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近代政治思想
- 格式:docx
- 大小:60.91 KB
- 文档页数:18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思想随着中国不断地发展和进步,政治思想也在不断地改变和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是一个不断迈进的过程,政治思想也是随着这个过程不断地变化和完善。
本文将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入手,探讨其政治思想的变迁与发展。
第一阶段:启蒙思想19世纪末,中国遭遇到列强的侵略和分割。
这一时期的诸多思想家和先驱者,致力于探索国家振兴的道路,提出了很多新的政治思想。
他们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和文化滞后,需要进行思想启蒙和文化变革。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启蒙思想家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他们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提倡科学、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主张将欧美先进的思想和制度引入中国。
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和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第二阶段:民主思想20世纪初,中国进入到了民主革命的时代。
这一时期,民主思想被广泛提倡和推行。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家,提出了“三民主义”,提倡“国民革命”和“民主共和”,试图通过革命来推行民主制度和政治改革。
民主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平等、自由、民权、选举”,通过选举来实现代议制和民主制度。
尽管民主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挫折,但是这种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三阶段:现代化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很多新的政治思想和观念。
这些思想主张,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来实现国家的发展和振兴。
现代化思想的主要特点是科技、经济、改革、开放、创新。
它试图在科技和经济上与国际接轨,从而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通过改革和开放,进一步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
第四阶段:和谐社会思想近年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已经进入到深入发展阶段。
和谐社会思想成为了新时代中国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
这种思想主张,通过人民群众的和睦相处和公平正义的实现,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和谐社会的主要特点包括和睦、公正、诚信、共享、可持续发展。
第六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专题要点】一、维新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1)原因: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洋务运动的展开(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3)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4)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付诸实践2.康梁维新思想(1)思想主张: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合理性。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君主专制,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思想。
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2)实践活动:戊戌变法3.维新思想的作用(1)主张君主立宪,倡导政治改良,推动学习西方的深入。
(2)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的高涨。
(3)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二、新文化运动1.原因(1)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民主政治,打破封建思想束缚(2)辛亥革命使西方人文精神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袁世凯厉行专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2.兴起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倡导民主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1917年,蔡元培在北大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方针,促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3.内容(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民主和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出“打到孔家店”的口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形式上提倡白话文,内容上主张文学应注入新内容、新思想 (4)十月革命后,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高举社会主义旗帜,进入新时期4.作用(1)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宣传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3)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5.局限(1)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
近代中国政治思想述评【摘要】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曾今涌现出无数的思想家、政治家,他们用自己的思想丰富了整个人类社会。
本文从鸦片战争时期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从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李鸿章的思想以及维新派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的政治思想论述并对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关键字】政治思想近代中国述评一、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叙述近代中国思想史包括政治哲学、政治伦理和政治思想三个组成部分,它包含地主阶级革新派、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派、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及革命派的政治思想,五四运动时期的政治思想、国名党和其它党派的政治思想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思想。
在这里主要讲的是革新派、洋务派以及维新派的政治思想。
1.1维新派的政治思想(康有为、梁启超)关于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两派:一派是陈宝箴、黄遵宪等为代表的,另一派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
在这里我们要谈论的是关于康、梁的维新派的政治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目睹了甲午战争的失败,经历了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事件,于是康有为等联络了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向都察院请愿上述,反对签订卖过条约,史称“公车上书”。
也许你听说过这么一句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穷易之义”总是被改革家作为变革的依据,康有为也是这么认为的。
也许你也听说过“三世相演”这几个字眼,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康、梁的思想,通过他们的思想感受维新运动的那段岁月。
1.1.1 社会历史观康有为借助“公羊三世”说诠释历史发展。
他认为封建君主专制为“据乱世”,而资本主义君主立宪为“升平世”,资本主义共和制为“太平世”,以此说明人类社会是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因此“祖宗之法”也必须随时代的进步而改变,进而提出了“变者天下之公理”的论断。
梁启超在康有为的“公羊三世”学说上提出了人力社会是从专制走向民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1.2 民权理论康有为指出人性是自由的。
人的一切欲望都源于本能,属于自然属性。
第六讲近代政治学的开端――简析彼特拉克的政治思想彼特拉克(1304-1374)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真正发动者。
作为一个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的政治思想无疑是近代政治思想产生的重要基础。
与但丁不同,彼特拉克不是一个从天堂中去寻找人间理想王国的人,他更加关注社会和谐、社会公益和民生问题。
晚年他曾著《统治者应当如何进行统治》一文,提出了政府的职责和政治的准则,对以后人文主义政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拟就彼特拉克的政治思想作些探讨,以剖析这位早期人文主义者的美德观和政治观。
一、彼特拉克思想上的一些特点彼特拉克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真正的奠基人,他放弃中世纪的学习方法和研究对象,热衷于研究古典文化。
他对生命价值的探讨使他具有了很高的觉悟性,因接触西塞罗的作品而热情倍增。
彼特拉克曾在12岁时进入大学学习法律,后来却放弃专业,改学修辞和宗教。
他经常外出旅游,足迹到达过法国和德国的科隆。
1341年他成为罗马的桂冠诗人。
在思想上,他深刻体验了灵与肉、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冲突,深感中世纪的文化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他是一个生活在中世纪和近代两种文化夹缝中的人,以他的博学、敏感和文化气质,触及到了创建新文化进行社会改革的问题。
他常常有登山的感想,在山上时他会感到上天对自己灵魂的完完全全的呼唤,而当他回到现实世界中时,他又把自己从美梦中拉回。
他和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 1313-1375)等人交往,并和当时众多的知识精英们通信,是一个把文艺复兴从思想启蒙运动转变成为真正的社会运动的关键性人物。
彼特拉克对于中世纪封建文化的批判是非常彻底的。
在但丁那里,人的新生是向天国的靠拢;但对于彼特拉克而言,这种新生只能是通过改革社会制度来加以获得。
他倾向于把他自己生活的时代,视为一个崭新的时代的开端。
他的贡献是提出了一种新的历史分期法。
照他看来,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辉煌的古典时期,“黑暗的中世纪”(从罗马帝国崩溃至他自己生活的那个年代),以及从他开始的文艺复兴新时代。
第六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内容提要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这就决定了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是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文化纲领是创造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阶段的总路线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地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任何别的革命,它只能是和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1)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首要对象(2)封建主义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又一主要对象(3)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首要对象政治上:侵占中国领土主权经济上:操纵中国经济命脉文化上:实施文化侵略政策另外,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物质损失和精神伤害。
封建主义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又一主要对象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是中国近代政治进步的主要障碍。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是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在中国反对封建主义,根本上就是要在政治上消灭地主阶级、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尤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纲领总结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纲领主要包括洋务思想、维新思想、革命思想和民主思想,这些思想纲领在中国近代政治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些政治思想纲领。
一、洋务思想洋务思想是在晚清时期兴起的一种思想纲领,主要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以强国救亡为目标。
洋务思想的主要代表是唐文治、曾国藩等。
他们主张推动工业发展,修建新式军舰,改革军制,推行矿产开发等一系列措施,以提高中国的国力和抵御外敌侵略。
二、维新思想维新思想是晚清时期自康有为等人提出的一种思想主张,其核心是推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实现国家现代化。
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晚清政府进行了许多改革尝试,如光绪新政、戊戌变法等,然而这些改革均未能获得成功,维新思想最终被推翻。
三、革命思想革命思想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纲领中最重要的一种,代表性人物有孙中山、黄兴等。
革命思想主张以民主共和国为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的新中国。
它主要包括三大主张: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阐述了革命思想的具体内容,其中包括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
四、民主思想民主思想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纲领中的一种,主要提倡民主制度和人权保障。
鲁迅、陈独秀等人是中国民主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们主张废除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的平等权利和自由权利。
民主思想的推动在中国政治生活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变革和政权更迭。
总结起来,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纲领主要包括洋务思想、维新思想、革命思想和民主思想。
这些思想纲领代表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发展方向,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国家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虽然这些思想纲领在历史的洪流中遭遇了许多挑战和变化,但它们对中国社会进步和政治变革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几个重要思想一、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1844 年,魏源编纂了《海国图志》一书,这本书在当时的中国和西方都是划时代的世界史地巨著,成为东方各国了解西方的经典,堪称“创榛辟莽,先驱先路”。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要反映在这部著作中:魏源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由在内不在外,具体地说,一是没有“严修武备”;二是不懂得联合与英国有矛盾的国家共同对付英国。
为此,他主张:1.“以夷攻夷”通过“悉夷情”,魏源认为英国侵略成性,“仇衅四结”,他主张“调夷之仇国以攻夷”,“以守为战”。
2.“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认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总结了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超凡地看到了“夷之所长不徒船炮”, 认为“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 二火器, 三养兵、练兵之法。
”他强调,“制敌者,必使敌失其所长”。
他主张要向西方学习,开办造船厂和火器局,生产制造西洋武器;设铸造局,聘请外国技术人员,“工匠习其铸造, 精兵习其驾驶、攻击”,以“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淘汰旧的军队体制,编制新式水师;仿西洋“养兵练兵之法”, 整饬水师,建立水师训练章程,增设水师科,培养水师教官。
他还主张,“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
”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开创了近现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风气,给先进的中国人启示了新的方向。
此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成为一条历史主线,贯穿中国100多年。
尤其对洋务运动的影响比较明显,它成为洋务运动的总方向。
二、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一)《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内容《天朝田亩制度》是天平天国思想的总纲。
其基本内容如下:1.经济方面⑴土地财产平均分配,实行圣库制度,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理想社会。
⑵废除私营工商业,设立诸匠营、百工营。
2.政治军事方面实行军政合一、农兵合一,建立工、农、兵、政、教合一的村社结构;民以《十款天条》为准则。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知识结构梳理基本规律一、近代民主核心和实质:主权在民,即人民当家作主事、近代民主基本原则:公平、公正、公开三、近代民主历程:由思想到法律、制度在到实践四、近代民主实现途径:各种反专制的民主运动推动。
如:(1)自下而上的革命(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如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2)自上而下的改革:如英国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3)工人运动:如宪章运动;国际工人运动(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第事国际。
五、兲于民主的基本观点①专制和民主都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必然阶段;②民主思想是民主制度和民主实践的前提③民主不是统治者的恩赐,而是人民群众(包拪资产阶级)斗争的结果④近代社会中诞生的资产阶级民主至今也是一种不完善、不彻底的民主⑤民主制度的产生与出现,同全体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基本无兲,5L;’它只同民主力量与封建专制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有兲。
⑥至今还没有至善至美,没有历史、阶级局限性的民主模式与道路。
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一欧洲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一、阿奎那的“君权神圣”1、背景:(1)基督教会在西欧中世纪的统治地位(中世纪欧洲国家普遍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王权衰落而基督教会则拥有超越国家的宗教权力)(2)教权与王权的斗争(3)13世纪的意大利,基督教正统教会权威受到严峻挑战2、内容:(1)“教皇鼓吹教权至上论(2)阿奎那观点:①国家和君权是上帝的产物②教会与国家的关系:教权高于世俗王权③君权神圣:王权源于上帝的授予④中央集权政府或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体3、作用:对教会:维护教会权威与至高无上地位。
(目的)对君主:提高了君主的地位,论证了君主权力的合法性、神圣性、重要性,成为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
二、君主专制的加强1、背景:(1)教会权力对世俗君主的权力构成强大威胁。
(2)民族国家成长,王权强化。
2典型事件: 英王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亨利八世改革措施:①对教士课以重税;②令英国主教和教会将各种收入上缴国王③宣布英王有权任命英国主教而无须请示教皇④1543年,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教”的最高首领是英王。
历史近代政治思想近代政治思想是指在近代历史时期,人们对政治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的思想体系。
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与社会变革紧密相连,它不仅是政治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也是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本文将从启蒙思想、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等方面,探讨历史近代政治思想的演变和影响。
启蒙思想是近代政治思想的重要起点。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人们对传统权威的质疑和对个人自由权利的追求。
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理念,如人民主权、法治、言论自由等,为后来的政治思想奠定了基础。
伏尔泰主张言论自由,认为人民有权批评政府,这为后来的民主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
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提出行政、立法、司法三权相互制约,以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启蒙思想的核心是人权,它对后来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由主义是近代政治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
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和自由市场经济,认为政府的干预应该最小化。
亚当·斯密是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理论,认为市场自由竞争可以实现最优效益。
自由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个人权利和自由,主张政府只应扮演保护人权的角色。
自由主义思想在近代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权利的保护。
社会主义是近代政治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流派。
社会主义强调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认为财富应该公平分配。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他们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社会主义的核心观点是阶级斗争和社会改革,主张政府应该扮演调节社会矛盾的角色。
社会主义思想在近代社会变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工人阶级的解放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民族主义是近代政治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流派。
民族主义强调民族利益和民族自决,认为民族应该拥有自己的国家和政权。
民族主义的核心观点是民族认同和国家主权,主张政府应该扮演保护民族利益的角色。
民族主义思想在近代国家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
第六讲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展开——启蒙运动时期政治思想(自然法、社会契约和基于自然权利的自由主义思想)一、启蒙运动及其政治思想发展十六世纪的西方政治思想,作为过渡,仍然带有明显的旧时代的影子,政治思想领域的突破仍然不彻底。
新生的市民阶层还没有成熟了一个阶级,成为一只强大的社会力量。
其思想还没有成熟,没有自觉。
政治言说的话语许多还是使用的古典的概念,只不过旧瓶装新酒。
政治斗争也是依附于旧有的某一方势力,实现自己的一点朦胧的愿望。
——但十七世纪以后,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代表新生社会力量的政治思想开始迅速成长。
新酒的发酵已经涨破旧瓶。
一种全新的政治思想陡然成长。
从言说方式到立论基础都与上一个时代不同了。
这就是启蒙运动1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还是对古典政治思想的突破,那么,启蒙时期的政治思想是对旧时代的全面反抗。
这种反抗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旧制度的抵抗而越来越激烈,发展为一种全面革命的思想。
启蒙运动在西欧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大约两个世纪,并波及到北美、德国和东欧的俄罗斯。
启蒙运动是一场广泛的思想运动,涉及方方面面。
——就政治思想来说,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时期。
前期、中期和后期。
——前期主要是十七世纪中期,包括英国的培根、大陆的格老秀斯等,前期的政治思想还没有完全脱离文艺复兴思潮。
在他们思想的某些方面还拖着上一个时代的尾巴。
——中期的启蒙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已经摆脱的文艺复兴的味道,全方面的展开政治思想建构,对旧的、古典思维方式和思想内容清算。
而英国的霍布斯与荷兰的斯宾诺莎处于前、中两个时期交界而偏后的人物。
英国思想家代表是约翰·洛克,法国思想家包括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狄德罗等人。
——后一个时期的启蒙政治思想,主要是启蒙思想的扩展、实践和反思。
启蒙思想扩展到德国、东欧和美洲,在德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康德、黑格尔和洪堡,在俄罗斯有普希金等,在美洲有富兰克林。
实践方面主要是美国独立战争和建国初期的思想家如托马斯·杰斐逊、汉密尔顿以及麦迪逊等人。
在法国是大革命时期的米拉波、伊利亚斯等以及雅各宾派思想家。
对启蒙政治思想的反思主要是大卫·休谟以及后期的爱德蒙·柏克,法国的爱尔维修等人也提出了与主流思想不同的一些主张2。
正是是这些反思,引发下一个时代的思想主流,启蒙运动走向终结。
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对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的超越。
首先是政治思想的世俗化。
在宗教问题上,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没有人否定宗教和教会,他们是虔诚的宗教徒。
他们反对教权往往是由于教会过多干预世俗政治导致教会的腐化。
他们的人道主义是不彻底的。
而启蒙思想家虽然大部分仍1启蒙,就是把蒙住的最后一层牛皮或坚硬束缚捅破。
文艺复兴是萌芽。
但是,他仍然是在旧的范式内发展成长。
旧的范式内虽然已经给了它一定的营养和空间,但是毕竟是有限的。
如果不把旧范式的壳子打破,开拓新的空间,萌芽就会窒息而死。
文艺复兴的政治思想正如子宫中的胚胎或蛋壳中的鸡雏。
只有生产出来或破壳而出才是一种真正的新生命。
2功利的考虑,而不是自然权利。
不是无神论者,但他们是自然神论者3。
认为上帝在创造了世界,让世界按照其规律运转以后,上帝就不再干预世界,世界按其自身规律和人的控制运转,人自己要解决自己的问题。
他们虽然不反上帝,但都强烈的反对教权,认为教权是封建统治的帮凶和支柱。
霍布斯的《利维坦》中上帝已经不再露面。
在赋予人理性和自然权利以后,上帝也不再存在于洛克的思想空间。
法国的伏尔泰与教会发生剧烈冲突,狄德罗甚至高呼用最后一位教士的肠子勒死最后一位国王。
教会的宗教权威是启蒙思想思想斗争的主要批评对象4。
其次封建王权与贵族特权成为启蒙运动政治反抗的主要目标。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批判教权,凸现了王权的重要性。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在反封建的斗争中,一度与专制王权结盟,但是很快就转到与王权的对立中来。
霍布斯的《利维坦》所论证的独裁者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封建专制国王,而是一种新时代的威权政治。
5洛克已经为限制王权,鼓吹自由而努力。
法国思想家大力批判封建专制。
而美国思想家建构了一种新型的共和政体。
第三、国家的权力的来源与行使。
古典思想家认为专制君主会自制的行使权力,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认为专制权力可以由上帝限制。
启蒙思想否定了上帝的干预,对暴君的限制和反抗只能来自人民的权利。
6启蒙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古代思想家关于自然法的理论,并发展为自然权利理论。
7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社会契约论的国家起源假说和公共权力合法性及限度问题8,涉及合理的公共权力行使模式。
人的自然权利首要是思想与交流的自由权利和保有财产的权利,并以个人天赋的基本权利为出发,阐发近代的自由主义思想。
二、启蒙运动思想的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1、自然法理论。
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思想,其实在中世纪一直作为人法的来源,受到思想家们的重视。
近代政治思想家在继承古典自然法理论的基础上,并有所改造和发展。
3西方学者认为,正是宗教改革时期对上帝信仰的强化,反对各种迷信和宗教对世俗的过分干预,认为上帝并不完全的干预人类事务,世界是机械运动的,从而产生了自然神论。
4历史上,在法国天主教的势力远远大于英国。
教会对人们思想控制严厉,并与封建政权关系密切。
自黎世留以来教会对法国政治的影响极大,成为维护封建秩序、桎梏人们思想的重要力量。
5这种威权专制,也是一直也是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讨论对象。
从霍布斯的利维坦到法国的波拿巴主义到当代政治思想中派伊、亨廷顿等人的新权威主义一脉相承。
66对于国家权力的来源,在启蒙运动之前存在两种说法——家长的权力和上帝的赋予。
权力的来源决定行使权力者的负责对象。
来自古代的家长权的继承,就对祖先的荣誉和宗庙的祭祀负责,来自上帝,就只对上帝负责。
而近代思想家提出权力来自人民的契约赋予,就对人民负责。
在霍布斯那里,人民在契约后丧失了问责权,这种负责只是良心上的、道德上的。
而道德的约束对于有些标榜开明的君主也是巨大的。
在洛克以后,人民保留了问责权,于是这种负责成为法律上的义务。
,7自然法作为理性法是人的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
自然权利是人的自己自我发展权利的强调。
古代强调的是法则,重视的是自我对自然法的遵循。
近代强调的是权利,反对的是别人(强权)对自然法则的违背。
古代的自然法理论的基础是目的论的哲学——人未来达到一定的自身(人类)的目的,必须遵循的道德原则,它是规范性的。
8社会契约论建立的国家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国家,他不是为此促进人们的善业,而是为了克制人们的恶,所以国家的主要表现就是公共权力。
甚至与古代伊壁鸠鲁等人的早期社会契约论也是不同的。
社会契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理解,第一是社会共同体的形成,第二是指公共权力的产生。
早期契约论者主要是就第一个方面进行论述的,而近代契约论者更多是侧重第二方面的论述。
这与中世纪的日耳曼契约传统有关。
国家不是指政治的或社会的共同体,而是指治权。
近代思想家的自然法理论的提倡,把政治思想的重心重新回归人。
上帝虽然仍然存在并是人理性的来源,但由于上帝的不临在,自然法成为人类来发展并批判自己的政治行为的唯一最高标准。
自然法是先验的(所谓“先验的”,在认识论中有先于经验的意思),但不是超验的(所谓“超验的”,一般指思维或意识的一种活动性质,即超出经验世界的界限而进入超经验的领域)。
成为近代理性主义的政治思想形而上学源头。
从格老秀斯、霍布斯、洛克,一直到美国建国思想家们,自然法成为他们政治思想建树的出发点。
自然法高于人法,即成文法,自然法理论成为资产阶级思想家批判封建专制的社会制度和权力的理论依据。
然而由于吸收罗马和中世纪思想,近代政治思想家发展了斯多葛派的自然法。
把自然法对宇宙秩序的强调和人类法则的强调,发展为向自然权利强调。
前者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义务,个人对自然法则自觉遵循,后者强调的是个人的社会权利,反对社会或强权对个人权利的不尊重2、自然权利理论9根据自然法理论,人具有天赋的自然权利。
10这是近代政治思想家们的创见。
自然权利是与人的生命始终的,是不可剥夺的人的规定属性。
近代思想家的自然权利思想来源有三:1上帝的赋予;2人的本性要求;3契约规定。
这三者分别是基督教、古代希腊罗马、早期日耳曼的传统。
近代早期的思想家,如格老秀斯、斯宾诺莎等人提出了天赋人权的一些思想,但第一个系统阐释人权,并认为天赋人权不可剥夺的是约翰·洛克。
法国思想家和美国思想家都发挥自然权利思想,并使之成为其社会批判与革命思想的依据。
从一般意义上讲,自然权利包括自由与平等的权利,托马斯·杰斐逊发展为自由、平等与追求幸福的权利。
具体说来,这一时期思想家对自然权利的强调主要是思想自由(包括宗教信仰自由,思想表达自由)的权利以反对教会的精神控制与人身迫害;拥有和获取财产的权利,反对专制政权与贵族对财产的随意剥夺和侵占;法律面前的平等,以反对贵族特权。
自然权利终于在美国独立宣言和宪法修正案以及法国人权法案中成为现实。
自然权利理论中的自由与平等两个问题成为十九世纪政治思想的两大主题。
3、社会契约论。
古典思想家就有社会契约建立国家的论述,但并不全面。
启蒙思想家大多以社会契约来论述国家的起源。
近代的政治思想家的社会契约理论,虽然是一种国家形成的理论假说,但其政治目的并不是科学探讨关于国家产生的历史途径,而仅是为其政治思想提供一个预设前提,是为了从社会契约来探讨国家公共权力的来源,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及限度问题,以从中推导出资产阶级的主权在民的政治思想,为他们的政治设计服务。
4、国家权力的行使问题9对于权利的思想,古典思想家并不是没有论述到,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也曾经用极短的篇幅论述的权利。
但是近代自然权利理论是不同于古代,它认为权利先于义务,而古典思想家则认为义务先于权利。
10在英文中是natural law,即自然赋予的,翻译成汉语为天生就有的,天然就有的。
但是我们习惯翻译为天赋人权,意思有所改变。
但是我们发现,其实这一时期的思想家最终还是找到上帝作最后的依靠的。
所以翻译为天赋也可以所得过去。
在以契约论解释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后,思想家们考虑权力的行使问题。
从洛克的权力分离到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到美国宪法,同时美国人还探讨了令一种权力的分配……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以及民主的实践。
三、启蒙早期的政治思想1、格老秀斯的政治思想雨果·格老秀斯(Hugo Grotius,1583——1645年),荷兰政治思想家和法学家,近代资产阶级自然法理论和社会契约论创始人,近代国际法理论的奠基者。
在政治学、法学领域中最有代表性著作有《论海上自由》(1609年)、《基督教的实质》(1622年)和《战争与和平法》(1625年)。
《战争与和平法》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