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轻飘飘的过场戏·评南钢股份要约收购案(精)
- 格式:ppt
- 大小:496.50 KB
- 文档页数:16
主动要约收购案例
主动要约收购的案例包括帝亚吉欧对水井坊的要约收购和楚恒投资对ST梦
舟的要约收购。
在帝亚吉欧对水井坊的要约收购中,帝亚吉欧在受让水井坊母公司全兴集团的股份后,对全兴集团的持股从49%变成了53%,从而形成了控制,间接
持有了全兴集团持有的水井坊的%的股份。
由于持股比例超过30%,触发了全面要约收购义务。
然而,在收购期间,股价持续高于要约价格,最后一天股价突然下跌,离要约价只有3分钱的差距。
最后只有3154股接受了要约,相当于0%。
在楚恒投资对ST梦舟的要约收购中,楚恒投资为协助ST梦舟梳理业务、
实现脱困自愿发起部分要约收购,预定收购股份数量为224,712,982股,
占ST梦舟总股份的%。
然而,收购期满,实际预受股数未满足先决条件,
本次要约收购以失败告终。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专业人士。
要约收购案例某公司拟收购目标公司的股权,与目标公司方达成初步意向,双方拟签署收购协议。
以下是该要约收购案例的具体情况描述:要约方为世界知名的汽车制造商A公司,目标公司为一家以生产电动汽车为主的新兴科技公司B公司。
A公司希望通过收购B公司的股权来扩大自己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市场份额,并借助B公司的技术实力和优势来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初步意向协议中,A公司拟以每股36美元的价格收购B公司的股权,总金额约为10亿美元。
收购后,B公司将成为A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并将保留原有的独立运营团队和品牌。
收购协议约定,B公司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将归属于A公司,但B公司员工的合同和福利待遇将保持不变。
此外,收购协议中约定了以下重要条款:1. 双方将合作推进电动汽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共同开展合作项目。
2. 收购完成后,双方将共同制定并实施一项长期战略规划,以确保并提升合作的效益和竞争优势。
3. 收购完成后,双方将合并部分业务职能,以提高运营效率和降低成本。
4. B公司的股东将通过股权转让来实现出售股权,其中包括公司创始人和部分风险投资机构。
5. 收购完成后,B公司的经营和财务报告将纳入A公司的统一管理体系。
双方在初步意向协议上达成一致后,将进一步进行尽职调查和正式签署收购协议。
双方希望通过收购案例,实现双赢的局面,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并共同推动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该要约收购案例充分体现了A公司的战略目标和需求,通过收购B公司的股权来扩大自身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市场份额,并借助B公司的技术实力和优势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收购案例中的重要条款也体现了双方合作的愿景和目标,共同推进电动汽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及合并业务职能来提升运营效率和降低成本。
通过这次收购,A公司将进一步巩固自身的领先地位,提高市场份额,并在电动汽车领域实现更快速的技术创新和商业化应用。
A股首例主动要约收购福布斯富豪低级失误离奇先折_商务指南频道案例分析_风险_金融常识利用要约收购规则的增持股份,这样一个弄险的过程本应事事小心,但要约收购报告书偏偏未XX明文要求的信息,这样一个不应有的失误会掉刘志强、翟美卿夫妇精心谋划的主动要约收购大戏吗①主动要约收购的低级失误没人想到,以“主动要约收购”概念盛装登台的一场戏,却因为一个不应犯的低级失误暂时落幕。
一个高调的开场被毁掉的同时,后来的故事亦可能发生彻底的改变。
2021年3月15日,山**工程机械股份有限(600162,山临工)接到大股南方香江集团有限(下称“南方香江”),“南方香江”向XX报送了《要约收购报告书》,因资料不齐全暂未被受理。
目前,XX要求补充的收购人2021年度审计报告等资料正在准备过程中,准备完毕后将尽早呈报。
“南方香江”颇具来头,它是最大的家居产品商和经销商,同时还是广银行和广发证券的大股,其实际控制人为刘志强、翟美卿夫妇。
翟原是中旅系统的一个普通职员,1985年,21岁的翟辞职独闯推销广家具,5年后,刘氏夫妇创立香江金海马集团,在国内首创家具仓储式销售模式,并拓展为拥有100多万的家具商场和十余家家具工厂的庞大。
2021年度,刘氏夫妇以21亿元身家,入选“福布斯富豪榜".此外,夫妇俩人一向以爱心捐赠名满全国,10余年间捐赠超过2亿元。
事实上,上述被拒一幕距离这个故事的开场方才不到20天。
2021年2月24日,“南方香江"对“山临工”股发出全面收购要约,对10752万股流通股的要约价格,以30日均价的90%计算,为元/股;对1500万股非流通股的价格则为4.68元,较其2021年第三季度的每股净资产3.651元,溢价27。
17%.虽然2021年的资本市场曾发生过几起要约收购,但彼时的收购人均已持有目标股份超过30%而触发要约收购条款,应有关规定的要求,收购人需要向目标全体股发出购买其持有股份的要约。
要约收购案例
某公司A拥有一家规模较大的制造企业,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资金链紧张等原因,公司A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
与此同时,公司B作为一家资金实
力雄厚、市场份额较大的企业,对公司A的业务和资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此,公司B决定向公司A发出要约收购的提议。
在这一案例中,公司B可以通过要约收购的方式,以一定的价格收购公司A
的股份,从而实现对公司A的控制。
要约收购是指一家公司通过向另一家公司的
股东发出购买其股份的要约,从而获得对该公司的控制权。
在要约收购过程中,公司B需要依法依规向公司A的股东发出要约,并在一定期限内等待股东的回应。
要约收购的实施过程中,公司B需要充分考虑到公司A的经营状况、市场前景、资产负债情况等因素,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
同时,公司B还需
要与公司A的管理层进行充分沟通,了解公司A的经营策略、发展规划等信息,
以便更好地制定收购方案和未来发展规划。
在要约收购完成后,公司B需要及时履行相关的信息披露义务,向市场公开收购结果,并按规定向证监会等监管部门报告。
同时,公司B还需要与公司A的管
理层和员工进行充分沟通,确保双方在收购后的合作顺利进行,避免出现业务冲突和管理混乱等问题。
总之,要约收购是一种常见的企业并购方式,对于公司B而言,通过要约收购可以快速获得对公司A的控制权,实现资源整合和业务扩张。
但是,在实施要约
收购时,公司B需要充分考虑市场风险、合规要求和企业文化融合等因素,以确
保收购的顺利进行和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徐工集团并购事件案例何伊凡他是一个不怕身后洪水滔天的国企改制者?还是一个拿民族品牌和国家利益做交易的人?亲手导演了徐工改制的王民,究竟会把他自己和2万人的徐工集团带往何处“这不是一场战争”。
寒风瑟瑟下,空旷的华北平原,200多辆重型机车,最轻的也有十八吨,扬起滚滚尘埃,大地为之震颤,“这是一次科技的较量!”2005年1月,徐工集团首则形象广告在境外的凤凰卫视热播,媒体的选择和画面的气势暗示了其对自身的期许:突破本土防线,成为国际市场有力竞争者。
然而,广告语成了错误的预言。
在那之后不久,这家中国最大的机械制造商、年销售收入200亿的大型国企就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改制之争”。
它与国际私募投资基金凯雷的合作被舆论描述为一桩浮士德式的交易,而其民企对手三一重工的总裁干脆指责这桩交易将成为腐败的注脚和民族品牌沦陷的开端。
毫无疑问,徐工是近20年来国企改制史中难得一见的高透明度的样本。
改制过程中的每一步、谈判交易的每一处细节、协议文本上的每一个字,都被人们拿到“聚光灯下解剖台前详细检查”。
另一方面,这起引发了巨大争议的海外私人资本并购国企案,也被国际舆论当作中国对外开放“向左转”还是“向右转”的标志。
但是迄今为止,负责审批的商务部、国资委和发改委的高层官员都没有明确表态是否放行。
大幕尚未落下,“导演”王民已站上了前台。
尽管许多人迫切希望从他此前一直紧闭的口中得到某些适用的普遍结论,但显然,这位无意中制造了历史的国企董事长的自白仍不会是最后的谢幕陈辞。
不过,第一当事人在整个过程中的心路轨迹会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切面。
妥协2006年10月17日,徐工集团全资拥有的徐工机械发出通告,一天之前,徐工集团、凯雷、徐工机械签署了《股权买卖及股本认购协议》之修订协议和《合资合同》之修订协议。
根据这两则修订协议,凯雷放弃了控股徐工机械的计划,将持股比例从85%下调到50%,未来徐工机械可能带上的帽子将从外资企业变更为合资企业。
复星巧避规则收购南钢中国首例要约收购案例分析如果要约收购的结局在要约收购前就可以肯定,那么这样的要约收购就失去了它原本的面目与意义。
案例简介2003年3月12日,南钢集团公司与复星集团公司、复星产业投资、广信科技共同成立南京钢铁联合公司(以下简称南钢联合)。
复星集团与复星投资持有新公司60%的股份。
4月1日,南钢集团公司以其持有的占总股本70.95%的南钢股份国有股35760万股作为增资注入新成立的南钢联合。
在未获得豁免的情况下,占总股本70.95%的国有股权的实际控制人变更,使南钢股份(600282)不得不面对沪深股市有史以来首例要约收购案。
2003年4月9日,南钢联合向所有股东发布要约收购公告,对挂牌交易股份的要约收购价格为5.86元/股;对非挂牌交易股份的收购价格为3.81元/股。
要约收购总金额约为8.5亿元,全部以现金方式支付。
要约收购公告发出后至2003年7月,没任何股份进行应约,本次要约收购最终以无人应约结束。
对于收购方南钢联合或其实际控制人复星集团而言,这笔收购的收益主要体现在:(1)二级市场的高额收益。
(2) 南钢股份控制权潜在收益,其每年近40亿的现金流是绝佳的融资窗口。
(3) 南钢股份未来增发获得的收益。
文/布尔古德无人应约的要约收购此次要约收购中的财技焦点就在于收购价格。
按照2002年12月开始实施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定,制定要约收购价格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 要约收购挂牌交易的同一种类股票的价格不低于下列价格中较高者:1.在提示性公告日前6个月内,收购人买入被收购公司挂牌交易的该种股票所支付的最高价格;2.在提示性公告日前30个交易日内,被收购公司挂牌交易的该种股票的每日加权平均价格的算术平均值的90%。
(二) 要约收购未挂牌交易股票的价格不低于下列价格中较高者:1.在提示性公告日前6个月内,收购人取得被收购公司未挂牌交易股票所支付的最高价格;2.被收购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值。
要约收购案例在商业领域中,要约收购是一种常见的商业交易方式。
它通常发生在一家公司试图收购另一家公司的股份或资产时。
要约收购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商业行为的背后逻辑和实际操作过程。
一家公司要进行要约收购,通常会先进行市场调研和目标公司的评估。
这个评估过程包括了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管理团队、市场地位和潜在风险等方面的分析。
通过这些评估,收购方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目标公司的情况,从而为后续的谈判和决策提供依据。
一旦决定进行要约收购,收购方会向目标公司的股东发出要约收购通知。
这通常包括了收购方愿意支付的价格和收购条件等内容。
目标公司的股东可以根据这一要约决定是否出售他们的股份。
在这个过程中,收购方通常会尽量争取更多的股东支持,以确保收购计划的顺利进行。
如果收购方成功获得了足够多的股东支持,要约收购就会进入实质性的谈判阶段。
在这个阶段,收购方和目标公司会就收购价格、股权转让、员工待遇、经营管理权等方面展开具体的谈判。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双方进行多轮谈判,以达成最终的收购协议。
一旦双方达成一致,收购方就会向证券监管机构提交相关文件,以完成收购程序。
在获得监管机构的批准后,收购方就可以正式完成对目标公司的收购。
这意味着目标公司的股权将彻底转让给收购方,目标公司也将成为收购方旗下的子公司或部门。
要约收购案例不仅仅是一种商业交易,更是一种商业策略和战略决策的体现。
通过深入了解要约收购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商业领域中的并购重组、资本运作和公司治理等重要议题。
同时,要约收购案例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商业实践经验和案例参考,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各种商业挑战和机遇。
总的来说,要约收购案例是商业领域中一个重要且值得深入研究的议题。
通过学习和分析要约收购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商业交易的本质和规律,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决策和操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们能对要约收购案例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
率先实施中国资本市场首例要约收购作者:徐林来源:《董事会》2020年第03期今年,恰逢南钢股份上市20周年。
从1999年公司改制设立起,我在董秘这个岗位上坚守至今。
一家公司、一份职业,20年初心不改,正所谓努力到无能为力、尽心到感动自己!我感激我骨子里的那份信念与执念、情怀与情结,将我的职业生涯与南钢股份的发展壮大紧密相连,陪伴并见证南钢股份的成长。
20年来,南钢股份坚持合规为本,搭建起公司治理体系,制定完善了与之配套的制度和规则,对推进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严格按照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开展各项工作,获得了不少的荣誉和好评,算是对我这份坚守的肯定。
20年来,南钢股份利用资本市场创造性地工作实现价值。
多元化的资本运作持续进行,先后完成了IPO、要约收购、公开增发、非公开增发、整体上市、公司债、员工持股、股权激励、子公司分拆新三板挂牌、资产证券化等。
回顾20年董秘职业生涯,有这么几件事值得我回忆留念。
2003年3月,南钢集团公司引入复星集团公司作为战略投资人,进行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共同设立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
在履行了必要的行政审批手续之后,南钢集团公司拟将其持有的全部南钢股份之股份,增资到南钢联合。
南钢股份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都将发生变化,实质为上市公司收购行为,依法已触发要约收购义务。
南钢联合需要按照《证券法》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规定,履行要约收购义务,向南钢股份除南钢集团公司以外的所有股东发出全面收购要约。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2002年首次面世,彼时,相应的操作实施细则尚未配套,很多问题都不知所措,可想而知推进的难度有多大。
我们制订了详尽的工作计划:一是及时发布各阶段提示性公告,保持持续充分的信息披露并及时申请停牌;二是组织协调当事方和中介机构,商定要约条件、履约保证金、上市公司上市地位保持方案等重点事项;三是与交易所、证监会密切沟通,寻求指导。
2003年6月12日,《南钢股份要约收购报告书》披露,7月12日要约收购期满,结果以没有投资者接受要约的“零预受”“零撤回”情形完成。
BUSINESS龙象之争:南钢股份将花落谁家?复星集团转让南钢股份控制权,引发了诸多钢铁巨头的关注。
行业排名第三的沙钢集团在及时支付80亿元诚意金后,成为唯一一家意向受让方。
但在其报出135.8亿元的交易方案后,中信特钢股东中信股份,通过增资南钢股份控股股东南钢集团,获得南钢集团控股权,继而以行使优先购买权的方式,提出与沙钢集团基本相同的收购方案。
面对“巨龙”的进攻,“大象”沙钢集团继续竞价的可能性不大,但能否以“优先购买权是否成立”为由提出诉讼,值得关注。
沙钢集团未能在“抢先一步”的交易中设置较高的分手费比例,或是最大遗憾。
符胜斌/文商业 BUSINESS郭广昌与南钢股份(600282)的缘分,始于要约收购,也终于要约收购。
2003年3月,郭广昌发起了A股历史上第一次要约收购。
当时,郭广昌联合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南钢集团”)共同设立南京钢铁联合公司(简称“南钢联合”)。
郭广昌以16.5亿元现金出资,持有南钢联合60%股权,南钢集团以所持南钢股份70.95%股份及其他资产出资,持有南钢联合40%股权。
郭广昌由此成为南钢股份的实际控制人。
二者的缘分由此开始。
因南钢股份的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且股权变动比例超过30%,郭广昌及南钢联合发起了对南钢股份的全面要约收购。
20年过去了,南钢股份再一次走到要约收购的关口。
郭广昌与南钢股份的缘分也逐渐走到了终点。
“大象”的舞步郭广昌控制时代,南钢股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从2003年到2022年,南钢股份钢铁产量从183.49万吨增至984.43万吨,增长了约5.37倍,同期我国钢铁产量从2.22亿吨增至10.18亿吨,增长约4.59倍,南钢股份的增速高于行业增速。
同期,南钢股份的资产规模也从48.83亿元增长至746.75亿元、收入从68.27亿元增长至706.67亿元,在全国钢铁企业排在第22名,属于中上游水平。
2022年,郭广昌谋求退出南钢股份,引起诸多钢铁企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