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
- 格式:docx
- 大小:20.54 KB
- 文档页数:2
书接上回,我们今天来学一学语句表达文言文句式之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省略句式】一、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1、承前省例: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2、蒙后省例: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3、自述省例:(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自序》4、对话省例:(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孟子·梁惠王下》二、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三、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邹忌讽齐王纳谏》四、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例: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左传.肴之战》②屠惧,投(之)以骨。
——蒲松龄《狼》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①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司马迁《鸿门宴》②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6、分句的省略例: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荀子《劝学》选出不属于省略句的一项( )A、今以钟磬置水中B、吾从而师之C、沛公居山东时D、百姓之不见保答案:选D。
如有疑问,详细解析请扫二维码(可放置二维码)。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在文言文的世界里,省略句是一种常见而又独特的语言现象。
它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帮助我们更简洁、更高效地表达思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文言文中省略句的奇妙世界,去探寻它的奥秘。
要理解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首先得明白什么是省略。
简单来说,省略就是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将句子中的某些成分省去。
那在文言文中,都有哪些成分可以被省略呢?主语的省略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况。
比如在“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这句话中,后半句的主语“异蛇”就被省略了。
为什么可以省略呢?因为从上下文来看,读者能够很清楚地知道“黑质而白章”描述的就是前面提到的“异蛇”。
谓语的省略也时有发生。
像“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这里“再”和“三”后面的谓语“鼓”就被省略了。
这种省略让句子更加简洁,节奏也更为明快。
宾语的省略同样不少见。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中,“具言”的宾语“之”就被省略了。
通过上下文,我们能明白“之”指的是询问的人。
介词的省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普遍。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这里的“于”就被省略了。
这种省略在不影响理解的同时,让句子更加精炼。
那么,文言文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省略句呢?这和古代的书写材料、表达方式等都有关系。
在古代,书写材料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和丰富,竹简、丝帛等的使用使得人们在书写时力求简洁,能省则省。
而且,古人的表达方式较为简练,他们善于用简洁的语言传达丰富的信息,省略句的运用正好符合这种表达习惯。
了解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文意。
如果不懂得省略句的规则,我们在阅读时就可能产生误解。
比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如果不知道这里省略了“渔人”,可能就会对句子的逻辑关系感到困惑。
同时,掌握省略句有助于我们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时,我们要根据上下文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这样才能翻译得准确、通顺。
文言文的省略句式1. 文言文省略句多少种类型省略句式是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之一。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主语省略省略主语有承接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例如:①旦日,客从外来,(我)与(客)坐谈。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二、谓语省略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
但是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例如:①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左转·曹判论战》)译文: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三、省略宾语。
(1)有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司马迁《陈涉世家》)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沈括《活板》)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司马迁《鸿门宴》)(2)有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竖子不足与()谋。
(同上)四、省略介词。
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
例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2. 文言句式,省略句要怎么判断非我也,是兵也是判断句没错,但是不知道同学觉得哪里省略了?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省略句所谓省略句,就是指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有意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句子。
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汉语都有省略句。
文言文中语言表达更为简洁凝练,所以省略句出现得更加频繁。
中学课本中出现的省略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经常省略主语,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文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
句子如果不断重复前边的词句就会显得啰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会多起来。
主语的省略大致有以下三种。
1、承前省。
如:(1).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疾)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疾)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承接前面的主语“疾”省略。
译:病发生在皮肤,是汤熨所能治好的;(病)发生在肌肉;用针砭就能治好;(病)发生在肠胃,可以用火剂汤药来治疗。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承接前面的主语“木”省略。
译:木材直得合乎墨线,用火烤把它变成车轮,它的弧度符合圆规。
(木)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啊!2、蒙后省。
如:(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蒙后主语“公”省略。
译为:(您)估计我到了咱们军营中,您再进去。
3、对话省。
对话中,根据对话的情境,对话双方都明确所指,亦不会令读者产生歧义的内容作主语,可以省略,如:(1)、蔺相如固止之,(蔺相如)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舍人们)曰:“(廉将军)不若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由于是对话环境,对话的主语都省略了,甚至连对话内容里的主语也省略了。
这种情况,读者可根据对话内容自觉补全省略的主语。
译为:蔺相如坚决制止住他们,(蔺相如)说:“你们比一下廉将军和秦王,谁厉害?”(舍人们)说:“(廉将军)不如秦王。
”谓语的省略谓语是一个句子中最主要的成分,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汉语,省略谓语的情况都相对较少。
在语言高度凝练的文言文作品中,如果前后相连的句子用的是相同的动词作谓语,后面句子的谓语则往往省略。
所谓省略句,就是指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有意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句子。
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汉语都有省略句。
文言文中语言表达更为简洁凝练,所以省略句出现得更加频繁。
中学课本中出现的省略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经常省略主语,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文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
句子如果不断重复前边的词句就会显得啰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会多起来。
主语的省略大致有以下三种。
1、承前省。
如:(1).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疾)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疾)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承接前面的主语“疾”省略。
译:病发生在皮肤,是汤熨所能治好的;(病)发生在肌肉;用针砭就能治好;(病)发生在肠胃,可以用火剂汤药来治疗。
(2).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承接前面的宾语“蛇”省略。
译:永州的野外出产奇怪的蛇,(蛇)身黑色的底子上有着白色的花纹。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承接前面的主语“木”省略。
译:木材直得合乎墨线,用火烤把它变成车轮,它的弧度符合圆规。
(木)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啊!(4).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六国)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过秦论》承接前面主语的定语“六国”省略。
译;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为他们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六国)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
2、蒙后省。
如:(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蒙后主语“公”省略。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的情况,其不同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略的,古汉语也可以省略。
1.主语和谓语的省略例如:①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承前省略主语)②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曹刿论战》)(谓语、主语的省略)2.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例如: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修饰语的省略)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资治通鉴》)(中心词的省略)3.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5.分句的省略例如: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1.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
大致有四种情况:(1)否定句中用代词做宾语时,这个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
例如:①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2)疑问句中用疑问代词(何、安、谁、孰、胡、焉等)做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充当介词的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如:①沛公安在?(《鸿门宴》)②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文言文省略句-高考语文知识点
(一)省略主语如: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二)省略谓语如: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舞剑(为乐)。
《鸿门宴》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三)省略宾语如:①项伯乃也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鸿门宴》②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作,不敢与(之)较。
《聊斋志异》③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
(司马迁《陈涉世家》)④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
(沈括《活板》)⑤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 )斗卮酒。
(司马迁《鸿门宴》) (四)省略介词
如: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尔。
《赤壁之战》②试与它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其言。
《聊斋志异》③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④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文言文句子成分的省略讲解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
1、兼语省略。
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文,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
如:①召入,使拜夫人。
((左忠毅公逸事>)──召(之)入,使(之)拜夫人。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卿。
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语都是已见于上文的。
2、动词的代词宾语省略。
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即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
二、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
如: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追(之)于宇下。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告(之)以事。
3、部分介词的宾语往往省略。
省略的宾语必须是从上文可以看出来,能够用代词充当的。
如:①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怵然为戒”,怵然为之戒,小心翼翼地因此警惕起来。
“视为止”,视为之止,目光因此集中。
“行为迟”,行为之迟,行动因此迟缓。
②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与谋”,与之谋,同他商量。
③左右以告。
(《冯谖客孟尝君》)──“以告”,以之告,把情况告诉(孟尝君)。
④毋从俱死也。
(《鸿门宴》)──“从俱死”,从之俱死,跟着他一起去死。
⑤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张衡宴》)──“因以讽谏”,因之以讽谏,通过它来委婉地劝谏(朝廷)。
4、介词“于”“以”往往省略。
如:①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逼兵势”,逼于兵势,被兵势所逼。
②又试之鸡。
(《促织》)──试之鸡,试之以鸡,用鸡去试验它。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省略句是一个重要且常见的语法现象。
理解省略句对于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含义至关重要。
省略句,顾名思义,就是在句子中省略了某些成分。
它的出现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有着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首先,主语的省略较为常见。
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如果主语不言自明或者在前文中已经提及,那么在后续的表述中就可能会省略主语。
比如《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前面已经交代了“武陵人”,后面就省略了主语“武陵人”。
其次,谓语的省略也时有发生。
例如《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这里就省略了谓语“鼓”。
宾语的省略同样不少见。
像《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之)不习乎?”这里就省略了宾语“之”,代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还有介词的省略。
比如《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省略了介词“己”。
那么,为何文言文会有这么多省略现象呢?这与古代的书写材料和表达方式有关。
在古代,书写材料昂贵,书写工具不便,为了节省篇幅,能简则简。
而且,古人在表达上追求简洁含蓄,省略某些成分不仅不影响意思的传达,反而增添了一种韵味和节奏感。
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断。
通过对前后文的仔细分析,来补出被省略的成分,从而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这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语言感知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翻译省略句时,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但补充的时候也要注意适度,不能随意添加,要遵循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
比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翻译时就要补充出“渔人”这个主语,变成“(渔人)见到渔人,于是非常惊讶,问(渔人)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再比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这里省略了“村中人”,翻译时要补充出来,以便意思表达清晰。
总之,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是文言文语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45.文言文省略句详解145.文言文省略句详解作者:gkgushiwen注:本文内容节选自我的原创电子书《高中生文言精解一本通》省略句在现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
诸如:你把书拿来了吗?(我)拿来了。
省主语我去过杭州,他也去过(杭州)。
省宾语他走过去把皮包放(在)茶几上了。
省介词还有谁去?我(去)。
省谓语。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可分为以下几种:(1)省主语不见棺材不落泪穿云裂石——(声音)穿云裂石举棋不定——(弈者)举棋不定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捕蛇者说》)儿惧,(儿)啼告母。
闻之,(母)面色灰死。
(《促织》)(2)省谓语中心词一言(重于)九鼎一诺(值)千金千钧(系于)发盲人(骑)瞎马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为)《六幺》。
(《琵琶行》))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3)省宾词羞与(之)为伍掉(之)以轻心道不同不相为(之)谋无与(之)伦比沧海(之)一粟引(之)以为戒1.动词宾语的省略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陈涉世家》)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之)斗卮酒。
(《鸿门宴》)2.介词宾语的省略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之)俱。
(《荆轲刺秦王》)其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4)省介词(连词,词缀)欲速(则)不达亲(者)痛仇(者)快束之(于)高阁放之(于)四海而皆准流芳(于)百世失之(于)东隅,收之(于)桑榆名垂(于)青史运筹(于)帷幄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桃花源》)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5)省量词三(个)五(个)成群以一(个)当十(个)三(次)起三(次)落量词在文言文中不多见,常以数词直接修饰名词和动词,来表示人、事物、动作、行为等数量单位。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省略句)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谓语的省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动词宾语的省略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宾语的省略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5)介词的省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补充】1、主语的省略例如:(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承前省主语](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七月》)(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省修饰语]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中心词的省略]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如:(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
(《狼》)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
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
(《邹忌讽齐王讷谏》)6、分句的省略。
如: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文言特殊句式之“省略句”【高考考点】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是高考语文试题特殊句式中一个重要的考点,主要涉及文言字词理解及句式翻译。
省略句的应用,形式多样,需要结合语境进行具体分析。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省略句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理解困难和翻译错误。
省略句这一大考点的考查类型有两类,一类是理解文言词语;一类是翻译文言句子。
考试频率为必考。
【知识建构】【问题解决】问题一:什么是省略句?请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省略句:省略是为了避免重复、突出新信息并使上下文紧密连接的一种语法修辞手段。
问题二:省略句的句式特点(补充完整句子并总结特征)第一组:(苏子)举酒属客。
(《赤壁赋》) 译:苏轼举起酒杯劝人喝酒。
于是(苏子)饮酒乐甚。
(《赤壁赋》) 译:这时候苏轼喝着酒,快乐极了。
(苏子和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赤壁赋》)译:苏轼和客人互相在船上靠着垫着睡着了。
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廉颇)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沛公)坐须臾。
(《鸿门宴》) 译:沛公坐了一会儿。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译:刘邦对张良说:“……(你)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再进去。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 (《鸿门宴》)译: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今天的事情)很危急!”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问:“(您)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我)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曹刿问鲁庄公:“凭什么作战”,鲁庄公回答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省略句形式它们的特征是:省略主语。
第二组: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译:第一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很旺盛,再次击鼓士气渐渐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解读文言文句式——省略句含义: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⑴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⑵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⑶自述省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自序》)⑷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①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例如: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中心词的省略] (《荀子》)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例如: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左传.肴之战》)②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左传.肴之战》)③屠惧,投(之)以骨。
(蒲松龄《狼》)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千金市马)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司马迁《鸿门宴》)③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
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蒲松龄《促织》)④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⑤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
(《邹忌讽齐王讷谏》)6、分句的省略例如: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荀子《劝学》)讨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的翻译方法遇省略句翻译需增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文言文中常常承前、蒙后省略句子成分,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
如:例1问之,(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韩愈《师说》)例1这里则曰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出。
根据上下文,这里省略的应是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
例2糅以(之)为轮。
(《荀子.劝学》)例1这里介词以的后面省略了宾语,翻译时应该补上。
即以(之)为轮。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的情况十分普遍,要结合前后文分析,看省略的宾语指代的是什么,在翻译时补出。
例3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讯,而在己为有悔。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例3这个句子,根据前后文理解,应省略了一个分句,指的是力足以至的人却没有至,所以人讥己悔。
故在翻译时应补出而不至之类的分句。
例4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例4谓语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
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本例后一分句承前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一定要补译出来。
例5沛公军(于)霸上。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例6赐之(以)彘肩。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例5、6,分别在军和之后省略了于和以。
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翻译时根据具体情况补出。
例7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之)以入山。
(2022年湖北卷)译:(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
例7携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一把刀和十个饼,翻译时可译为这些东西,但一定要译出。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本文是关于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感谢您的阅读!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 1.省主语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
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
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
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
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
(《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
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
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
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
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
《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
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