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3
故宫的建筑与中国古代皇帝的统治理念故宫,作为中国古代皇宫的代表,是中国古代皇帝统治理念的体现之一。
其建筑设计和布局的精确与细致,反映了中国古代皇帝对统治权力的追求与象征。
本文将从故宫的建筑特点、宫殿布局以及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详细探讨故宫建筑与古代皇帝的统治理念。
一、建筑特点故宫建筑毫无疑问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
其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封闭性:故宫建筑采用了封闭的布局设计,以凸显皇帝的尊贵与权威。
城墙高大厚实,配以牢固的城门,构筑了一道坚实的屏障,将内部与外部完全隔离。
2. 对称性:故宫建筑注重对称与平衡。
以紫禁城为例,正中为皇帝的居住地,左右两侧分别是皇后与妃子的住所,呈现出左右对称的布局。
不仅表达了古代皇帝的“一统天下”的意图,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追求和谐与平衡的价值观。
3. 简约与精致:故宫建筑以其简约而精致的风格闻名。
建筑构造、装饰细节都精心设计,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精湛的技艺。
凡物件无多余,尺寸适度,不过分豪华,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所崇尚的中庸之道。
二、宫殿布局故宫的宫殿布局是古代皇帝统治理念的反映。
整个故宫分为外朝和内廷两个部分。
外朝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内廷供皇帝居住。
1. 外朝:外朝包括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这三大殿是举行重大政治仪式和庆典活动的场所。
皇帝在这里会接见大臣,举行宴会和决策大事等。
外朝的宫殿布局体现了皇帝的权力和统治意图。
2. 内廷:内廷是皇帝居住和处理私人事务的地方。
其中最重要的建筑是乾清宫和坤宁宫。
乾清宫为皇帝的居所,坤宁宫为皇后的住所。
内廷的宫殿布局体现了古代皇帝对家庭和个人权力的关注。
三、文化内涵故宫的建筑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古代皇帝的统治理念。
1. 尊崇天地:故宫建筑布局中的“乾”和“坤”分别象征着天和地,寓意皇帝的至尊地位。
故宫的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帝的天命思想,即皇帝是天命所归,代表天的威严与圣洁。
2. 尊重祖先:故宫内的许多建筑都是以古代祖先或历代皇帝命名的,如乾清宫、永和宫等。
旅游景点:北京故宫的历史与文化1. 引言北京故宫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作为中国明清两代皇家宫殿,其博大精深的历史和文化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本文将详细介绍北京故宫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
2. 历史背景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心城区,是明、清两代29位皇帝的居所和政治中心。
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年间(1406年),建筑耗时14年,后经多次修缮和扩建形成现今规模。
在500多年的历史中,故宫见证了中国封建王朝崛起与衰落、政治权力变迁等重要事件。
3. 建筑特色3.1 整体布局故宫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分为外朝和内廷两个主要区域。
外朝包括三大殿(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以及神武门等建筑,是举行重大仪式的场所。
内廷则是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地方,包括乾清宫、交泰殿等建筑。
3.2 建筑风格故宫的建筑风格主要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风格,以黄色为主色调,并采用传统的斗拱结构和琉璃瓦覆盖。
蓝色琉璃瓦代表皇室权力,赋予了建筑独特的气势。
3.3 宫墙与城楼故宫外围有高达10米以上的城墙,并设有四座城楼(角楼),用于加强防御。
城墙上有雄伟壮观的角楼,展示了明清时期工艺水平与军事防御能力。
4. 文化内涵4.1 封建礼仪作为封建帝王的居所,故宫承载了丰富的封建礼仪文化。
日常生活中,各种细致入微的礼仪规定贯穿始终,展现出尊卑有序的封建社会等级制度。
4.2 艺术工艺故宫内部陈设精美,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工艺的高超造诣。
黄琉璃、红木雕刻、漆器制作等传统工艺成就给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并体现了当时的文化审美标准。
4.3 文化遗产保护故宫以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自2002年开始,故宫还开展了大规模的修缮和保护工作,以保持其原有风貌。
5. 现代意义北京故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故宫的建筑与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关系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中国古代帝王生活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通过其建筑形式和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一、建筑布局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故宫的建筑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整个故宫的布局呈南北走向,南面迎接阳光,象征着天,而北面则是皇帝的居住区域,象征着人。
南北中轴线上设有五个主要的大殿,包括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乾清门,代表着权力与统治。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天上神与地上人相结合,皇帝是连接天地的桥梁。
二、建筑形式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故宫的建筑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包括黄色琉璃瓦、斗拱、飞檐、雕花窗等典型元素。
黄色琉璃瓦是故宫建筑的标志性特征,它不仅具有防水、防火的作用,还赋予了建筑以庄重而典雅的风格。
斗拱则是故宫建筑中的又一重要元素,它以弧线连接两个墙壁,使建筑更加牢固稳定,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追求和谐与平衡的理念。
飞檐是指屋檐向外延伸的部分,除了起到保护墙体的作用外,还能起到雨水远离建筑的效果。
雕花窗则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细致的工艺给故宫建筑增添了艺术的魅力。
三、建筑意象诉说中国古代文化及历史故宫的建筑意象诉说着中国古代文化及历史。
比如,故宫内的“九龙壁”就是一道具有浓厚中国文化色彩的景观。
它由九条盘旋的龙构成,每一条龙都栩栩如生,各具特色。
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皇权和权威,九条龙的出现则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
此外,故宫建筑中的很多细节,如门楼、殿壁上的壁画、石雕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缩影,通过这些细节可以了解到古代帝王的生活方式,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等。
四、建筑装饰展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故宫的建筑装饰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其中尤以大型瓷砖的应用最为典型。
故宫中的一些门楼、殿壁上都镶嵌着大型的瓷砖,不仅具有装饰的作用,还展示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精湛工艺和深厚底蕴。
北京故宫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北京故宫,作为中国古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以其庄严、精美的建筑风格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品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见证,故宫不仅是一座宫殿建筑群,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从故宫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北京故宫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宫殿,也是中国封建帝王的政治与生活中心。
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修建历时14年,兴建于地势平缓的北太平庄,整个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共有9999间房屋,象征着无穷无尽的福气。
故宫的修建以黄色琉璃瓦和蓝色琉璃瓦为主要建筑材料,整个建筑融汇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工艺的精髓。
第二部分:建筑风格北京故宫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宫廷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故宫主要由正中三大殿和前后两重宫殿组成,整体呈现出“五进之制”的布局。
宫内的建筑形式包括殿宇、殿堂、亭台、斋室等,建筑结构巧妙,雕梁画栋,彩绘斑斓,以红色和金黄色为主色调,展示出极高的工艺水平。
巍峨的城墙、金碧辉煌的屋顶、雄伟的宫殿,以及精美的角楼和建筑细部装饰,都彰显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与唯美。
第三部分:文化内涵北京故宫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一座蕴藏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宝库。
故宫内珍藏着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其中包括陶瓷、书画、金器、玉器等,这些文物无一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故宫的古代宫殿建筑和文物艺术品,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观故宫,我们可以欣赏到古代宫廷文化的魅力,感受到封建帝王文明的繁荣和辉煌。
总结:北京故宫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的存在,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因此,保护和传承北京故宫的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北京故宫的历史与文化第一节:北京故宫的建造背景和历史1.1 朱棣永乐年间的建造动机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宫殿建筑群,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故宫的建造背后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
在明朝正统十五年(1420年),朱棣成为第三代明皇帝——永乐帝。
他野心勃勃,意欲巩固权力并弘扬自己的政绩。
那个时候,据说元朝在瓦剌族入侵下灭亡后留下了大量财富未能及时收集起来,这些财富让朱棣看到了曾经繁荣辉煌的徽州、汴京以及大都等地放弃的机会。
朱棣决定利用这些财富兴建一座无与伦比的宫殿,以显示自己赢得天命之人必须手握传承千秋江山之权。
他开始准备资源、召集技术人员,并大规模募集各地的劳动力。
如此之大的项目,需要大量的财力和人力。
1.2 故宫的建造和修缮历程永乐十六年,故宫正式开工动工。
历时14年,到永乐三十年(1427年)竣工,期间消耗了巨资和无数人力物力。
整个故宫由前朝设计师迪里木哆等人共同设计,意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
明代逐渐衰落后,明成祖朱棣于清洗内阁时下令焚毁妇孺所穿皆无书画字画以及设计图纸四类文件或图像涂抹信息,并委托御花园艺大匠馆悉数转移到储秀宫将军户部等机构遗留之文物唯独内府保持原样而不予破坏移动损失。
清顺治二年至三年(1645—1646),辽东千户谢振铎对北京展开侵略并加紧编写了《北都七省图志》、《北都名胜录》,他提取出历代文抄騄字分享总结其他省份爱才之志并辑成一个大事记,是清代文学第一书籍性质系因公职滥权收购赝品仿冒的图引字功与罪所致(共七十五首)。
第二节:北京故宫的建筑布局和文化内涵2.1 故宫建筑布局与风格北京故宫占地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到了15万平方米,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外朝和内廷。
整个宫殿群由9999间房屋组成,高墙深槛将其与外界隔绝。
故宫采用传统中国皇家建筑风格,体现着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儒家思想。
从故宫建筑看中国传统建筑的人文关怀故宫,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厚的人文关怀。
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体现了对人文关怀的无限追求。
让我们从故宫的建筑中一窥中国传统建筑的人文关怀。
首先,故宫的建筑以人为本,注重人的舒适与健康。
考虑到劳作的疲劳和心灵的愉悦,故宫内外的建筑都精心设计了休憩空间。
比如,宫墙上常见的“九龙壁”,不仅起到防护的作用,还提供了亭台楼阁供游客休息。
此外,故宫内部的庭院式布局,使得空气流通,光线充足,既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也给人以安逸的感觉。
其次,故宫的建筑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与自然的有机连接,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故宫的设计中采用了大量的园林意境,巧妙地融入山水、花木等自然元素。
比如,紫禁城内的雄伟建筑与苍翠的松柏、碧水流景相得益彰,让人置身其中感受自然的美妙,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
再次,故宫的建筑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尊重。
故宫建筑的精细雕刻、丰富的色彩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这些宫殿楼阁无不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成为传承和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每一处建筑都有其独特的命名寓意,寓意着对历史与文化的敬重。
比如,太和殿象征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乾清门象征君位之尊严等等。
这些寓意体现了尊重和庆祝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关怀。
此外,故宫的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到了人们的情感需求。
无论是恢宏雄伟的建筑、华丽细致的装饰,还是精心布置的庭园景观,都旨在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比如,太和殿和乾清门等建筑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而保和殿和建福宫则散发出温馨和宜人的氛围。
建筑中蕴含的细腻情感,使得每一位游客在故宫中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总之,故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文关怀的方方面面。
它注重人的舒适与健康,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尊重并传承历史文化,弘扬人文关怀;同时,通过建筑的布局和情感的引导,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营造温馨宜人的氛围。
故宫建筑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是中国古代皇家宫殿,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伟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自建成以来,故宫一直承载着中国皇室的权威与尊严,其建筑风格、布局与装饰都富含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
一、对称与均衡故宫的建筑布局注重对称与均衡,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建筑追求和谐平衡的审美理念。
整个故宫分为外朝与内廷两个层次,外朝是政治与仪式活动的场所,内廷则是皇帝及其家族生活与居住的区域。
故宫内的大部分建筑都沿用了传统的“中轴线”布局,左右对称,中心对称,众多建筑物相互呼应,形成了整体美感。
这种对称与均衡的布局不仅使故宫的建筑群看起来庄重肃穆,同时也代表了帝王权力的稳定与平衡。
二、黄色与金色故宫的外墙大多采用黄色,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皇权与尊贵。
故宫的黄色墙体与红色屋顶组成了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独特的色彩组合,呈现出宏伟壮观的景象。
此外,故宫内的许多建筑物还以黄色和金色装饰,这是因为黄色与金色都代表着尊贵和富丽堂皇。
黄色与金色的运用使故宫显得庄严肃穆,彰显出帝王权力的威严与辉煌。
三、龙与凤龙与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最祥瑞的动物,与皇权紧密相连。
故宫内许多建筑都以龙与凤作为装饰元素,如龙凤斗、龙凤吉庆亭等。
这些装饰不仅增添了建筑的美感,也象征着皇帝的权威与祥瑞。
龙与凤还被用来装饰屋顶,传达皇家光辉灿烂的意象。
由此可见,故宫建筑中龙与凤的象征意义,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威严与荣耀。
四、花鸟与山水故宫的建筑装饰不仅包括了各种吉祥图案,还融入了花鸟与山水元素。
故宫内的画栋雕梁、壁画、陈设等,都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美好追求。
花鸟与山水的装饰元素给故宫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让整个建筑群更加生动多彩。
同时,这些装饰也体现了帝王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表达了他们与天地万物的紧密联系与和谐共生。
总之,故宫建筑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无论是对称与均衡的布局,黄色与金色的运用,还是龙与凤以及花鸟与山水的装饰元素,皆体现了古代帝王权力的神圣与尊贵。
明代紫禁城中国皇帝的宫殿明代紫禁城是中国皇帝的宫殿。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紫禁城见证了明代大明王朝的兴衰和历史变迁。
本文将从建筑设计、宫殿布局、文化意义等方面介绍明代紫禁城。
一、建筑设计明代紫禁城的建筑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整个紫禁城采用了严格的对称结构,分为内外两个部分。
外宫是供皇后、妃子居住的地方,而内宫是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地方。
紫禁城建筑以黄色琉璃瓦为主,蓝色琉璃瓦为辅,整体色彩和谐统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二、宫殿布局明代紫禁城的宫殿布局严谨而有序。
紫禁城共有九重宫殿,依次为:午门、神武门、乾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交泰殿、坤宁宫和后三宫。
每个宫殿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如太和殿是举行大型仪式的场所,中和殿是皇帝受朝拜和接见文武百官的地方。
每个宫殿的建筑风格、装饰艺术都独具特色,体现了明代宫廷建筑的精华。
三、文化意义明代紫禁城代表了中国封建皇权的最高象征,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紫禁城是明代皇帝办公、居住和举行庆典等重要活动的场所,其庄严肃穆的氛围给人一种庄重而庄重的气息。
紫禁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宝库,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珍品,如瓷器、玉石、字画等,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和博大精深。
总之,明代紫禁城作为中国皇帝的宫殿,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还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其建筑设计、宫殿布局和文化意义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伟大。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紫禁城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场所,值得我们去欣赏和研究。
故宫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故宫,又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并被誉为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故宫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还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故宫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
一、均衡与谦逊的建筑布局故宫建筑采用了传统的偏正对称布局,即在整个建筑群中:前后以及左右对称,整体呈现出和谐、均衡的美感。
这一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即平衡是宇宙万物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宫殿和大殿之间的连廊也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传达着“和而不同”的和谐价值观。
二、色彩的象征意义故宫建筑以黄色为主色调,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黄色象征着皇权和尊贵。
此外,故宫的屋顶也采用了绿色琉璃瓦,与黄色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烘托出皇家气派。
同时,故宫的红墙也是其特色之一,红色代表着吉祥和喜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红相呼应。
三、雕刻艺术的独特魅力故宫建筑的雕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在故宫的各个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精美绝伦的雕刻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人物、花卉、动物等元素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些雕刻作品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更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崇高信仰。
四、传统文化的审美意境故宫建筑风格的形成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意境的影响。
故宫建筑注重空间的有序和谐,追求“工、静、明、暗”的美感。
故宫中的大型宫殿,通过空间的分割和流线的设计,使得参观者在其中产生一种由熙攘到宁静的审美心理过程。
这种“从宏伟到宁谧”的设计思路恰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动静相济”的思想相吻合。
五、文化符号的独特运用故宫建筑内的各种文化符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
例如,每一个殿堂的名称都带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如“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等。
这些名称不仅有着美好的寓意,更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总结:故宫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是一种独特而美妙的结合。
紫禁城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建筑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纪念碑,它通过所用的材料及造型风格等,不仅体现出了一定社会时代的技术水平和政治经济状况,并且也体现了一定阶级民族时代的心理情绪,精神风貌和精神理想。
北京故宫,即紫禁城,更是我国历史上巅峰宫殿建筑的完美典范。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紫禁城建筑中所体现出得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一、紫禁城概况
我想,要谈紫禁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首先是要先介绍一下紫禁城。
紫禁城(Forbidden City)是中国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
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紫禁城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
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
其故宫的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外围是一条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环绕,接着是周长3公里的城墙,墙高近10米,底宽8.62米。
城墙上开有4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角楼,角楼有3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
故宫大体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南为外朝;北为内廷。
外朝内廷的所有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东西对称,秩序井然。
它是世界上现存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它是我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首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单位。
紫禁城的建筑群集合了中国传统的建筑理念和哲学思想,以及规划严谨的布局,主次分明的宫殿群,灵活多变的建筑组合,完整的体现了东方文明的精髓和成就。
那么,紫禁城体现了许多的中国传统文化。
我下面就具体讲述“天人合一”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和儒家的理想和封建礼制。
二、“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老子等都阐述过自己对于“天人合一”的理解。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天人本是合一的。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人就是自然人和自然本身就是一体的,从而把这种人工文化看作人的有机延伸,又将自然看作是建筑的文化母体。
紫禁城背倚景山,南面环水,东西南北四周散布日月天地坛。
其中天地日月根据“乾南坤北,日升月降”这一思想而命名。
兴建紫禁城时, 为了造成背山面水的吉利环境, 用挖掘护城河的泥土在宫城的北面堆筑了一座景山, 又从护城河中引出水流, 自紫禁城的西北角流入宫中, 并让它流经几座重要的建筑前面。
由上可以看出,故宫这一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体现了中国古人思想中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望。
它是一种“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为现实而崇拜模仿,又不是向一无尽的世界做无尽的追求,烦闷苦恼,彷徨不安。
它所表现的精神是—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
它所启示的境界是静的,因为顺着自然法则运行的宇宙是虽动而静的,与自然精神合一的人生也是虽动而静
的。
”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包含了深沉的宇宙观,我们在欣赏古典建筑时,可以感到古人对大自然和人生的理解是高深而微妙的。
三、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这一传统文化在故宫建筑中也得到运用,主要体现在方位的选定,环境的处理以及建筑的装饰上。
故宫外朝在前就是阳,纵向的太和殿、保和殿为三,最为高贵的太和殿分别是九五,九五至尊,九是皇帝的象征,内寝在后,是举办重要礼仪活动的。
常规一年太和殿只用三次,一个元旦,一个皇帝的生日,一个统制,其他还有一些重要的朝汇活动。
后面乾清宫等三宫是皇帝真正处理文件的地方,中轴线是乾清、交太殿,又与中国星象有联系,其台阶也是为偶数。
如此布局说明阴阳巧合,那是对宇宙秩序的认识和追求。
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与阴阳是相辅相成的。
如土为中,三大殿为土形,这绝非偶然,也并非建筑型制问题,因为我国古代的地图方位与今天地图的方位正好相反是上南下北,看起来正好是一个“土”字,在河图、洛书九宫中,中央(中宫)也均为五属土。
土为中,象征权力,表达了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统治阶级至高无尚,这就是“必居中土”的道理。
比喻王者最终统治天下,因此凡是属于文化方面的宫殿及设施都列与东侧,历代太子宫殿也在东侧,俗称太子宫。
寿康宫、坤宁宫等等都是在西侧,俗称“寡妇殿”。
另外,紫禁城内文渊阁是一个很特殊的建筑形式,是仿宁波“天一阁”型制而建造。
因为它是一个图书馆,在功能和技术上极具特殊性,所以没有套用通用模式,而是采用六开间、二层、黑色琉璃瓦、前临水池的做法,这正是取意《易·大衍》:“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层数为二,为阴数,黑色五行为水。
不难看出重点体现一个‘水”字,从建筑设计构思上符合图书馆怕火,消防第一的重要主题,而实际功能也非常便于藏书和阅览,主题和功能处理的和谐、恰当。
四、儒家理想与封建礼制
故宫在规划上有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因为它是宫殿,不是普通人用的。
不仅要办公,要住的,而且更重要的它是一个礼制的反映,它要反映权威,所以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规范等级制度文明,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理论思想,是皇权语言最集中的体现。
它继承了传统的宫城、内城、外城的三重城制度居都城中央,前朝后寝,左祖右社,五门三朝,体现了儒家的理想和封建礼制。
在故宫大的建筑,总体上是反映礼制。
礼制也制约和影响单体的建筑,怎么反映,是以建筑物的体量,通过它的规模,它的形式,甚至色彩和装饰的差别体现出来。
太和殿是整个宫殿区,整个北京城的构图核心,它的具体体量,使它显得非常凝重稳定,象征着皇权的稳固。
3万多平方米的太和殿广场,它的基调是在庄重之间蕴含着灵活,也蕴含着泱泱大国的气概。
故宫也体现出了严格的阶级理论。
在紫禁城中, 前三殿、后三宫等主要建筑
都集中到居中的主轴线上, 在主轴线上, 又把宫城的主体——前三殿置于核心部位, 这种层层“居中为尊”的“择中”布局, 体现着礼制规范要求。
中轴线上为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建筑,太和殿建筑自身也用了最高的建筑等级, 采用了三重须弥座台基,面阔11 开间, 进深5 间, 重檐庑殿顶, 殿内面积达2370 m2, 从建筑形制到建筑规模, 在古代建筑中首屈一指。
乾清宫和坤宁宫也处于中轴线上, 采用的也是重檐庑殿顶。
按礼制, 后寝比前朝要低一等级, 所以这里的台基只有一层。
位于中轴线上, 从南到北的四个门: 午门、太和门、乾清门、神武门也各不相同。
午门是整个宫城的大门, 神武门是宫城的后门, 屋顶采用的都是最高级样式的重檐庑殿顶,然而神武门的大殿只有五开间加周围廊, 没有左右向前伸展的两翼, 所以在形制上比九开间的午门低。
太和门和乾清门在形制上更低。
太和门采用的是重檐歇山式屋顶, 比重檐庑殿顶低一级; 而乾清门只能采用单檐歇山式屋顶。
此外各门、各殿的面阔大小、台基高低甚至于铜狮子的形态在礼制上都有严格的规定。
五、总结
紫禁城是我国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象征物,其中包含了几千年中国的器用典章、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科学技术等积累的结晶,在研究紫禁城建筑的同时,我们能很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精神,我们民族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
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难以被取代的。
我们现在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取其中的精华,让它能千秋万代永远保存下去。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紫禁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学说,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先生的演讲:故宫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百度文库:中国传统文化与故宫设计之美。
100142605
马驰先
中美经济
2011.12.15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