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女娲补天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8
word资料可编辑
《女娲补天》句子分析
1、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熊熊大火”形容火势非常旺盛;“到处”说明四周水势大。
这句话形象地描写了人类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急需有人出手相救。
同时也暗示女娲救人是非常艰难的。
2、女娲难过极了。
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
又造了船,好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女娲难过,什么她把人们的疾苦放在心上。
这段话的后两句具体写出了女娲为了排除人们的苦难,及时找雨神又造了船。
3、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透过“几天几夜”一词,我们眼前仿佛看到了女娲不分昼夜,在苍茫的宇宙中四处寻觅五彩石的身影,不由使人更加赞叹女娲不畏艰难险阻拯救人类的精神。
试题试卷参考学习。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女娲补天及评析9篇女娲补天及评析 1【教材分析】这是人教版三年级第八单元的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
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本组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三:一是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二是识写生字词,积累生动语言;三是扩展开去,引导学生阅读其它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酌情给学生提示一些有关神话故事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它们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过去人类科学解释世界和自然现象,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学习目标】1、深入学习课文,在解疑过程中,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冒着生命危险,克服种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2、练习复述课文,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
3、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克服种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好的过程。
体会女娲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敢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趣进行学习和思考。
如何充分达到这种境界,在阅读中,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从而达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内在美,为学生创设民主、自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结合小课题研究“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围绕三个问题:1、女娲是谁?2、女娲为什么补天?3、女娲怎样补天?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我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参与教学全过程。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女娲补天》是个神奇的故事,上节课大家提出了:女娲是谁?她为什么要补天?是怎样补天的?答案就在课文里,赶快打开课文读一读。
女娲补天文言文【原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làn )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zhuān)民,鸷(zhì)鸟攫(jué)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áo)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hé),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注解】1、四极废:天的四边毁坏了。
上古的人认为在天的四边都有支撑着天的柱子。
废是指柱子折断,天塌下来了。
四极:指天的四极。
2、九州裂:指大地陷裂。
古时分天下为九州,具体说法不一,一说为冀州、兖州、徐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3、天不兼覆:天有所损毁,不能尽覆万物。
兼:全部4、地不周载:地有所陷坏,不能遍载万物。
周:遍,全5、爁(làn )焱:大火延烧的情景。
6、颛(zhuān)民:善良的人民。
7、鸷(zhì)鸟:凶猛的禽鸟。
8、攫:抓;夺。
9、于是:在这时(古今异义)10、鳌:生活在海中的巨龟。
11、黑龙:水怪,发洪水危害人民;有人说即指水神共工。
12、济:救济13、冀州:古九州之一,指黄河流域古代中原地带。
14、淫水:泛滥的洪水。
15、涸:干枯。
16、狡虫:指恶禽猛兽。
虫,泛指动物。
17、故:原来(引申为:于是,所以)【翻译】在远古的时候,支撑天的四根柱子毁坏了,大地因此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天不能完全覆盖大地,地也不能遍载万物;大火延烧而不能熄灭,洪水汹涌而不能停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抓取老人孩童。
在这时,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大鳌的脚来做撑起四边天空的栋梁,杀死水怪来救济冀州,积起芦灰来堵塞洪水。
天空得到了修补,天的四边支撑的柱子摆正了,洪水得到了控制,冀州得到了平定。
恶禽猛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活下来了。
【精神】这则著名的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先民与大自然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女娲挺身而出、救民于水火的高尚,这源自人类渴望征服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女娲补天》词语解释《女娲补天》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下面将为大家解释其中的一些重要词语。
一、烧起:指火光由小变大,火势逐渐兴起的意思。
在故事中,《女娲补天》中的课文是女娲烧起火炬,让火势变大去补天。
二、巨物:指非常庞大、巨大的东西。
在故事中,指天空中的缺口。
三、惊奇:指感到非常惊讶或者意外的情绪。
文章中形容众神惊奇不已,是表示他们因女娲的行动而倍感惊讶。
四、羡慕:指嫉妒别人拥有的好处,渴望自己也能拥有。
故事中,确切地说是女娲的勇气和智慧,让人们羡慕不已。
五、无奈:指无法解决或改变某个不如意的情况,感到苦恼、无法挽回的心情。
在文章中,它描述了天神封堵缺口却无法完全解决问题的无奈心情。
六、千方百计:指尽一切可能想到的方法,一切办法都用上了的意思。
在文章中,女娲为了补天,想尽了千方百计。
七、奋力:形容鼓起全力去做某事的意思。
在课文中,奋力这个词语描述了女娲努力补天的状态。
八、灾祸:指由于某些原因造成的不测的祸害。
在《女娲补天》的故事中,灾祸指的是天穹破裂的后果。
九、悲痛欲绝:形容内心沉重,无法承受的悲伤的意思。
在文章中,他们表达了对女娲牺牲的深深的痛苦和悲伤。
十、散播:把种子、花粉等微小的事物撒播到更大的范围内。
故事中的女娲把散播五谷之精的含义是她为人类谋福利。
总结:《女娲补天》这篇课文描述了女娲为了拯救人类、补天而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通过女娲的智慧、勇气和毅力,最终实现救人于水火、化解危机的目标。
通过这个故事,教给我们一种深情厚谊,与人为善的道德观念。
女娲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崇敬。
以上是对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女娲补天》中一些重要词语的解释。
这些词汇对理解和欣赏这篇课文非常重要,希望以上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
精选文档《女娲补天》教材解读一、教材地点(一)人文主题的地点《女娲补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组的第三篇课文。
本组是环绕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为主题编排的,再次把学生带回儿时聆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
从单元整组教课的角度思虑,本组共有 4 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两首《乞巧》和《嫦娥》、《西门豹》、《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
在三年级上册以前学习过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但没有一个单元是特意以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为主题编排,整组课文的教学是一个整体,这里集中编排也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感觉先人丰富的想象,并阅读其余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加强对祖国优异文化的热爱之情。
《女娲补天》是一个人人皆知、流传已久而又令人回味的神话故事。
让学生理解它们并不是现实生活的科学反应,而是过去人类不可以科学解说世界和自然现象,以他们困穷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想象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二)训练要点的地点1、发现神话故事的的特色,找出句子,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词句的意思,走进文本,创建情形与角色对话,推测人物感情,领会神话的特色。
(①领会女娲不怕危险、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精神。
②认识神话故事的特色。
)2、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3、进一步感觉神话故事的奇特和先人丰富的想象力。
二、教材特色(一)字1、会认的字 : “塌、挣、熄、冶、炼” 5 个生字,从字音来看“冶”读“yě”不要读成“ zhì”, 读准“冈”“冶”的读音,认识多音字“露”和“挣”。
2、会写的字。
会写“隆、塌”等13 个生字。
发现书写规律,指导书写带“火”字旁的“燃、熄、炼”(二)词1、能正确认读“露出、塌下、山冈、挣扎、熄灭、冶炼、轰隆隆”8 个词语。
2、难理解的词“冶炼” (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3、认识叠词,如“远远的、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等词,领会叠词的表达成效。
累积文中优美生动的词句。
(三)句1、要点句(1)“她忙了几日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乏一种纯青石。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1课女娲补天课文三年级女娲补天课文《女娲补天》是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1课,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故事。
WTT为三年级师生整理了语文课文《女娲补天》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1课《女娲补天》课文原文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tā)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
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
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zhēng)扎。
女娲难过极了。
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xī)灭。
又造了船,好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不久,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被救上来了。
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
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
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yě)炼(liàn)。
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1课《女娲补天》教学反思在上第一课时.读课题之后,我问他们知道了什么,学生说知道了主要是写女娲的,知道写女娲补天的故事。
我请学生说了关于女娲的其他故事,学生津津乐道,说了女娲造人的故事。
然后再读课题,问他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的问题提的很好,就是围绕着女娲为什么补天和女娲怎样补天来问,这也就是我们这篇课文要解决的主要内容。
《女娲补天》《女娲补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传说古时候女娲为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好,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好品质。
教学目标:1、有滋有味地读故事,会认13个生字,会写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轰隆隆、熊熊大火、金光四射、云霞、熄灭、喷火、冶炼、液体等词语。
2、理解课文,生动复述故事,体会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3、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理解文章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创编神话故事。
教学重点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把握想象的特点,并尝试运用教学难点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奉献的高贵品质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感其形。
1.神话故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神奇的人物形象,猜一猜他们各是神话故事中的哪个神话人物?(1)他射下了天上的九个太阳(2)它开辟了天地,用身躯化作世间万物(3)她怀抱月兔,在广寒宫遥望亲人(4)他为使光明永驻人间而拼命追日(5)这一个是谁呢?(出示女娲的图片)生:她是女娲。
2、了解女娲师:通过课前预习和搜集资料,你对女娲了解多少?生:传说女娲是人首蛇身的女神。
生:女娲用黄泥捏出了许多小人,是她创造了人类。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谁是故事大王,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女娲补天的故事。
(吴思妍)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对女娲有更深的了解。
3、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生:为什么要补天?怎么补天的?女娲最后把天补好了吗?二、初步感知,明其事。
1、初读课文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打开课本130页,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后想一想:课文共有()自然段,()段是写女娲补天的原因()段是写女娲怎么补天的,()段是写女娲补天的结果2、再读课文学生字:将课文中的生字以及课文中带有生字的句子好好的读一读。
《女娲补天》课件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6课《女娲补天》。
课文讲述了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氏炼五色石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猛兽、除害虫,留下了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传说。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女娲补天的精神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神话传说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正义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难点:女娲补天精神品质的理解,以及对神话传说背景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神话传说动画片《女娲补天》片段,引导学生进入神话世界,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字词自行查阅字典,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10分钟)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女娲补天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学习女娲勇敢、智慧、无私奉献的精神。
4. 合作探究(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女娲补天精神的理解。
5. 课堂练习(10分钟)设计随堂练习,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女娲补天板书内容:女娲补天神话炼五色石补天裂断鳌足以立四极杀猛兽除害虫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签字确认。
2. 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3. 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女娲补天精神的小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神话传说《女娲补天》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到了女娲的勇敢、智慧、无私奉献精神,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良好,教学效果明显。
但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对神话传说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今后需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四年级第15课女娲补天分段段落及大意《女娲补天》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
讲得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危险补天的故事。
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脉络梳理:
全文共5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水神共工因败给火神祝融后撞断了不周山这根撑天的柱子,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写女娲决心修补天和地,让人类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女娲拣来五色石炼成石浆补天,斩下大乌龟的腿竖立在大地的四方,击杀恶龙,吓退野兽,堵住洪水。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写天和地恢复了平静,人类获得了新生。
1。
三年级下册语文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创世女神女娲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小学三年级的下册语文《女娲补天》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下册语文《女娲补天》设计第一课时预设目标:
1.通过检查、交流、自主发现、汉字演变过程、填表等方式正确读写“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轰隆隆、围困、挣扎、窟窿、冶炼”等生字新词。
2.通过自主阅读发现故事的神奇,并能读出神奇,展开想象品味神奇。
3.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抓关键词复述故事的基础上,学会另一种复述故事的本领:从画面的几个方面把故事讲清楚,讲生动。
4.借助动画短片的切入,关于“天榻”不同传说及《共工触山》故事的补充,引领孩子更深一层感受中国神话故事的魅力,预设教学流程:
一、走进故事,感受神奇
1.揭题,扣题眼“补天”,读出神奇。
请看老师写课题。
边板边说:女娲是神话传说中的创世女神,所以娲字是女字旁。
谁来读读故事的题目?你从哪读出了神奇?能说得再清楚一点吗?谁也把这种神奇读出来?大家一起把神奇的感觉读出来。
2.课前都预习过课文,老师先来检查你们的预习情况,拿出学习单,词语都会读了吗?那我就来抽查几个同学:
(1)熊熊大火、零零星星、轰隆隆
抽查读,齐读。
发现这组词语分别是:AABC AABB ABB的式词语。
(课件出示)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平时要多去发现、多多积累。
(2)燃烧、围困、挣扎、窟窿
看第二组词语,抽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我发现这组词语都是由偏旁相同的字组成。
你们发现的跟他一样吗?还有呢,这些词语里还藏着一个秘密。
看谁能够找到。
这些偏旁跟他们的词语有什么联系呢?举一个例子说说看,“围困”,被包围住了,困在里边出不去,所以这是一个全包围结构。
真是一个新的发现,一起读一读积累下来。
“窟窿”是穴宝盖,就是跟洞穴有关。
(3)寻找、熄灭、露出、冶炼
请看第三组词语。
抽查一组,这组词语的秘密又藏在哪里呢?我发现这组词语由意思相近的字组成。
这么难的问题都被你们解决了,真了不起。
一起读。
看到“冶”这个字,你马上想到哪个字?“治”。
谁能把它们区分开来?看着这个词的偏旁,你觉得它应该和什么有关系?猜猜看。
大胆猜。
老师借助汉字演变讲解:咱们来看一看古人造的“冶”字,底下的是火,上面两横代表的是金属,把金属放在火上烧,融化成液体,
就是冶炼。
右边的这个部分是刀,代表兵器,表示冶炼之后可以做成兵器。
后来呀,由于冶炼技术的不断先进,做出来的用具也越来越丰富,“冶”字就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了。
3.整体读课文。
古人造字多有意思,女娲补天的故事也同样充满了神奇的色彩,翻开语文书130页,发出声音读课文,在预习的基础上,读得更加通顺,把你感觉很神奇的语句多读几遍。
4.学生汇报。
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神奇?挑选一处读给大家听听。
说说你的理由。
你为什么觉得神奇?你觉得神在哪?
5.出示四句“神奇”的句子。
(1)自由读,读得更加通顺流畅。
(2)请四个同学来读,读正确。
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
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
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
又造了船,好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3)我们似乎对文章的内容更清楚了,玩个小游戏,老师吧四个句子的顺序打乱,你们来给排排队。
(4)学生说序号。
(5)同学们,故事就是按照这样一步步发展下来的,次序可不能乱。
而这个个步骤,人们给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情节。
(6)谁能用几个词来概括一下这些情节呢?生讨论、交流:板书。
(7)这个故事的情节多么神奇有趣,人们的想象多么大胆,一起读。
二、学讲故事,品味神奇
(一)学讲故事开头。
过渡: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神话故事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是靠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
作为中国的孩子,我们不仅要多读神话,更要讲神话故事。
我们今天就来学讲这个故事。
1.动画引入。
你们听,远古的声音传来了。
(出示动画)
刚才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一个词来说。
出示句子,点红关键词: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把你们刚才看到的画面讲好,
2.先练一练。
3.指名讲,欣赏评价。
这是你讲述的,谁还想讲?还有吗?
你们更欣赏谁的讲述?说说你的理由。
4.概括方法。
根据发言,贴板书:抓关键词展开想象融入情感
5. 用上这个方法,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讲好,谁再来讲?(我注意到你的表情,脸上都是带着笑的)
6.齐说。
我们大家一起带着这样的心情说。
(二)练讲故事的起因“天塌地裂”的语段。
1.可是有一天,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出示引读:
人们再也不能欢歌笑语,再也不能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发生了什么事?你说,你说,你说,你说。
2.默读课文第一小节,找到这些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
3.根据学习单,学生自主学习发现: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这可怕的画面的,请根据学习单默读这个片段,完成练习。
提示学生握笔姿势,提醒把字写正确,写端正。
4.汇报,交流。
(引导用上动作词)
5.出示、校对。
6.读这些关键词,你的脑海中仿佛看到哪些画面?
让学生说,老师评价:多可怕呀!太可怕了!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出示图片,你们看!
7.朗读。
(1)出示重点语段,把你们刚才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
地被震裂了,
出现了一道道深沟。
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读出画面。
(2)这里也有几个很有画面感,很有特点的词语。
抓住这些词语相信你们还能读得更好。
点红:一大块一个黑黑的大窟窿一道道深沟
指名,评价。
8.回到学习单练说。
读着堵着,这些画面就跳入我们眼前,你能试着不看书,把这些画面讲出来吗?把刚才的学习单拿出来,自己先练一练。
9.指名说。
引导以“天哪,太可怕了!”开头。
不看学习单右边的内容,能说吗?表扬,你从这个几个方面把几幅画面连起来有条理地进行了讲述,这也是讲故事的一个号办法。
贴板书:有条理地讲。
(三)练说整段话。
1.听得出来,这些故事已经在你的脑海中了,老师再提高一点要求,出示:自从……一直过着……不知过了多少年……
用上这几个词,把整段话连起来讲。
你们会讲吗?是不是觉得很有挑战性?讲得好的小朋友可以被评为“故事大王”。
2.先练习练习。
3.指名讲。
太厉害了。
老师要评你为“故事大王”。
送书。
你们还想讲吗?回家继续练习。
4.你们知道吗?神话故事是人们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
人们再讲述的过程中会加入自己的想象,所以,民间就出现了不同的版本。
出示动画。
三年级下册语文《女娲补天》课文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
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
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女娲难过极了。
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
又造了船,好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不久,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被救上来了。
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
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
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
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
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