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横市镇卫生院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14
医院手足口病防治工作计划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识
加强手足口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利用各种媒体发布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开展宣传活动,提醒公众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及时发现疑似病例并采取预防措施。
二、强化环境卫生管理
加强对公共场所、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等环境的卫生管理,定期对这些场所进行消毒和清洁。
加强对饮食、饮用水和婴幼儿用品的卫生监管,防止交叉感染。
三、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
加强对手足口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加强对疑似病例的排查和诊断,确诊病例后立即报告相关部门。
四、加强儿童个人卫生教育
加强对儿童个人卫生教育,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揉眼睛或摩擦口鼻、不与其他儿童共用餐具等,减少病毒传播。
五、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例
对发现的疑似病例要及时进行隔离,并进行治疗和指导,阻断传播链,避免疫情扩散。
六、加强医疗救治
加强对手足口病的医疗救治工作,提高对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降低病死率。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近年来,手足口病在我国呈散发态势,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暴发疫情。
作为一种常见传染病,手足口病严重威胁儿童健康,防控形势严峻。
为确保广大儿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
二、工作目标1.提高全社会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增强防控意识。
2.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报告、隔离和治疗手足口病病例。
3.减少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降低死亡率。
4.建立健全手足口病防控体系,提高应对疫情的能力。
三、具体措施1.宣传教育(1)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家长、教师和儿童自我防护意识。
(2)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手足口病防控知识。
2.疫情监测(1)建立健全手足口病监测网络,加强对病例的监测、报告和分析。
(2)加强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协作,确保疫情信息畅通。
(3)定期对疫情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预防措施(1)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对学校、幼儿园等场所进行消毒。
(2)推广疫苗接种,提高儿童免疫力。
(3)引导家长合理喂养,增强儿童体质。
(4)加强食品卫生监管,预防食源性疾病。
4.治疗措施(1)建立健全手足口病救治体系,提高救治能力。
(2)加强医疗机构培训,提高医生对手足口病的识别和救治水平。
(3)优化救治流程,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5.应急处置(1)制定手足口病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和责任分工。
(2)建立应急队伍,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疫情的能力。
(3)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确保应急物资、设备和生活保障。
6.社会监督(1)鼓励群众参与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2)建立健全举报制度,对疫情防控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追责。
(3)加强舆论引导,维护社会稳定。
四、组织保障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
2.落实防控资金,确保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顺利进行。
3.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关于手足口病防控的工作方案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直接接触传播。
为了有效防控手足口病的传播,可以采取以下工作方案:
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公众宣传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措施。
提醒家长和幼儿园、学校等机构注意儿童的卫生习惯和个人防护措施。
2.加强监测和报告:建立手足口病监测和报告体系,及时掌握疫情动态,确保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
各级卫生部门要加强对疑似和确诊病例的报告和跟踪调查。
3.加强感染控制:对于疑似和确诊的手足口病患者,要及时隔离,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避免感染扩散。
对病人及其家庭成员进行健康教育,加强卫生习惯,遵循手卫生、咳嗽礼仪和合理饮食等原则。
4.加强环境清洁消毒:定期对公共场所、学校、幼儿园等进行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
重点清洁儿童接触频繁的物品和场所,如玩具、洗手间、桌椅等。
5.加强医疗救治: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加强对手足口病的监测和诊断能力。
及时发现并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发生。
6.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及时交流疫情信息和防控经验。
加强对输入性病例的监测和防控,避免疫情跨境传播。
总之,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要从源头预防、早期发现、及时隔离、有效治疗、环境清洁和加强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防控能力和卫生健康意识。
医院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计划
根据卫生部门的要求和指导意见,我们制定了以下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计划:
1. 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对手足口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海报、举办健康讲座等形式,提醒民众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及时就医和隔离患病儿童。
2. 强化环境卫生
加强医院及周边环境的日常清洁和消毒工作,特别是对医院内的公共区域、儿童活动区域、餐厅食堂等地方进行重点清洁和消毒。
3. 严格隔离治疗
对疑似患有手足口病的患者进行隔离治疗,确保他们接受及时有效的医疗护理,并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和隔离。
4. 做好个人防护
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个人防护措施,包括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等体液。
5. 做好疫情监测
加强对手足口病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发现疫情变化和疑似病例,做好信息报送和数据统计工作。
6.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加强医院内部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手足口病的识别能力和应对能力,确保在疫情暴发时能够做到迅速反应、科学规范地开展防治工作。
7. 加强医院管理
加强对医院各部门工作的指导和督促,确保各项防控工作措施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案手足口病已成为我国儿童常见的传染病之一。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控制工作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病因与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征、预防与控制措施等多个角度,展开对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案的探讨。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口腔、呼吸道和粪-口途径传播。
对于如何防控手足口病,首先需要了解其传播途径和发病机制。
手足口病病毒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在幼儿园、托幼机构等人群密集场所传播。
明确病因和发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流行病学特征手足口病呈现季节性流行,多发生在夏秋季。
流行病学特征对于制定预防与控制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了解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可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预防其发生和传播。
三、早期识别与早期控制手足口病的早期识别与早期控制是预防和控制工作的重要环节。
通过加强对儿童早期病例的监测与识别,能够及时发现并隔离感染者,阻断病毒的传播链,降低疫情发生率。
四、个人防护个人防护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基本措施之一。
儿童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手部和身体的清洁,避免接触病毒引发感染。
此外,合理的饮食结构和作息习惯,也有助于增强儿童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五、环境消毒与卫生管理环境消毒与卫生管理是控制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
加强儿童园所、学校等场所的清洁和消毒工作,降低病毒的存活和传播风险。
此外,加强对卫生管理的监督和培训,提高幼师和保育人员等的卫生素养,也能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
六、社区预防与教育宣传社区预防与教育宣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社区层面,加强手足口病的宣传知识普及和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同时,建立健全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手足口病疫情,减少病毒传播风险。
七、早期干预与治疗早期干预与治疗是控制手足口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对于疑似患者,应尽早就诊并接受必要的治疗措施。
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以减轻病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
一、背景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婴幼儿中。
该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症状包括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严重者可引发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工作目标1. 严格控制手足口病疫情,降低发病率。
2. 提高公众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增强防控意识和能力。
3. 建立健全手足口病监测、报告、处置等制度。
4. 加强各部门协作,形成防控合力。
三、组织机构成立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部署和督促落实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组长:XXX(卫生健康部门负责人)副组长:XXX(教育部门负责人)、XXX(市场监管部门负责人)成员:XXX(疾控中心负责人)、XXX(医疗机构负责人)、XXX(学校及托幼机构负责人)、XXX(社区及村委会负责人)等。
四、工作措施(一)加强宣传教育1. 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2. 通过学校、幼儿园、社区等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3. 制作宣传资料,如海报、宣传册、宣传视频等,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二)加强监测和报告1. 建立健全手足口病监测网络,加强对病例的监测和报告。
2. 要求医疗机构、学校、托幼机构等及时报告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
3. 定期对疫情进行评估,及时发布疫情信息。
(三)加强防控措施1. 加强学校、幼儿园等场所的卫生管理,保持环境清洁,定期消毒。
2. 增强师生、幼儿的防病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等。
3. 加强病例的隔离和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4. 加强对重点人群的防控,如托幼机构儿童、学校师生等。
(四)加强物资储备1. 储备足够的消毒剂、防护用品等防控物资。
2.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确保防控工作顺利开展。
五、应急处置(一)病例发现1. 医疗机构、学校、托幼机构等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报告当地卫生健康部门。
卫生院手足口防控工作预案
一、背景介绍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
手
足口病的传播速度快,易感人群广泛,且容易在儿童群体中暴发。
为了确保卫生院在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中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疫情,制定和落实一套科学、规范的防控工作预案至关重要。
二、目标和原则
1. 目标:减少手足口病的传播,降低儿童感染手足口病的风险。
2. 原则:
a. 预防为主,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
b. 及时发现病例,立即隔离并进行治疗。
c.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
d. 加强卫生院本身的自我保护和管理。
三、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
1. 卫生院领导班子负责整体协调和指导工作。
2. 卫生院防控指挥部:负责疫情监测、病例诊治、宣传教育、
环境清洁和消毒等工作。
3. 各科室负责根据卫生院部署,做好相应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4. 专家组:根据需要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
四、预防措施
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卫生院内外的宣传栏、宣传册、公告、
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向公众普及手足口病防控知识,提高预防意识。
2. 提供咨询和筛查服务:卫生院应派遣医务人员设立咨询台,
为前来就诊的患者和家长提供手足口病相关咨询和筛查服务。
3. 强化环境清洁和消毒:卫生院要定期对办公区域、候诊区、
诊室、医疗器械等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空气、水源等环境的卫生
安全。
4. 严格控制传染源:对于手足口病患者,卫生院要立即隔离并
进行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和筛查,及时采取措施阻断传播链。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
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严重影响儿童及幼儿园等集体机
构学生的健康。
为了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需要采取以下防
控措施:
1. 环境卫生:要做好场所的清洁卫生,保持室内外通风良好,
经常清洗、消毒空气和物体表面,并定期进行彻底消毒和消毒,特
别是公共场所和儿童园。
2. 健康教育:加强对儿童和家长的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预防
手足口病的方法,学会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并严格管理儿童的饮
食和生活习惯。
3. 疫情监测:对可能随时出现手足口病疫情的场所,如幼儿园、学校、托儿所等进行一定频率的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并及时采取有
效预防措施。
4. 个体防护:加强个人防护,注意勤洗手、勤通风、避免直接
接触病人的口水和粪便等,尤其是儿童和人员密集的场所。
5. 及时就医:如出现发热、口腔溃疡、手足皮疹等症状,应及
时到医院就诊,同时避免到人员密集场所,防止传染他人。
通过以上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保
护儿童及公众的健康。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第1篇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一、背景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近年来,我国手足口病疫情呈上升趋势,尤其在夏季和秋季为高发季节。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制定本方案。
二、目标1. 降低手足口病发病率,减少疫情暴发和流行。
2. 提高全民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3. 建立健全手足口病防控体系,提高防控能力。
三、工作措施1. 健全组织架构(1)成立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部门开展防控工作。
(2)设立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监督和评估防控工作。
2. 加强监测预警(1)建立手足口病监测网络,定期收集、分析疫情数据,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2)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的监测,发现疫情及时报告。
3. 宣传教育(1)制定手足口病宣传教育计划,广泛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
(2)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等,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4. 预防措施(1)加强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食的良好习惯。
(2)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消毒。
(3)提倡母乳喂养,增强儿童体质。
5. 疫情处置(1)发现手足口病患者,应及时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采取预防性服药措施。
(3)加强对疫点的消毒处理,防止病毒传播。
6. 跨部门协作(1)卫生健康部门要加强与教育、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合力。
(2)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落实防控措施,确保工作到位。
四、保障措施1. 政策支持(1)加强对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2)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为防控工作提供法制保障。
2. 人力资源(1)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2)确保防控工作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满足工作需求。
一、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在医院的传播,保障患者、医护人员及家属的健康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院所有部门,包括门诊、病房、急诊、检验科、药剂科等,适用于所有可能接触手足口病患者的医护人员及工作人员。
三、组织机构1. 成立医院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本预案的执行。
2. 设立防控工作小组,负责具体防控措施的落实和监督。
四、防控措施1. 疫情监测(1)建立手足口病监测报告制度,定期收集、汇总和上报手足口病疫情。
(2)加强对患者、医护人员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对手足口病的认识。
2. 预防接种(1)根据国家免疫规划,为6月龄至5岁儿童提供手足口病疫苗。
(2)加强疫苗接种宣传,提高疫苗接种率。
3. 环境卫生与消毒(1)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洁、消毒地面、墙壁、门把手等。
(2)对患者使用过的物品进行严格消毒,如床单、被褥、餐具、玩具等。
4. 人员管理(1)对疑似或确诊手足口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2)加强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管理,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3)对接触过手足口病患者的医护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如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隔离措施。
5. 健康教育(1)加强对患者、医护人员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2)通过宣传栏、微信公众号、讲座等形式,提高公众对手足口病的认识。
6. 院内传染病管理(1)严格执行传染病管理制度,加强对手足口病患者的监测、报告和处理。
(2)加强对其他传染病的防控,降低医院内感染风险。
五、应急处置1. 疫情报告(1)一旦发现疑似或确诊手足口病患者,立即上报医院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2)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及时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2. 隔离治疗(1)对疑似或确诊手足口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2)严格执行隔离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3. 信息发布(1)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2015年横市镇卫生院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案横市卫生院2015年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为切实做好我镇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根据宁乡县卫生局、县疾控中心下达的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并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及时发现和控制手足口病疫情,减少聚集性疫情的发生和死亡病例,控制暴发和流行规模。
配合县疾控中心做好相关督导工作。
二、工作原则预防为主、全面准备,依靠科学、依法管理,加强合作、统一领导,分类处置、有效应对。
三、领导小组组长:黄新和副组长:易湘华姜太群陈小利成员:公卫办人员村卫生室负责人各学校负责人主要职责:负责全镇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应急处理和督导工作。
四、普通病例发现、报告和监测托幼机构及小学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制度,制定专人或校医落实晨检制度,定期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状况进行巡查,及时核实缺勤、缺课原因,一旦发现疑似手足口病例或其他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时,要及时送医院救治。
镇卫生院实行首诊负责制和预检分诊制,接诊手足口病例时,除了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诊断和救治病人,还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报告疫情,报告疫情时要详细报告病例的现居住地、学习(工作)地点、家长姓名和联系电话等信息。
疫情管理员及时浏览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及时审核相关信息,密切关注疫情动态。
组织各村卫生室负责人定期到辖区内托幼机构、学校进行督导管理。
五、聚集性疫情报告和调查托幼机构和学校等单位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1周内,同一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以上,但不足10例手足口病病例;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3例及以上;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县疾控中心报告。
并配合县疾控中心搞好相关资料收集、调查和督导工作。
六、控制措施(一)病例管理。
多数手足口病患者症状轻微,可以居家隔离治疗,领导小组组织村医对居家治疗病例每日访视。
陈小利医师每日浏览疾病监测信息系统,将辖区内的患者基本情况告知相应村医,由其到患儿居住地进行面访。
访视时告知家长或监护人居家患儿不应外出,避免与未发病儿童接触直至体温正常,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后1周。
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每4小时量一次体温,如果体温持续升高,或发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相关症状时,应立即转诊至上级医院,管理时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1周。
(二)加强晨午检和健康观察。
督导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应加强每日晨午检和健康观察,如发现发热或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疱疹患儿,应立即通知家长带患儿到医院诊治。
(三)加强消毒隔离措施。
医疗机构应加强预检分诊,开设发热疱疹门诊接诊发热、出疹病例,增加候诊及就诊等区域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医务人员应加强洗手和双手消毒,在诊疗中使用的非一次性仪器、体温计及其他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医疗机构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医疗机构的消毒由专人进行。
督导学校、托幼机构每天进行全面消毒。
(四)关班、关园措施。
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可建议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停课关园(校)10天,并出具书面预防控制指导意见书。
七、加强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
在发生聚集性疫情,暴发或者流行时,在疫情发生地和高发区重点加强健康教育,印发手足口病防治宣传单,由专人发放至儿童家庭中,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和重症早期识别指针,培养正确的洗手方法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一)散居儿童的预防措施。
预防手足口病要广泛宣传十五字方针:“常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1、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2、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3、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暴晒或消毒;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二)医疗机构的预防措施。
做好医院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
医院门诊和病房要保持清洁卫生,严格消毒制度,重点加强儿科和感染科等科室门诊、病房和医院产房的消毒,对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粪便排泄物及其污物等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八、培训组织对全院医师和乡村医生开展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培训,并做好培训效果考核,提高专业人员早期识别能力和早期急救能力。
九、督导检查组织对全镇学校、托幼机构进行手足口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及时发现与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措施逐一落实到位。
并将督导情况上报镇卫生院领导。
附件1手足口病防控领导小组组长:黄新和副组长:姜太群易湘华陈小利成员:公卫办人员村卫生室负责人各学校负责人主要职责:负责全镇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应急处理和督导工作。
村卫生室手足口病病例管理要点一、手足口病的认识手足口病是有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重症和死亡病例多有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
EV71感染发病的早期可能仅表现为流感样症状,易被诊断为“上感”、“感冒”、“扁桃体炎”等,到发病极期才会出现皮疹。
二、村卫生室、个体诊所职责1、转诊: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在手足口病流行期和流行地区一旦发现就诊的3岁以下患儿出现:体温≥38℃的病例或一天内反复发热不退或体温持续升高的病例或有皮疹或疱疹表现,不能排除EV71感染的病例,应立即转诊至乡镇卫生院进行观察。
同时,医生要向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告知患儿可能感染手足口病,并阐明及时就诊、转诊的重要性(有可能病情加重发展成重症)和迫切性(病情进展迅速,多在3-5天内)。
2、及早发现重症早期表现:接诊3岁以下发热患者时应仔细询问和观察下列收足口病早期重症症状,发现类似患儿要立即安全转送到市级或县级定点医院救治。
①持续高热不退;②出冷汗、周围循环障碍;③呼吸、心率明显增快;④精神差或意识障碍,频繁呕吐、肢体抖动、无力或抽搐;⑤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⑥高血糖;⑦高血压或低血压;3.病例随访:对居家治疗手足口病患儿每日访视,时限为自患儿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一周。
要求最好到患儿居住地进行面访,访视时:①告知家长或监护人患儿不应外出,避免与未发病儿童接触直至体温正常,皮疹消褪及水泡结痂后1周。
②嘱家长或监护人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若发现一天内患儿反复发热不退或体温持续升高,或者发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相关症状时(如高热、精神萎靡、嗜睡、哭闹不安、呕吐、易惊、肢体抖动、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等),应立即至县人民医院就诊。
③发放手足口病患儿温馨提示、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并指导病家进行消毒。
三、发热的护理和退热药物的使用1.、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每四小时测量一次患儿体温、2、患儿体温在38.5℃以下,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喝温开水,同时采用物理降温;如冰敷、温水浴、冰盐水灌肠等。
目前不主张酒精或冷水擦浴,以温水浴最好。
3.患儿体温如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烧药。
对患儿慎重选择退烧药物,常用退烧药物有对乙酰胺基酚和布洛芬,严禁使用激素退热,不主张使用氨基比林、复方氨基比林等吡唑酮类药物及尼美舒利、柴胡等两种退热药物。
4.告知患儿家长勿盲目自行服用退热药进行退热处理,乡镇卫生院手足口病病例管理要点一、手足口病的认识手足口病是有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重症和死亡病例多有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
EV71感染发病的早期可能仅表现为流感样症状,易被诊断为“上感”、“感冒”、“扁桃体炎”等,到发病极期才会出现皮疹。
二、乡镇卫生院职责1.乡镇卫生院应设立发热与疱疹病例专门诊室,认真进行病例登记和筛检,并设立单独的手足口病留观室,对符合下列情况中任意一条的3岁及以下患儿进行留观并采集其血清标本EV71金标法快速检测:①体温≥38℃的病例;②反复发热3天及以上的病例;③一天内高热不退或体温持续升高的病例;④虽无皮疹及疱疹的表现,但有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嗜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出冷汗、呼吸及心率明显增快、疱疹性咽峡炎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等症状、体征的病例。
⑤有皮疹或疱疹表现,不能排除EV71感染的病例,对以上病例,要严格按照手足口病的护理病程记录表(详见表1)的项目监测并详细记录上述患儿的病情。
2.首次胶体金实验室检测阴性的患儿,在发病后1-5天内至少两次检测(隔1-2天检测一次)方可排除。
3.EV71金标快速法检测阳性病例,48小时内病情好转可转由村卫生室观察。
4.EV71金标快速法检测病例出现以下情况任一条要立即转送县级定点医院进行留观和救治:①体温一天内反复高热不退或持续升高的病例;②高烧且出现手、足、口腔、肛周等任一部位皮疹;③疱疹性咽峡炎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显著增高者。
5.将出现早期重症症状和体征的患儿立即安全转送到市级定点医院救治。
早期重症症状和体征;①持续高热不退;②出冷汗、周围循环障碍;③呼吸、心率明显增快;④精神差或意识障碍,频繁呕吐、肢体抖动、无力或抽搐;⑤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⑥高血糖;⑦高血压或低血压;三、发热的护理和退热药物的使用1.、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每四小时测量一次患儿体温、2、患儿体温在38.5℃以下,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喝温开水,同时采用物理降温;如冰敷、温水浴、冰盐水灌肠等。
目前不主张酒精或冷水擦浴,以温水浴最好。
3.患儿体温如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烧药。
对患儿慎重选择退烧药物,常用退烧药物有对乙酰胺基酚和布洛芬,严禁使用激素退热,不主张使用氨基比林、复方氨基比林等吡唑酮类药物及尼美舒利、柴胡等两种退热药物。
4.告知患儿家长勿盲目自行服用退热药进行退热处理,手足口病患儿温馨提示大多数手足口病是普通病例,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但少许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一、请您和家人严密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果患儿出现以下症状之一,请立即带孩子到我院或就近正规医院复诊。
1.持续高热:体温(腋温)>39℃,或≥38℃超过一天,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2.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呕吐、易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极个别病例出现食欲亢进3.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
4.循环功能障碍: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增快、血压升高。
二:发热的护理患儿体温在38.5℃以下,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喝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