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医院防护管理制度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947.79 KB
- 文档页数:84
医务人员防护规章制度一、工作范围1. 医务人员防护规章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的医生、护士、药剂师、医技人员等从事医疗服务工作的人员。
2. 医务人员在从事与病人接触的工作时,必须遵守本规章。
二、健康防护1. 医务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定期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2. 对于有传染病史或症状的病人,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等。
3. 医务人员应接受规定的疫苗接种,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三、职业保护1.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穿着符合要求的工作服和工作鞋。
2. 医务人员在使用医疗器械时,应遵循正确的操作方法,以避免受伤或感染。
3. 医务人员在处理病人时,应避免暴力行为,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四、医疗废物管理1. 医务人员应妥善处理医疗废物,分类存放并送至指定的处理单位。
2. 医务人员在处理医疗废物时,应佩戴防护用具,避免受到伤害或感染。
五、突发事件应急处理1. 医务人员应参加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熟悉应急处理流程和程序。
2.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医务人员应遵循领导指挥,积极参与救援工作。
六、诚信守法1. 医务人员应遵守医德、医风,敬业爱岗,保护患者隐私和权益。
2. 医务人员不得滥用职权,接受贿赂或参与医疗诈骗等违法活动。
七、监督与管理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务人员防护规章制度,对医务人员进行规范管理和督导。
2. 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进行纠正或处罚。
八、其他规定1. 医务人员在职业上应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2. 医务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参加相关培训和学习。
本规章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如有调整或补充,将另行通知。
希望广大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本规章制度,共同创建一个良好的医疗工作环境,为人民健康服务。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保护制度
是指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措施。
它的目的是保护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和权益,提高医疗环境的安全性,确保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保护制度包括以下要点:
1. 保护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
制度规定医院和相关部门应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避免医务人员遭受暴力等威胁。
同时,加强安全培训,教育医务人员应对突发事件和危险情况。
2. 保护医务人员的权益。
制度规定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享有合法权益,包括合理的工作时间安排、合理的薪酬待遇、职业晋升机会等。
同时,建立投诉和仲裁机制,保障医务人员的权益得到维护。
3. 加强医疗环境的安全管理。
制度要求医院和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预防工作强度过大、疲劳驾驶等导致事故的因素。
同时,要加强设施设备的维护和维修,确保医疗环境的安全性。
4. 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
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具备自我防护能力,提高安全意识和危机处理能力。
对于潜在的危险,医务人员应该能够及时识别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总之,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保护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维护医疗秩序,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同时,也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支持和遵守相关规定,共同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尊严和权益。
医院防护装备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医院医护人员的安全,提高医院抗疫能力,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医护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
第三条医院防护装备包括口罩、防护服、手套、护目镜等。
医院全面配备上述防护装备,并按照本制度规定进行管理。
第四条各部门主管负责本部门内防护装备的管理及使用,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第五条所有医护人员必须按照规定使用防护装备,保障自身和患者的安全。
第六条医院定期进行防护装备的检查和维护工作,确保装备的有效性。
第七条对于不按规定使用防护装备,或者未经授权私自调拨、领用防护装备的医护人员,将按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第八条本制度由医院保卫部门负责监督实施。
第二章防护装备的获取与配备第九条医院保卫部门负责对医院防护装备的采购工作,确保装备的品质和数量满足医院需求。
第十条各部门主管根据各自工作需要向保卫部门提出防护装备的需求,由保卫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配。
第十一条保卫部门负责对医院防护装备进行统一管理,建立档案,做到账务清楚。
第十二条对于特殊情况下的防护装备需求,医院保卫部门及时调配,确保各部门有足够的防护装备。
第十三条医院保卫部门负责对防护装备进行库存管理和统计,及时了解装备的使用情况,避免因为缺少装备导致工作受阻。
第三章防护装备的使用及管理第十四条医院所有医护人员在工作时间内必须按规定佩戴口罩,使用手套,佩戴防护服和护目镜,确保自身和患者的安全。
第十五条医院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内的防护装备进行管理,包括存放、发放、回收等工作。
第十六条对于防护装备的损坏或者过期,必须及时报废,并重新采购替换。
第十七条医院保卫部门负责对医护人员使用防护装备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督促其按规定使用。
第十八条对于违反规定随意调拨、领用防护装备的医护人员,医院保卫部门将进行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章防护装备的维护与检查第十九条医院保卫部门与各部门合作,对医院防护装备进行定期检查,确保装备的有效性。
医务科各项规章制度汇编一、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1. 尊重生命,积极救治患者,绝不敷衍了事;2. 保护患者隐私,绝不泄露个人信息;3. 遵守医疗纪律,不擅自更改诊疗方案;4. 不得接受患者贿赂或其他非法利益;5. 不得擅自离岗、迟到早退;6. 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私利;7. 爱岗敬业,不得因私事影响工作效率;8. 维护良好工作环境,不得在工作场所吸烟、嘈杂等。
二、医疗工作制度:1. 严格执行《医疗事故处理规定》;2. 实行门诊预约制度,减少患者等候时间;3. 定期开展医疗质量评估,及时改进工作不足之处;4. 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保障医务人员合法权益;5. 严格控制医疗费用,杜绝过度治疗;6. 加强医疗器材管理,确保安全可靠;7. 注重医疗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医疗水平;8. 建立健全患者家属沟通机制,及时告知病情和治疗进展。
三、医务科安全防护规定:1. 人身安全防护:医务人员应戴好口罩、手套、帽子等防护用具;2. 医疗器械消毒规定:医疗器械应定期消毒,避免交叉感染;3. 医疗废物处理:医院应建立规范的医疗废物分类处理机制;4. 火灾防范:医院应定期组织火灾演练,确保应急处置能力;5. 医疗设施安全:医院应定期检测医疗设施的安全性;6. 医院安保规定:医院应配备专业保安人员,确保医疗秩序;7.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医院应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保障医院正常运转。
四、医务科纪律规定:1. 违纪行为处理:对违反职业道德准则、工作规定的医务人员将给予相应处罚;2. 请假制度:医务人员如需请假,需提前向单位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3. 考勤制度:医务人员应按规定时间上下班,否则将被扣除工资;4. 值班轮班制度:医务人员应按照轮班安排,不得私自调换班次;5. 职业发展规划:医务人员应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不得擅自跳槽;6. 薪酬福利保障:医院应提供合理薪酬和福利,保障医务人员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医务科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是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护人员权益和患者安全的重要保障。
医院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管理制度汇编一、总则1.1 为了加强医院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保障患者、医务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1.2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全过程,包括传染病监测、报告、隔离、治疗、消毒、废物处理等。
1.3 医院应建立健全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组织机构,明确各级领导和部门的职责,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的传染病防治意识和能力。
二、传染病监测与报告2.1 医院应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网络,对传染病病例进行实时监测,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2 医院应设立传染病报告制度,明确报告流程、报告时限和报告责任人。
医务人员在诊断传染病病例时,应立即按照报告流程进行报告。
2.3 医院应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实现传染病数据的电子化管理,提高报告效率和准确性。
三、传染病隔离与治疗3.1 医院应设立传染病隔离区,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传染病在医院内传播。
3.2 医院应根据传染病类型和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确保患者、医务人员和公众的安全。
3.3 医院应加强对传染病患者的治疗工作,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原体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四、传染病消毒与废物处理4.1 医院应建立传染病消毒制度,对传染病患者使用过的物品、环境和废物进行彻底消毒,防止传染病传播。
4.2 医院应配备相应的消毒设备和消毒剂,定期对传染病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和环境进行消毒。
4.3 医院应建立传染病废物处理制度,对传染病患者的废物进行分类、包装、标记和运输,确保废物处理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五、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与宣传5.1 医院应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参加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传染病防治意识和能力。
5.2 医院应开展传染病防治宣传活动,提高患者和公众的传染病防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六、监督与检查6.1 医院应建立健全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监督与检查制度,定期对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
医院管理制度汇编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院的管理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的权益,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医院管理制度适用于本医院的所有工作人员,具有法定效力。
第三条医院管理制度的遵守与执行由医院院长负责,各部门负责人负责具体执行。
第四条医院管理制度的更新或者修订,需经过医院领导班子讨论通过,并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五条医院管理制度所涉及的具体操作规程由各部门根据本制度的要求制定,经医院院长批准后执行。
第二章医院治安管理第六条医院治安保卫部门负责制定医院的治安管理规章制度,做好医院的治安保卫工作。
第七条医院外围安全保卫工作由院内安全保卫部门负责,建立规范的安全防范措施。
第八条医院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由医院保卫处负责,建立健全的内部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第九条医院治安管理制度应包括安保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制度、应急预案等内容。
第十条医院治安管理制度应与公安机关合作,加强医院周边的治安巡逻和协助。
第三章医疗质量管理第十一条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做好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应包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医疗服务流程、医疗事故处理等内容。
第十三条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应建立健全患者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处理患者的投诉和意见。
第十四条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应建立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保障患者的权益。
第十五条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应与卫生监督部门合作,加强医院的医疗质量监督和评估。
第四章财务管理第十六条医院财务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医院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做好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
第十七条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应包括医院的资金管理、费用管理、收支核算和报表编制等内容。
第十八条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对医院财务活动的监督和检查。
第十九条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应加强与财务部门合作,做好医院的财务工作,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合理使用。
第二十条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应加强与税务部门合作,规范医院的税收管理,保证医院的税款按时足额缴纳。
医务人员自身防护管理制度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保证他们能够有效地开展医疗工作,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健全的医务人员自身防护管理制度。
这个制度应该包括从个人防护措施到全院感染控制和管理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医务人员自身防护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
一、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措施1. 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根据不同的工作场景和风险等级进行选择和佩戴。
2. 进行正确的手卫生:医务人员需要经常进行手部消毒或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患者、接触污染物品或从事医疗操作前后需要进行手卫生。
二、医院感染控制和管理1. 建立全院感染控制委员会:由医院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和推行感染控制方案和措施。
2. 制定感染控制制度和程序:包括感染防控的标准操作流程、卫生医疗废物处理、患者隔离管理等。
3. 进行感染控制的培训和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控制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三、医院环境和设备的管理1. 确保医疗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对医疗设施、工作区域和医疗设备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2. 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理: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包装和封存,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安全处置。
四、应急响应和管理1. 建立医疗废物和医疗污水的处理应急预案:对医疗废物和医疗污水的处理进行预案的制定和演练,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有效处理。
2. 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应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在应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
以上是医务人员自身防护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和要求,确保自身健康和安全,在为患者服务的同时,也要做好自我保护。
医疗机构也需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防护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共同维护医疗秩序和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众多医务人员承担着治疗患者的重任。
在这个过程中,医务人员往往会接触到各种传染病和化学物质,也会面临各种意外伤害的风险。
因此,建立完善的职业防护制度,保障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十分必要且紧迫的事情。
职业防护制度是指为保障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避免职业危害,预防职业疾病,确保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防护措施。
这些制度和措施旨在减少医务人员接触传染病的风险,减少事故伤害的发生,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首先,建立科学的职业防护知识体系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通过培训,医务人员可以了解各类危害因素的属性、特点以及危害的程度,学会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及其使用方法,掌握职业性病害的防治知识,提高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其次,建立健全的个人防护装备供应体系。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需接触各类传染病和化学物质,为了防止受到感染和其他危害,医疗机构应该提供充足、适用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确保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有效地预防危害。
再次,建立职业病危害监测和诊断机制。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患上职业相关疾病,为了及时发现和治疗,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职业病危害监测和诊断机制,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健康体检,检测相关指标,及时发现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另外,建立医疗机构内部职业卫生防护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建立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内部职业卫生防护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健全的职业卫生档案和危害因素监测记录,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和宣传,加强对危害因素的监测和防范。
此外,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和紧急处置措施。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面临各种意外伤害和突发事件,医疗机构应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和紧急处置措施,提高医务人员应对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的能力,有效减少事故伤害的发生。
最后,建立健全的职业康复和治理机制。
对于已经患有职业相关疾病或受到职业危害的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职业康复和治理机制,为患者提供相应的康复治疗和关怀,帮助他们早日康复,重新投入工作。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一、总则1. 为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预防职业暴露感染疾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维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卫生行业标准,制定本制度。
2. 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包括临床、医技、护理、药学、行政管理人员等。
3.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制定并落实各项措施,确保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
二、职业暴露风险评估与控制4. 医疗机构应当对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暴露风险进行评估,包括传染病传播风险、化学物质接触风险、物理损伤风险等。
5.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医疗机构应当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隔离措施、消毒灭菌、个人防护装备使用、安全操作规程等。
6.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职业暴露风险进行再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控制措施。
三、个人防护装备使用7.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高风险物质时,应当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服、手套、口罩、护目镜或面罩等。
8. 医疗机构应当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并指导正确使用。
9. 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如防护装备破损或污染,应当立即更换。
四、手卫生与感染控制10.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在接触患者前后、操作前后、处理患者用物前后等关键环节进行手卫生。
11. 医疗机构应当提供充足的洗手设施和消毒剂,并定期对洗手设施进行维护和检查。
12. 医疗机构应当开展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和能力。
五、职业健康监测与保健13. 医疗机构应当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职业健康监测,包括血液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听力检查等。
14. 对职业暴露感染的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应当及时进行治疗和跟踪观察。
15. 医疗机构应当为医务人员提供定期的职业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提高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六、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与培训16.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医院管理制度汇编pdf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所有医务人员和相关人员。
第三条医院管理应坚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遵守医疗服务行为规范,保护患者权益,维护医院声誉。
第四条医院管理应以质量为中心,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五条医院管理应加强安全管理,保障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安全。
第六条医院管理应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保护患者隐私,严守医疗机密。
第七条医院管理应注重团队合作,强化技术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综合素质。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八条医院管理机构包括院长办公会、医务部、护理部、财务部、后勤部等。
第九条院长办公会由院长、副院长、医务部主任、护理部主任、财务部主任、后勤部主任等组成,负责医院整体管理。
第十条医务部负责医疗业务安排、医疗质量监控、医疗费用计划等工作。
第十一条护理部负责护理人员培训、护理工作质量评估、病房管理等工作。
第十二条财务部负责医院财务管理、资金使用计划、成本控制等工作。
第十三条后勤部负责医院后勤保障、设备维护、卫生环境整治等工作。
第三章医疗服务第十四条医院医疗服务包括门诊服务、急救服务、住院服务等。
第十五条医院门诊服务应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就诊。
第十六条医院急救服务应设立专门急诊科室,保障急救设施设备齐全,医护人员熟练操作。
第十七条医院住院服务应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
第十八条医院应制定严格的手术管理制度,确保手术安全,避免手术风险。
第四章医疗质量管理第十九条医院应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负责人,确定工作流程,健全监督评估机制。
第二十条医院应定期开展医疗质量评估,查找问题,形成改进措施。
第二十一条医院应建立病例质量评审制度,对住院病例进行评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二十二条医院应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对不良事件进行及时记录和报告,做到公开透明。
医务人员医院防护管理制度一、医院为医务人员提高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可靠的防护用品。
二、采用多种形式定期对全院职工进行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将职业暴露防护纳入新员工、实习生、进修生岗前培训内容,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和防止职业暴露作为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严格落实。
三、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操作常规、服务流程和防护措施,防止因违规操作或防护不当造成的人身伤害以及医院感染的发生。
科主任护士长认真进行日常安全工作督导,及时发现、纠正各种违规现象。
对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职业暴露者,给予处罚。
四、院感办制定严格、规范和可行性强的职业暴露保护制度以及处理流程。
五、院感办负责职工职业暴露登记表的汇总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报告院领导和各级质量控制中心。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制度一、工作人员发现职业伤害和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办公室。
二、医务人员应定期体检,进行必要的免疫接种。
三、在进行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1)热力灭菌、干热灭菌时应防止烧伤或灼伤。
压力蒸汽灭菌应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及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灼伤事故。
(2)采用紫外线、微波消毒时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3)采用气体化学消毒时应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的泄露,经常检测消毒环境中该类气体的浓度,确保在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
(4)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时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黏膜的损伤。
(5)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时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以避免可能对人体的刺、割伤害。
四、各科为医务人员备齐并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
五、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做好个人防护和公共环境的保护,完成操作或离开工作区域时应及时摘手套,严禁工作人员穿工作服进入食堂。
六、医护人员预防艾滋病等经血传播性疾病的职业防护见流程。
七、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见流程。
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标准预防措施一、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被这些物体污染的物品时需戴清洁手套,接触粘膜和破损皮肤时戴手套。
使用后,在接触污染环境物品和环境表面前,在接触另一个病人前,立即脱去手套。
二、在操作或治疗活动中,当容易被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溅到,或容易被这些物质浸湿工作服时,需穿隔离衣。
三、在操作或治疗活动中有可能被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溅到或喷到,需戴上口罩、眼罩。
四、小心处理针头及利器,不要套回使用过的针头,针头用完后立即分类收集。
五、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和分泌物、粘膜、伤口或取下手套后应立即洗手。
六、做好可重复使用设备的消毒。
七、一次性使用物品不得重复使用。
八、保证环境卫生。
九、正确使用和放置锐器,防止误伤。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一、隔离原则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医院应根据疾病的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2.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3.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
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现在将传播途径分为三种: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
4.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
5.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6.建筑布局符合第5 章中相应的规定。
二、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接触传播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患者的隔离(1)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2)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2.医务人员的防护(1)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 或手消毒。
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2)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三、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症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患者的隔离(1)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2)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
(3)应严格空气消毒。
2.医务人员的防护(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具体流程与操作见7.9.2.3。
(2)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防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3)防护用品使用的具体要求应遵循相关的规定。
四、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
1.患者的隔离(1)遵循隔离原则的要求对患者进行隔离与预防。
(2)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动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3)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
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4)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 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
(5)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
2.医务人员的防护(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具体流程与操作见7.9.2.3。
(2)与患者近距离(1m 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防护用品使用的具体要求应遵循第6章的规定。
五、其他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应根据疾病的特性,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防护措施。
六、常见传染病潜伏期、隔离期和观察期,参见下表。
七、常见传染病潜伏期、隔离期和观察期,参见下表。
八、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应按照接触传播的隔离措施,常见多重耐药感染患者的隔离要求,参见无菌手套的戴脱办法。
九、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隔离。
1.患者的隔离(1)将口才安置于有效通风的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内,必要时置于负压病房隔离。
(2)严格限制探视者;如需探视,探视者应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并遵守手卫生规定。
(3)限制患者活动范围,离开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时,应戴外科口罩。
(4)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2.医务人员防护(1)医务人员应经过专门的培训,掌握正确的防护技术,方可进入隔离病区工作。
(2)应严格按防护规定着装。
不同区域应穿不同服装,且服装颜色应有区别或有明显标志。
(3)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穿脱程序①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a)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 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
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b)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 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c)为患者进行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可能被患者的分泌物及体内物质喷溅的诊疗护理工作前,应戴防护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②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a)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浴在污染区前 . 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日镜/ 防护面屏→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 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
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b)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 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 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离开清洁区。
离开清洁区:沐浴、更衣c).(3)穿脱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①医用防护口罩的效能持续应用6h~8 h,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②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
③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防护服可连续应用。
④接触疑似患者,防护服应每个患者之间进行更换。
⑤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⑦⑧⑥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应进行面部密合性试验。
3.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37.5 ℃及时就诊。
4.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区域划分的流程,按程序做好个人防护,方可进入病区,下班前应沐浴、更衣后,方可离开隔离区。
5.空气与物体表面的消毒应遵循《消毒技术规范》。
常见传染病潜伏期、隔离期和观察期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传播途径隔离预防生物防隔防疾病名称鞋源传染接触空气飞沫帽子手套护离护口罩套媒介服衣镜潜伏期末期和急病毒甲型、戊型+±±++性期患者性肝乙型、丙型、急性和慢性病人+±炎±#及病毒携带者丁型麻疹麻疹患者++++++++早期患者和隐性流行性腮腺炎++++感染者患者和病毒携带脊髓灰质炎+++苍蝇、蟑螂++++者啮齿类动物、流行性出血热猫、猪、狗、家++++++±±兔患病或隐性感染狂犬病+++的犬、猫、家畜+±+和野兽伤寒、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细菌性痢疾患者和带菌者++±+霍乱患者和带菌者++++++猩红热患者和带菌者+++++++患者、恢复期或白喉+++++++健康带菌者百日咳++患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患者和脑膜++++++炎双球菌携带者感染了鼠疫杆菌+++鼠蚤+++±+肺鼠疫的啮齿类动物和患者鼠疫感染了鼠疫杆菌+鼠蚤±±腺鼠疫的啮齿类动物和+±+患者患病的食草类动炭疽+物++++±+和患者患者和隐性感染流行性感冒+++++者+开放性肺结核患肺结核+++±+++者患者++++++±++SARS患者和病毒携带●++HIV者患者和隐性感染手足口病+++++±+者梅毒螺旋体感染梅毒●++者淋病淋球菌感染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病禽、健康带毒+++++±++的禽流感注1:在传播途径一列中,“+”:其中传播途径之一;“++”:主要传播途径。
注2:在隔离预防一列中,“+”: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工作需要可采取的防护措施;“#”: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