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和海洋》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152.00 KB
- 文档页数:4
海洋与陆地考点概览知识梳理知识点1 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和海陆分布1.海陆比例: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2.海陆分布: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无论我们怎样把地球划分为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点周围却是一片陆地;知识点2 七大洲、四大洋1.七大洲1按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2赤道穿过的大洲: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亚洲;主要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大洋洲、南美洲和南极洲;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2.大洲分界线1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2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3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4南美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3.四大洋1按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2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洋:北冰洋;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印度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北冰洋;知识点3 海陆变迁1.沧海桑田1现象: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是不断变迁的;2原因:地壳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主要原因,此外人类的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3例证: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等;2.大陆漂移说与板块构造学说学说3.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4.板块运动与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关系世界上火山和地震的集中分布区,大都位于板块交界处,如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沿岸火山、地震带;考法探究考法1 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例1 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海陆面积比例的是解析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答案:C针对训练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①北半球比南半球陆地多②南半球比北半球陆地多③东半球比西半球陆地多④西半球比东半球陆地多A.①④B.②④C.①③D.②③点拨世界海陆分布不均匀,相对而言,北半球、东半球陆地多,南半球、西半球陆地少;易错提示: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考法2 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例2 读下图,说出印度洋周围的大洲A.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极洲B.亚洲、欧洲、北美洲C.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D.亚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解析本题考查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关键是能从大洲的轮廓图中判断出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因此要做到以下三点:①熟记七大洲轮廓;②熟记七大洲、四大洋相对位置;③熟记各大洲之间的界线;答案D方法技巧学画世界轮廓简图世界轮廓简图就是通过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出各大洲的形状;通过画简图的形式,在头脑中建立一个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空间分布图;具体画法如下:①对照七大洲的轮廓画出七大洲的几何轮廓简图如图1;②从图中A点出发,沿着图中箭头方向,一笔画出五大洲的几何轮廓,然后再填充上大洋洲和最南的南极洲如图2;③找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及0°经线和180°经线,大致确定各大洲和大洋的地理位置,并进行标注如图2;世界轮廓图1 图2针对训练2 读“东西半球图”,回答问题;1请在图中适当位置标出非洲、印度洋;答案略2从图中可以看出, 北南/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我国位于东西半球的东半球 ;3图中A、B位于同一条经线上,此经线为 160°E ;4图中C、D两大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5图中字母E所示大洲为亚洲 ;针对训练3 读“世界大洲、大洋分布图”,回答问题;1图中:大洋①是印度洋 ,②是大西洋;国家③是澳大利亚 ;2将代表下列大洲的字母填写在图中恰当的位置;A.亚洲B.非洲C.南美洲答案略3分布在南极圈以南的大洲是南极洲 ;4写出图中P点的经纬度:经度是 180°;纬度是°N ;点拨在世界地图上根据各大洲、大洋的轮廓特征、海陆方位、经纬度位置来确认大洲及大洋;也可用歌谣“站在北京往西看,亚欧两洲连一片;站在北京往东看,南、北美洲在彼岸;站在北京望西南,亚非两洲紧相连;大洋洲和南极洲主体都在南半球”来判断大洲的位置;考法3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都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例3 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上找到了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下列关于此海陆变迁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流水作用B.风力作用C.人为因素D.地壳运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海陆变迁及其原因;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在不断地变化,其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其次还有人类活动的影响;答案D针对训练4 下列实例能够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是 BA.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B.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C.青藏高原上生长着许多珍稀动植物D.钱塘江的潮涨潮落考法4 高频考点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着名山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例 4 当地时间2012年4月1日,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再次喷发;据右图分析,该地区火山活动频繁的原因是A.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B.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C.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D.位于亚欧板块内部解析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意大利西西里岛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容易发生火山、地震;答案B针对训练5 世界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位于 C ;A.亚欧板块B.非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D.欧洲板块点拨这里提到的阿拉伯半岛,属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上,但却属印度洋板块;易错提示大多数板块的分布与大陆的分布大体一致,如非洲大陆位于非洲板块;少数例外的要特别注意,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均位于印度洋板块;针对训练6 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图示板块边界处出现了A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B.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碰撞挤压运动C.大陆板块内部的张裂运动D.大洋板块内部的张裂运动中考试练1.如图能够正确表示全球海陆面积比例的是C点拨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2.下图是四个大洲的轮廓图,其中纬度最高的大洲是DA.①B.②C.③D.④3.关于大洲、大洋说法正确的是CA.亚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B.大西洋是面积最大的洋C.非洲中部被赤道横穿D.亚、非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4.读“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完成1~2题;1有关陆地和海洋的叙述,正确的是DA.地球表面71%为陆地,29%为海洋B.海洋面积北半球大于南半球C.①大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D.②大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2③与④两大洲的分界线是CA.白令海峡B.土耳其海峡C.巴拿马运河D.苏伊士运河5.本初子午线穿过的大洲是CA.亚洲、欧洲B.北美洲、南美洲C.欧洲、非洲D.非洲、大洋洲点拨本初子午线穿过的大洲有欧洲、非洲、南极洲;6.下列实例中能说明海洋变成陆地的是AA.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鱼、海螺、海藻等生物的化石B.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了古森林和古河道的遗迹C.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D.考古工作者在云南澄江抚仙湖底发现水下古迹点拨地球表面的形态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之中,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在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喜马拉雅山脉在很久以前曾经是海洋,后来经过地壳运动抬升为陆地;7.下图为“不同时期的大陆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能为其提供证据的是A①南极大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②荷兰国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③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④大陆的形状大多是三角形的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点拨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及南极大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都有利地说明了大陆的漂移;8.下列火山、地震活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是BA.中国汶川大地震B.美国旧金山大地震C.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D.冰岛火山9.读“东、西半球图”,回答下列问题;1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2赤道横穿的大洲中A 是非洲、B是南美洲;3B、C两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太平大西洋和大西太平洋;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据国外媒体报道,地质研究者预计非洲埃塞俄比亚阿法沙漠中的一条裂痕最终会发展成新海洋;这条裂痕约为6米宽,千米长,形成于2005年;阿法沙漠由于裂缝的原因被逐渐分离,理论上认为在这条裂缝形成大海之后,会与红海相连;材料二图1为“阿法沙漠位置图”,图2为“六大板块示意图”;1“阿法沙漠由于裂缝的原因被逐渐分离,理论上认为在这条裂缝形成大海之后,会与红海相连;”图中①、②、③中表示红海的是② ;2连通红海和地中海的要道是苏伊士运河,它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3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红海是由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张裂挤压/张裂形成的;。
第一章海洋和陆地班级姓名座号知识要点填空一、海陆分布(一)海陆分布特点1、地球表面的海陆面积比例:目前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因此人们常说地球表面是“”。
2、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海洋大多分布在;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
不管怎样划分,地球上任何两个半球都是面积大于面积。
(二)海洋和陆地的基本形态1、陆地的基本形态①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做,世界最大的大陆是,最小的大陆是;②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做,世界最大的岛屿是位于北美洲的;③一面与陆地相连,三面被水包围的陆地称为,世界最大的半岛是亚洲的。
④彼此相距较近的一组岛屿称为,世界最大的群岛。
⑤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全球共分为个大洲。
2、海洋的基本形态面积辽阔的水域称为,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大洋的边缘部分称为,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叫做。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1、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依次是、、、、、、。
2、大洲分界线:①亚洲和欧洲同在一块大陆上,以山脉—河—海—山脉—海—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为界②亚洲和非洲:运河(沟通海和海)③亚洲和北美洲:海峡。
(沟通洋和洋)④南美洲和北美洲:运河(沟通洋和洋)⑤欧洲和非洲:海峡(沟通海和洋)⑥南极洲与南美洲:海峡3、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依次是、、、①太平洋位于、、、、五大洲之间,跨个半球。
海沟是世界大洋最深处。
②大西洋位于、、、、五大洲之间,跨个半球。
③印度洋位于、、、四大洲之间,全部位于半球。
④北冰洋位于、、三大洲之间,全部位于半球。
二、海陆变迁:1、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种、、。
2、德国科学家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3、板块构造学说:①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由大板块组成即板块、板块、板块、板块、板块和板块。
其中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②各大板块是处在不断的之中,正是板块的使得陆地和海洋的相对位置不断的发生变化。
③板块内部比较,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比较,多、。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描述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特点;(2)了解陆地和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掌握地图的阅读和绘制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加深对陆地和海洋的认识;(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1)陆地的分布:大陆和岛屿;(2)海洋的分布:大洲和大洋。
2. 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和比例(1)陆地的面积和比例;(2)海洋的面积和比例。
3. 陆地和海洋的利用(1)陆地的利用:农业、工业、城市等;(2)海洋的利用:渔业、航运、海底资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2)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和比例;(3)陆地和海洋的利用。
2. 教学难点:(1)陆地和海洋的分布规律;(2)陆地和海洋的利用策略。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观察地球仪和地图,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2. 比较法:比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和比例,分析其差异;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陆地和海洋的利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陆地和海洋的分布;(2)提问: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陆地和海洋吗?它们是如何分布的?2. 教学新课:(1)讲解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2)介绍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和比例,让学生掌握相关数据;(3)分析陆地和海洋的利用,举例说明各种利用方式。
3. 课堂练习:(1)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填写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和比例;(2)让学生绘制一张简单的陆地和海洋分布图。
4. 小组讨论:(1)分组让学生讨论陆地和海洋的利用方法;5. 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保护陆地和海洋资源。
一、陆地和海洋选择题(1)依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推断,下列地区会逐步消失的是()A.大西洋B.阿尔卑斯山脉C.地中海D.红海(2)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至今它还在不断升高的原因是()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不断张裂B.印度洋板块不断挤压亚欧板块C.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不断张裂D.非洲板块不断挤压印度洋板块【答案】(1)C (2)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知识,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1)根据图中板块运动方向可判断,红海位于板块张裂处,会扩张;地中海位于板块碰撞处,会缩小,逐步消失;阿尔卑斯山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处,会不断升高;大西洋位于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处,面积不断扩大。
故C正确。
(2)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读图可知,喜马拉雅山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印度洋板块不断挤压亚欧板块,致使喜马拉雅山脉不断升高。
故B正确。
故答案为:(1)C;(2)B。
【点评】(1)本题考查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2)本题考查喜马拉雅山脉不断升高的原因,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2.读世界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中经线、纬线描述正确的是()A.圆圈表示纬线B.所有经线不等长C.指向北极点的直线表示纬线D.经线指示东西方向(2)点A的经纬度位置是()A. 60°N,90°EB. 60°S,90°WC. 60°N,90°WD. 60°S,90°E(3)沿地球自转方向,40°纬线依次穿过()A.亚洲欧洲大西洋北美洲太平洋B.欧洲大西洋北美洲太平洋亚洲C.北美洲太平洋亚洲欧洲大西洋D.欧洲亚洲太平洋北美洲大西洋(4)下列关于北极地区,说法正确的是()A.有“白色荒漠〃之称B.代表动物是北极熊C.海洋环境没有受到污染D.资源匮乏,无科考价值【答案】(1)A(2)A (3)D(4)B【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图中圆圈表示纬线,故A正确;所有经线等长,故B 错误;图中指向北极点的线表示经线,故C错误;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故D错误;故选A0(2)东西经度的判定方法为:经度度数向东变大为东经,经度度数向西变大为西经;南北纬度的判定:纬度度数向北变大为北纬,纬度度数向南变大为南纬;读图分析可知,点A的经纬度位置是60°N,90°E。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描述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
(2)能够列举出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能够解释陆地和海洋的形成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和分析地球上的海陆分布。
(2)通过实例,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形成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
(2)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
(3)陆地和海洋的形成原因。
2. 教学难点:(1)大洲和大洋之间的关系。
(2)陆地和海洋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上有陆地和海洋。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课堂讲解:讲解陆地和海洋的形成原因,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大洲和大洋之间的关系,分享各自的观点。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世界地图,标注出大洲和大洋的名称。
2. 写一篇短文,描述陆地和海洋的形成原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调查身边的海洋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在课堂上分享。
六、教学内容:1. 陆地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2. 海洋类型: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中脊。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陆地和海洋类型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多样性。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各种陆地和海洋类型的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各种陆地和海洋类型的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陆地和海洋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陆地和海洋的多样性及其重要性。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第一章节:复习陆地和海洋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回顾陆地和海洋的定义及其特点。
2. 掌握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教学内容:1. 陆地的定义和特点:陆地是地球表面未被海水覆盖的部分,包括大陆和岛屿。
陆地具有固定的位置,表面多为固体,有山脉、平原、高原等地形。
2. 海洋的定义和特点:海洋是地球表面被海水覆盖的部分,占地球表面的70%。
海洋具有广阔的面积,表面为液体,有各种海洋生物和丰富的资源。
3.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全球共有七大洲,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海洋则被分为四大洋,分别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极洋。
教学活动:1. 教师提问:请学生回答陆地和海洋的定义及其特点。
2. 学生展示:学生分组展示他们对陆地和海洋的理解,包括图片、地图等资料。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分析各大洲和四大洋的特点。
作业:1. 请学生绘制一幅世界地图,标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第二章节:复习陆地的地形和气候教学目标:1. 回顾陆地的地形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掌握不同地形区的气候类型。
教学内容:1. 地形的分类: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脉、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2.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不同地形对气候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山脉可以阻挡冷空气和湿润气流,形成不同的气候区。
3. 气候类型的分布:根据各地的地形和纬度,地球上的气候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沙漠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不同类型。
教学活动:1. 教师提问:请学生回答地形的分类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学生展示:学生分组展示他们对陆地地形和气候的理解,包括图片、地图等资料。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地形区的气候类型,分析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
作业:1. 请学生绘制一幅世界气候分布图,标注出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
第三章节:复习海洋的特点和生物教学目标:1. 回顾海洋的特点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1海洋和陆地所占的比例格式多少,概括地说积分海洋,几分陆地?2陆地次要集中在南北半球的那个半球?东西半球的那个半球?3全球七大洲,四大洋按面积大小排序。
七大洲中赤道穿过哪几个大洲?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有哪几个?完全在南半球的大洲有哪几个?4跨经度最多和跨纬度最多的大洲分别是哪一个,跨经度做多的大洋是哪个?5亚洲与欧洲,亚洲与北美洲,亚洲与欧洲,那北美洲的分界线分别是甚么?6构成海陆变迁的缘由有哪些?7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分成几大板块和若干小版块,板块内部不变,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发生甚么?8 写出六大板块名称,其中完全在海洋里的板块是甚么?喜马拉雅山的构成是哪两个板块挤压碰撞构成的?日本多火山,地震时由于处于哪两个板块的交界处?红海,地中海分别将会扩大海会减少?他们分别是哪两个板块作用的结果?9 全球有哪两大地震带?10.浏览下图,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大洲名称。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D. ____________E. ___________ F. ____________ H. ____________11(15分)看下方的六大板块表示图,回答成绩。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板块名称:A --_____ 板块,B ______ 板块, C______ 板块,D______ 板块, E _____ 板块, F ____ 板块。
(2)普通来说,板块________地壳比较活跃。
(3)图中①处是火山、_____ 等地质灾祸多发地带。
②处有世界上最高大宏伟的喜马拉雅山脉;此山脉处于板块的_______ (内部?边缘?)。
二综合题(每空1.5分,共39分)1.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成绩。
图中有甲、乙两地位于不同的两座小山上,请判断甲在乙的________方向;A点的高度大约是____________,攀登乙山从______(B或C)坡度较缓,如果图中D、E表示的是河流,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2.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
重难点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复习过程一、自主复习1、读图2.2说出地球海陆分布比例。
2、读图2.6思考以下问题:(1)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位置;七大洲按照面积大小排列。
(2)找出赤道穿过的大洲名称;(3)赤道穿过哪些大洲的大陆;(4)分别找出七大洲周围濒临的大洋;(5)分别找出四大洋被哪些大洲环绕。
3、读图2.7找出分界线:亚欧、亚非、南北美洲。
4、读图2.19说明六大板块的名称。
5、思考板块运动产生的现象。
6、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二、自主复习检测(要求:独立完成)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A、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____%,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____%。
____分陆地,___分海洋。
2、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_____(南、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___(南、北)半球。
3、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①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___洲、___洲、北美洲、____洲、南极洲、欧洲、___洲。
②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____洋、_____洋、印度洋、____洋③洲界:亚洲与非洲:_____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_____运河亚洲与欧洲:_____山脉、_____河、里海、________山脉、黑海、_____海峡4、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⑴喜马拉雅山上发现____________化石⑵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⑶荷兰的____________(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5、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⑴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a)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火山地震带b) ____________火山地震带⑵阿尔卑斯山(欧洲):位于____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___板块交界处。
喜马拉雅山(亚洲):位于____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___板块交界处。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____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___板块、____________板块交界处。
地中海将消失:位于____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___板块的挤压碰撞处红海将扩大:位于____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___板块张裂地区。
6、分析汶川地震发生的原因?五、课堂达标练习(一)基础练习1、在宇宙中看地球更像一个“水球”,原因是:()A.地球表面全部是海洋;B.地球被水汽所包围;C.地球上七分是海;D.地球上没有水。
2、世界上海陆比例是()A.各占1/2 B.2/3陆地C.1/4海洋 D.三分陆地,七分海洋3、世界上的陆地主要分布在( )A .东半球 B .西半球 C .北半球 D .南半球4、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A. 苏伊士运河 B. 巴拿马运河 C. 白令海峡 D. 红海5、下列各洲中,赤道穿过的是()A. 北美洲 B. 南美洲 C. 非洲 D. 欧洲6、按面积大小顺序排列的大洲是 ( )A.亚洲、北美洲、非洲、欧洲 B.亚洲、非洲、北美洲、南极洲C.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 D.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7、面积最小的大洲与面积最小的大洋是()A.南极洲、印度洋 B.欧洲、北冰洋 C.欧洲、印度洋 D.大洋洲、北冰洋8.世界上跨香经度最广的大洲是()A、亚洲B、欧洲C、北美洲D、南极洲9.亚非两洲之间的分界线是A、苏伊士运河B、巴拿马运河C、白令海峡D、直布罗陀海峡10.世界的陆地主要分布在()A.东半球南半球B.西半球北半球C.北半球东半球D.南半球西半球11.能看到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大洲有:()A、非洲 B、欧洲;C、南美洲 D、南极洲12. 位于五大洲之间的大洋有:()A.大西洋; B.印度洋; C.太平洋; D.北冰洋。
1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A.地球的表面是由完整的岩石圈构成的B.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C.板块的内部地壳运动激烈 D.板块的边界地壳运动相对平静14.全球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在大洋之中的是()A.太平洋板块 B.亚欧板块 C.南极洲板块 D.美洲板块15.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的原因是()A.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不断地张裂 B.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不断地张裂C.印度洋板块不断地挤压非洲板块 D.亚欧板块不断地挤压非洲板块16.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形成无关的板块是()A.印度洋板块 B.亚欧板块 C.美洲板块 D.非洲板块17.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红海在不断地缩小,几千万年后将会消失B.地中海在不断扩张,几千万年后会出现新的大洋C.因板块的碰撞,喜马拉雅山脉还在不断地升高D.地球上的“伤疤”——东非大裂谷,因板块挤压将会从地球上消失(二)提高练习1、下列不是大陆漂移假说证据的是()A.大西洋两岸动物的共同性B.南美洲与非洲古老地层的相似性C.赤道附近广泛分布热带雨林D.南极洲发现有煤炭资源存在2、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都为高大的山脉B.世界六大板块中南极洲板块全部为陆地,印度洋板块全部为海洋C.六大板块是不断运动着的,这种运动现仍在继续进行D.板块构造学说最初是由美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3、六大板块中几乎完全属于大洋的板块是()A.印度洋板块B.南极洲板块C.太平洋板块D.美洲板块4、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A.此地区的地壳原来是海洋,后来上升为陆地B.此地区的海洋面积缩小了C.此地区原来是陆地,现在是海洋D.此地区的海洋面积在不断扩大5、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几千万年以后将消失的海洋是()A. 红海B. 大西洋C. 地中海D. 印度洋6、读下图,回答问题:(1)、填出图中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所分别表示的大洲、大洋名称: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E_________,F_________。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___。
(2)、被赤道穿过的大洲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赤道穿过大陆中部的大洲是___________。
(3)、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________、________,处在南极地区的大洲是________。
(4)、亚洲与欧洲的洲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在图中用红色的笔绘出非洲与亚洲、北美洲与南美洲的界线。
(5)、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_________;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洋是_________;轮廓呈“S”状的大洋是_________。
7、图中序号表示的大洲名称和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①()洲②()洲③()洲A.()运河 B.()山脉C.()山脉 E.()海峡8、写出以下大洲的分界线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是()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9、读图完成下题(1)填写图中字母表示的板块名称: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
(2)填写图中字母表示的山脉名称:E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
(3)按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分析F山脉的形成原因。
(4)想一想,几千万年后,地中海还会和现在一样大?为什么?(三)探究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1:地球表面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有些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例如地震。
但更多的是感觉不到的,因为这些运动进行得极其缓慢。
例如,大家熟悉的喜马拉雅山,是今天世界上最高大的一列山脉(最高处海拔约8848.13米),但在距今四五千万年前,喜马拉雅山那里还是一片绿色的海洋。
大约在一千二百万年前,现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喜马拉雅山的北坡地区,当时高程只有约海拔一千米。
据测量,喜马拉雅山脉现在仍以每年3.3~12.7毫米的速度不断上升。
可见,地壳运动的速度虽很慢,但由于经历长期的活动,地壳运动对地壳变形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甚至引起剧烈的海陆变迁。
材料2:岩石受力引起变形示意图材料3: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示意图1、根据材料3,请说说世界的火山、地震的分布特点,并简要说明为什么?2、根据材料l、2、3和板块构造学说,请简单地描述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
3、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和西南青藏高原附近。
请你根据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说说其中的道理。
4、根据天文台的测量,发现1926~1933年间,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距离,平均每年增加65厘米。
请你结合材料3,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