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实验室用水检测记录
- 格式:xlsx
- 大小:15.75 KB
- 文档页数:1
水质分析成果台账一、项目描述该项目是对水体的水质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以确保水质符合相应的环保要求和安全标准。
本项目主要包括采样、实验室测试、数据分析和结果汇报等环节。
二、采样过程1.采样时间:2024年5月1日至5月5日,每日上午8时至下午5时进行。
2.采样点位:共设立10个采样点,包括山塘、河流、湖泊等不同类型水体。
3.采样工具:采用无菌玻璃瓶作为采样容器,每个采样点位采集2L 水样。
4.采样方法:每个采样点位进行5次独立采样,随机选取5个不同位置,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5.采样记录:每次采样时记录采样点位、采样时间、天气情况、采样深度等信息,并编号标识。
三、实验室测试1.pH值测定:使用PHS-3C电极仪进行检测,采用标准曲线法计算pH 值。
2.溶解氧测定:采用WP6880型溶解氧仪进行检测,测量值以毫克/升为单位。
3. 氨氮测定:使用Nessler法进行测定,结果以毫克/升为单位。
4.总硬度测定:采用EDTA络合滴定法进行测定,结果以毫克/升为单位。
5.总大肠菌群测定:采用多管最概胜法进行测定,结果以最概胜值(MPN)为单位。
6.COD测定:采用高锰酸钾法进行测定,结果以毫克/升为单位。
7.浊度测定:使用NTU浊度计进行测定,结果以浊度单位(NTU)表示。
四、数据分析1.统计分析:对每个指标的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平均值、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等。
2.对比分析:将测定结果与相关限值进行对比分析,判断是否符合环保要求和安全标准。
3.趋势分析:根据历史数据和测定结果,分析水质状况的变化趋势。
五、结果汇报在本次水质分析中,共采集到50个独立样品,并进行了全面的实验室测试。
下表为各指标的测定结果和分析汇总:采样点位, pH值,溶解氧(mg/L),氨氮(mg/L),总硬度(mg/L),总大肠菌群(MPN), COD(mg/L),浊度(NTU)-,-,-,-,-,-,-,-采样点1,7.2,6.5,0.8,120,300,15,5采样点2,6.8,7.2,1.2,150,500,20,8采样点3,7.5,5.6,0.5,100,200,12,4采样点4,7.0,6.0,1.0,130,400,18,10采样点5,7.4,6.8,0.7,140,250,14,6采样点6,7.1,6.4,0.9,125,350,16,7采样点7,7.3,5.8,0.6,110,150,10,3采样点8,7.6,7.0,1.1,160,450,22,9采样点9,7.0,6.2,0.9,130,400,18,8分析结果显示,各指标测定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并且没有超过环保要求和安全标准。
柱子闭水试验检查记录
试验概述
本次试验是对柱子进行闭水试验,以检查柱子的密封性能和稳定性。
试验过程中,需要记录各项试验参数和检查结果。
试验参数
- 试验日期:[填写日期]
- 试验地点:[填写地点]
- 柱子编号:[填写柱子编号]
- 试验人员:[填写试验人员姓名]
试验步骤
1. 准备工作:将柱子清洁干净,确保柱子表面无杂质。
2. 密封处理:将柱子底部进行密封处理,在底部加入密封胶水或密封膜,确保水不会渗入。
3. 倒水试验:将试验设备连接至柱子,缓慢倒水到柱子内,同时记录每次加水量。
4. 观察结果:每加水量后观察柱子表面是否有渗漏现象,记录观察结果。
5. 完成试验:当试验水位达到柱子顶部并保持一段时间无渗漏现象时,试验结束。
试验结果
根据试验步骤记录结果如下:
结论
经过闭水试验,柱子表现出良好的密封性能和稳定性,未发现任何渗漏现象。
建议继续进行下一步工作。
备注
[在此处填写任何其他记录、观察或问题]。
实验室用水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一、引言实验室用水的质量是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确保实验室用水的质量符合要求,需要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实验室用水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的相关内容。
二、实验室用水的质量标准1.纯水标准实验室常用的纯水包括去离子水和超纯水。
其质量标准如下:(1)去离子水:电导率小于0.1 μS/cm,总溶解固体(TDS)小于0.1 mg/L,细菌总数小于10 CFU/mL,重金属离子浓度低于检测限。
(2)超纯水:电阻率大于18.2 MΩ•cm,TOC小于10 ppb,细菌总数小于1 CFU/mL,重金属离子浓度低于检测限。
2.自来水标准实验室使用自来水的情况较为常见,其质量标准如下:(1)PH值:6.5-8.5;(2)电导率:小于1000 μS/cm;(3)氯含量:小于0.1 mg/L;(4)重金属离子浓度:低于国家饮用水标准。
3.其他实验室用水标准实验室在特定实验中可能需要使用其他类型的水,如蒸馏水、纯化水等。
对于这些水的质量标准,需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制定。
三、实验室用水的质量控制1.水源控制实验室用水的质量控制应从源头把控,确保水源符合质量标准。
对于自来水,应定期进行水质监测,确保水质稳定。
对于纯水和超纯水,需要使用高效的水处理设备,如反渗透系统、离子交换树脂等,确保水质达到标准要求。
2.设备维护和清洁实验室用水设备的维护和清洁对于保证水质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应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如更换滤芯、清洗管道等。
同时,要保持实验室环境的清洁,避免灰尘、细菌等污染源对水质的影响。
3.水质监测实验室应建立水质监测体系,对用水进行定期检测。
常见的检测指标包括PH 值、电导率、溶解氧、总溶解固体、细菌总数、重金属离子浓度等。
可以采用专业的水质检测仪器进行检测,确保水质符合标准要求。
4.记录和报告实验室应建立水质记录和报告制度,记录每次水质检测的结果,并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
实验室用水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一、引言实验室用水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是确保实验室科研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实验室用水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的相关内容,包括实验室用水的质量标准、实验室用水的质量控制方法和实验室用水质量监测等。
二、实验室用水的质量标准实验室用水的质量标准是根据实验室科研工作的需要制定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纯度标准:实验室用水应达到一定的纯度要求,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常见的纯度标准包括电阻率、电导率、总溶解固体(TDS)和溶解氧等指标。
2. 微生物标准:实验室用水中的微生物污染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因此需要对实验室用水中的微生物进行控制。
常见的微生物标准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霉菌等指标。
3. 有机物标准:实验室用水中的有机物污染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因此需要对实验室用水中的有机物进行控制。
常见的有机物标准包括总有机碳(TOC)、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多环芳烃等指标。
4. 无机物标准:实验室用水中的无机物污染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因此需要对实验室用水中的无机物进行控制。
常见的无机物标准包括重金属、阴离子和阳离子等指标。
三、实验室用水的质量控制方法为了确保实验室用水的质量符合标准,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实验室用水质量控制方法:1. 水源选择:选择合适的水源对实验室用水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可以选择自来水、纯水机、超纯水机等作为实验室用水的水源。
2. 水处理设备:根据实验室用水的质量要求,选择合适的水处理设备进行水质改善。
常见的水处理设备包括反渗透装置、离子交换器和活性炭过滤器等。
3. 检测方法:建立合适的实验室用水质量检测方法,对实验室用水进行定期检测和监测。
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pH值测定、电导率测定、微生物培养和有机物分析等。
4.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用水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操作规程的制定和记录的保存等。
实验室用水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一、引言实验室用水的质量对于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实验室用水应符合一定的质量标准,并且需要进行质量控制以确保其符合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实验室用水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措施。
二、实验室用水的质量标准1. 外观温和味实验室用水应清澈透明,无悬浮物和浑浊现象。
同时,实验室用水不应有明显的异味或者有害气味。
2. pH值实验室用水的pH值应在6.5-8.5之间,以保证其中性或者近中性,避免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电导率实验室用水的电导率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普通不超过5μS/cm,以防止电导率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4. 溶解氧含量实验室用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应保持在5-8mg/L之间,以确保实验过程中的氧气供应充足,避免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5. 微生物指标实验室用水中的微生物指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指标应低于一定的限值,以确保实验室用水的卫生安全性。
6. 有机物和无机物含量实验室用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含量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避免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常见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指标包括总溶解性固体(TDS)、硬度、氨氮、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
三、实验室用水的质量控制1. 水源选择和处理实验室用水的质量控制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水源,并进行必要的处理。
常见的水源包括自来水、纯水设备产生的纯水、蒸馏水等。
不同的水源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如过滤、脱盐、杀菌等,以确保水质符合标准。
2. 定期监测和检测实验室应建立水质监测和检测机制,定期对实验室用水进行监测和检测。
监测内容包括外观、气味、pH值、电导率、溶解氧含量、微生物指标、有机物和无机物含量等。
监测结果应记录并及时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处理。
3. 设备维护和清洁实验室用水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清洁,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水质的稳定。
维护和清洁包括清洗管道、更换滤芯、消毒设备等。
设备维护和清洁的频率应根据实验室用水的需求和使用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实验室用水管理要求1.1制备实验室用水的原水应为饮用水或生产车间纯水,目视观察应为无色透明的液体。
1.2分析实验室用水级别依据GB/T6682-2008《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分析实验室用水共分三个级别:一级水、二级水和三级水。
一级水用于有严格要求的分析试验,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用水;二级水用于无机痕量分析等试验,如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用水;三级水用于一般化学分析试验。
1.1实验室用水的贮存及容器要求1.1.1各级用水在贮存期间,其沾污的主要来源是容器可溶成分的溶解、空气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杂质,因此,一级水不可贮存,二级水和三级水可适量制备,分别贮存在预先经同级水清洗过的相应容器中。
1.1.2容器需使用密闭的、专用聚乙烯容器,三级水可使用密闭、专用的玻璃容器。
1.1.1新容器在使用前需用盐酸溶液(质量分数为20%)浸泡2-1天,再用待测水反复冲洗,并注满待测水浸泡6小时以上。
1.4实验室用水标准及监测要求1.4.1分析实验室用水标准及监测频次:11.4.1.1当监控项目出现不合格情况下,需将监控频次扩大至每次制备或每天进行监控,直至监控结果连续1天保持稳定合格,恢复原监控频次。
1.4.1.2实验室对超纯水机、纯水机进行维修或滤柱更换后需对出水的pH 值、吸光度、电导率连续1天进行监控,若保持稳定合格,恢复原监控频次。
如有异常,仔细查找原因,水质符合相应等级要求时,恢复常规监控频次。
1.5实验室用水采样要求及监测方法1.5.1采样要求一级水从超纯水机出水口采集,二级水从纯水机出水口采集,三级水采集新制备的蒸馏水或生产车间的纯水;取样前用待测水清洗容器1次,取样时要避免沾污。
1.5.2监测方法1.5.2.1 pH值:依据GB/T9724-2007进行检测。
1.5.2.2一级水、二级水电导率:超纯水、纯水电导率需要通过设备显示的(电导率)=1/R(电阻率),例如,超纯水机25℃时电阻率来换算,即Kt电阻率为18.2MΩ.cm,25℃时电导率为0.055μs/cm、具备条件的工厂可用电导率仪进行监测;三级水电导率通过电导率仪进行检测,注意选择合适常数的电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