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 格式:docx
- 大小:44.88 KB
- 文档页数:9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区域经济学是以区域为着眼点,运用以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为主要手段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变化,是近几十年才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区域经济学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摆脱了过去前苏联以生产力布局为基础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束缚,国内出现了大批的对西方区域经济学进行引进与介绍的论文与专著,本文就是力图对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与介绍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综述。
标签: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一、主要的区域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
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
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
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
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
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
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
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区域一体化定义为:地缘相邻或相近的国家或地区集团,为了获得最大利益,组合成为更大规模的经济集团或共同体,其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理论包括:一、关税同盟理论对关税同盟理论研究最有影响的是以美国经济学范纳( Jacok Viner )和李普西( K·G·Lipsey )。
按照范纳的关税同盟理论,完全形态的关税同盟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 )完全取消各成员国间的关税;( 2 )对来自成员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进口设置统一的关税;( 3 )通过协商方式在成员国之间分配关税收入。
这种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相结合的结构,使得关税同盟对整个世界经济福利的影响呈现双重性,即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并存。
(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所谓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是指假定在经济资源总量不变、技术条件没有改进的情况下,关税同盟对集团内外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物质福利的影响。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主要是指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
1 、贸易创造效应( Trade Creating Effect )贸易创造效应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内实行自由贸易后,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往成本较低的成员国生产,从成员国的进口量增加,新的贸易得以“创造”。
此外,一国由原先从同盟外国家的高价购买转而从结盟成员国的低价购买也属于贸易创造2 、贸易转移效应( Trade Diversion Effect )假定缔结关税同盟前关税同盟国不生产某种商品而采取自由贸易的立场,无税(或关税很低)地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产品;关税同盟建立后,同盟成员国高产品转由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进口。
如果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不是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则进口成本较同盟成立增加,消费开支扩大,使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这就是贸易转移效应。
(二)次优理论与关税同盟的其他静态效应1 、次优理论范纳认为关税同盟的建立既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成员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福利,而这取决于产生关税同盟的环境,这就是次优理论( Theory of the Second best )。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 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这三种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不断扩大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别;因为在这里起主导作用的是极化效应,回程效应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高梯度区域要采取创新型经济发展战略;中梯度上的萧条区应实行改造型发展战略;低梯度区域应实行渐进型发展战略; 二、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一现代化与经济发展中的辐射理论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的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辐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辐射媒介等的流动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通过流动和传播,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取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的习惯势力;我们把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称为辐射源;辐射的媒介是交通条件、信息传播手段和人员的流动等; 二辐射理论对于解决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实践意义辐射理论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战略制定、经济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市场信息传播、思想观念等非经济因素的扩散等方面;制定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战略的几个主要问题,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规划问题;南北、东西经济互补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问题;中心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建设和规划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就业问题怎样解决等,都可以用辐射理论得到很好的解释; 三、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一主要观点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同产业的增长速度不同,其中增长较快的是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这些产业和企业一般都是在某些特定区域集聚,优先发展,然后对周围地区进行扩散,形成强大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这种集聚了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的区域被称为“增长极”;二增长极的吸收和扩散作用一是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二是资本集中和输出;三是规模经济效益;四是产生聚集经济效果; 三增长极的作用效应1、极化效应:指增长极地推进型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2、扩散效应: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3、溢出效应: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如果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负值,结果有利于增长极的发展;反之,如果极化效应小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正值,结果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 四、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一区域差异理论古典区位论:成本决定论,区位选择总是趋向生产总成本费用最低的地点,这就是“成本决定论”;近代区位论:利润决定论,以市场—价格分析揭示出利润最大化是影响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使区位论走向宏观化,弥补了传统成本决定论排除市场因素的缺陷; 现代区位论:综合决定论,合理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必然受多中因素的影响,必须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决策者最终选择的区位,不一定是成本最低的或利润最高的区位,而是综合优势最显着的区位; 二地域分工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自己生产所需的全部物品是不明智的;因为每个国家都有擅长生产和不擅长生产的东西,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来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具有某些优势的行业生产出来的部分产品向他们购买;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宜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其绝对有利的生产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交换,各国的资源就能正确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同理,这种绝对优势理论也可用于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2、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参与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虽然在经济发展、资源情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每个国家都能以处于比较优势的产品参加国际贸易;有些国家可能在生产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等各个方面都占优势,则可在优中择优,找到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参加贸易;而有些国家可能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但也大能在劣中相权取其轻,找到比较优势;这样参加贸易的各国都节约了社会劳动,并能消费和享受更多的产品;概括讲:只要成本比率在各国间存在差异,各国就能够生产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即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在国家间进行交换,通过贸易增进利益; 三区域产业结构比较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比较可分为静态比较和动态比较两种; 1、区域产业结构静态比较: 指各个区域某一时点上的产业结构在区际分工阶梯中的相对地位的比较;决定一个地区在全国区际分工中的相对地位的主要因素是该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主要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因此,地区产业结构静态比较可从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比较和制造业构成技术水平的区域比较两个方面进行;非农产业发达,主要制造业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在经济联系和区际分工中的地位相对有利; 2、区域产业结构动态比较:指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比较;一是产业结构变化状况的区域比较,二是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比较;。
当前区域经济理论及我国区域经济演变综述[内容提要]区域经济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是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经济系统,是国民经济在一定空间的投影。
区域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研究价值。
本论文从区域经济理论出发,实证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演变的基本情况,特别是XX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关键词]区域经济理论中国区域演变XX区域格局一、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一)区域经济的涵义区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X围,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同质性的地域单位。
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空间分布规律划分,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并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可无限分割和发挥特定作用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包括区域经济比较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1、区域经济比较理论区域经济比较理论主要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区域要素禀赋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地域分工论。
他将不同国家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认为某种产品生产成本绝对值低,称之为具有“绝对优势”。
一个国家或地区主要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于出口换回自身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2)比较优势理论。
主要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
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一个国家或地区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比较劣势”的产品。
(3)要素禀赋论。
又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简称H—O理论)。
该理论认为,每个地区应专门生产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而较少使用其稀缺要素的商品,以换回其要素比例正好相反的商品。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
主要内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
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
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
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这三种效应综合作用的
结果就是不断扩大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别。
因为在这里起主导作用的是极化效应,回程效应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高梯度区域要采取创新型经济发展战略。
中梯度上的萧条区应实行改造型发展战略。
低梯度区域应实行渐进型发展战略。
二、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一)现代化与经济发展中的辐射理论
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的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辐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辐射媒介)等的流动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通过流动和传播,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取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的习惯势力。
我们把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称为辐射源。
辐射的媒介是交通条件、信息传播手段和人员的流动等。
(二)辐射理论对于解决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实践意义
辐射理论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战略制定、经济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市场信息传播、思想观念等非经济因素的扩散等方面。
制定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战略的几个主要问题,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规划问题;南北、东西经济互补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问题;中心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建设和规划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就业问题怎样解决等,都可以用辐射理论得到很好的解释。
三、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
(一)主要观点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同产业的增长速度不同,其中增长较快的是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这些产业和企业一般都是在某些特定区域集聚,优先发展,然后对周围地区进行扩散,形成强大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这种集聚了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的区域被称为“增长极”。
(二)增长极的吸收和扩散作用
一是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二是资本集中和输出;三是规模经济效益;四是产生聚集经济效果。
(三)增长极的作用效应
1、极化效应:指增长极地推进型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2、扩散效应: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3、溢出效应: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
如果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负值,结果有利于增长极的发展。
反之,如果极化效应小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正值,结果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
四、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
(一)区域差异理论
古典区位论:成本决定论,区位选择总是趋向生产总成本费用最低的地点,这就是“成本决定论”。
近代区位论:利润决定论,以市场—价格分析揭示出利润最大化是影响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使区位论走向宏观化,弥补了传统成本决定论排除市场因素的缺陷。
现代区位论:综合决定论,合理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必然受多中因素的影响,必须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决策者最终选择的区位,不一定是成本最低的或利润最高的区位,而是综合优势最显着的区位。
(二)地域分工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自己生产所需的全部物品是不明智的。
因为每个国家都有擅长生产和不擅长生产的东西,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来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具有某些优势的行业生产出来的部分产品向他们购买。
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宜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其绝对有利的生产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交换,各国的资源就能正确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同理,这种绝对优势理论也可用于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
2、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参与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虽然在经济发展、资源情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每个国家都能以处于比较优势的产品参加国际贸易。
有些国家可能在生产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等各个方面都占优势,则可在优中择优,找到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参加贸易;而有些国家可能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但也大能在劣中相权取其轻,找到比较优势。
这样参加贸易的各国都节约了社会劳动,并能消费和享受更多的产品。
概括讲:只要成本比率在各国间存在差异,各国就能够生产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即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在国家间进行交换,通过贸易增进利益。
(三)区域产业结构比较理论
区域产业结构比较可分为静态比较和动态比较两种。
1、区域产业结构静态比较: 指各个区域某一时点上的产业结构在区际分工阶梯中的相对地位的比较。
决定一个地区在全国区际分工中的相对地位的主要因素是该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主要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
因此,地区产业结构静态比较可从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比较和制造业构成技术水平的区域比较两个方面进行。
非农产业发达,主要制造业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在经济联系和区际分工中的地位相对有利。
2、区域产业结构动态比较:指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比较。
一是产业结构变化状况的区域比较,二是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