力。
2、教师对师德规范的理解,只有从他律上升到自律,才能发挥教师道德应有的作用。
教师对师德规范不能走到自律阶段就满足于“良心发现”而停滞不前,只有实现师德他律和自律统一,使师德良心和义务交互影响,才能说教师个体的道德达到了真正的成熟和实现了人格的完善,教师道德规范的功能才能得到有效和充分的发挥。
3、教师道德规范体系是由师德良心、师德义务、师德公正等内容构成的。
(错)教师道德规范体系的一般结构为:一个道德基本原则,几个道德规范和若干个道德范畴.4、教师道德良心就是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对社会和他人应承担的责任。
(错)教师道德良心就是指教师对社会和他人履行义务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教师个人意识中各种道德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5、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导致教师对道德与否的多元化理解,因而教师道德评价的标准是相对的、不确定的。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主要内容引言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原则。
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职业道德对于保障教育质量、培养学生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教学职责、师生关系、师德师风和教育公平。
一、教学职责教学职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
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教师的教学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教师应当创造一个安全、有序、和谐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习的条件。
他们应当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1.2 掌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对教授的学科领域有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他们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尊重学生的学习节奏和个性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学习节奏和个性发展,不搞一刀切的教学方式。
他们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育,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1.4 积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应当客观公正、科学合理。
他们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改进学习方法,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
二、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师生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不歧视、不侮辱学生。
他们应当始终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2.2 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教师应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他们应当倾听学生的声音,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共同解决困惑,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友谊。
2.3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
教师道德与师德范畴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可以从师德存在的必要性、教师道德病态克服的需要和它能够发挥的功能两个角度去理解。
首先,教育劳动关系的特点决定着教师职业道德有存在的必要。
教育劳动关系的特点之一是,教师在自己的劳动中一定会面临多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最直接的有: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及群体;教师个体与同行个体和群体;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以及教师与自己的事业等等。
处于丰富的社会关系教师的劳动必然使教师处于一定的利益取舍之中。
在教师的劳动中教师必然面临的利益取舍关系有:1.教师个体的劳动投入和他的劳动效益之间的关系。
所有的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劳动得到应有的收获,包括学生的成长,学生、同行以及社会的尊重和回报等等。
2.教师集团的利益关系。
教师作为一个群体希望获得本职业群体所应有的社会威望、社会尊重和报酬,同时也希望群体成员之间有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本集团的教育使命。
3.教育对象的利益。
教育对象及其家长都对教师有一定的期待,希望使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下能够有最大最全面和最愉快的发展。
4.社会利益关系。
社会利益要求的集中表现是教育目的,亦即要求教师培养合乎社会需要的人才。
而教师的教育观念可能与之一致,也可能与之矛盾。
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和处理这些利益关系。
比如一个教师在看到某个学生上课做小动作时,他用目光予以制止这样一个教育行为。
他就既考虑了单个学生的自尊,也考虑到不要使全体学生受到一个小动作的影响这样一些学生的利益,也考虑到了教师本人的教育效果、教师的威望的维持,以及完成教育目的所要求的让学生得到自由发展等等利益关系。
所以教师一举手一投足的确关系到许多利害关系,关系到这些关系的调整。
教育劳动关系的特点之二是,教师对这些关系的调整有非常大的自由度。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并不能完全依据自己的意志处理教育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因为教师毕竟要受到一定的制约或监督。
这一制约和监督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宏观社会制度的制约,二是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的制约。
这些制度从最大的教育法规到最小的教学制度都对教师的行为有一定的制约。
不过这些制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制约的外在性。
而外在性又决定着教师可能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可能在教育活动中对制度的要求大打折扣。
同时任何外在的制度都不可能将教师的一切行为都置于监督之下,这就如再有能力的校长也不可能坐在每一个教师的教室里一样。
此外,任何制度的要求都要在具体情境中才能落实,而落实的方案有不可能有划一的答案。
所以假如教师没有一个内在的约束机制起作用的话,所有的外在的监督即使不完全无效,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看起来具有较大强制性的社会或学校管理制度必然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
教师的行为需要有一个“自监督”的机制存在。
这个自监督的机制实际上主要是教师的职业道德。
由上可知:教师劳动关系的丰富性和这一关系调整所具有的自由度决定着必须有教师的职业道德存在。
其次,教师道德病态的克服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
道德的反面是不道德,善的背面就是恶。
有专门研究罪恶论的专家从罪恶的成因出发认为人类的罪恶包括四个主要的类型[14]。
以这一分类观照教育现实,我们不难看出:在教育实践中不仅存在着这样的罪恶,而且由于中国社会转型和道德建设本身的原因这一“恶”的发展趋势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四个主要类型的教育罪恶为——物欲型罪恶。
不惜一切地满足物欲所导致的罪恶属于物欲型罪恶。
它既可以是一种无度的挥霍,也可以是为了这一挥霍所导致的对公私财富的非法抢夺。
在日常生活中,对财富过度贪婪的追求与向往、一掷千金式的无度挥霍或者说病态的高消费、以及为此产生的偷盗、抢劫、赌博、卖淫嫖娼等等现象都是物欲型罪恶的表现。
教师本来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应当远离上述罪恶。
但是近年来一些教育工作者缺乏应有的自律,沾染了许多恶习。
一些学校和教师将学校变成一个纯粹的市场,一切以经济利益为准。
这是乱收费、向学生及其家长直接或变相索要财物或“方便”等现象的直接原因。
更有甚者,一些学校和教师还直接参与了社会上流行的物欲型罪恶,成为为大众所不齿的对象。
权欲型罪恶。
权欲型罪恶是指因权欲过度而产生的罪恶。
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一定的权力意识和权力欲望。
但是如果为了满足这一欲望而丧心病狂,则会产生罪恶。
耍弄权术、尔虞讹诈、争名夺利,以及这些现象导致的失职、贪污、残暴等等都是常见的权欲型罪恶。
教育本身即是一种权力。
它包括教师有自主教学和对学生进行组织、指挥、褒扬和惩戒的权力等。
但是教师不正当地行使自己的教育权力也是一种权欲型罪恶。
比如一些教师至今仍然名正言顺地看待和实施着的不恰当的体罚和心理惩罚。
又比如,教师之间、教育工作者的上下级关系中间也存在着的与社会上类似的完全没有必要的弄权现象。
这一罪恶现象的结果是教育关系的腐蚀、教育效果的丧失和学生身心健康的牺牲。
名欲型罪恶。
名誉是一个人的尊严所在。
所以关注个人或集体的名誉本身可以是完全积极的东西。
对于教育工作来说,教师之所以受人尊敬、教育之所以受信赖而具有巨大的功效,原因即在于此。
但是对名誉的过度追求也会成为一种十分消极的社会行为即权欲型罪恶。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传说古希腊的牧人赫洛斯特拉特为了出名,一把火烧毁了建筑学上的经典——埃凡司的阿泰密斯的神庙。
这就是所谓的“赫洛斯特拉特荣誉”(虚荣)。
追求虚荣、欺世盗名、诋毁他人都是名欲型罪恶的表现。
由于无论教师个人还是集体的荣辱与教育功效、教师的地位及待遇等联系在一起,一些教育工作者也在校园中从事追求虚荣(作假)、欺世盗名(偷窃别人的成果)、诋毁同行的活动。
这也是一种赤裸裸的阳光下的罪恶。
情欲型罪恶。
不择手段地满足一个人的情感需求所产生的罪恶即情欲型罪恶。
鲁迅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
有情感需求,追求对这一需求的满足本没有错。
错是错在对象、场合、程度上面。
情欲型罪恶包括爱情的变态(如性自由)、友情的践踏(嫉妒)和情绪的失控(如暴怒)等等。
教育工作中也常常出现一些情感型罪恶。
比如师生之恋(主要指中小学)、对学生的偏爱溺爱、同行之间的嫉妒、在教育过程中的情绪失控(拿学生出气)等现象。
教师的这些情感型罪恶会极大地伤害教育对象,有的已经造成过严重的后果。
财富、权力、名誉、情感等都是中立的概念。
比如财富、权力、名誉、情感都可以成为教育目的实现的有益工具,也可以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腐蚀剂,影响教育的信誉和功效。
同时无论是物欲、权欲、名欲还是情欲,作为一种人类需要,应当说本身是中性的。
它可以成为积极人生的动力,也可能导致人生的迷失、产生各种各样的罪恶。
亚里士多德说过:“德性应该处理情感和行为,而情感和行为有过度和不及的可能,而过度和不及皆不对;只有在适当的时间和机会,对于适当的人和对象,持适当的态度去处理,才是中道,亦即最好的中道。
这是德性的特点。
”[15]罪恶的产生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
但对于道德主体而言,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价值观的偏颇、理性的丧失——也是德性的丧失。
所以教师道德的研究与建设从负面影响的克服来看也是意义重大的。
最后,教师职业道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1.对教育对象,教师职业道德有教育功能。
教师劳动的特点是教育主体与教育手段的同一性——即教师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手段,教师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
教师道德对教育对象的影响主要有二。
一是教师道德影响学生的道德人格。
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和生活热情会感染学生,有利于形成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态度。
反之则不利于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
二是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期望等等会形成较好的心理氛围,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心智成长。
心理学中非常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 对教师集团,教师职业道德有调节功能。
如前所述,教师作为一个职业集团必须处理好集团内部的同侪关系,也必须正确处理好职业集团与社会的关系。
有了良好的教师道德,就会形成一定的心理和舆论氛围。
同时道德也会在每一个教师的心中以职业良心和信念的形式形成一种自监督的机制。
一外一内的双重道德约束有利于教师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
3. 对教师自身,教师职业道德有修养功能。
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教师对教育活动的意义的理解密切相关。
教师道德能够通过评价、激励和追求理想人格等方式在造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和社会风尚的同时,培育主体自身的道德意识、行为和品质,从而提高教师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使教师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
4. 对社会发展,教师职业道德有促进功能。
教师道德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首先,教师的劳动也是社会生产的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对教育对象的塑造参与了物质文明的建设。
教育对象最终会成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教师能否以德育德,对这一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影响深远。
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影响精神文明建设。
实际上师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它本身的高低是直接构成社会道德水平高低的一部分之外,它还可以以身示范,成为“社会的良心”,带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
教师道德建设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教师的工作实际上是社会生活重构的基础工程。
教师通过自身也通过自己的“产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重建。
中国有一句令人深思的口号,就是“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实际上我们不妨可以进一步认为:“提高教师素养的希望在师德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