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新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8.34 KB
- 文档页数:7
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2.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传统乐器、传统戏剧等方面的知识。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并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中国传统乐器:古筝、二胡等。
3.中国传统戏剧:京剧、评剧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和描述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特点。
2.难点:学习和演奏传统乐器。
四、教学准备1.幻灯片或教学PPT。
2.传统乐器示范视频或录音。
3.相关传统戏剧的视频资源。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中国传统节日1.利用幻灯片或教学PPT,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概念。
2.分别介绍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起源、传统习俗和重要活动。
3.带领学生进行讨论,了解学生对于这些传统节日的了解和体验。
4.布置作业:学生选择一个他们最喜欢的传统节日,写一篇作文介绍该节日的来历和庆祝活动。
第二课时:学习中国传统乐器1.向学生展示古筝和二胡的图片,并简要介绍这两种传统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方法。
2.播放传统乐器的演奏示范视频或录音,让学生感受传统乐器的美妙音色。
3.分组演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给定时间内自由使用一些简单乐器或众声合唱,展示他们的音乐才华。
4.引导学生讨论各种传统乐器的不同之处,并鼓励学生尝试学习和演奏其中一种传统乐器。
第三课时:探索中国传统戏剧1.以京剧和评剧为例,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戏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播放相关传统戏剧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欣赏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魅力。
3.分组表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传统戏剧中的经典场景进行表演,并进行同学评议。
4.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戏剧与现代戏剧之间的差异,并讨论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问题。
六、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2.学生课后提交的作业和小组表演的评议意见。
3.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如诗词、成语、历史人物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 诗词的分类和特点3. 成语的来源和用法4. 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贡献5.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诗词的分类和特点,成语的来源和用法,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2. 教学难点:诗词的鉴赏和创作,成语的运用和历史人物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诗词的分类和特点,成语的来源和用法,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材。
2. 课件: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诗词的分类和特点,成语的来源和用法,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贡献的相关课件。
3. 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诗词学习:讲解诗词的分类和特点,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成语学习:讲解成语的来源和用法,引导学生运用成语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4. 历史人物学习:讲解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贡献,使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5. 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现状,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七、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成绩:评估学生完成的诗词鉴赏、成语运用和历史人物评价等作业。
第三单元君子之道9.文质彬彬活动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文质彬彬”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文质彬彬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诚信、礼仪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尝试背诵三、学文立志1.师:学生自读故事《马夫和农夫》。
讨论:读完故事,你了解“文质彬彬”的含义了吗?四、忆事思辨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三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想一想校园里都适用哪些礼仪,这些礼仪能带给我们哪些帮助。
课间追逐打闹的行为会带来哪些坏的影响和结果?1.有事要请假2.有序排队买饭3.课间在走廊追逐打闹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行为?你是怎么做的?五、博学研思1.回忆第一课中的孔子2.自读《孔子习礼》3.资料卡我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礼仪之邦,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我国古代礼仪,了解言语辞令的礼仪六、学以致用1.查找资料,了解不同场合中的礼仪要求。
并且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安排这些礼仪活动。
记录下来,完成记录卡。
2.我国是文明礼仪之邦,请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制作一张手抄报,并展开评比。
10.君子之乐活动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君子之乐”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矢志不渝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快乐、乐趣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传统文化教案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优秀4篇)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下面这4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是作者为您整理的传统文化教案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一《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实验学校赵建玲教学目标:1、学会在生活中寻找习作素材,记录真情实感,学会与人分享。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重难点:1、学会在生活中找习作素材,记录真情实感,学会与人分享。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过程:一、再现生活师:同学们,你们好,大家都知道我们是哪个国家的人吗?(中国)师:没错!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夸夸我们中国,你会怎么说?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具有许多传统佳节的国家……师:孩子们,你们说的没错,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它和外国有着太多不同。
孩子们,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又知多少呢?生:我知道我国的传统佳节就是一种民族文化。
生:我国的京剧、越剧、豫剧…… 等就是我们的戏曲文化。
生:我妈妈蒸的花馍、扎的花鞋垫也是一种民间文化。
……二、描述生活师:你们说的没错,哪你们都知道我国每年都在几月过什么节?生:每年正月初一过春节正月十五过元宵节五月初五过端午节……师:我编了一首对儿歌,你们也一起来想吧!几月几日是春节?几月几日是元宵节?几月几日是端午节?几月几日是中秋节?几月几日是重阳节?生:正月一日是春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
五月五日端午节。
八月十五中秋。
九月初九重阳节。
师:非常棒!那你们知道怎么过这些节吗?生:……师补充:春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守夜、拜年;元宵节:吃元宵、舞龙灯、猜灯谜;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蒲、戴荷包、洗药浴;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登高、炸米果、饮菊花酒。
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册传统文化备课五年级第 1 页共 39 页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 ................................................... ................................................... .... 3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 ................................................... (4)第一单元蒙书诵读 ................................................ ................................................... ................................................... ..... 4 第1课《声律启蒙》 .............................................. ................................................... .............................................. 4 第2课《声律启蒙》 .............................................. ................................................... (5)第3课《声律启蒙》 .............................................. ................................................... (6)第4课、《笠翁对韵》 .............................................. ................................................... ................................................... ..... 6 第二单元诗词诵读 ................................................ ................................................... ................................................... ..... 7 第5课《登金陵凤凰台》 .............................................. ................................................... .. (7)第6课、《古诗两首》 ................................................................................................. ................................................... ..... 9 第7课诗词两首 ................................................ ................................................... ................................................... ......... 10 第8课诗词两首 ................................................ ................................................... ................................................... ......... 11 第三单元魅力汉语 ................................................ ................................................... ................................................... ..... 12 第9课对联................................................. ................................................... ................................................... .............. 12 第10课谜语................................................. ................................................... ............................................................. 13 第11课谚语与歇后语 ................................................ ................................................... (14)第四单元古代都城 ................................................ ................................................... ................................................... ... 16 第12课北京................................................. ................................................... ................................................... ............ 16 第13课西安................................................. ................................................... ................................................... ............ 18 第14课杭州................................................. ................................................... ................................................... ............ 19 第15课南京.................................................................................................... ................................................... .............. xx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学情分析:有人曾经说过:没有经典的文化是没有灵魂的文化,没有经典的人生是没有希望的人生。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识别并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名言等。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知识。
(2)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古代文学(1)《诗经》:《关雎》、《卫风·淇奥》等。
(2)唐诗:《春晓》、《静夜思》等。
(3)宋词:《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 第二单元:历史故事(1)三顾茅庐(2)草船借箭(3)岳飞精忠报国3. 第三单元:成语典故(1)成语的起源与发展(2)成语故事讲解:如“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等。
(3)成语运用练习4. 第四单元:名言警句(1)古代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2)现代名言: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
(3)名言警句的运用与鉴赏5. 第五单元:传统节日(1)春节:习俗、食物、民间故事等。
(2)端午节:起源、习俗、龙舟赛等。
(3)中秋节:传说、习俗、赏月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深层次含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合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4. 角色扮演法:模拟传统文化场景,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单元测试: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经典驿站1《硕鼠》教学目标:1、学习《硕鼠》,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硕鼠》中,复唱的特点。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3、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4、熟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2、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板书“鼠”,齐读,思考: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师在“鼠”字前加上“硕”字,齐读,思考:这个字什么意思?猜想题目的意思。
(大老鼠)二、新授:(一)、师范读,生听清字音,体会诗中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二)、生自渎,借助注音读通句子,读出诗的韵律来。
(三)、指读,生生互评。
(四)、默读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生: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三章结构上非常相似,句子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重章、叠句、四言),只有几个词不同。
师总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
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五)、学生自己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六)、学习第一段:这篇诗经在讲什么?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逐句理解。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黍”:黍子,一种粮食;“无”通“毋”:不要,不。
B、将第一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大老鼠大老鼠,别在吃我的黍子。
(2)“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女”通“汝”:你。
“贯”:侍奉。
B、讲解句式:“莫我肯顾”:应为“莫肯顾我”(宾语前置)C、将第二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三年侍奉你,都不愿意对我照顾。
(3)“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适”:舒心;“逝将”:发誓要。
B、将第三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的地方。
(4)“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教案一: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春节的由来和习俗。
2.学习传统的春晚节目。
3.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春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春节的风俗和传统节目。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春节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春节的兴趣。
2.学习春节的由来和习俗(20分钟)教师以课件的形式介绍中国春节的由来和习俗,包括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等。
3.学习传统的春晚节目(30分钟)教师播放一段春节晚会的片段,让学生感受传统的音乐、舞蹈、相声等节目。
4.学习春节的风俗和传统节目(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春节传统节目进行学习,包括龙舞、舞狮、变脸等。
5.小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
四、教学资源:1.春节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2.课件和投影仪。
3.学生分组后准备的春节传统节目。
五、教学评价:1.视频观看时的注意力和参与度评价。
2.学生对春节的由来和习俗的理解程度评价。
3.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的传统节目评价。
教案二:中国传统艺术,京剧一、教学目标:1.了解京剧的由来、发展历史和特点。
2.学习京剧的基本动作和唱腔。
3.培养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欣赏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京剧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2.京剧的基本动作和唱腔。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京剧片段,引起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2.学习京剧的发展历史和特点(30分钟)教师以课件的形式介绍京剧的由来、发展历史和特点,包括四大名旦、四大名角等。
3.学习京剧的基本动作和唱腔(40分钟)教师示范京剧的基本动作和唱腔,让学生跟随练习。
4.小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统艺术的学习。
四、教学资源:1.京剧片段的视频和音频。
2.课件和投影仪。
3.学生分组后准备的京剧动作和唱腔。
五、教学评价:1.视频观看时的注意力和参与度评价。
2.学生对京剧的发展历史和特点的理解程度评价。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13篇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我们要好好计划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了。
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1一、学情分析五年级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前段时间,学生对《论语》、《弟子规》等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分为四个部分《诗经》、《韩非子》《淮南子》《战国策》。
“名人长廊”: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姜尚”“管仲”“孙武”“司马迁”“苏武“五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了解济南、崂山等名胜。
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
本章节主要分为“对联”和“成语”两个部分。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和重要性。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元素。
3.能够描述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的特点和意义。
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极态度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传统文化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代表性元素3.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的特点和意义4.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和方法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可以播放一段中国传统音乐,点燃一支传统香,展示一些传统文化艺术品等,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知识讲解(30分钟)(1)什么是传统文化让学生自由讨论传统文化的含义,引导他们明白传统文化是指历经时间相传的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灵魂,包括语言、宗教、艺术、节日、习俗等多个方面。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代表性元素向学生介绍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京剧、茶艺、中国画、中国结等,可以配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
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代表性。
3.活动设计(40分钟)(1)分组讨论: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的特点和意义。
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中国传统节日或习俗进行研究,并设计海报或展板展示节日或习俗的特点和意义。
可以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节日或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拜年等。
(2)海报或展板展示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用图片、文字、手工制作的贴纸等形式展示。
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提问和评论。
4.反思总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
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五、教学延伸1.剧场观摩:组织学生观看一场传统文化演出,如京剧、昆曲、杂技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接触传统文化形式,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2.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博物馆,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珍贵文物。
六、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描述、小组展示、参观活动的反馈等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教学调整。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简介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3.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 讲解: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3. 分析: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4. 总结: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学生课后查找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2. 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第二章:中国哲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3. 理解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二、教学内容1. 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3. 中国哲学的代表人物: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哲学,哲学的重要性2. 讲解:讲解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 分析:分析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4. 总结:总结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学生课后查找一个关于中国哲学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2. 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第三章:中国文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中国文学的主要体裁和代表作品3. 欣赏中国文学的魅力和美感二、教学内容1. 中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中国文学的主要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3. 中国文学的代表作品: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文学的主要体裁和代表作品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学,文学的重要性2. 讲解:讲解中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 分析:分析中国文学的主要体裁和代表作品4. 总结:总结中国文学的魅力和美感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学生课后查找一个关于中国文学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2. 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对中国文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第四章:中国传统艺术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形式和特点3. 欣赏中国传统艺术的美感和价值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形式: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等3. 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寓意、写意、和谐、规矩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形式和特点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艺术,艺术的重要性2. 讲解:讲解中国传统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 分析:分析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形式和特点4. 总结:总结中国传统艺术的美感和价值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学生课后查找一个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2. 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第五章:中国古代历史与地理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2. 掌握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3. 了解中国古代地理的特点和重要性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2. 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六、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续)3. 中国古代地理的特点和重要性:如地理环境的变迁、地理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历史事件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3. 地图观察法:观察中国古代地理的特点和重要性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地理的重要性2. 讲解:讲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历史事件3. 分析:分析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4. 观察:观察中国古代地理的特点和重要性5. 总结:总结中国古代历史与地理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学生课后查找一个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与地理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2. 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与地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七、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 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习俗和活动3. 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性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2. 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习俗和活动:如贴春联、赛龙舟、赏月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习俗和活动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节日的意义和文化的重要性2. 讲解: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3. 分析: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习俗和活动4. 总结:总结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性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学生课后查找一个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2. 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八、中国传统民俗与民间信仰一、教学目标2. 掌握中国传统民俗的主要内容和形式3. 理解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意义和影响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民俗的起源和特点2. 中国传统民俗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如婚礼习俗、丧葬习俗等3. 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主要内容:如道教、佛教、儒家等信仰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民俗的起源和特点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民俗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民俗和信仰的重要性2. 讲解:讲解中国传统民俗的起源和特点3. 分析:分析中国传统民俗的主要内容和形式4. 总结:总结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意义和影响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学生课后查找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民俗与民间信仰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2. 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与民间信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九、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精神一、教学目标2. 掌握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3. 理解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精神内涵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2. 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如文人画、唐诗、宋词等3.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精神内涵:如儒家、道家的思想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文化精神的重要性2. 讲解:讲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3. 分析:分析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4. 总结:总结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精神内涵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学生课后查找一个关于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精神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2. 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精神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十、课程总结与传统文化传承一、教学目标1. 总结本课程所学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2.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神内涵3.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传承意识二、教学内容1. 回顾本课程所学的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简介、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古代历史与地理、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中国传统民俗与民间信仰、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精神等重点解析本教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涵盖了十个章节,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简介的认知,到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地理、节日、民俗、民间信仰和艺术文化精神的深入理解,再到对课程总结和传统文化传承的感悟,内容丰富,知识点广泛。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名言等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游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道德修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成语故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理解成语的含义,学会运用成语。
教学内容:成语接龙、成语典故讲解、成语游戏等。
2.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教学内容: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的基本知识,经典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3.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事迹,学习历史人物的品质和精神。
教学内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品质精神、名言警句等。
4. 第四单元:中国传统节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感受节日的氛围。
教学内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来历、习俗、相关诗词等。
5. 第五单元:中国传统艺术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形式,欣赏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教学内容:书法、绘画、戏曲、民间艺术等的基本知识,经典艺术作品欣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成语、典故、名言等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学会运用成语,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成语、典故、名言等传统文化的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 游戏法:通过成语接龙、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4. 欣赏法:让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经典艺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古诗词等元素;(2)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成语故事(1)成语的定义与特点;(2)成语的来源与演变;(3)成语故事的教学意义。
2. 第二单元:典故解析(1)典故的含义与类型;(2)典故的来源与流传;(3)典故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3. 第三单元:古诗词鉴赏(1)古诗词的分类与特点;(2)古诗词的韵律与节奏;(3)古诗词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成语的定义与特点,能够理解和运用成语;(2)让学生了解典故的含义与类型,能够解析和传承典故;(3)让学生欣赏古诗词,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2. 教学难点:(1)成语的来源与演变;(2)典故的流传与教学方法;(3)古诗词的韵律与节奏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措施1. 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和传承传统文化;3. 开展课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传统文化体验等,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成语,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生活中;2. 学生能够理解典故的含义,能够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3. 学生能够欣赏古诗词,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1)成语故事:10课时;(2)典故解析:10课时;(3)古诗词鉴赏:15课时。
2. 教学进度:(1)第一周至第二周:成语故事;(2)第三周至第四周:典故解析;(3)第五周至第七周:古诗词鉴赏。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典故、古诗词的定义、特点和内涵;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成语、典故、古诗词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成语、典故、古诗词,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第三单元君子之道9.文质彬彬活动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文质彬彬”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文质彬彬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诚信、礼仪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尝试背诵三、学文立志1.师:学生自读故事《马夫和农夫》。
讨论:读完故事,你了解“文质彬彬”的含义了吗?四、忆事思辨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三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想一想校园里都适用哪些礼仪,这些礼仪能带给我们哪些帮助。
课间追逐打闹的行为会带来哪些坏的影响和结果?1.有事要请假2.有序排队买饭3.课间在走廊追逐打闹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行为?你是怎么做的?五、博学研思1.回忆第一课中的孔子2.自读《孔子习礼》3.资料卡我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礼仪之邦,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我国古代礼仪,了解言语辞令的礼仪六、学以致用1.查找资料,了解不同场合中的礼仪要求。
并且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安排这些礼仪活动。
记录下来,完成记录卡。
2.我国是文明礼仪之邦,请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制作一张手抄报,并展开评比。
10.君子之乐活动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君子之乐”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矢志不渝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快乐、乐趣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新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三单元君子之道9.文质彬彬活动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文质彬彬”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文质彬彬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诚信、礼仪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尝试背诵三、学文立志1.师:学生自读故事《马夫和农夫》。
讨论:读完故事,你了解“文质彬彬”的含义了吗四、忆事思辨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三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想一想校园里都适用哪些礼仪,这些礼仪能带给我们哪些帮助。
课间追逐打闹的行为会带来哪些坏的影响和结果?1.有事要请假2.有序排队买饭3.课间在走廊追逐打闹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行为?你是怎么做的?五、博学研思1.回忆第一课中的孔子2.自读《孔子习礼》3.资料卡我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礼仪之邦,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我国古代礼仪,了解言语辞令的礼仪六、学以致用1.查找资料,了解不同场合中的礼仪要求。
并且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安排这些礼仪活动。
记录下来,完成记录卡。
2.我国是文明礼仪之邦,请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制作一张手抄报,并展开评比。
10.君子之乐活动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君子之乐”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矢志不渝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快乐、乐趣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学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诗词鉴赏教学诗词:《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等。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第二单元:成语故事教学成语:画龙点睛、掩耳盗铃、亡羊补牢等。
教学重点: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学会运用成语。
3. 第三单元:传统文化习俗教学内容: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
教学重点:了解各种节日的庆祝方式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4. 第四单元:历史人物故事教学人物:诸葛亮、孙悟空、岳飞等。
教学重点:了解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品质,传承优秀传统。
5. 第五单元:民间艺术教学内容:剪纸、泥塑、京剧等民间艺术形式。
教学重点:欣赏民间艺术的美,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 采用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阶段测试:定期进行知识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 作品展示:让学生提交文化作品,如诗词、成语故事、民间艺术等,以此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时间安排1. 每单元教学时间为2周,每周5课时。
2. 总共10周,共计40课时。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传统文化教程》2. 参考书目:《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中国古代诗词鉴赏》等。
3. 网络资源:传统文化相关网站、视频资料等。
4. 教具:投影仪、白板、卡片、剪纸、泥塑材料等。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诗词、故事、图片等方式,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4.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阅读、写作、表达和合作等。
教学重点:1.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2.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如何让学生通过参观和体验活动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
教学准备:1.图书馆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2.学生自我介绍的PPT;3.一些传统文化的实物,如中国结、剪纸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 (10分钟)1.教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Step 2: 学习 (30分钟)1.教师以故事形式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2.学生阅读图书馆里的相关书籍,了解不同方面的传统文化,如美术、音乐、戏剧等。
3.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内容。
Step 3: 参观和体验活动 (4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博物馆、美术馆等地参观,了解传统文化的展品。
2.教师带领学生参加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剪纸、书法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Step 4: 学生展示和总结 (20分钟)1.学生利用PPT或其他形式展示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元素,并进行简单解释。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传统文化内容,并帮助学生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Step 5: 课后拓展 (10分钟)1.教师布置学生在家中进行的传统文化调查活动,如询问父母和长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
2.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短文,并分享给其他同学听。
教学评价:1.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参观和体验活动中表现的兴趣和理解程度来进行评价;2.学生展示和总结部分的表现和输出成果。
拓展:。
第三单元君子之道
9.文质彬彬
活动目标:
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文质彬彬”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文质彬彬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生谈论对于诚信、礼仪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
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尝试背诵
三、学文立志
1.师:学生自读故事《马夫和农夫》。
讨论:
读完故事,你了解“文质彬彬”的含义了吗?
四、忆事思辨
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三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
讨论:想一想校园里都适用哪些礼仪,这些礼仪能带给我们哪些帮助。
课间追逐打闹的行为会带来哪些坏的影响和结果?
1.有事要请假
2.有序排队买饭
3.课间在走廊追逐打闹
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行为?你是怎么做的?五、博学研思
1.回忆第一课中的孔子
2.自读《孔子习礼》
3.资料卡
我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礼仪之邦,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我国古代礼仪,了解言语辞令的礼仪
六、学以致用
1.查找资料,了解不同场合中的礼仪要求。
并且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安排这些礼仪活动。
记录下来,完成记录卡。
2.我国是文明礼仪之邦,请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制作一张手抄报,并展开评比。
10.君子之乐
活动目标:
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君子之乐”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矢志不渝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生谈论对快乐、乐趣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
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尝试背诵
三、学文立志
1.师:学生自读故事《荣公三乐》。
讨论:
读完故事,你觉得荣启期(荣公)是是什么样的人?荣公心态是怎样的呢?
你了解“君子之乐”的含义了吗?
四、忆事思辨
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三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
讨论:想一想下列情境中的人物行为,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他们的做法对他们的品德修养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1.在公交车上,给老奶奶让座
2.坚持光盘行动
3.玩游戏真快乐,玩到半夜
想一想,生活中我们获得了哪些快乐?这些快乐能算是真正的快乐吗?为什么?
你怎么看待玩游戏?
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行为?你是怎么做的?五、博学研思
1.自读《城市的美容师》
2.讨论:
文中的人物身上表现出了哪些优秀品质?
3.资料卡
了解城市中最可爱的人
想一想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城市会怎样?
六、学以致用
1.请收集古今中外有关以劳动为乐、以服务公众为乐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听,并将你的感受与同学们分享。
11.君子畏戒
活动目标:
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勇且有义”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勇且有义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生谈论对于敬畏、戒备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
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尝试背诵。
三、学文立志
1.师:同学们,在我国,有位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的曾国藩。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有关他的故事。
生自读《曾国藩的敬畏观》。
讨论:
读完故事,请结合曾国藩关于敬畏的体悟,检查一下自己的言行是否也做到了心怀敬畏。
四、忆事思辨
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两幅情境图。
讨论:想一想下列情境中的人物行为,你平时会这样做吗?
这些行为对不对?有什么问题,为什么?
1.人是万物之灵,可以主宰一切
2.我们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生物
3.记录一天的收获与不足
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行为?
五、博学研思
1.自读《敬畏大自然》
怎样保护大自然呢?
2.资料卡
印度洋海啸,自然灾害威胁我们的生命安全,你还知道哪些自然灾害呢?
3.小资料
读交通规则歌谣
你知道交通指示牌的意思吗?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呢?
六、学以致用
1.查找资料,收集关于敬畏和以公益为主的格言警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读完这些格言警句之后的心得体会。
12.君子怀德
活动目标:
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浩然之气”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浩然之气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生谈论有关对高尚品德、忠诚守信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
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尝试背诵
三、学文立志
1.学生自读故事《德高望重》。
讨论:
读完故事,你是怎么理解“德高望重”的?
为什么司马光称颂富弼“三世辅臣,德高望重”?
小组交流讨论,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说一说。
2.资料卡
德高望重的出处及其意义
四、忆事思辨
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两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
讨论:想一想下列情境中的人物行为,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
1.向劳动模范学习
2.周末参加义务活动
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行为?
五、博学研思
1.自读《陶瓷器上的“德文化”》
你还知道其他物品上的德文化吗?
2.资料卡
中国被称为“陶瓷之国”,陶瓷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了解各种陶瓷
六、学以致用
1.搜集关于“德”的名言警句读一读。
想一想,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2.请将生活中你做过的修身养德的事情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