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朝花夕拾名著导读修订稿
- 格式:docx
- 大小:244.76 KB
- 文档页数:5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1.学会精读、略读、浏览,结合使用阅读方法,了解作品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记录自己的阅读体验,学会联系作品,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
3.文学联系实际,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思考个人价值观、人生目标与社会贡献之间的关系,促进个人情感与理智的成熟发展。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副对联吗?——“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是一副挽联,你们知道悼念的是谁吗?对,就是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作品,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小说、杂文为主,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整体感知作品1.作者简介刚刚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相信同学们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谁能介绍一下?(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补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野草》。
3.写作背景《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创作于1926年,最初在《莽原》杂志上发表。
1926年,北洋军阀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
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
2.作品介绍《朝花夕拾》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朝花夕拾》中鲁迅的人物表
《朝花夕拾》主要人物有阿长、寿镜吾、藤野先生、范爱农、父亲等。
1.阿长: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睡相不好,还踩踏死鲁迅喜爱的隐鼠,这些都是鲁
迅对她感到厌烦。
但是当她真诚善良的一面表现出来时,如送给鲁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鲁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
2.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是鲁迅先生颇为敬畏之人。
3.藤野先生:一位生活随便、不拘小节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是鲁迅先生颇为
感激的老师之一。
4.范爱农:愤世嫉俗,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5.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
书。
但是,鲁迅实际上很爱他的父亲。
以上只是部分人物,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阅读《朝花夕拾》原著或相关文献。
朝花夕拾中印象深刻的八个人物《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其中描写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这些人物或许并不是那些声名显赫的名人,却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或是一件小事,给了鲁迅先生深刻的启发和感悟。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全面评估的方式,深入探讨《朝花夕拾》中印象深刻的八个人物,并共享我个人对这些人物的观点和理解。
一、陈庚陈庚是鲁迅先生的老师,也是《朝花夕拾》中的第一个人物。
在这篇散文中,陈庚教授体贴细心地照顾着鲁迅先生,让他深受感动。
这种对学生的关怀与呵护,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这位教师产生了极大的敬佩之情。
二、刘导刘导是《朝花夕拾》中的另一位人物,他让鲁迅先生对青年时代对于生活与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刘导的风趣和睿智给了学生极大的启发和帮助,也让我对他的乐观人生态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阿Q《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形象鲜活逼真,刻画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小人物形象。
阿Q的懦弱、自卑又顽固的个性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老伯老伯是《朝花夕拾》中一个细腻的形象,他的品行与为人让人深感敬佩。
老伯的善良和忠诚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亲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五、阿四阿四是一个生动有趣的形象,在《朝花夕拾》中,他与鲁迅先生在小城市中的一些往事让我感到十分有趣。
阿四的机智与幽默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对他的形象也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印象。
六、张渔翁张渔翁在《朝花夕拾》中是一位典型的中国老百姓形象,他勤劳朴实的性格和对家庭的疼爱让我感受到了他的可敬之处。
张渔翁的故事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七、张妈妈张妈妈是《朝花夕拾》中的一个勇敢、坚强的女性形象。
她的命运凄惨,但她对生活的坚韧不拔和为子女的坚强支撑力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对女性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八、平儿平儿是《朝花夕拾》中的一个小女孩形象,她的天真活泼和对生活的热爱给了鲁迅先生许多启发。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随笔集,其中描写了许多不同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或许都不是主角,但是他们的形象对于展示当时社会风貌和鲁迅先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整个随笔集中,至少有六个主要的人物形象,他们分别是:一、阿Q阿Q是《朝花夕拾》中最为著名的人物形象之一,也是鲁迅先生笔下最为鲜活的形象之一。
阿Q是一个家贫少福的民间小人物,他的形象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和压迫阶级的悲惨命运。
他虽然贫穷,却以自嘲和傲慢的态度对待生活,他的“精神胜利法”也成为了一种著名的心理状态。
阿Q的形象不仅展现了鲁迅先生对于当时社会底层人物的同情,也表达了对于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奈和不满。
二、爱尔兰书童爱尔兰书童在《朝花夕拾》中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形象。
他是一个卖报的小孩,贫穷而又聪明伶俐。
他自幼丧父,靠卖报为生,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学习和向上的愿望。
他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兼职当报童,辛苦工作,攒下钱来报考学校。
但是他却因为贫穷被拒之门外,这让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爱尔兰书童的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教育不公的现实,也表达了鲁迅先生对于弱势群体的同情和愤慨。
三、积小谷在《朝花夕拾》中,积小谷是另一个形象鲜明的人物。
他是一个下岗职工,曾经是一个铁路工人,但是由于年龄过大被解雇。
他曾在铁路上辛苦工作了一辈子,却在老年失去了工作和生活的来源。
他的形象展现了鲁迅先生对于当时中国工人阶级的同情和关注,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阶级压迫。
四、林洋林洋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是在《朝花夕拾》中却成了一个生动的形象。
他是一个学者,自幼聪明好学,但是却因为家境贫寒而不能接受教育。
他曾在书中自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以及对于知识和学问的向往和渴望。
林洋的形象展现了鲁迅先生对于知识分子的关注和思考,也反映了当时中国普通百姓对于教育和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五、鲁米什鲁米什是一个和尚的形象,他以简朴和清贫的生活方式在《朝花夕拾》中出现。
他是一个坚守佛法和清规的僧人,但是在无法忍受现实社会黑暗和无奈的情况下选择了退出社会。
朝花夕拾10个人物形象和相关内容朝花夕拾十个人物形象和相关内容1. 田园诗人在《朝花夕拾》中,鲁迅通过描写“田园诗人”一角,展示了追求美好与自由的渴望。
这位诗人以他的诗意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思考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一种纯净的人生态度。
他在闹市之间,在这个现实世界的繁忙与喧嚣中,能够保持一份宁静与淡定。
他将眼光投向大自然,并透过大自然来感受生命的真谛,让我们认识到了“山中有丘,野外有花,野芳用籍。
”这个人物形象使得读者们对于美好和自由之间的矛盾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2. 辛苦的工人在《朝花夕拾》中,鲁迅不仅仅描绘了诗人这种纯美的人物形象,还呈现出了辛苦的工人。
这些工人用他们的勤劳和坚韧,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他们所受的苦难和艰辛也无人知晓。
工人们为了温饱,不得不承受苦难和疲劳,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辛勤劳作。
鲁迅通过描绘这个群体,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不公和劳动力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对于工人阶级权益的反思。
3. 学究式的文人朝花夕拾这本作品中还出现了许多学究式的文人形象,他们不仅仅是人物形象,更代表了一种文化自信。
这些文人通常都有着丰富的学问和高尚的品味,他们可以品味诗词,欣赏音乐,也可以从中得到深刻的思考和人生感悟。
通过这些文人的塑造,我们不仅仅能够感受到文化的底蕴,也能够认识到文人气质对于个体精神追求的影响。
4. 落魄的教书匠鲁迅通过描写落魄的教书匠,刻画了一个辛酸的人生。
这些教书匠一生辛劳,却因为社会环境的波动而陷入困境。
他们的命运毫无起色,一直处于生活的边缘。
他们无法摆脱自己的困境,只能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苦难。
通过这个人物形象,鲁迅传达了对于社会底层人群的同情和反思。
5. 失业的京官在《朝花夕拾》中,鲁迅还塑造了一群失业的京官。
这些官员经历了国家政治变迁,功败垂成,失去了自己的工作和地位。
他们原本一手建立的政绩和功勋在社会动荡中化为乌有。
失去了权力和地位的他们,不得不面对新的生活现实和生存困境。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作家作品】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鲁迅的一生, 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 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 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了解背景】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 共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 后五篇写于厦门。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一九二七年七月, 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 并添写《小引》和《后记》, 改名《朝花夕拾》。
1925年11月2日, 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部务会议决定, 小学生要读经, 自初小四年级起, 每周一小时, 直至高小毕业。
北洋军阀竭力鼓吹那些所谓“以正人心而厚风俗”的读物。
上海出版了《男女百孝图全传》作为“家庭教育的好模范”的必读本。
《朝花夕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其用意, 正如许广平在讲到关于鲁迅对待儿子海婴的态度时所指出的那样: “他自己生长于大家庭中, 一切戕贼儿童天真的待遇, 受得最深, 记得最真, 绝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
尤其是普通的所谓礼仪, 把小孩子教成木头人一样, 见了人都不敢声响的拘拘为仁”。
鲁迅希望儿童“敢说、敢笑、敢骂、敢打。
”(《欣慰的记念》第183页)因而, 《朝花夕拾》中的许多作品, 是对封建教育制和封建家长制的无情鞭挞。
这十篇散文, 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 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 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 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人物介绍《朝花夕拾》里的人物,就像老照片中的人一样,虽然年代久远,但那股子鲜活劲儿,还是能从纸页间透出来,让人忍不住想多瞅两眼。
今儿个,咱们就来聊聊这些跃然纸上的角色,一块儿回味下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些生动面孔。
先说说阿长吧,这可是鲁迅童年里的“守护神”。
阿长虽然长得不咋地,用鲁迅的话说,“黄胖而矮”,但她的心却是热乎乎的。
记得那年头,鲁迅心心念念着《山海经》,阿长听了,居然悄悄给他买来了。
这事儿,让鲁迅感动得不行,直夸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阿长这人,虽然没读过啥书,但她那份纯朴善良,比啥都珍贵。
再聊聊藤野先生,这可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恩师。
藤野先生,个子不高,留着八字胡,穿衣打扮挺随便,但教起书来,那叫一个认真。
他不仅给鲁迅纠正了解剖图中的错误,还对他的学习态度大加赞赏,让鲁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鼓励。
藤野先生的学识渊博,教学严谨,更难得的是,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鲁迅这样的中国学生,也是一视同仁,关怀备至。
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让人心生敬意?接下来,咱们得说说范爱农。
这家伙,起初给人的印象可不咋好,冷言冷语的,好像谁都欠他似的。
但相处久了,才发现他其实是个挺有骨气的人。
辛亥革命后,绍兴换了县长,范爱农因为和新县长有过节,就辞了职。
后来,他借酒消愁,有次喝醉了,还差点掉河里淹死。
但即便如此,他也没向权贵低头,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高和傲骨。
鲁迅说,范爱农是个“孤独的战士”,这话,真是一点儿没错。
还有衍太太,这可是个让人头疼的角色。
她表面和善,实则心机深重。
鲁迅的父亲病重时,衍太太居然怂恿鲁迅去偷家里的东西变卖,还教他撒谎。
这事儿,让鲁迅心里头别提多难受了。
衍太太这种人,就是那种“笑面虎”,看着和善,其实一肚子坏水儿。
当然,还有闰土,那个月下刺猹的少年。
小时候的闰土,机灵可爱,见多识广,给鲁迅讲了好多新鲜事儿。
但岁月不饶人,等鲁迅再见到他时,闰土已经变得木讷迟钝,满脸皱纹,完全没了当年的灵气。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的人物
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主要出现了以下几个人物:
1. 鲁迅自己:作为作者,鲁迅将自己纳入到了文集中的人物之中,通过自己的视角和叙述,表达了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2. 父亲:鲁迅的父亲是一位传统的士人,对鲁迅的成长和教育有着一定的影响。
他的严厉教育方式和对于传统价值观的坚持,对于鲁迅早年的成长和人格塑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 小说中的人物:《朝花夕拾》中还涉及到了许多小说中的人物,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用来揭示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阿Q 正传》中的阿Q,象征了中国底层人民的软弱和自卑;《故乡》中的人们,描写了一个封建社会中的农村社会现实等等。
总的来说,鲁迅在《朝花夕拾》中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写和刻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悲哀,体现了他对于民族困境和种种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作者童年时期的亲身经历为基础,通过讲述不同的人物故事,展示了当时社会的苦厄和无奈。
本文将介绍《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小说。
1. 鲁迅(小说中以“我”自称)鲁迅作为本书的作者,也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他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回忆了自己在童年时期的所见所闻,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痛苦和无奈。
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洞察力,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和社会的荒谬。
2. 鲁迅的父亲鲁迅的父亲是一个传统的文人,对家庭的期望很高,但却无力承载那个时代的重压。
他常常为生计所困,处于被动和无奈的境地。
他体现了当时社会中普通人的世态炎凉和无力回天。
3. 白蚁市长白蚁是一个富裕的地主,拥有大片土地和佃农。
他以地主的身份横行乡里,欺压佃农,除非佃农交纳巨额的租金,否则就会被白蚁驱逐。
他体现了封建地主的残暴和专横。
4. 小叔子小叔子是鲁迅的亲人,是一个具有进取心的年轻人。
他追求知识,希望通过改变自己的命运来逃离贫困。
然而,他的努力最终被挫败了,小说中描述了他令人心酸的结局。
小叔子体现了当时年轻一代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渴望。
5. 小有势力的佃户小说中还出现了一些佃户的形象,他们生活在贫瘠的土地上,为了生计努力劳作,却始终无法翻身。
他们努力养家糊口,但依然不能摆脱困境。
他们是贫困农民的缩影,代表了当时农民的辛酸和无助。
以上是《朝花夕拾》中的一些主要人物。
他们的形象丰满而自然,展现了鲁迅笔下人物的扎实性和真实感。
通过这些人物,鲁迅揭示了那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制度的弊端,呼吁人们反思现实并追求进步。
这些形象的鲜明描绘和生动刻画,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了当时社会的悲剧和人性的扭曲,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朝花夕拾》是中国作家鲁迅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早期的散文作品。
这部作品通过对各类人物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百态和人性的善恶两面。
其中,出现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主要人物,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本文将围绕着《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展开论述。
一、教书先生——鲁迅父亲教书先生是《朝花夕拾》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是鲁迅的父亲。
他是一个传统的教育家,一心致力于教书育人,对于学生们秉持着严厉的要求。
他对于自己的儿子鲁迅的教育也是力求严格。
然而在他的封建教育观念中,缺乏对人性的尊重和理解,对鲁迅的童年和成长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二、小学同学李子柒李子柒是鲁迅的小学同学,他在《在风破裂的这一刻》中被描写为一个学习努力、聪明才智的同学。
然而,在这个文中,李子柒也暴露了知识分子的弱点,无法抵抗诱惑,放纵自己沉溺于游戏和黑道势力当中。
通过对李子柒的描写,鲁迅展示了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挣扎和尴尬。
三、乞丐老夫子乞丐老夫子是《故郷的云》中的人物,在这个故事中他是一个受封建社会压迫的弱者。
他倔强而坚韧地生活着,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渴望和希望。
他与迎春之间的对话展现了对命运的抗争和不屈的精神。
乞丐老夫子被塑造成一个无名英雄的形象,他教育了鲁迅,也教育了我们对抗命运,追求自由的勇气和决心。
四、朝野豪强——李春华李春华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个人物,他代表着朝野豪强的一份力量和财富,曾经是乡里乡亲中的一位有名的大房东。
他通过不择手段和发家致富,代表着那个饥馑时代的一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变得孤独和悲伤,财富并不能带给他真正的幸福。
五、陪鲁迅度过童年的保姆大爷保姆大爷是《朝花夕拾》中陪伴着鲁迅度过童年的重要人物,他是鲁迅在家人离世后唯一的亲人和依靠。
他用自己有限的身体和精力,照顾着鲁迅的饮食起居,并给予了他关爱和教导。
保姆大爷的无私和奉献,让鲁迅在贫苦的童年中感受到了温暖和家的背影。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知识导航:走近作者、走近作品1、“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
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2、对于《朝花夕拾》,你知道多少《朝花夕拾》作于一九二六年,共十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
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后改名为《朝花夕拾》,它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其间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呆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3、对于作者,你了解多少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人称“文思革”,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等。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日本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和邻居(衍太太)、作者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
长妈妈——(质朴善良、愚昧麻木、勤劳)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严谨认真、平等待人、和蔼可亲)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妥协、懦弱)父亲——(严厉、慈爱)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
(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是鲁迅先生颇为敬畏之人。
《狗·猫·鼠》——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喻所谓的“正人君子”并阐述作者仇猫的原因。
《五猖会》——对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的抨击,表达了作者对此的厌恶之情。
《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讽刺了当时自称“正人君子”的军阀统治文人。
《阿长与〈山海经〉》——本文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八件事,刻画了一位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普通保姆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祝愿之情。
《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父亲的病》——揭露庸医害人和对封建孝道的不认同。
《琐记》——介绍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的一段故事。
《藤野先生》——本文回忆藤野先生对自己亲切关怀和严格教诲,赞扬了他的政治热忱,严谨治学和博大胸怀,抒发了感激和怀恋之情,并追述自己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过程,表现了思恋老师的教导,认真做人的决心。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鲁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朝花夕拾名著导读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朝花夕拾》名着导读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知识导航:
走近作者、走近作品
1、“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
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2、对于《朝花夕拾》,你知道多少?
《朝花夕拾》作于一九二六年,共十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
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后改名为《朝花夕拾》,它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其间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呆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3、对于作者,你了解多少?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着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人称“文思革”,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等。
知识建构:
一、知识预备:
1、《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唯一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收入散文篇。
全书由《小引》、、、、、、
、、《后记》组成。
这十篇散文勾勒了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幅世态图和风俗画,有现实的战斗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着态度。
二、合作交流:
1、结合作品中的情节,说说你印象最深的人物
(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父亲寿镜吾衍太太)
三、课堂精炼:
【甲】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都一一订正。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
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
——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
【乙】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分析概括甲乙两文老师的性格。
(人物性格)
2、说说鲁迅对两位老师有着怎样的情感
3、甲文描写老师主要用了描写手法,乙文描写老师主要用了描写方法(艺术方法)
4、鲁迅对老师的态度和情感,对你有什么启发?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