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与气脉明点
- 格式:docx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做⼤礼拜⼏点浅要说明(重要) 在说⼤礼拜之前,先要说明⼀个道理,那就是为什么佛教⼋万四千法门中唯密宗有即⾝成佛⼀说。
我个⼈认为,⼀是⼀个⼈如果能修密宗,⽽且有⼀位真正能传法灌顶,能解决附体阴神等特殊问题的上师引导,那么这个⼈在过去的⽣⽣世世中⼀定有过很长的修为,积累了巨⼤的福报,已具备由量变到质变的前提基础,纵然这个⼈不是什么⼤富⼤贵,但其福报已⾮世间任何富贵所能媲美。
⼆是要达到“佛”境界,⽆⾮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的结果,内因是⾏者必须做到⾝、⼼解脱,通彻⽆碍,外因是⾏者解决过去⽣⽣世世的种种孽缘、怨亲债主的阻碍。
此外因内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排除外因要依靠上师帮助,⽽内因则要靠⾏者坚定信⼼,按照⼀定的⽅法修持,这其中⾮常重要的途径就是持咒、打坐和做⼤礼拜。
⼀、什么是⼤礼拜 ⼤礼拜原为西藏佛教的特殊礼拜⽅式,⼜称磕长头。
四加⾏中之⼤礼拜,即是将这种特殊礼拜⽅式融⼊仪轨中的⼀种修⾏⽅法。
礼拜须五体投地,以全⾝伏于地⾯来顶礼,五体(额头、双⼿、双膝)代表五毒,藉由⼤礼拜将深重的五毒忏尽。
⼤礼拜通常与皈依、⾦刚萨埵法之念诵同时并⾏,藏传佛教格鲁派也有以三⼗五佛之礼忏包含⼤礼拜,以代替⾦刚萨埵法者。
具体⽅法和仪轨要根据不同的传承、不同的上师和⾏者不同的根器⽽定,不可⼀概⽽论。
以上所说的磕长头属于藏密中的⼤礼拜,可谓正统的磕长头法。
其要求⽐较严格,所礼拜的对象除佛教三宝外,还有更重要的⾦刚上师。
因此,其⾏使者不多,只有那些数量有限的修持藏密的弟⼦。
另外还有着⼀种简便易⾏的磕长头法,其动作依旧与正统的磕长头法基本⼀致,但它没有时间、地点、对象等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可做,深受藏族⼴⼤信徒的青睐。
这⼀磕长头法可叫作普通的磕长头法。
⼆、为什么要做⼤礼拜 (1)打通⾏者中脉 禅宗诸修⾏法门,⼤多以静坐为主,通过静来澄清杂念,专⼀⼼智,增进定⼒,进⽽了悟⼼性,打开脉结,打通中脉。
⽽在密宗,还有通过动功—拜⼤礼拜来打通中脉的⽅法。
身心气说与气、脉、明点虫飞蚊舞发表于: 2009-6-15 20:21 来源: 指引社密宗功理之密藏密功法的发展大致有前后两期,前期以仪轨和持诵为主,后期强调法身色身双修,与道教内丹“性命双修”的路线相近。
所以,藏密对身密的修法,特别注重气、脉、明点的修持。
而藏密中无上瑜伽一套独特的身心气说则为气脉明点修持实践的理论依据。
身心与心气从密宗“色心不二”,“六大(地水火风空识)无碍”的哲学观出发,无上瑜伽认为身心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身为心的物质基础,心为身的意识中枢。
而身心二者,须分为二层次来观察,才足以解释由瑜伽内观所见的人体生命之秘。
无上瑜伽一般身心分为从粗到细的三层,在每一层次上,身心二者都为一体不离的辨证关系。
第一层:粗身粗心。
粗身,指地水火风“四大”所集成的血肉之躯。
粗心,指眼耳口鼻舌身五种感官对境而生的感觉,及第六意识的知觉、观念、想象、思维、梦幻、情绪等心理活动。
粗身粗心皆属常人所知见,故称为粗。
粗身为产生粗心的浅层生理机制。
第二层:细身细心。
细身,就一般而言,指由气、脉、明点所构成的微细生理机制,略当于今所谓生命场或生理能。
细心,指意识层下含有本能欲望、自我执着、生的意志及行为倾向等的潜在精神作用。
细身细心非肉眼所能见,只有密宗行者才能觉察到它的存在。
第三层:最细风心。
最细风,即最为微细的能或场,因不具固定形态,故名为风,或称法身。
最细心,为潜在于粗心,细心下层超越意识及本能欲望、自我执着等心体,亦称光明体,或称自性——即禅宗“明心见性”所见之“性”。
为常人及密宗行者所难知见,据说只有在极婶定境中,明心见性的修持者才能自见。
按无上瑜伽的观点,人天生便处于身心的矛盾冲突中,身心矛盾主要表现为意识与粗身、细身心、最细风心的分裂。
在身心矛盾中,意识与细身中的气构成心气矛盾,可谓身心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常人多时心乱不定,心乱则气乱,气乱则心乱,心不能使气,气不从心使,便会导致生理、心理失调,多病夭亡。
修禅定的几个要领
首先将腿盘起,这是集中精神、统一意志。
如果无法双盘,单盘也可以,但是绝对不能将两条腿散放交叉,如此便容易心散意乱,不能达到打坐禅定的目的。
其次将嘴把微合,眼睛合闭,面带笑容,这是内敛精气的功夫,专心一致的法门。
然后是调息,凡人一呼一吸称作一息,平常我们作息极为粗心,根本不明白吸气呼气也是一门大学问,只顾鼻息嗅觉、感应灵通就行了。
其实一息要做到心平气和的境界,才是上乘。
首先将气吸入,然后慢慢呼出,越慢越好,复归平静。
最后是调心,有人打坐外表虽然已趋宁谧,但是内心依然心猿意马、妄想纷飞,不能里外合一。
若能摄心一处、动静不二,便可达到禅定的真谛了。
禅修入门与顺序什么是禅修?禅修,又称坐禅、静坐或冥想,是一种用于培养内心平静和觉知的修行方法。
通过专注于呼吸或其他感觉的练,我们可以培养内在的觉知和专注力,并渐渐超越思维的波动。
禅修的好处禅修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禅修带来的益处:1. 内心平静:经常修行禅修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内心的压力和焦虑,达到一种内心平静和平衡的状态。
2. 提高集中力:通过禅修,我们可以锻炼我们的专注力和集中力,提高日常生活中的工作效率。
3. 开放心境:禅修可以帮助我们放下先入为主的观念和执着,以更加开放的心境面对世界和他人。
4. 提升观察力:通过禅修,我们可以培养内在的觉知和观察力,更加深入地和周围的环境。
禅修的步骤下面是禅修的基本步骤:1.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选择一个安静、干净的地方,确保不会被外界干扰。
2. 采取正确的坐姿:坐在地板上,双腿盘坐,或者使用坐垫。
保持直立但放松的姿势,让你舒适地坐在那里。
3. 关注呼吸:闭上眼睛,专注于呼吸的感觉。
观察气息进入和离开你的身体,不加任何评判地观察。
4. 注意观察:除了呼吸,你也可以专注于其他感觉,例如身体的感觉、声音或思维的浮现。
保持觉知,不陷入思维的漩涡中。
5. 轻柔回归:当你发现自己陷入思维中,轻柔地将注意力带回呼吸或其他感觉上,不加评判地重新开始。
6. 持续练:开始时,每天练10-15分钟就足够了。
渐渐地,你可以增加练的时间,最终达到30分钟或更长的时间。
禅修的注意事项在练禅修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坚持:禅修需要长期坚持,不能期望短时间内就得到显著的效果。
持之以恒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2. 不要强求:在练禅修时,不要刻意去追求某种体验或效果。
放下期望,接受当下的经验。
3. 适应自己:每个人的身体和心理状况都有所不同,所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禅修时间和方式。
4. 寻求指导:如果你是初学者,可以寻求禅修老师的指导,以获得正确的姿势和修行方法。
结论禅修是一种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内在的平静和觉知。
禅修的方法禅修,又称坐禅,是一种古老的修行方式,它起源于佛教,但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修行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实践。
禅修的目的是通过专注和冥想,使心灵得到净化和平静,达到心灵的平和与解脱。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禅修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禅修。
首先,禅修的基本姿势是盘腿坐姿。
盘腿坐姿有助于保持身体的稳定和平衡,有利于专注和冥想。
在盘腿坐姿中,双腿交叉盘坐,双手放在膝盖上,身体保持挺直,头部微微上抬,眼睛微闭。
这样的姿势有助于身心的放松和安静,是禅修的理想姿势。
其次,禅修需要专注于呼吸。
呼吸是禅修的核心,通过专注于呼吸,可以帮助我们放下杂念,进入宁静的状态。
在禅修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的过程上,感受气息的流动,慢慢地调整呼吸的节奏,让自己的呼吸变得平稳而深沉。
通过呼吸的专注,我们可以逐渐感受到身心的平静和安宁。
另外,禅修也需要冥想。
冥想是禅修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冥想,我们可以深入地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情感状态。
在冥想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对象或者主题,如爱、善、慈、悲等,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对象上,通过冥想来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和智慧。
此外,禅修也需要坚持。
禅修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的修行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
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禅修,才能够逐渐感受到禅修的益处,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因此,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定的禅修时间,坚持不懈地进行禅修,才能够收获更多的成果。
总之,禅修是一种非常有益的修行方式,通过盘腿坐姿、专注呼吸、冥想和坚持,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禅修,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获得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愿禅修之道能够成为我们修行的良师益友,引领我们走向内心的净土。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禅修,又称坐禅,是一种源自佛教的修行方式,通过静坐打坐的方式,以观照内心的境界,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觉醒。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是一门古老而深刻的修行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冥想的技巧,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修行的境界。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对内心的探索和平静的渴望越来越强烈,禅修成为了许多人追求心灵平静的一种方式。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禅修的方法与过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首先,禅修的方法主要包括正确的坐姿、呼吸调节和心绪调和。
正确的坐姿是禅修的基础,坐姿要端正舒展,保持身体的舒适和稳定,以便更好地投入到内心的观照中。
呼吸调节是禅修的关键,通过调整呼吸的深浅和频率,可以帮助我们进入更深层次的冥想状态。
心绪调和是指在禅修过程中,要学会接纳和放下各种杂念,不要让外界的干扰影响到内心的平静。
这些方法的正确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投入到禅修的状态中。
其次,禅修的过程主要包括观照内心、放空杂念和开悟心灵。
观照内心是禅修的核心,通过观照内心的境界,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种种烦恼和执著,从而逐渐放下执著,达到心灵的平静。
放空杂念是指在禅修过程中,要学会抛开各种杂念和干扰,让内心得到真正的宁静。
开悟心灵是禅修的终极目标,通过长期的修行,可以逐渐开悟内心,达到心灵的觉醒。
这些过程的实践,需要持之以恒和不断的修行,才能逐渐领悟其中的奥妙。
最后,禅修的方法与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修行,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深层意义。
在禅修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接纳内心的一切,不要逃避和抗拒,要学会放下执著,不要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要学会观照内心的境界,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只有不断地修行,我们才能逐渐领悟到禅修的真谛,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觉醒。
综上所述,禅修的方法与过程是一门古老而深刻的修行方式,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修行,才能领悟其中的深层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禅修,找到内心的平静与觉醒,走上修行的道路,达到心灵的升华。
愿我们都能够在禅修的道路上,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觉醒。
禅修净化身心的原理和方法禅修是一种借助专注和观察的修行方法,旨在净化身心、超越苦难与纷扰,获得内在平静与智慧。
禅修净化身心的原理和方法可以简单概括为:专注、观察和觉知。
一、专注(Concentration):禅修强调通过专注来净化身心。
专注即是指将注意力集中于一个特定的对象上,消除杂念和思维的干扰,使意识完全投入其中。
禅修常常依靠呼吸为对象,通过专注于呼吸的自然过程,以求达到心流状态。
专注的方法有:1. 呼吸观察法:选定呼吸为观察点,专注于呼吸的起伏、流动和感受,如鼻息的进出、腹部的起伏等。
2. 单念法:选择一个词语或短语,如“观”、“平静”等,不断重复,用来替代杂念。
3. 念珠法:使用念珠,每次经过一颗珠子,专注地念诵一个特定的词语或咒语,以帮助保持专注。
二、观察(Insight):禅修通过观察内心思绪、感受、身体感觉以及外界现象,来认识和了解自己的身心机制和运行规律,以便于净化身心。
观察的过程中不进行评论、判断和评价,只是客观地观察,接受一切现象。
观察的方法有:1. 无所执着的观察:观察自己的思维、情绪和感受,了解它们的起伏和变化,不执着于其中的任何一种状态。
2. 身体扫描法:闭目坐在静止的位置,用心观察身体的不同部位,接受身体的感觉和感受变化。
3. 五蕴观:观察五蕴(色、受、想、行、识)中的变化,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
三、觉知(Mindfulness):禅修通过觉知来拓展意识,提高对现实的洞察力和敏锐度。
觉知是全然、无分析和无判断的,仅仅是客观地意识到当前的所知所感。
觉知的方法有:1. 觉知呼吸:觉知呼吸的每个过程,包括吸气、呼气和呼吸之间的间隙。
2. 觉知行走:在行走过程中,全身心地感受脚步的触地、身体与空间的相对位置和感受。
3. 觉知日常生活:将觉知运用于日常的生活中,无论是吃饭、洗澡,还是洗衣、刷牙,都全神贯注地意识到所做之事。
禅修的核心在于意识的提升和观察的深入,通过专注和觉知,我们得以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认识到身心之间的关联与相互作用。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禅修是一种通过静坐冥想来达到内心平静和觉醒的修行方法,源于佛教的传统禅宗。
下面是禅修的一般方法与过程:
1. 坐定:找一个舒适的姿势,可以选择坐在地上的垫子上或者椅子上,保持身体挺直且松弛。
闭上眼睛或者保持微开的状态。
2. 呼吸观察: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观察呼气和吸气的感觉。
不要刻意调整呼吸,只是注意观察它的自然流动。
3. 感知思维:观察自己的思维活动,不去评判或者追求思维的内容,只是观察它们来去自如。
4. 感知身体:继续放松并观察身体的感觉,从头部开始逐渐扫描全身,注意感受到的任何感觉或不适。
5. 感知情绪和情感:观察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不加判断地接纳和感受它们的存在,而不是试图改变或抑制它们。
6. 精神觉察:进一步观察内心深处的思想、信念和意识流。
注意自己的心灵环境,保持警觉和观察。
7. 外界观察:将注意力从内心转移到周围的环境中,观察外界的声音、光线、温度等感知,但不陷入参与其中,只是观察。
8. 内观:将注意力重新回到内心,仔细观察自己的感受、思想和感知。
不加任何判断和评价,只是保持觉察和观察。
9. 解脱与觉醒:逐渐培养内心的平静和觉醒,超越身体和思维的限制,体验到禅修的深度和解脱。
禅修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修行过程,可以逐渐加深和扩展。
开始时,可能会感到不适和分散,但随着练习的不断进行,人们可以培养更深的平静和觉醒。
禅修的目的是超越痛苦和烦恼,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平静,以及对自己和世界的更深层次的洞察。
发菩提心与气脉明点的关系-----吴立民(节选)首先讲愿与气脉明点的关系。
凡是真心发大愿的人,他的脉容易张开。
你试试看,真心发愿,脉就张开了。
发心发得越大,脉就越容易张开。
越是抓住我不放,私见很重,越是“我的、我的”,脉就越坚而不松,松不开。
脉打结,一个个在疙瘩打不开。
脉结打不开,让展开就更不容易了。
什么道理呢?万法唯识,都是八识所造。
五方佛配五轮,八大菩萨配心论的八个脉,所有的罗汉,所有的地狱就配在大大小小的支脉上。
我们有很多脉,有很多微细脉,微细脉的血流量变化的程度有千千万万。
所谓地狱无尽,就是我们气脉重重无尽,地狱就看在身上的肪中找。
愿菩提心发得越大,脉开得越快。
昨天讲第十二品时我特地讲了回向法界。
我们发愿的人,哪怕愿再大,功德再高,都把功德回向众生,就是把功德发到身体的各各脉搏上,这是愿菩提心的作用。
实际上七万二千条脉都通过中脉遍及全身,遍及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毛孔,遍及全法界。
每一个细胞、毛孔都与法界宇宙相契相合。
七万三千条脉是代名词,实际指每个细胞、毛孔、无量细胞、无量毛孔。
就象我们说七世父母之七,不是六加一的七,而是无量劫的父母一样。
七万三千条脉通了,中脉才能真正通,如果七万二千条脉不通,中脉也通不了。
这意味着众生不成佛,地藏也成不了佛。
所以地藏要成佛,非得度尽众生,非得七万二千条脉明点的关系,这个懂了,就懂得他的本行了。
这么讲气脉明点就容易懂了。
发愿不仅通中脉,而且通微细脉。
“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这两句话在教理上讲是慈悲,在脉来说,因为脉是众生所在地,脉、微细脉不通达,中脉通难,佛道难成。
所以“众生不成佛,我不成佛”。
我们讲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药师佛十二大愿,普度众生,就是此理。
当然众生也有三种:一是众生业报所成的众生;一个是成佛转智的,像由第八识里带相分的众生;也有成佛以后感化应教得道的众生。
这是讲愿菩提心。
再讲三摩地菩提心。
三摩地就是梵地、净地。
修定时的一收一放,与脉的收张关系很大。
身心气说与气、脉、明点虫飞蚊舞发表于: 2009-6-15 20:21 来源: 指引社密宗功理之密藏密功法的发展大致有前后两期,前期以仪轨和持诵为主,后期强调法身色身双修,与道教内丹“性命双修”的路线相近。
所以,藏密对身密的修法,特别注重气、脉、明点的修持。
而藏密中无上瑜伽一套独特的身心气说则为气脉明点修持实践的理论依据。
身心与心气从密宗“色心不二”,“六大(地水火风空识)无碍”的哲学观出发,无上瑜伽认为身心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身为心的物质基础,心为身的意识中枢。
而身心二者,须分为二层次来观察,才足以解释由瑜伽内观所见的人体生命之秘。
无上瑜伽一般身心分为从粗到细的三层,在每一层次上,身心二者都为一体不离的辨证关系。
第一层:粗身粗心。
粗身,指地水火风“四大”所集成的血肉之躯。
粗心,指眼耳口鼻舌身五种感官对境而生的感觉,及第六意识的知觉、观念、想象、思维、梦幻、情绪等心理活动。
粗身粗心皆属常人所知见,故称为粗。
粗身为产生粗心的浅层生理机制。
第二层:细身细心。
细身,就一般而言,指由气、脉、明点所构成的微细生理机制,略当于今所谓生命场或生理能。
细心,指意识层下含有本能欲望、自我执着、生的意志及行为倾向等的潜在精神作用。
细身细心非肉眼所能见,只有密宗行者才能觉察到它的存在。
第三层:最细风心。
最细风,即最为微细的能或场,因不具固定形态,故名为风,或称法身。
最细心,为潜在于粗心,细心下层超越意识及本能欲望、自我执着等心体,亦称光明体,或称自性——即禅宗“明心见性”所见之“性”。
为常人及密宗行者所难知见,据说只有在极婶定境中,明心见性的修持者才能自见。
按无上瑜伽的观点,人天生便处于身心的矛盾冲突中,身心矛盾主要表现为意识与粗身、细身心、最细风心的分裂。
在身心矛盾中,意识与细身中的气构成心气矛盾,可谓身心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常人多时心乱不定,心乱则气乱,气乱则心乱,心不能使气,气不从心使,便会导致生理、心理失调,多病夭亡。
禅修应该要注意些什么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圣严法师发布时间:2012-11-3 0:44:42繁體版通常凡是有心或有兴趣于禅修的人,比较不容易有宗教层次的信仰心,因为信仰本身是属于感性,而禅修的人,多重视自己的修行,希望从修行中得到身心感应,得到禅修的经验,因此很不容易接受宗教层次的信仰,其实这是绝对错误的事。
很多人都以为,禅修要全靠自己,属于“自力”,念佛的人则全靠“他力”,这两个观念都不正确。
其实禅修也需要靠“他力”,念佛也需要有“自力”。
一个禅修的人,不太可能完全凭自己的力量就能够完成。
不论在印度、中国或在西藏,修行禅定的人还是需要老师、护法神及诸佛菩萨的护持。
因此在中国禅宗寺院也供奉天龙八部、诸大天王等的护法神像。
古德常勉励禅修的人要把“色身交予常住,性命付予龙天”,所谓色身,就是我们的身体,当在打坐用功的时候,不管自己的身体,自然有道场的执事来照顾,依道场的生活轨范来调摄。
而且如果要想修行修得好,还需要有护法龙天的护持,没有护法龙天的护持,可能就会在身心方面有障碍出现,形成魔障。
所以禅修而不相信在自力之外,还有佛菩萨及护法神的力量,那就不能够算是佛法的修行。
另外,修行禅法的人必须要相信,除了用功打坐之外,也需要积功、累德;如果仅仅是自己打坐,就想得解脱或大彻大悟,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障碍,不能使我们真得解脱。
因为自私鬼怎么可能开悟呢?所以禅宗也讲修布施行、修忏悔行;如果没有为众生利益设想的心,没有真正为他人奉献的心,没有奉献的供养、布施行为,修行要想成功,是相当困难的。
过去禅宗的丛林里,许多禅师们在没有开悟之前,都是为道场、为师父做种种的劳力工作,称为“行单”。
包括在厨房里挑水、砍柴、煮饭、种菜,或者维护道场的环境整洁清理、维修等工作。
所以传统寺院中设有四十八项执事,是由出家修行的人来担任的,僧众只有在禅七之中不担任比较复杂分心的工作,其他的时间,都会有长期执事的工作。
身心气说与气、脉、明点虫飞蚊舞发表于: 2009-6-15 20:21 来源:密宗功理之密藏密功法的发展大致有前后两期,前期以仪轨和持诵为主,后期强调法身色身双修,与道教内丹“性命双修”的路线相近。
所以,藏密对身密的修法,特别注重气、脉、明点的修持。
而藏密中无上瑜伽一套独特的身心气说则为气脉明点修持实践的理论依据。
身心与心气从密宗“色心不二”,“六大(地水火风空识)无碍”的哲学观出发,无上瑜伽认为身心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身为心的物质基础,心为身的意识中枢。
而身心二者,须分为二层次来观察,才足以解释由瑜伽内观所见的人体生命之秘。
无上瑜伽一般身心分为从粗到细的三层,在每一层次上,身心二者都为一体不离的辨证关系。
第一层:粗身粗心。
粗身,指地水火风“四大”所集成的血肉之躯。
粗心,指眼耳口鼻舌身五种感官对境而生的感觉,及第六意识的知觉、观念、想象、思维、梦幻、情绪等心理活动。
粗身粗心皆属常人所知见,故称为粗。
粗身为产生粗心的浅层生理机制。
第二层:细身细心。
细身,就一般而言,指由气、脉、明点所构成的微细生理机制,略当于今所谓生命场或生理能。
细心,指意识层下含有本能欲望、自我执着、生的意志及行为倾向等的潜在精神作用。
细身细心非肉眼所能见,只有密宗行者才能觉察到它的存在。
第三层:最细风心。
最细风,即最为微细的能或场,因不具固定形态,故名为风,或称法身。
最细心,为潜在于粗心,细心下层超越意识及本能欲望、自我执着等心体,亦称光明体,或称自性——即禅宗“明心见性”所见之“性”。
为常人及密宗行者所难知见,据说只有在极婶定境中,明心见性的修持者才能自见。
按无上瑜伽的观点,人天生便处于身心的矛盾冲突中,身心矛盾主要表现为意识与粗身、细身心、最细风心的分裂。
在身心矛盾中,意识与细身中的气构成心气矛盾,可谓身心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常人多时心乱不定,心乱则气乱,气乱则心乱,心不能使气,气不从心使,便会导致生理、心理失调,多病夭亡。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禅修是一种源自佛教的修行方式,通过禅修可以使人们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解脱于世俗的烦恼之中。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长期的修炼和领悟。
下面我将介绍禅修的方法与过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禅修的方法包括坐禅、行禅和观禅。
坐禅是最常见的禅修方式,通过静坐冥想来达到心灵的平静。
行禅是在行走中进行禅修,专注于脚步的起落和呼吸的节奏,以此来达到心无杂念的状态。
观禅则是通过观察自己的身体、感受和思维,来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些方法各有侧重,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修行。
其次,禅修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刚开始修行时,很难做到心无杂念,常常会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
但随着修行的深入,慢慢地可以达到心无杂念的状态,体会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在修行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呼吸、姿势和心态,以保持内心的平静。
同时,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修行,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放弃。
最后,禅修的方法与过程需要持之以恒,需要不断地修行和领悟。
禅修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
在修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体会到禅修的益处。
禅修可以帮助人们净化心灵,摆脱烦恼,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是一种非常有益的修行方式。
总之,禅修的方法与过程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长期的修炼和领悟。
通过坐禅、行禅和观禅等方式,可以逐渐达到心无杂念的状态,体会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在修行的过程中,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地调整呼吸、姿势和心态,坚持不懈地进行修行。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会到禅修的益处,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禅修,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禅修与气脉明点禅修与气脉明点------山人桂林对话问:中脉怎么快一点打通?师:第一觉性的源头明朗,无分别地在照,这是根本,如果没有这个根本,他会有妄想的执着,就不彻底,他本身就是一个业。
清净的体性不是业,在这个体性当中有来自两方面力量:一个是诸佛菩萨、历代祖师的加持力,要显观它,显观它的光明,融入你的脉,化作光明。
譬如观想莲花生大师,观想观世音菩萨,你会有一种觉受,一种光明的能量来了,来到头顶上,融入你的中脉,再化掉。
这是来自佛祖的加持,也是本尊法的精神所在。
然后自己在光当中,化作本尊。
第二点,一个人如果安住在觉性当中,没有世俗的欲望,里面的种子翻出来的时候就化掉,外面又没有境界能影响他,渐渐他会发现自己的能量。
这里面能量会变化,当能量变化的时候,他不能表现在生理上,那是一种欲望的源头。
比如说,照海底轮,它是大乐轮就产生了乐,这个亦不是坏事,只要不住在上面,这个乐能量充足的时候,它会往上走,往中脉走,这是摄入能量的源头,是海底轮。
这个和人的生理、人的欲有关系的,凡夫浪费了,他起了男女的欲望,浪费掉了。
修道的人正是要利用这个能量,引入中脉,产生大乐,所以绝不能浪费。
这也是一种习气,如果起欲望的思想,他会顺着习气走,如果有觉性在,把它摄受到正道上来。
另外有的人身体特别好,他老是找人讲话,到外面去玩,他讲多了,会漏掉的。
这时你不要去讲,把这个能量化到觉性的中脉里面,你里面就放光。
有时你觉得自己特别有精神,特别有力量,这个时候不要讲,就是养着它,在定当中,觉性看着它,光明就来了,转化了,这就是一念之差,这个是我们自体当中的力量,这两者力量一结合,变化就很快。
密宗里有借助呼吸的,譬如说,吸进去是佛祖清净的光明;呼出去,开始是不好的气,后来呼进去和呼出去都是清净的光,它身体就溶化了。
但在这中间,你首先要对身体不执着,而且没有很大的业障,不然的话,身体会变得沉重,反而变得不舒服了,这也有很大关系。
而且你要没有欲望,世俗的欲望没有,身体的欲望也没有,但生理上会有反映。
绝密组图:宁玛巴气脉修持简法!丹真绒布上师普传(传承真是太珍贵啦!)按:顶礼丹真绒布上师!丹真绒布上师的传承来自辽西园林的松吉泽仁仁波切,松吉泽仁仁波切是现今宁玛巴的No.1,阿格旺波尊者的转世化身,这个传承真是太珍贵啦!丹真绒布上师所传气脉修持简法汉族居士每天可以早点起床打坐半小时至一小时,至少也要十五分钟,晚上睡觉前或其他时间也同样可打坐。
打坐前要做好各项事务准备工作,尽量确保在打坐过程中不被其他事情中断或干扰,同时也应了知一切外境都只不过是心造成的假象,所以要摒弃杂念、放下万缘。
然后放松身心,盘腿坐直。
观想自身透明如水晶,体内有三条直立的脉,即中脉、左脉、右脉,三脉在脐部稍下处交汇。
其中中脉发自脐部稍下处,直上抵头顶顶轮,粗细如小指,笔直光亮,发出水晶般的光芒。
左手拇指按左手无名指根,小指、无名指、中指屈曲握拳,食指伸直。
同样地,右手拇指按无名指根,小指、无名指、中指屈曲握拳,食指伸直。
首先,左手食指按压左大腿根部内侧腿腹交界处的动脉,右手食指按住右鼻孔,通过左鼻孔深深地吸气,吸满后观想自他众生的贪性恶业化为白色气体从左鼻孔用力喷出。
如此重复3遍。
其次,交换姿势,右手食指按压右大腿根部内侧腿腹交界处的动脉,左手食指按住左鼻孔,通过右鼻孔深深地吸气,吸满后观想自他众生的嗔性恶业化为红色气体从右鼻孔用力呼出。
如此重复3遍。
最后,左右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左右大腿根部内侧腿腹交界处的动脉,左右鼻孔同时深深地吸气,吸满后观想自他众生的痴性恶业化为黑色气体同时从左右鼻孔用力呼出。
如此重复3遍,观想自他众生的所有恶业已被彻底排出。
跟着双手握成金刚拳(拇指压在无名指的根部,其余四指放在拇指之上,握成拳头),手背向上,拳心向下,压在两腿靠近膝盖的地方。
两边鼻孔慢慢吸气,观想气息经鼻腔,至头顶,再沿着左右二脉至脐部往下三脉交汇处,先略往下压一点,再向上进入中脉(刚开始修时,通常会感觉到气息有些受阻)。
此时屏住呼吸,观想三脉交汇处充满气,有胀满的感觉,到感觉有点闭不住气时,开始转动腹部,转动时保持头部不动且注意口鼻不要漏气出来。
气脉明点观修法
本法属藏密大圆满心髓加行法,即彻却与脱嘻基础功,十分方便殊胜,行者依法修持,无需灌顶加持,即可得到强身健体、增智开慧的效果。
修法时,采用七支坐法(跌坐)或六灶坐法。
最好采用六灶坐法,即两腿曲膝,右腿在前,左腿在后,交立胸前,两臂抱住两膝,两手互抓两臂,右臂在外,左臂在内,保持脊柱直立,身体和意识放松(图1)。
观想自身虚空,身正中现左、中、右三脉,笔直中空;中脉上达头顶,下抵脐下‘四横指处;左右二脉与中脉平行,上端向前弯曲达两鼻孔,下端在脐下四横指处与中脉汇合。
观想脐下三脉汇合处有一红色明点,头上中脉顶端有一白色明点(图2)。
吸气时,观想气通过左右两鼻孔分别进入左右二脉;呼气时观想左右二脉中的气从三脉汇合处徐徐进入中脉,同时吹动此处的红色明点炽燃。
如此反复,红色明点燃起的火焰沿中脉依次达于脐轮、心轮、喉轮、顶轮,遍满全身。
此时,行者应在这智慧火焰的暖相中安住,继续观想顶上的白色明点在脐下红色明点燃起的火焰中慢慢熔化成白色菩提甘露向下滴落,依次遍满顶轮、喉轮、心轮、脐轮。
在降菩提甘露的过程中,行者的脉络、明点受到滋润,心识逐渐开悟。
打坐者必看:打坐多久才华买通气脉之迟辟智美创作十方三世,一切法门,一切修行人修行都离不开禅定.何名禅定?身心不执不迷不住即为禅定.又名三昧定境,三摩地.不入四禅八定,三昧定境,难以成绩.但欲入四禅八定,八万四千种三昧定境,必需先买通气脉.但气脉怎么样才华通呢?只有六根清静,不逐六尘,不散乱不昏沉,正念坚定,人身的元气才华生机不竭,旺盛圆满.把稳静久不动,元气一步一步的积累,到在一定的量后,气脉自动会被旺盛的元气翻开.世上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功法,教人直接修气脉,转河车.此类功法万不成学,很容易走火入魔.为什么?因为元气就如电视机的电源,气脉就如电线.你不充电接电发电,直接修气脉,那很容易弄坏“电线”,造成“电线”紊乱而短路.更何况,如果元气缺乏,“电源”缺乏,就算买通气脉也没多年夜用处.世上只有一种真正买通气脉的方法:那就是心静,六根静,不求不迷不急,静静等待,比及精足气足神足时,气脉自然会通,三昧定境自然会入,丝毫强求不了.世上不论什么法门,离开了心去修,离开静去修,都是邪法.一直心无所住,心无所求,心无所迷地坐禅,要坐多久才华打能买通气脉?可不成以计算出来?绝瞄准确的时间是算不出来的,但年夜致的时间可以算出来.那如何计算?要计算要坐多久才华买通气脉怎么算?这有密法,我公开也无防.要知道要坐多久才华买通气脉,得先了解人身的结构.人身有365个年夜穴,对应地球公转太阳一周.地球公转太阳一周是365天,易数以9为最年夜,以9归真,所以人身每个穴位应填满9口真气.一天十二时辰,一时辰六刻钟,每刻钟二十分钟,即每二十分钟为一座.人坐禅时,六根清静,心志既不散乱也不昏沉时,每一刻钟能化一口真气.认真气化生时,由督脉上行百会再下行到口腔时,会化成一口玉液,把这口玉渡咽下去,胜过服一支人参,补益身之四年夜五行五脏六腑,推动百脉千经.所以,人坐禅时,心不成动,心动则气动,气动则气散,真气元气散乱了,不能上行督脉化为玉液.把稳昏沉欲睡时,真气元气也化不出来.所以,如果你不懂自己坐禅时妄想有没有,多或少,你看你化的真气元气几多就知道了.如果化生的玉液多,说明你这一座是有效的,如果玉液没有,说明你不是散乱就是昏沉,白坐了,四年夜五行一丝也没有转,只不外是练练腿,休息休息而已.像人的思想散乱一天,那一天口都是干的.人睡觉睡一天,口也是干的.只有心既不散乱又不昏沉时,真气元气才华化生.初坐禅时,未入真定前,如果心处于不散乱又不昏沉时,一刻钟能化满满一口玉液.要计算要坐几多座才华气脉初通,即365×9=3289,把这个数字去零为整,即三千五百座左右.也就是说:百日筑基,至少要坐三千五百座,这是个基数.这个基数是对十六岁童身未破,身体健康,每一座都是正念坚定的人的数字.如果是年夜于十六岁十年左右,则365×10.如果年夜于十六岁二十年,则365×11.如果年夜于三十年、四十年者,以此类推.如果身体处于亚健康,则再加一倍.如果身体体弱多病,则再乘一倍.如果你是下根人士,坐十座只有一座坐得好,那就再乘十.每泄一次精,当补9口真气.每遗一次精,也要补9口真气.每见色心起三回,就要再补一口真气.为什么?因为人见色心动真气元气则散.每微动三回嗔心,就要补一口真气,为什么?因为真气所化的玉液加邪火就酿成痰,没有用了,所以人万不成动嗔心.因为年夜动嗔心,伤元气更年夜,要补一口到九口真气.如以上加减,即能算出你要坐禅几多座,坐多久才华完成百日筑基,才华气脉初通,翻开任督二脉或奇经八脉.如果要气脉年夜通,转身上四年夜五行,破五蕴,就不是这样算的了.这样算是算最基本的修道基础,先行功德的.这个修道基础,先行功德,是一切修行人都应该完成的.连这个最本的基础,都没有完成,你现在才坐不到百座,就急于买通气脉,证六神通,出菩萨意生身,是不是太急了?三千五百座是最基本的!很多人一听,可能想:那我不是要坐十年八年?其实,如果精进的话,其实不用多久.如果你每天精进,一天用功十二小时,二个七七四十九天即可完成.二个七七四十九天,也就是一百天左右,故名百日筑基.你要知道:佛法修行在于心,心静即是坐禅,心无所求即是坐禅,六根不随境转即是坐禅,心中无我执即是坐禅.修坐禅者,当如是修禅.如果是上根利器,日夜用功,行住坐卧心皆定,那二个七七减半,即一个七七即可成绩.世尊昔时在菩提树下坐了七七四十九天.过去也有很多高僧年夜德,闭关打七七,专念一句佛号或一个咒,专参一个话头或专坐禅,于七七四十九天内气脉年夜通,并悟道证果的很多,在书上可查出一年夜堆.但世上上根利器极少,也没有这么年夜的道心.象闭百天关,一天用功十二小时,另十二小时吃饭睡觉,刚好完成三千多座.如果象世尊一样日夜禅定,日夜用功,刚好七七四十九天左右完成.365×9=3289刻钟(每刻二十分钟,以一刻为一座.),而七七四十九天日夜用功就是3528刻钟.去零为整,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完成三千五百座,填满身上365个年夜穴每穴9口真气.如果没有这么年夜的决心,那就二个七七,一百天完成.再不成,就每天六小时,二百天完成.再不就行,就每天三小时,这三百天左右,一年完成.如果你能完全三千五百座,不能悟道证果,气脉年夜通,一般来说,至少都可买通任督二脉.然后再这三千五百的基础上,再精进,就不会象初修行一样了,虽然不能入年夜定,但入个欲界定,未到地定,是不难的.如果你心不能静,真气元气化不了,四年夜五行转不了,那可以专念一句佛号,专持一个咒.但如果想念佛持咒的同时,还能转化四年夜,那宜金刚诵,不宜过于年夜声,或则气散体外.如果真气化不出,可试念年夜悲咒,专一遍年夜悲咒就能化一小口真气,如果专心念一刻钟年夜悲咒,能化满满一口玉液.固然其他咒语也可以,我个人的体验,持过很多咒,以年夜悲咒及宝生陀罗尼化真气元气神速.楞严咒行不成?好欠好?固然行!固然好!只是我不会念楞严咒,因为太长,没有体验过.但效果肯定是好的,因为关键是心专不专一,对修的佛号或念的咒信心够不够.修行,就是修心修身修行为.修心,断惑证真,断意识流,见不生不灭法身,是智慧,是见地.修身,转四年夜五行,破身见身障,破五蕴,是功夫,是定力,急不来,非一步一步脚印不成.修行为即修一切心口意善,修六度万行,磨习气,积福德资粮.修心修身修行为,就是法报化三身.若说悟道难,那转身之四年夜五蕴更难.君不见历史上很多祖师悟道了,住茅屋专修十几年,二三十年的很多,谓悟后起修.若说转身四年夜五蕴难,那布道行道更难,什么是布道行道?就化身千百亿,度千百亿众生,要把正法传开,建教团,建道场,还要看众生的根基,因机设教,比转身四年夜五蕴更难千百倍.我之前曾说,三千五百座是筑基功夫,是修一切法门的人都应该完成的.闭关日修夜睡,一百天刚好可以完成.如果日夜用功,七七四十九天可完成.上根人可在此七七四十九天内成绩.那筑基之后,再进一步修持,若破四年夜五蕴,气脉年夜通,那要坐多久?如何计算?这个简单,说出来只怕你坚持不了.转四年夜破五蕴通气脉当如下计算:人身365年夜穴,对应地球公围太阳一周365天,易数以9为最年夜,以9归真,故当以365年夜穴乘最年夜数9,人身有五行五年夜五蕴,人身如果除五行五年夜,身上不会留一滴水一丝毛,故应当再乘以5,即365年夜穴乘年夜数9乘5年夜,即是转四年夜破五蕴通气脉的数.然后五行五年夜的五,乘之前再加一,再乘,就是破四年夜五蕴的基数了.为什么要加一再乘?因为未成道前,难免偶尔会泄精漏丹,动嗔伤丹,所以要加一倍补之.即365×9×(5+1)=19710座.如果你闭关三年,每天坐禅六小时,刚刚是19710座,一座一刻也未几很多.古人提出百日筑基,七七四十天关,三年关,其实是根据人体的四年夜五行,五脏六腑,三脉七轮来定的,不是乱定闭关时间的.你如果说:“那不外外道之说!”那你生病后,吃药或推拿推拿针灸为什么会病好?如果你修行,忽略了转四年夜五蕴身障的重要性,那是浪费时间,做概况功夫而已.如果你否定人体结构对修行的重要性,科学性,那是愚昧愚痴,法执太重,应该清醒了.你说四年夜皆空,我打你一巴掌为什么会痛?你说色即是空,那你隐个身给我看看!为什么隐不了?因为你的四年夜五行五蕴没有转.很多年夜德往生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发起三昧真火,化一道光走了?因为他的四年夜五行五蕴没有转.你若真想证道证果,先发愿坐三千五百座.至于是心静无求无执地保任还是专念佛号或是念经持咒,看各人根基及因缘.如果道心更年夜,那就闭关三年再说,就算没有证果,没有年夜彻年夜悟,至少都炼出了定力,不成能毫无发获的.如果你看了此文,还是不能放下诸求诸缘,安心坐禅念佛持咒,你该当何罪!修行人应当知道:每浪费一天,生命就短一天.每老一天,精气又泄了一部份,又更比前一天更难买通气脉,更难转四年夜五行五蕴.修行的同修们,莫浪费光阴,放下所求,忍耐初坐禅的腿痛心散乱昏沉攀缘,修行去吧!。
禅修与气脉明点问:中脉怎么快一点打通?师:第一觉性的源头明朗,无分别地在照,这是根本,如果没有这个根本,他会有妄想的执着,就不彻底,他本身就是一个业。
清净的体性不是业,在这个体性当中有来自两方面力量:一个是诸佛菩萨、历代祖师的加持力,要显观它,显观它的光明,融入你的脉,化作光明。
譬如观想莲花生大师,观想观世音菩萨,你会有一种觉受,一种光明的能量来了,来到头顶上,融入你的中脉,再化掉。
这是来自佛祖的加持,也是本尊法的精神所在。
然后自己在光当中,化作本尊。
第二点,一个人如果安住在觉性当中,没有世俗的欲望,里面的种子翻出来的时候就化掉,外面又没有境界能影响他,渐渐他会发现自己的能量。
这里面能量会变化,当能量变化的时候,他不能表现在生理上,那是一种欲望的源头。
比如说,照海底轮,它是大乐轮就产生了乐,这个亦不是坏事,只要不住在上面,这个乐能量充足的时候,它会往上走,往中脉走,这是摄入能量的源头,是海底轮。
这个和人的生理、人的欲有关系的,凡夫浪费了,他起了男女的欲望,浪费掉了。
修道的人正是要利用这个能量,引入中脉,产生大乐,所以绝不能浪费。
这也是一种习气,如果起欲望的思想,他会顺着习气走,如果有觉性在,把它摄受到正道上来。
另外有的人身体特别好,他老是找人讲话,到外面去玩,他讲多了,会漏掉的。
这时你不要去讲,把这个能量化到觉性的中脉里面,你里面就放光。
有时你觉得自己特别有精神,特别有力量,这个时候不要讲,就是养着它,在定当中,觉性看着它,光明就来了,转化了,这就是一念之差,这个是我们自体当中的力量,这两者力量一结合,变化就很快。
密宗里有借助呼吸的,譬如说,吸进去是佛祖清净的光明;呼出去,开始是不好的气,后来吸进去和呼出去都是清净的光,它身体就溶化了。
但在这中间,你首先要对身体不执着,而且没有很大的业障,不然的话,身体会变得沉重,反而变得不舒服了,这也有很大关系。
而且你要没有欲望,世俗的欲望没有,身体的欲望也没有,但生理上会有反映。
有反映就用这个反映当下转过来,妙就妙在这里!一念之差,西藏有些方面就是利用人的能量,利用人的生理来修行的。
觉性明白了,但为什么你还不成道?这里有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身体要化掉!身体所有的能量要化作光明,然后和宇宙觉性的光明、佛祖的光明,相融为一体,这就是成道,这叫子母光明相会,子母光明相会就成道了。
它是全体的合一,全体的不二。
但它有个条件,你身体能不能化?不能化,你只能证法身,不能化报身。
禅宗一般只讲到法身为止,但是后面报身是圆满的,只是不公开讲。
它在法身的觉性当中,会化掉,化作光明。
六祖那个故事片里面就是说他融化在光明当中,他被沙泥土整个盖住了,他师父突然出现了,一拉着他,就上去了,就是化掉,他被打得很利害,他当下一觉,哗,伤就没有了,这就是化,这就是圣人。
但是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力量,不是圣人。
密宗讲怎么修炼,禅宗很少讲到,它一般不讲修炼,一念无分别光是报身佛,是没有分别的朗照,它只讲到这一点,不多讲具体的。
在这个上上智它体现两方面,一个是五个智慧,(法界体性智、大圆境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五智全开显出来,还有一个叫五大种的光明,地、水、火、风、空这是能量,这个能够化一切的,化身体、化境界。
身体和物质的本源,是法性当中,本具有的法尔的能量,法尔的宇宙光明。
宇宙的一切东西、一切万法,都是它显现的,是它的作用,就是报身。
五大种光明可以变很多的光明相,净土、报身都可以变化出来,是这样的。
到这儿已不是名相的问题了,是觉性起来的,是觉性一种虚朗的照。
很多人明白觉性,但不会照,这是个主要的问题。
有的人也懂得照,但是他从前能量损失太多,一下子起不来,这要一个过程,养道的过程。
所以古人讲,长养圣胎十年、二十年,才圆满,还有个养道的过程。
不要太累,注意身体的调节,注意自然的生活,该吃的吃,该睡的睡,也没有什么境界的耽搁和影响。
这样子慢慢地化,身体就溶化在光当中,中脉自然就开显出来,有这么一个过程。
开始要得到一个平衡,像睡眠、吃东西,都要得到一个平衡的时候,就没有障碍了。
没有障碍之后,人的能量开始往里面化,往细的地方化。
如果一个人有病,睡眠不足,很累,他就到不了那个平衡的地方。
到不了平衡的地方,他就化不了。
到这里要先找到一个平衡的地方,这一片很轻松,没有什么障碍,才能逐渐明朗起来。
觉性明明朗朗地照着,身体好像不存在一样,慢慢地自然就到这里了,这时睡觉不睡觉无所谓,吃和不吃也无所谓。
开始朗照了,力量就出来了。
如果很在意这些,很疲倦,只想休息只想睡觉,那还不行,要一个平衡过程,有一种无可无不可的境界出来,有和没有对他来讲无所谓,有钱没钱,吃得好,吃得不好,睡了还没有睡,这些存在对他来讲无可无不可。
他朗照才虚明起来,如果你那个地方还很重视,还有固定的要求在,你就朗照不起来,就被这个事情挡住了,被这个事情障碍住了,无论是世俗的还是修道的都是一样的。
在修道方面,如果一个法没修,今天就不安了;或执着某个概念,我要了生死,证菩提,那么他就朗照不起来。
朗照是在万事无为当中起来的,所以照到哪里哪里就有变化,照到海底轮,就产生乐,乐就渗透出来;照到那个脐轮,就开始变化。
一个修道的人懂得起变化,他才会起妙用,他就知道怎么样是对的,怎么样是有偏差的,他知道怎么转是对的,怎么转是不对的。
禅宗就叫“转”,若于转处不留情,他就亲见六祖大师了。
就这样,有感应,有觉受,有体会,怎么转才是对的,他自己知道,照到哪里转到哪里。
如果照错了、执着了,不舒服了,一有障碍,他就知道了:我有执着在这里,我落在这个地方了,这个地方是不对的,一念就化掉了。
六祖大师讲:“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在热闹、很繁华当中,如大定一样,这是明白人,他知道怎么样去照、去化。
照不是照别人,是照自己,自己心中刚才有什么执着,有什么习气,一照就了,化得越快的人成就也越快。
有的人十天没什么变化,有的人半年也没什么样变化,他修行就慢。
有的人一天一个变化,一天一种境界,转得很快,那么他成就也快。
关键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我执,一个是法执,关键在这两点上。
这不仅是理论上的一种明白,实际当中要照破人相,人的执着,法的执着,都照破。
照破了还不算,还要再现起它的作用,现起它的能量,现起它的智慧,它的光明,要现起,这个就是道用。
不现起还是死的,还落在空上,我空、法空了,他还落在空上。
禅宗参学,是要寻求一种活的机缘,经常在一个固定的生活环境和固定的人生活在一起,他就缺少活的机缘,他转变的因素就少。
如果周围的人比你差,你就容易受他们影响,力量很难体现。
如果你接触不同的因缘,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环境,那么启发的机就很多,突然一个说法,一个境界把你的心轮打开了,产生了一种力量,密宗就是借用这些。
禅宗去参学,成就者都有加持力,可以通过这样的机缘来显示他的作用,他的作用还是在觉性当中,不离觉性,处处不离觉性。
但是觉性中有大用,有大智慧、大能量,但首先得面对的是自己的当下,这些心灵上的变化,这些包括种种思想和种子,还有身体上的变化,善用身体,对身体的一点变化都要了然。
有的人身体化不掉,他对身体的变化比较麻木,不太知道,他就慢一些,如对身体的一点变化他都知道,那他的觉性,渗透到里面去了,觉性渗透到神经、气脉里去了。
他能把握这个,但有的人把握不了它,为什么?他这里面有个执着在,就是神经里面有一种坚固的东西挡住他,所以楞严经里面说根身了。
根是什么?就是神经和气脉,一个是粗的身体,是一种肉的东西,一个是细的,细根,就神经和气脉,它是另一个通道,我们的觉性就和它直接相应的,和肉远一点,和神经是直接相接的。
有的人做什么事都很执着,神经就是紧张的,他和觉性就难融合,他和觉性有距离,他里面附着执着性,他的神经不虚通,不灵妙,做什么事都要执着、认真,都盯在上面,神经久而久之,里面就是紧紧的,执着的很。
这个松开,要一段时间,他为什么不空,就是这个不松,这个神经紧张惯了,它已经束缚住了你,它紧紧地抓住你的肉体,抓得很紧。
有的人神经是松驰的,很散漫,很自然,要睡就睡。
他做什么事都不紧张、不执着,像小孩子一样,他也不会太兴奋,也不会太悲哀,也不会太疲倦,他是很自在的,和道很相应。
根基的好坏在作用处就体现出来了。
我们常对人说,做什么事不要太疲倦,不要太紧张,念咒的时候不要盯得太紧,要自然,想睡就睡个够,让他睡,但当你不想睡的时候,不要勉强。
做什么事也一样,要顺其自然,不要一定要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但是要恰到好处地用,这个就是艺术了。
既要恰到好处,又要不执着,这很难做到的事情,非常难做的。
修道也是一门艺术,道人的艺术,当你不紧张的时候,根里面就虚通,人整个就变成一个整体,叫全体。
你作用的时候,全体在作用,再一步,到一定的时候,整个身体融化在光里面,就起变化,或者身体飞升啊,相貌随意地变化,或者发生了一种力量,这些都有可能。
看一个人修得殊胜不殊胜,就看他的身体,看他的作用处,是不是灵妙虚通?有没有落处?有没有执着?紧不紧张?或者沉重一堆?会看得出来的,如果坐在那里,好像没坐一样,轻飘飘的,空灵的很,他就修得好,就修得殊胜。
我们往往有这种比喻,像溪水,透明、清彻活泼,鱼在里面游动,虚通自然,他能够隐现虚空的境界,这是形容它。
一个人离开肉体,有的修行人意生身什么的,他没有把身体化掉,在作用处不究竟。
他借用了另一种能量,变了一个身体出来,但不一定是究竟的,印度外道都有,能够从头顶上飞一个身体出来。
但是禅和密都是要化掉的,要把身体化掉,把你的思想执着化掉,化得和觉性的虚空光明完全不二,而且不仅是化自己,和你接触的人都化掉。
同时在这里面,具备一切智慧、福德、慈悲、愿力、庄严、妙用,都能变化,没有光的光,没有用的用,一切平等。
就是这样,没有道可成,没有众生可度,证到最后就是这样,就是成就。
没有成就相,成就也不居,就是这样用,一切众生都是你的化身,因为当一个众生想念你的时候,你的作用就在他里面出现,宇宙的万法都是你的作用,你是平等一片,因为灵妙的觉性遍一切处,任何地方都是你的作用,就是千百亿化身。
虽说修到后来,修道的人怎么会相似,这说明一体的体现,觉性当中当你证得,这个时候都是一样的,这种很相似的,好像佛佛道同,祖师和祖师都是这个口气,都是一样的说话,这就是道同。
道是不二的,当你融入的时候,好像都是兄弟姐妹,都是一家人,就是很亲切,很自然,就这个样子。
当你没有融入的时候,你是你,我是我,执着重的人他有个东西在那里,执着轻的,就把它融化掉,就是这样子。
所以说,众生世界因为执着不同,所以显出差别,当你没有执着的时候,他显出平等不二。
首先你要悟到不二,证到不二,再去消融不二中的差别境界,当你消融到再没什么可消融了,就会发现众生本来成就。
发现了众生本来成就,诸佛菩萨的成就也是我的成就,本来没有另外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