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解析共98页
- 格式:ppt
- 大小:13.87 MB
- 文档页数:98
冯谖客孟尝君原文及赏析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冯谖客孟尝君原文及赏析文言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先秦〕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左右以告。
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
”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
因烧其券。
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
”“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
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
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冯谖客孟尝君》赏析【赏析一】从《冯谖客孟尝君》也不难看出,冯谖作为一个普通的门客,渐渐得到孟尝君的重视和厚待,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社会“重士”的风气兴盛。
后来孟尝君叫他去收债,冯谖却召集百姓毁掉债券,回来就跟孟尝君说为他买了“义”。
后来孟尝君真的感到为他买了“义”,以民为本方能得到民心。
也正是“重士”和“以民为本”让孟尝君安稳地做了几十年的相国。
一、战国“重士”的时代风气孟尝君利用丰厚的财产招贤纳士,在诸侯之间享有重士、爱士、养士、用士的盛赞。
他热情好客,平等待人,不分贵贱、国别。
当然孟尝君的门客并非全是鸡呜狗盗之徒,也确有富于政治远见和才能的人。
冯谖就是其中的一个。
孟尝君把冯谖安排在三等门客里,给予普通食客的待遇,吃粗茶谈饭。
过了十几天,冯谖倚着柱子,弹着自己带来的剑唱道:“长剑啊!我们回去吧!这里没有鱼吃。
”总管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就给他鱼吃吧,给他二等门客的待遇。
”过了一段时间,冯谖仍弹着宝剑唱道:“长剑啊!我们回去吧!这里没有车子坐。
”孟尝君又给了他车子,给他一等门客的待遇。
这就是“重士”的经典表现!当时,各诸侯国对“士”往往都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
无论在战国早期魏国的“西河之学”,或是战国中期齐国的谡下学宫,还是战国晚期吕不韦以三千门客编撰《吕氏春秋》,所实行的学术政策都是宽容的。
各诸侯或大夫为了逐鹿中原,统一中国,十分需要借重“士”的力量,因此纷纷养士,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
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有“重士”的社会现象,比如齐桓公设庭燎招士。
齐桓公当政的时候,士的阶层开始活跃于政治舞台上,他们既有文化知识,又有统治才能,其中不乏济世安邦的人才。
具有敏锐政治眼光的齐桓公率先注意到这一新动向,意识到霸业能否实现,关键在于能否招揽到天下的人才,能否得到新兴的士阶层的支持,于是在管仲的辅佐下,采取种种措施,招士养士。
到了战国,“重士”风气更是兴盛。
由于战国诸侯对“士”的宽容政策,“士”就好象自由的鸟那样,可以“择木而栖”,从而促进了各国的人才流动。
《冯谖客孟尝君》原文及译文赏析冯谖客孟尝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铁归来乎!食无鱼。
”左右以告。
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居有顷,复弹其铁,歌曰:“长铁归来乎!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c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后有顷,复弹其剑铁,歌曰:“长铁归来乎!无以为家。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 对曰,“有老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铁归来者也。
”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
” 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檸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
”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
因烧其券。
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
”“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
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
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冯谖客孟尝君》古文赏析【作品介绍】《冯谖客孟尝君》记叙了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而进行的种种政治外交活动(焚券市义,谋复相位,在薛建立宗庙),表现冯谖的政治识见和多方面的才能,反映出齐国统治集团内部和齐、魏等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冯谖善于利用矛盾以解决矛盾。
【原文】冯谖客孟尝君出处:《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1),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2),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3)。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左右以告。
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鱼客(4)。
”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5)。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6)?”冯谖署曰:“能。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
”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7),而性愚(8),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
”于是约车治装(9),载券契而行(10),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11)?”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12),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
”“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
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廊,美人充下陈(13)。
冯谖客孟尝君全文讲解《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原文如下: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能也。
”曰:“使者之命也。
谨为君弗辱也。
”故以万乘之齐属孟尝君:“愿君视之如门下客,则何辱之有!”齐国诸公闻之,皆与孟尝君书,言其客之贤。
因谢孟尝君曰:“幸得充客,愿及子孙乞矣。
”孟尝君固辞弗敢听。
冯谖既至,三窟已就,其市义、收债、复命。
孟尝君惊,问其故。
冯谖曰:“夫倦于事者,渴者也。
而民求饮,使之在位,不肖者犹反其上,况于肖者乎!此所谓市义也。
方今齐国危如累卵,非长者之言,固不可也。
不如收巨室之财以为军,提而与之为上,齐国可得也。
今军食有一年矣。
借使子纳军而与师期共五年,纳军休卒,此所不欲;不肖者出,贤者伏;重耳去桓公以贵适皆出矣;反齐国之政,及主人者以矫主命也;而贫者归军,不肖者归政;乘厚赂从木石之士出于门下者日夜矣。
齐国莫之疾也。
然后市于薛、常、清都等三县邑而税其市以为上。
齐王欲存之,虽主人无益也。
废主人擅命,败义以求生,岂敢留也!今夫城廊三窟已就,愿及诸公子而从之。
”孟尝君诺,因以良乘二千五百与甲二千五百与之。
既而告文子:“借日愿驰千里足,送孟尝君至梁。
”梁王以上客礼之。
注释如下:1. 使人属孟尝君:属(zhǔ),通“嘱”,委托、托付。
2. 客何好:好(hào),爱好。
3. 使者之命也:使者,指冯谖自己。
4. 谨为君弗辱也:弗辱,不会受到屈辱。
5. 故以万乘之齐属孟尝君:故,因此;以……属……,把……委托给……。
6. 愿君视之如门下客:视……如……,把……看作……。
7. 幸得充客:幸得,有幸能够。
8. 固辞弗敢听:固辞,坚决辞谢;听,听从。
9. 既至:既,已经;至:到、到达。
10. 三窟已就:三窟,指上文所提的焚券市义、还祖母封邑、立宗庙于薛等三件事;就,完成。
11. 其市义、收债、复命:市义,指收买人心;收债,指收取债务;复命,回复使命。
古诗冯谖客孟尝君翻译赏析《冯谖客孟尝君》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古文《冯谖客孟尝君》,记叙了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而进行的种种政治外交活动(焚券市义,谋复相位,在薛建立宗庙),表现冯谖的政治识见和多方面的才能,反映出齐国统治集团内部和齐、魏等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冯谖善于利用矛盾以解决矛盾。
【原文】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左右以告。
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
”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
因烧其券。
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
”“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
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
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冯谖客孟尝君》赏析熊江平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作品介绍】见《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题】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本文记叙冯谖在孟尝君家作食客时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凿就“三窟”,使他的政治地位得以巩固的事迹。
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薛公田婴(谥号叫靖郭君)的儿子。
孟尝君是他的谥号。
田婴让他主持家政,接待宾客。
“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
婴死,田文继承他的封邑薛,招集各国士人,食客3,OOO余人。
齐湣王时,孟尝君先后两次为齐相,主持国政。
客,指作食客,名词用作动词。
【注评】齐人有冯谖(xuān)者,齐:古国名,在今山东省北部。
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
战国时为七雄之一。
"贫乏不能自存。
贫乏:贫穷。
自存:自己养活自己。
使人属(zhǔ)孟尝君,属:嘱托,请托。
愿寄食门下。
寄食门下:意思是到孟尝君家做个食客,以解决生活问题。
〇起笔简介本篇主要人物的家境、身份。
“贫乏”二字,为后文弹铗而歌张本。
孟尝君曰:“客何好?”客:指冯谖。
何好:爱好什么。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下句的“何能”与此同。
曰:“客无好也。
”“曰”前省主语“人”。
也:表肯定语气。
下句的“也”同此。
曰:“客何能?”主语“孟尝君”承前省略。
何能:能做什么。
曰:“客无能也。
”〇两番问答,写孟尝君探询冯谖的爱好、才能,以便确定对他的待遇和使用。
言冯谖无好、无能,这不过是欲扬先抑,不鸣则已,为以后一鸣惊人映衬一笔。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受之:接受冯谖作食客。
之,他,代冯谖。
诺:答应的声音,可译为“好”、“好吧”。
而:连词。
它的前一部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状态,对后一部分起着修饰作用。
〇一“笑”一“诺”,描摩传神,勉强“受之”,见其鄙薄轻蔑之情。
记冯谖经人介绍,作了孟尝君的食客。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左右:指孟尝君身边的办事人。
以:因为。
贱:贱视,看不起。
形容词作动词用。
之:他,代冯谖。
也:用在表原因的介宾短语之后,表句读上的停顿。
《冯谖客孟尝君》古文赏析《冯谖客孟尝君》古文赏析【作品介绍】《冯谖客孟尝君》记叙了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而进行的种种政治外交活动(焚券市义,谋复相位,在薛建立宗庙),表现冯谖的政治识见和多方面的才能,反映出齐国统治集团内部和齐、魏等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冯谖善于利用矛盾以解决矛盾。
【原文】冯谖客孟尝君出处:《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1),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2),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3)。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左右以告。
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鱼客(4)。
”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5)。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6)?”冯谖署曰:“能。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
”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7),而性愚(8),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
”于是约车治装(9),载券契而行(10),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11)?”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12),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
”“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
《冯谖客孟尝君》详解《冯谖客孟尝君》详解《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所编撰汇集的一部历史著作。
它的作者已不得而知,它最初只是战国时代各国史官和一些游说之士记录下来的文稿、史料,后经西汉学者刘向的汇集、整理成书的。
全书共计三十三篇。
《战国策》基本上以记言为主,按国别划分,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它的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下至秦并六国后(约前460一前220),共约240年左右。
《战国策》的内容以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为主,反映了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思想。
它真实记载并毫不掩饰地颂扬了当时来往于各诸侯国之间的游说之士的活动及他们的奇谋异策。
记录了战国时纵横捭阖的复杂斗争,对当时统治阶级和政客们的权谋谲诈、角逐,作了客观暴露,也记载和歌颂了某些有政治远见、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
但由于《战国策》一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因此也减低了它的史学价值。
《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冯谖”,齐国孟尝君的门客。
“客”,用作动词,这里是“作食客”的意思。
“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
父田婴是齐威王子,齐宣王弟,曾辅佐齐宣王十一年,因功受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东南)。
田婴死,孟尝君继立于薛,后又任宰相。
门下有食客三千。
孟尝君是他的封号。
战国时期,孟尝君与魏信陵君、楚春申君、赵平原君并称为“四君”,以好养士(门客)闻名。
《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冯谖是一个“高才秀士”的形象。
文章通过描写三个小故事,来塑造冯谖形象。
第一个故事(第1、2、3、4、5自然段),写冯谖为孟尝君“焚券市义”,即第一窟。
“齐人有冯谖者……于是冯谖不复歌。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
”“存”,存在,生活。
“自存”,靠自己维持生活。
(齐国有个叫冯谖的人,因家境贫寒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
)“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属”(zhu1),同“嘱”,嘱托,告诉。
“寄食门下”,在孟尝君门下作食客。
“寄食”,依附别人而生活。
(便托人去告诉孟尝君,愿意到孟尝君门下作食客。
冯谖客孟尝君全文讲解
【原创版】
目录
1.冯谖与孟尝君的背景介绍
2.冯谖成为孟尝君的门客
3.冯谖为孟尝君解决问题
4.冯谖的智慧与孟尝君的信任
5.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冯谖与孟尝君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两位著名人物。
冯谖是一个有着卓越才能的游士,而孟尝君则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讲述了他们之间的合作与互相成就。
冯谖原本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游子,在游历过程中,他结识了孟尝君。
孟尝君见冯谖才华横溢,因此收留他为门客。
自此,冯谖开始为孟尝君出谋划策,解决各种难题。
冯谖为孟尝君解决了很多棘手的问题。
其中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是,冯谖曾经帮助孟尝君从秦国夺回了失地。
当时,孟尝君被秦国扣留,冯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设法让秦王释放了孟尝君。
冯谖的智慧与孟尝君的信任,使他们成为了古代战国时期的一段佳话。
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不仅表现了冯谖的聪明才智,更显示了孟尝君知人善任的品质。
这对组合,成为了战国时期诸多门客与主公中的佼佼者。
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许多文人墨客都以这段故事为题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冯谖与孟尝君的友谊,更展现了古代士人的风骨和品质。
总的来说,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既是一段展现古代士人智慧与风骨
的佳话,也是后世文学作品中不断传颂的题材。
《冯谖客孟尝君》原文及译文赏析冯谖客孟尝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左右以告。
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
”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
因烧其券。
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
”“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
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
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冯谖客孟尝君》古文赏析
【作品介绍】
《冯谖客孟尝君》记叙了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而进行的种种政治外交活动(焚券市义,谋复相位,在薛建立宗庙),表现冯谖的政治识见和多方面的才能,反映出齐国统治集团内部和齐、魏等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冯谖善于利用矛盾以解决矛盾。
【原文】
冯谖客孟尝君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
齐人有冯谖者(1),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2),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3)。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左右以告。
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鱼客(4)。
”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5)。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不复歌。
馮諼客孟嘗君《戰國策·齊策》一、《戰國策》常識《戰國策》是一部經過西漢劉向整理、編定的戰國時期歷史文獻彙編。
分爲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国,共三十三篇。
《戰國策》簡稱“國策”。
原系戰國時期各國史官或策士輯錄,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等不同名稱。
西漢時,劉向進行了整理,按戰國時期秦、齊、楚、趙等十二國次序,刪去重複,編訂為三十三篇,並定名為《戰國策》。
東漢高誘曾為之作注,流傳到北宋,正文和注解都有散佚,曾鞏曾作了校補。
到了南宋,出現了兩種新注本,就是姚宏的續注本和鮑彪的重定次序的新注本。
元代吳師道又為鮑注作補正。
今上海古籍出版社於1984年根據清黃丕烈刊刻的姚宏本為底本,匯注鮑本出版了標點校注本,可資參考。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号漢墓中發現了類似《戰國策》的帛書,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可以補今本的不足,在校勘上也有很大的作用。
二、课文讲解: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
”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
”馮諼(xuān):又作“馮煖”,“馮驩”,戰國時期齊國策士。
链接:冯谖的名字为何有三种写法?貧乏:窮困。
貧乏,同義聯合式的複合詞,貧是財少,乏是缺少,特指食用的缺少。
注意:“疲乏”是後起的意義。
乏,見課本57頁。
自存:養活自己。
“自”是前置賓語。
主語是“馮諼”。
注意:存,當“存在”講,是不及物動詞,跟“亡”相對。
又使動用法,表示使不死,使不亡。
這裏翻譯為“養活自己”,是意譯。
(存,見課本581-582頁)提問:使動用法一般翻譯為現代漢語的什麼結構?請舉所講文選中的例證。
屬:課本102頁的注解與136頁常用詞演變部分的講解不一致。
注解認為在“囑託”這個含義上,“屬”與“囑”是古今字。
而常用詞部分用“通”這個術語,一般是用來標注通假字的。
《說文·尾部》:“屬,連也,從尾,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