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借物喻人
- 格式:ppt
- 大小:241.00 KB
- 文档页数:12
散文的表现手法有哪四种第一篇:散文的表现手法有哪四种散文的表现手法都有哪些呢?下面小编整理了散文的表现手法,欢迎大家学习!散文的表现手法有哪四种1、描写是指作者用形象化的、渗透着感情的语言,具体生动地再现人物、事件、环境的多方面面貌和特征。
描写手法从对象上可分为人物(肖像、心理、语言、行动)描写,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从方式上可分为概括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从风格上可分为白描,细描等。
描写可使表现对象形象化,产生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能直接感受到,从而引起激动,得到某种程度的美感享受。
散文的描写,并非纤毫毕现的机械客观的描摹,而是渗透着作者的见解,灌注着作者的情感,显示着鲜明的倾向性。
2、叙述是指作者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概括的说明和交代,如时间、地点、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经历、事件的进展、环境和摆设等等。
在叙事性散文中,它经常与描写交错使用。
以苏轼的《前赤壁赋》为例,其第一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这一句就是典型的叙述语言。
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地点:赤壁。
人物:苏子与客。
环境:大江(因有“泛舟”二字)、赤壁。
叙述的手法有顺叙,即按照事物在时间上发生、发展的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有倒叙,即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最突出的部分提前记述,然后再叙述事件的发展经过;有插叙,即在叙述中,暂时把顺叙的线索中断,插入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另一件事的叙述方法。
3、抒情是指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有感触而流露出来的情感和思想。
在散文创作中是常用的表达方式。
可直抒胸臆,叫作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通过议论和感叹方式来表达的。
也可以寓情于景,叫作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通过对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表达的。
它带有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并反映一定时代、一定人群某种共同的感情。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好的抒情能深化作品主题,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散文创作中,抒情手法通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使用,以渲染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落花生》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落花生》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语言朴实无华,却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谈花生”等一系列活动,十分自然地揭示了主题思想:“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设计理念: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
”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四年级初始是训练质疑的最正确时机,本课设计力求引导学生提出真问题,并教给方法协助其解决问题,以此品析关键词句,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以及行文的好处、妙处,使学生真学、真想、真收获、真提升。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词语和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
4、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渗透质疑方法。
5、学习作者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
2、学习作者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3、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渗透质疑方法。
教学准备:1、根据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2)、查资料理解花生果实形成的过程。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生字,读准轻声词、多音字,理解生词。
2、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尝试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质疑、解疑。
教学过程:一、巧妙激趣,导入新课1、(出示谜语)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说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2、导入课题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花生相关的课文。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阅读技巧及答题方法指导初中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答题方法指导一、散文的特点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
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
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
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
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
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三、散文的线索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
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四、散文的语言散文的言语感情色彩浓厚,婉转含蓄,声调协调,表现力强。
在阐发时,要特别注意它在言语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言语风格,甚至修辞,才能既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了解其深层含义。
借物喻人的散文借物喻人的散文四篇【山中的老杏树】杏子成熟时,正赶上农村收麦。
麦收过后的一天,我才一抽一空扛着木棍,棍上挑着篮,上了南山。
半路碰上邻居二婶儿。
二婶儿见我也去采杏,忙告诉我:“我都找遍了,只有山梁南面第二个山沟里那棵树上还有杏儿,只是杏子又青又小,还不好吃!”说完,二婶便走下山去。
我登上山梁,老远就看到了那棵树。
它是那条山沟里仅有的一棵杏树。
走近了才望见树上绿绿的叶子中颗颗半红不绿的杏子,成串成串地挤满枝头。
随着一阵微风,杏树抖动起枝叶,像是在和我打招呼。
这是一棵老杏树,它长在沟底缺土少水的岩石旁,树干又高又曲又粗,疤痕累累,显然它已历尽沧桑。
我把木棍儿插在腰间攀到树上。
坐在粗一大的树杈上,我看得更清楚了:枝条上,每个叶窝儿都挂着一个圆溜溜的杏子。
大多杏子又都长着“阴阳脸”——一面绿中透黄,一面黄里带红;个头儿也不小,个个儿都像个小苹儿。
望着这绿叶间压串枝的杏子,我比喻不出它们像珍珠、像宝石,还是像翡翠、像玛瑙。
捏开一个一看,哎呀,金色的果肉浸满果汁,放到嘴里,酸溜溜,甜滋滋,沁人心脾。
一抬头,无意中发现两个树杈之间卡着一块石头。
哦!我全明白了:二婶儿说这杏子又青又小不好吃,是因为树太高,她看不见结在上面的杏子,只摘些下面小的。
她不会上树,够不着,用石头又砸不下来。
显然,她着实冤枉了这棵老杏树。
望着满树伸手可及的果实,再俯视一下这棵饱经风霜的老杏树,一种敬慕之情油然而生。
老杏树啊老杏树,你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独自扎根于这深山岩石之中,老而不衰。
一年又一年,你为人们结下多少杏子?可你对人却无半点所求。
当你受了委屈或遇到冷眼、非礼时,脚跟仍是那样坚定,胸怀仍是那样坦荡、无私。
多么可敬的老杏树啊!我轻轻地取下石块,一抽一出腰间的木棍儿,可怎么也不肯打下去,唯恐因打杏儿而折损老树的枝叶,伤害它的身心。
于是,我下了树,挎上篮儿,再爬上树,坐在老杏树的怀抱中,尽情地摘着杏子,尽情地享受着它奉献的果实。
记叙文阅读(散文)关于“散文阅读”的要求为:(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已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一、散文阅读综合【考点讲解】一、知识点讲解1.散文的概念散文是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注重于主观抒写的,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
狭义的散文,专指用凝练、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
2.散文的特点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指的是散文的取材十分的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同一篇文章中,可以从一个人物的某个侧面或者一个先进事迹的片段谈起,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
“形散”还体现为表达方式的灵活多样,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都能在中心思想的统率下,得到尽情的发挥。
所谓“神不散”,指的是散文的立意高远,主题集中。
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式多么灵活,都应围绕文章的中心展开,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
3.散文的分类(1)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
特点:通过某些生活片段,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点,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
如: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藤野先生》。
(2)抒情散文: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等。
特点: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包含较多含蓄和象征的成分。
如:张晓风的《行道树》,茅盾的《白杨礼赞》。
(3)哲理散文:以议论为主,借助某种形象的说理,直接发表议论。
特点:议论、抒情和描写三者相结合,近似于杂文,但比一般的杂文更具有文艺性。
如:周国平的《落难的王子》。
4.散文的线索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形象分析及重要词语含义考点明晰本考点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这一考点每年在不同试卷中会有不同程度的考查。
一般地说,高考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含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理解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高考考查的“词语”具体说来主要是以下几种:(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概括力,或显示事物差异,或感情倾向特别强烈。
有的词语与全文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主要内容密切相关。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词语。
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有特殊用法的词语。
如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词语。
(4)具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
如远指、近指、不定指等词语。
(5)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词语。
如在特定语境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叠词等词语。
解题模板1.审清题干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说明”“赏析”“简析”等提示动词和“含意”“词语”“内涵”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2.解题思路(1)“三看”巧解文中词语。
一看词语本身:看其词性,看其自身意义,看其有无修辞,看短语组成。
二看上下语境:看其在句中的搭配成分,看其出现在段中、文中的位置和次数,看其上下文有无提示。
三看动态语境:看词语因比喻、反语、借代等修辞手法而产生的临时新义,看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
(2)“四联"透析句子词语。
一联: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内容,联系词语的上下语境,在句中解词,词不离句。
二联:联系散文标题和主题,联系作者的情感倾向揣测词语含义。
三联: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写作意图等。
四联:联系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
3.规范答题理解词语含义=手法十内容(词语意思,词语所写内容)+效果(情感、形象、主旨)。
散文的文体知识散文的文体知识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看过散文吧?散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写散文,多数时候都离不开事件。
那么你真的知道要怎么写散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散文的文体知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散文的文体知识1散文分类(一)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1、记人散文。
记叙人物的散文以人物为中心,但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与小说不同,不追求人物性格的完整,也不要求全面周致地描写人物命运,而是通过富有特征的细节、人生片段或性格的某一方面来寄情写意。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
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
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2、叙事散文。
记叙事迹的散文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寄情于事。
所叙述的事件可大可小,可一件也可多件,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小故事,也可以是片断的组接或特定场景的描写。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二)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对象传达作者具体生动的情怀)1、托物言志(象征)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
如八年级下的咏物抒怀《海燕》《白杨礼赞、》《石榴》《紫藤萝瀑布》2、借景抒情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如九年级上《绿》《囚绿记》(三)说理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借助一定的意象,阐述道理,也不乏抒情)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
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
特别说明1、把握阅读题型和规律:整体感知——思路把握——要点概括——内容理解——词句品味——手法分析——联想迁移——自由欣赏——发表见解2、思维训练与习惯养成【纠正阅读习惯】1、分析文章题目:中心、线索、人物、事件等。
中考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借景抒情(托物寄情)、借物喻人21、淡竹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
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新生般踌躇满腹;银杏终于褪去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薰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往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
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嗜血,一边甜言蜜语……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甚至动物。
三只人工繁殖的小老虎,眼睛都未睁开,拼命争抢着狗奶妈的乳头。
甚至那口奇异的千年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
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
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要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这样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
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真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满盈。
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
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林最大群落中的一员。
散文有关知识1、散文是指同小说、戏剧、诗歌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
由于它取材广泛,摇曳多姿,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让人陶醉,让人喜爱。
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三种: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2、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神不散:主题、意境集中、鲜明。
例:朱自清《春》,写春天的山、水、草、花、风、雨、风筝、人,选材广泛,语言精美、形式灵活,体现出散文的“散”。
而这一切却是作者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具体表现,集中凝聚着作者对春天、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歌颂。
3、散文的表达方式: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
4、散文的表现手法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例:《白杨礼赞》,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不缺少温和而又坚强挺拔的内在风格不但“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例:《白杨礼赞》,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对比把两种相反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例:《海燕》,以海燕的高大形象与海鸭、海鸥、企鹅的卑怯形象作对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争的鲜明特征。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淋漓尽致的描摹百草园声色趣俱全的景观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场景,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和不满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白杨礼赞》,以白杨树比喻北方军民,以白杨树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力争上游的特点比喻北方军民为我国的解放事业而抗争、战斗的顽强精神。
初中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借景抒情(托物寄情)、借物喻人11、别样山茶红①虽然被称为“春城”,但昆明的冬天也并非总是云柔风软、艳阳高照。
只要寒流悄然来袭,便会乌云笼罩、气温骤降,使得街巷庭院披戴的明丽和心头身外缭绕的暖意顿时荡然无存。
举目四望,山寒水瘦、翠敛红萎,一派晦暗阴沉。
②但即使在这样的寒凉和萧瑟里,也能看到一丛丛蔓延开去的高傲和矜持。
它们不在乎高原十天半月就打一次的冷噤,肆无忌惮地葱绿着,浓墨重彩地妍丽着。
③那是山茶。
在昆明东北郊呜凤山金殿风景名胜区的山茶园里,即使天寒地冻,它们仍枝繁叶茂,千株万株喷红吐白,一如既往波光潋滟。
④是的,在百花之中,山茶是最持久的灿烂。
从5月中旬开始,一种叶像杜鹃叶、花像杜鹃花的山茶就率先在金殿山茶园绽放了。
看着漫山遍野的浓绿被撕开一个口子,殷红汩汩涌流,又漫漶开去,黏黏地湿了一片天地,在万绿丛中添一抹血红,生发的该是一种什么祥的伤感?而一年中最早的山茶花汛,是由这种一度濒临灭绝、极其珍稀的杜鹃红山茶肇始,又不免激动人心。
这一波红潮一直延展到9月。
⑤接下来在金殿山茶园看到的悦目色彩是茶梅。
它也是山茶的一种,花多为白色或粉红色,瑰丽而淡雅。
茶梅10月开放,花期持续到12月。
凋谢时,片片花瓣随风飘飞,漫起一袭彩色雨雾,铺下一块斑斓花毯。
⑥有趣的是,它的香消玉殒,宣告的却是各色常规山茶的怒放。
一时间,恨天高、童子面、朱砂紫袍、雪姣、十八学士、六角大红、赤丹、状元红……如盅如碗、如钵如盆,姹紫嫣红、浅淡深浓,争奇斗艳、各不相让。
茶梅用它满地的落红真正实现了“化作春泥更护花”。
而那被铺地锦绣托起的云霞,一直燃烧到次年4月底。
到了5月,杜鹃红山茶就又轮回着开始了新一拨的激情涌动。
⑦可以说,这里一年四季茶花开不断,正应了清代李笠翁(李渔)的评价:“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历春夏秋冬如一日,殆草木而神仙者乎?”④在云南,山荼还是扎根于深远时光中的璀璨。
中考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借景抒情(托物寄情)、借物喻人11、独树①常常想起红旗路尽头的那棵香樟树,独立于青龙桥头的那棵古树。
②我在这棵古树的城市求学,工作,离开,回来,再离开,一晃就是二十多年。
每次回去,我都忍不住去看看它,就像探访一个从未忘却的老朋友。
作为一棵树,我认为它应该是幸运的。
经历了那些久远的年代,很多沉淀了岁月的古物几乎荡然无存。
唯有它,洗尽铅华,历经沧桑存活了下来,如今依然葱茏茂盛。
而我,已是一身红尘,两鬓斑霜。
③红旗路之末,东风路之始,一桥相连,熙来攘往。
这棵香樟树伫立于桥头,“十”字路中,站成了这座古城最繁华路段的一道奇异风景,成为邵水之滨的中心地标。
多少年来,无以数计的行人,南来北往的车辆如过江之鲫,在它身边自然分流。
有时道路变得并不顺畅,却从来没有发生过交通事故。
哪怕有一起,它早已陷入斧斫之厄运。
我想,它定是一棵神奇灵性的树,有一双能指挥交通的慧眼。
也许正是它横亘路中,提醒那些上快车道的车主有所迟疑,便放慢脚步,彼此礼让。
驻足看看桥头的风景,内心更加从容淡定。
④其实,它就是一棵其貌不扬的香樟树,与其它林荫树相比,并不庞大。
它的身躯大约只有两三米高,根部占地不过四五平米,枝干的上部有三个分权。
其中两杈较细,唯有伸向青龙桥面的那杈显得威武,枝枝相通,叶叶相盖,形成一个硕大的圆穹。
它以绿意盎然了季节,以青翠划破了迷蒙,以摇曳惊醒了恍惚,让靠近它的人神清气爽,怡然宁静。
一切自适其位,自取其道,自安无恙。
多少喧嚣热闹从它眼皮底下流走,多少功名利禄在它身边悄然消逝,多少霓虹灯火在它头顶盛开湮没,多少喜怒哀乐在它心里淡然消融。
在繁华里坚守内心,在喧闹里选择静默,在辉煌里接纳寻常,在孤独里锤炼品质。
头顶天空,有蓬勃的希望;根扎大地,有葳蕤的节操。
不忧一时之失,不喜一时之得,不扬一时之快,不悲一时之伤。
看得惯云卷云舒,扛得住暴风骤雨,耐得住蜚语流言,经得起苦雨秋霜。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出类拔萃的秘密厉彦林1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深秋时节的那天,宿舍院里的园丁师傅忙着把小竹林四周刨开,逐一斩断竹根,刨出近半米深的沟,用砖垒砌围堵竹根的砖墙。
我蹲在一边帮助整理刨出的竹根,听他口里念叨着:“不抓紧围截,明年这周围全是竹子了。
”2十年前,我搬进位于城郊的新宿舍时,门外的这片竹子刚栽上,长得干干巴巴的,既无生机,又少灵气。
我真担心栽不活。
谁知道,仅几年的工夫,这簇竹子潇洒地长起来了。
开春那竹竿由枯黄变成草绿,冒出淡黄稚嫩的芽尖。
盛夏撑一片翠绿,秋冬依然挥舞着生命的绿手掌。
清晨,我走在院内的石径小路上,竹林里传出啁啁啾啾的鸟鸣声和麻雀的打闹声,真有几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趣。
3竹子靠窜根繁育生长,喜欢温和湿润的气候,主要生长在南方。
上世纪60年代末,山东等地南竹北移成功,竹子被移植在山地、水源、沟渠、田边、路旁,大大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
品种多是早园竹、淡竹、斑竹等。
4我见证了这簇竹子的成长过程。
栽植的前三年没看出生长,到了第五六年雨季过后,周围的土皮被拱出了裂缝,地上竟然冒出手指粗黝黑的笋芽,咧开小嘴喝着雨水,每天能蹿半掌高,到秋季竟然已长到三四米高,成为竹林中的长子。
但新竹生长之后,它周围方圆几米内的其它植物好像停止了生长。
我问园丁师傅,原来新栽的竹子前三年不是没长,甚至没少长,只不过是以一种不易被人们觉察的方式在地下长根。
根憋着劲,在地下向四周默默铺开成系。
这也是竹子只要栽上大地,很少枯死的缘由。
经过三年多的地下生长,一株还未向上发芽的竹子,根已经在地下伸展了十多米,真可谓“博大精深”。
有时一整片竹林实际上是根连在一起的“一棵竹子”,地下的茎根盘成一个疙瘩,分不清头尾。
当新竹开始蹿芽生长时,周围的各类植物都望尘莫及。
5我仔细观察竹林里当年冒出的新竹,深秋时大都高过往年的旧竹。
那日我问园丁师傅,他擦拭一下额头上的汗珠告诉我:“竹子扎根三年不起身,憋着劲布根,为后代积蓄能量。
嘿,你见过那悬崖边上的青松吗?哇塞,它简直太牛了!狂风暴雨中,它依然挺拔,这难道不像一个坚强不屈的战士吗?面对困难从不退缩,永远高昂着头。
就像咱生活中的那些勇敢的人,遇到啥难题都不害怕,勇往直前。
瞅瞅那在池塘里静静绽放的荷花。
哎呀妈呀,那叫一个美!出淤泥而不染,这多像那些在复杂世界中依然保持纯洁心灵的人啊。
不管周围环境多糟糕,人家就是能坚守自己的原则。
嘿,还有那小小的蜡烛。
在黑暗中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这难道不是那些默默奉献的人吗?他们不图回报,只为给别人带来光明和温暖。
就像老师,日夜操劳,为了学生的成长付出一切。
看看那勤劳的小蜜蜂。
整天忙忙碌碌,飞来飞去。
这不就跟那些为了生活努力奋斗的人一样吗?为了自己的梦想和家人的幸福,一刻也不停歇。
哇哦,那傲雪的梅花。
在严寒中独自绽放,多厉害啊!这像极了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乐观向上的人。
再苦再难,也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
瞧瞧那在天空中翱翔的雄鹰。
哇,那气势,太霸气了!它就像那些有远大志向的人,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驰骋。
嘿,那不起眼的小草。
被人踩在脚下,却依然顽强生长。
这多像那些平凡而又坚韧的人啊。
虽然没有耀眼的光芒,但却有着不屈的生命力。
看看那奔流不息的河流。
一直向前,永不回头。
这难道不是那些执着追求目标的人吗?不管遇到多少阻碍,都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
哇,那灿烂的向日葵。
永远朝着太阳,充满了希望。
这就跟那些乐观积极的人一样。
无论生活有多艰难,都能找到那一抹阳光。
嘿,那坚固的磐石。
稳稳地立在那里,任风吹雨打。
这像不像那些内心坚定的人呢?不会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
我的观点结论:借物喻人的散文名篇能让我们从自然万物中看到人类的美好品质,这些品质激励着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散文的表现手法有哪些?有哪些经典(jīngdiǎn)例子?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对偶比喻里比较常用的就是明喻、暗喻、譬喻、借喻、隐喻、通感等等。
通感比较经典的一句是出现在朱自清的散文(sǎnwén)《荷塘月色》里。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事物间有相似性)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仿佛出现晓明跑的如离弦的箭。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老舍《济南的冬天(dōngtiān)》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拟人修辞手法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jīnɡ xīn)。
——《春望》杜甫(dù fǔ)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2)拟物(借物喻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荷花淀》孙犁)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