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关前》导学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676.01 KB
- 文档页数:9
第21天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威慑./蹑.足荣膺./应.声虫秩.序/栉.风沐雨B.缜.密/嗔.怒盛.况/发横.财蹊.跷/休戚.相关C.诘.问/拮.据甲胄./压轴.戏藤屉./风流倜.傥D.绮.丽/旖.旎镂.空/露.马脚熟稔./光阴荏.苒答案 C解析C项依次读jié,zhòu,tì。
A项依次读shè/niè,yīnɡ/yìnɡ,zhì。
B项依次读zhěn/chēn,shènɡ/hènɡ,qī。
D项依次读qǐ/yǐ,lòu,rěn。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诵佛./佛.事宿.志/露天宿.营数.见不鲜/数.不胜数B.耕畜./畜.疫质量./量.入为出百发.百中/发.扬光大C.供.品/供.职服.务/一服.中药任重.道远/老成持重.D.弹.词/弹.弓钩.玄/钩.心斗角不揣.冒昧/仔细揣.摩答案 B解析A项依次读fó,sù,shuò/shǔ。
B项依次读chù,liànɡ,fā。
C项依次读ɡònɡ,fú/fù,zhònɡ。
D项依次读tán/dàn,ɡōu,chuǎi。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蛰伏原动力指手画脚苦思冥想B.坐镇绩优股礼义廉耻焕然冰释C.表率黄梁梦千古之谜弥天大谎D.针砭绿茵场真知卓见提纲挈领答案 A解析B项焕—涣。
C项梁—粱。
D项卓—灼。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10月31日是“世界勤俭日”,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红旗小学开展学过紧日子活动,鼓励学生们利用饮料瓶、包装盒等废旧物品制作成生活用品和工艺品。
B.“是选学校还是选专业”李瑞阳表示,“考生必须正确对待,在填报时做出取舍。
”C.这是一所“年轻”的中学。
第5课娘子关前【文本导读】本文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即1938年1月21日至23日途中两天两夜的事。
当时华北处于抗日战争初期,敌人不断向我进犯,时令正当冬末春初,天气十分寒冷。
但我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广大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在敌后建立了根据地,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表现了中华儿女不屈的民族精神。
【作者卡片】周立波,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人。
现当代作家,共产党员。
他的代表作品有反映东北解放区土改斗争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曾荣获斯大林文学奖;有反映我国工业恢复时期的长篇小说《铁水奔流》;有反映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在粉碎了“四人帮”之后,创作了短篇小说《湘江一夜》,获得1979年短篇小说一等奖。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狭隘.( ) ②骡.马( ) ③贫瘠.( )④抽屉.( ) ⑤匍匐..( ) ⑥井陉.县( )⑦村妪.( ) ⑧水门汀.( ) ⑨鲜.文才( )⑩聂荣臻.( ) ⑪咳嗽..( ) ⑫褴褛..( ) ⑬鲜⎩⎪⎨⎪⎧数见不鲜.( )鲜.有耳闻( ) ⑭模⎩⎪⎨⎪⎧模.样( )模.型( )⑮核⎩⎪⎨⎪⎧枣核.儿( )核.武器( )⑯塞⎩⎪⎨⎪⎧活塞.( )塞.外( )阻塞.(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 隘( )溢( )②⎩⎪⎨⎪⎧辨( )辩( )③⎩⎪⎨⎪⎧榴( )溜( )镏()瘤()④⎩⎪⎨⎪⎧将( )蒋( )⑤⎩⎪⎨⎪⎧宣( )渲( )喧()⑥⎩⎪⎨⎪⎧卢()芦( )庐()炉()3.近义词辨析 ①暴发·爆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②喧闹·喧嚣·喧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③镇静·镇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要点突破】1.根据文章内容,理清本文的线索。
第5课娘子关前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铁铲.(chǎn)贫瘠.(jí)抽屉.(ti) 伶俐.(lì)B.村妪.(yù) 鲜.文才(Xiǎn) 咳嗽.(sòu) 核.桃(hú)C.模.样(mó) 褴褛..(lán lǚ) 骡.马(luó) 火炕.(kànɡ)D.掷.手榴弹(zhì) 匍匐..(pú fú) 滑跌.(diē) 畜.产(chù) 2.下列各组字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棉羊铁铲荒山巨岭倾斜狭隘B.抽屉匍匐贫瘠不堪褴褛之群C.骡马村妪手镏弹辩证法D.疲卷咳嗽自警团核桃园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坚决放弃暴力、血腥、低俗、灰暗的新闻,让新闻更加温暖、更加阳光、更加有力量。
”可是却有人大为感慨,记者的这番誓词为何总是让读者不知所云....?B.维基解密网站劲爆逾九万份美军在阿富汗战争的机密文件风波方兴未艾....,由于据称维基解密手头尚有约一万五千份未发密件,白宫急忙呼吁维基不要再爆料。
C.对近期各地频出的房屋限购政策,王建铆教授认为有积极意义,但他同时指出,从长远看,这些政策是扬汤止沸....,有影响劳动力合理流动等负作用。
D.在对他的前任的悼词中,罗格不吝任何溢美之词....:“他将奥林匹克运动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在顾拜旦后,萨马兰奇是国际奥委会最有影响力的主席。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交融与冲突并存的文化环境中,能否用东方雕塑语言来表达这个精神,恰恰是中国当代雕塑所欠缺的。
B.电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已在全国各大动漫频道播出了3年多,活泼可爱的形象、浅显易懂的内容、明显的本土化特点,激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C.季羡林、任继愈、钱学森、贝时璋的离去,带给国人无尽哀恸。
巨星陨落,划过天际时留下了璀璨的光芒,他们的功绩和精神必将令世代钦佩敬慕。
⼈教版⼋年级下册语⽂15课学案及答案⼈教版⼋年级下册语⽂1-5课学案及答案1.《藤野先⽣》学案教师寄语:“灵台⽆计逃神⽮,风雷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荐轩辕” ――鲁迅《⾃题⼩像》学习⽬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理清⽂章思路、线索,找出⽂中主要事例。
2.学习⽂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物品质的⽅法。
3..品析⽂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
4.深刻体会鲁迅和藤野先⽣深厚的师⽣感情以及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积累运⽤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
绯红()不逊()诘责()匿名()油光可鉴()畸形()瞥见( ) 杳⽆消息( ) 深恶痛疾( ) 发髻( ) 抑扬顿挫()驿站( ) 2.结合课⽂,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绯红:深恶痛绝:标致:匿名:诘责:物以稀为贵:凄然:畸形:瞥见:⼆、⾃主探究 3.朗读课⽂,⽤⼀句话概括⽂章的内容。
4.将课⽂分成三⼤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第⼀部分(1-3):第⼆部分(4-35):第三部分(36-38):提⽰:⽂中“我”的活动变换了3个地点,请根据地点的变化来划分。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细读课⽂1――3⾃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章的题⽬为“藤野先⽣”,但有⼀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是写了清国留学⽣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暮⾥和⽔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本“爱国青年”的寻畔和看电影事件。
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有什么联系?2.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来解释呢?(⼆)细读课⽂4――35⾃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3.⽂章写了藤野先⽣的哪⼏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怎样的品质?(⽤⾃⼰的话概括)4.作者为什么要告别藤野先⽣离开仙台(或作者弃医从⽂的原因是什么)?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三)细读36――38⾃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5.⽂章流露了作者对藤野先⽣的深深怀念之情,请找出⽂中写鲁迅怀念藤野先⽣的具体表现。
《娘子关前》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3、感受娘子关的历史文化和战略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描绘的娘子关的景象和相关历史。
(2)分析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和情感表达。
2、难点(1)体会作者通过对娘子关的描写所传达的深刻思想。
(2)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及其在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作者姓名,作者生平及主要作品介绍2、娘子关简介娘子关位于山西省平定县东部,是长城的著名关隘,有“天下第九关”之称。
它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四、课文预习1、初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
2、再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划分段落层次。
五、课文解读1、第一部分(第 1 X段)这部分主要描写了作者前往娘子关前的路途所见所闻,包括具体的景象和感受,为下文对娘子关的正式描写做铺垫。
2、第二部分(第 X + 1 Y段)详细描绘了娘子关的具体的景观、建筑等,展现了其雄伟壮观和历史的厚重。
3、第三部分(第 Y + 1 Z段)讲述了娘子关在历史上的重要战役或事件,体现了其战略地位和历史意义。
4、第四部分(第 Z + 1 结尾)作者在这部分表达了对娘子关的情感或思考,引发读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思。
六、写作特点分析1、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娘子关的景色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使读者不仅能感受到娘子关的壮美,还能体会到作者的心情。
2、引用历史资料通过引用丰富的历史资料,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文化底蕴,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娘子关的历史价值。
3、以小见大从对娘子关这一个具体地点的描写,反映出了更广泛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民族精神。
七、主题探讨1、文章通过对娘子关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娘子关的历史和现状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八、拓展延伸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长城其他关隘的信息。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导学案(含答案)将领队率战车隆隆驶来。
27个地面装备方队按照信息化战争的实战要求,编组为地面突击、防空反导、海上攻击、战略打击、信息支援和后装保障6个模块。
全部国产化装备中,84%为首次亮相。
“陆战之王”99A式坦克、机动性最强的04A型履带步兵战车、口径最大的05A式155毫米加榴炮……铁甲奔流,动若风发,彰显着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最新成就。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当东风21D、东风31A、东风5B等型导弹组成的战略打击模块现身,观礼台上一片欢呼。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首次公开亮相,是在1984年国庆阅兵典礼上。
今天,这支部队受阅的导弹武器型号、数量空前,涵盖了远中近、核常新不同梯次。
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唤起了98岁的第二炮兵首任司令员向守志枪弹匮乏的抗战记忆——70多年前,中国以一个一盘散沙的农业国对阵工业强国,在外界预测“最多维持6个月”的实力悬殊战争中,贫弱一方以无数惨烈的战斗、悲壮的战役不屈抗争,书写出“能战方可止战”的血火启迪。
经受抗战洗礼的人民军队,也从此走上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征途。
胜利不朽,是因其守护的和平天空在追寻着永远的鸽哨悠扬。
11时26分,随着空警2000预警机和歼10护卫机从天际飞入人们的视线,陆海空三军现役各型飞机成楔形、三角形、菱形等各种队形,依次临空。
惊雷滚滚,气势如虹。
创下空中阅兵最大规模的183架飞机中,我国最新型预警机空警500、新一代中远程轰炸机轰6k、具有远程、重型、高机动第三代战斗机歼11、第一代多用途舰载战斗机歼15等,均为列装后首次参阅。
……像出鞘之剑,又似一个个错落有致的“V”字。
仰望密集的直升机编队,70架飞机之间几乎看不到间隔。
11时34分,作为胜利大阅兵最后一幕,7架直10武装直升机拉出的7道彩烟在天安门上方久久飘扬,将一个民族对和平的守望铭刻在了万里长空……这一刻,时间凝固了;这一刻,新的历史开始了——阳光普照大地,当激昂的军乐声再次在天安门广场响起,全场4万多人齐声高唱《歌唱祖国》,7万羽和平鸽飞向蓝天、展翅翱翔……参考答案预习案预习·导学:1、zhuó lǐn qìdān juān wéixián 瀚2、解释词义。
娘子关前一、文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山路上从昔阳东冶头北上,在太行山脉的荒山巨岭间行走,倾斜狭隘的山路上,尽是石头,不但人难走,骡马也常常滑跌。
这是天下第一流坏路,但是善于山战的第八路军,就是在这种路上,一夜也能走一百多里。
沿途有许多村落,到过敌人。
凡是敌人到过的村落,猪牛和鸡都没有了。
山西的荒野山间,常常有牧羊人,拿着铁铲,守望一群绵羊和山羊。
山西羊肉不好吃,敌人不爱,但要是猪牛和鸡找不到时,他们就要羊,而那惯见的羊群也消逝了。
没有牛和羊群的北方原野,分外的寂寞与荒凉。
昔阳和顺一带,全是贫瘠不堪的山地。
这是山西最穷的地方。
矿产没有大量地开采,农产物只有小米,居民生活的大半,倚靠畜产。
而现在畜产被敌人劫尽了。
敌人是不吃小米的,但他们一定要把它们烧掉,或是撒在沙子里。
这用意是显然的,他们要使老百姓一个个饿死。
这地方煤多,老百姓家家有煤,但敌人住过的房子,煤没有动用,门窗和一切可以用作柴烧的木器,都烧掉了。
我在营庄住了一夜,我住的房子里,只有一个没有门和抽屉的衣橱,桌椅全被敌人烧掉,要写字,只好匍匐在炕上。
炕是砖造的,不能烧毁,但敌军也要用种种方法把它们捣毁。
营庄有二三十家人家,却找不出五个好炕。
我们来时,老百姓以为是敌人,都逃到山里去了。
逃在近边的,知道是自己的人,又回来了。
逃得远的,深夜还没有打转。
在晋北山地,向晚的寒风是透人心骨的寒冷,真不知道他们在山里是怎样过夜的。
半夜我冷醒,听见屋外的风吹得呼呼地作响。
在风里,远远的有婴儿哭声。
二初次踏着河北的土地从营庄出发,翻了许多山岭。
这一带村落稀少,敌人又常来,人民多逃亡,荒凉而凄冷。
在固兰,我们做了饭吃,喂了牲口。
战士们把枪都上好了子弹。
警卫员把短枪佩在大衣外。
这是接近敌人的区域,大家都准备战斗。
下午三点钟,在一高山上,用守尧同志的望远镜北望,远远地看见正太路上,有一个火车头,挂着一个车厢,疾驰西去,白烟飘展在空间,久久不散。
敌人在正太路上,原有两个火车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导学案第【1】篇〗教材解读《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是有着“鬼才”之称的李贺的代表作。
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
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在我国古代反映边塞战争的诗篇中,这是一首壮烈雄奇、影响较大的佳作。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色彩斑斓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战争。
3、品味语言,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色彩斑斓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战争。
2、品味语言,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浓艳色彩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战争。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乐曲《十面埋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李贺是唐代的诗人,他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壮志难酬,27岁就英年早逝了。
正因为应试遇挫,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力于诗。
据说,李贺写诗非常勤奋,外出时总背一破囊,得诗句便写投囊中,暮归再成诗篇。
在李贺的短暂生涯中,给后人留下了两百余首诗。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
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
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写成的。
李贺的诗非常有特色有个性,人称“诗鬼”。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看看这首诗究竟凭什么让韩愈拍案叫绝(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认知体验。
)(二)读诗韵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读。
大声朗读。
2、齐读要求:读出诗味,读出感情。
声音洪亮。
3、范读(1)、师配乐朗读(乐曲《十面埋伏》)(2)、生配乐朗读、齐读。
《娘子关前》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2、分析文章的结构,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
3、品味文章质朴而生动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人民群众力量的赞美和对敌人的痛恨。
(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描写、抒情、议论等的运用。
2、难点(1)领会文章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如对战争的反思、对民族精神的挖掘。
(2)体会作者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复杂情感。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作者_____,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
其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_____时期,当时我国正处于_____的艰难阶段。
娘子关作为重要的战略要地,见证了许多激烈的战斗和人民的英勇抗争。
四、课文预习1、初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
2、再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娘子关的?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五、课堂探究1、文章开头对娘子关景色的描写有何作用?明确:作者通过对娘子关景色的描写,如“_____”,营造出一种_____的氛围,为下文叙述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英勇抗争做了铺垫。
2、文中描写了哪些人物形象?他们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明确:文中描写了_____等人物形象。
_____具有_____的特点;_____则表现出_____。
这些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坚韧和勇敢。
3、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明确: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情感。
比如通过直接抒情,“_____”,强烈地表达了对_____的情感;还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描写,间接抒发了内心的感受。
4、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明确:文章的语言质朴而生动。
质朴体现在作者运用了平实的语言来叙述事实,如“_____”;生动则表现在对场景和人物的描写上,“_____”,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
《娘子关前》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娘子关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
2、分析文章中对娘子关前景象和人物的描写。
3、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4、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二、学习内容1、娘子关的历史知识(1)娘子关的始建年代和其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2)娘子关相关的著名战役和历史人物。
2、文章的结构与脉络(1)梳理文章的段落层次,明确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的联系与呼应。
3、景物与人物描写(1)找出文中描写娘子关前景物的语句,分析其描写方法和作用。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些人物的。
4、情感与主题(1)探讨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战争、人民的情感。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思考其现实意义。
5、语言特色(1)研究文中词汇的运用,如动词、形容词等。
(2)分析句子的长短、句式的变化,体会语言的节奏感。
三、学习方法1、阅读法(1)仔细阅读文章,标注出生僻字和不理解的词句。
(2)多次阅读,体会文章的韵味和深层含义。
2、笔记法(1)记录重要的历史知识点、文学手法等。
(2)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和疑问。
3、讨论法(1)与同学或老师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和看法。
(2)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共同探讨问题。
4、写作法(1)模仿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2)撰写一篇关于娘子关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学习资源1、相关历史书籍,了解娘子关的详细历史。
2、网络资料,搜索关于娘子关的图片和视频,增强直观感受。
3、同类主题的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阅读。
五、学习步骤1、预习阶段(1)阅读文章,初步了解内容。
(2)查阅资料,了解娘子关的基本历史背景。
2、课堂学习(1)老师讲解重点知识,解答疑问。
(2)小组讨论,分享观点。
3、课后巩固(1)完成相关练习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再次阅读文章,总结收获。
六、学习评估1、知识测验通过填空、选择、简答等形式,考查对娘子关历史和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
娘子关前【文本导读】本文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即1938年1月21日至23日途中两天两夜的事。
当时华北处于抗日战争初期,敌人不断向我进犯,时令正当冬末春初,天气十分寒冷。
但我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广大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在敌后建立了根据地,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表现了中华儿女不屈的民族精神。
【作者卡片】周立波,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人。
现当代作家,共产党员。
他的代表作品有反映东北解放区土改斗争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曾荣获斯大林文学奖;有反映我国工业恢复时期的长篇小说《铁水奔流》;有反映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在粉碎了“四人帮”之后,创作了短篇小说《湘江一夜》,获得1979年短篇小说一等奖。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狭隘.( ) ②骡.马( ) ③贫瘠.( ) ④抽屉.( ) ⑤匍匐..( ) ⑥井陉.县( ) ⑦村妪.( ) ⑧水门汀.( ) ⑨鲜.文才( ) ⑩聂荣臻.( ) ⑪咳嗽..( ) ⑫褴褛..( ) ⑬鲜⎩⎨⎧ 数见不鲜.( )鲜.有耳闻( ) ⑭模⎩⎨⎧模.样( )模.型( )⑮核⎩⎨⎧ 枣核.儿( )核.武器( ) ⑯塞⎩⎨⎧ 活塞.( )塞.外( )阻塞.(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隘( )溢( ) ②⎩⎨⎧ 辨( )辩( ) ③⎩⎨⎧ 榴( )溜( )镏( )瘤( ) ④⎩⎨⎧ 将( )蒋( ) ⑤⎩⎨⎧ 宣( )渲()喧( ) ⑥⎩⎨⎧ 卢( )芦( )庐( )炉( )3.近义词辨析①暴发·爆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喧闹·喧嚣·喧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镇静·镇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要点突破】1.根据文章内容,理清本文的线索。
点拨本文的线索——行军路线:在太行山路上(东冶头→营庄)→初次踏着河北的土地(过许多山岭→蒋家村)→通过敌人的封锁区(核桃园→桃水桥→正太路→大山)→到达边区巩固地带(小村→司令部→另一个村庄)。
2.《娘子关前》是一篇报告文学,它的重点就是文章在结构形式和写作手法上的特色,那么,如何透过这篇文章平实无奇的外表,洞察到文章内在的层次关系,从而领略其结构的美呢?点拨这篇文章采用一般记叙文的形式,按行军路线,用时间或地点,或行军的过程来分段标题。
切分的标准自然是地点的转换,但每一部分又相对地集中说明了一个方面的问题,文中隐含着事物的内在联系,将事物的发展和事物的性质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七个标题能不能根据描写的内容的侧重点,来标出实质问题呢?变换标题,就可能对文章有进一层的了解,也能培养同学的概括能力。
七个标题可作如下更换:①山路上——荒凉的山区②初次踏着河北的土地——群众的情意③通过敌人的封锁区——战士的无畏④核桃园——敌人的暴虐⑤“再会,同志!”——同志的支援⑥我们一天一夜翻了八个山——艰苦地跋涉⑦还我河山——子弟兵的信念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七个部分主要是叙述通过封锁线进入敌后根据地的经过。
反映的问题有三个方面:敌人的残暴,群众的支援,战士的顽强。
这三个方面在各部分是有交叉的,很难截然分开。
3.全文通过记事,重在写人抒情,文章写了哪方面的内容?点拨①控诉敌人的暴虐。
作者就沿途所见,追叙太行山区村落里遭劫的惨状:“敌人是不吃小米的,但他们一定要把它们烧掉,或是撒在沙子里。
这用意是显然的,他们要使老百姓一个个饿死”;“敌人住过的房子,煤没有动用,门窗和一切可以用作柴烧的木器,都烧掉了”;“炕是砖造的,不能烧毁,但敌军也要用种种方法把它们捣毁”;“核桃园有三百多人家,国民党军撤退以后,敌人进据,第一天就屠杀了三百多人”。
这些平实的记叙中,蕴含的是深沉的愤怒,因而有力控诉了敌人的狠毒残酷!②反映老百姓对子弟兵的依赖。
平定县营庄的老百姓知道来的是自己人,逃到山里的又回来了;井陉县蒋家村的老妪热情送水,招呼子弟兵:“进来坐坐吧,里面暖一点”;新战区的百姓对于被敌人毁掉而又由八路军恢复的标语和布告发生了更大的兴趣。
太行山区的村民们的一言一行表达的既是对子弟兵的信赖,也是抗战必胜的信念。
③歌颂八路军战士和游击队员崇高的精神和顽强的斗志。
文章中写了一个典型人物——14岁的红“小鬼”鲜才文。
他说他参加红军“第一,为了救中国;第二,为了救自己”。
“救中国”和“救自己”就是如此自然、如此深刻地统一为鲜才文以及广大红军战士的崇高的动机。
这就是红军战士无论何时何地“把艰险当成家常”的顽强斗志的思想源泉。
广大游击队员“穿的是华北农民的破短袄”,而在战斗中“使敌人畏如狮虎”,因为他们具备了和八路军战士一样的精神力量。
4.文章结尾写作者看见了“还我河山”四个大字,为什么忍不住落泪?这样结尾,有何作用?(提示:要联系时代背景分析。
)点拨这雄壮的四个字为什么勾起了作者和战士们对夜间经历的回忆,而且“再也忍不住落泪”呢?因为这四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所见所闻所写的一个个捍卫民族尊严的可歌可泣的场面的政治意义;因为这四个字充分表达了抗日军民笔伐敌寇暴行、誓死收复河山的强烈义愤和坚强决心。
这画龙点睛的四个字从蕴含的深意上把全文所记的材料统摄起来了。
“形散神不散”,全文的“神”——总括全篇的思想中心,就是“还我河山”这极雄壮的四个巨大的字。
作者的爱国激情和全文所反映的抗日军民的爱国精神在这四个大字中,在“忍不住”的热泪中融为一体了。
5.文章第1节中为什么说“没有牛和羊群的北方原野,分外的寂寞与荒凉”?点拨北方原野,本是广阔无垠的水草丰茂之地。
成群牛羊,膘肥体壮,嬉逐欢叫;放牧的人们,时而甩动牧鞭,噼啪作响,时而开怀放歌,自得其乐,原野充满安宁和快乐的气氛,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是多么可爱。
现在,牛羊已被日寇劫尽,原野上没有了牛羊的嬉逐,也就没有了放牧牛羊、主宰大自然的人类的活动,呈现的只不过是原野的自然形态,敌人破坏的景象,怎能不给人以分外寂寞与荒凉之感呢?如果我们回忆茅盾在《风景谈》中的那些议论,如“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等话语,就能更加深刻理解。
【课堂小结】一、中心主旨本文真实生动地记述了一次行军途中的见闻,一方面控诉了敌人的暴行,一方面反映老百姓对子弟兵的信赖,在平实的语言之中还体现了八路军战士和游击队员崇高的精神和顽强的斗争,字里行间蕴含着对祖国深沉的爱。
二、结构图解1.山路上——荒凉的山区2.初次踏着河北的土地——群众的情意3.通过敌人的封锁区——战士的无畏4.核桃园——敌人的暴虐5.“再会,同志!”——同志的支援6.我们一天一夜翻了八个山——艰苦的跋涉7.还我河山——子弟兵的信念三、写作特色1.叙事、议论、抒情交融在一起。
文章真实生动地记述了一次行军途中的见闻,但由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所以在叙事后总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展开议论或抒情,并把叙事、议论、抒情交融在一起,给读者以感染。
如文章在记述部队来到井陉县蒋家村一位老妇人招呼大家喝水后说:“老年中国人的热情,不大有喧嚣的表示,总是含在微笑的眼睛里,或是简单而又温暖的语言里。
从这个老太婆的眼睛和招呼中,我们可以觉察她对于祖国的兵马,有无穷的热烈的情意。
”文章由一件普通的向百姓要水的小事,通过精辟的议论,歌颂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从而进一步鼓舞人们的抗日斗志,去夺取战争的胜利。
2.平实中蕴含情感。
作者在平直朴实的叙述中,蕴含着感情起伏的热流。
特别有两处表现得最为强烈,“再会,同志!”和“还我河山”这两段,作者的感情波澜真正蕴含其中。
【文苑天地】有人说,风雪弥途,举步维艰,欲退已无路,欲进难上难。
风愈烈,砭身砭骨,雪愈冷,凉意凉心。
智者云,碎琼乱玉,冰凌之美几人知?雪非冷,乃心冷,砭身心宜坚,砭骨目益明,寻机而出,云散雪晴。
有人说,春花秋月赏遍,世间百态看透,生活不过屡沸之水,淡而无味。
智者云,事欲达,志先达,有意寻味,白水若醴。
有人说,我欲登天极,又苦无路可行;欲至地极,常恐山穷水尽。
智者云,寻路方有路,敢行敢走,路便是路。
天极非不可登,无路便是有路;地极非不可至,山穷水尽,方见柳暗花明。
智者云,三月雨芳菲,桃李亦然。
智者云,天公人异,成事不同。
而我说,机遇,不只是机遇。
——高考作文《机遇,不只是机遇》【素材积累】多疑的孩子大家庭,除夕宴。
孩子给老人拜寿,成人给孩子发压岁钱,其乐融融之时,忽然出现让众人瞠目结舌的一幕。
有个5岁的孩子,当场拆开一个红包,抽出百元大钞,一张,一张,对着灯光看。
孩子的母亲尴尬地训斥道:这孩子,钱有什么好玩儿的?孩子理直气壮:我看看是不是假钞。
5岁就开始了怀疑,然后随着年龄增长而升级。
我一个朋友说,儿子上小学三年级了,十分满足中游水平,毫无上进心,完全不像他自己。
朋友小时读书样样要争取最好,德智体美劳,奖状一大堆,都被他母亲细心收着。
奶奶为了激励孙子,捧出那一大摞奖状。
孙子一张一张看得非常仔细。
奶奶很高兴,心想这招见效了。
万没想到孙子不屑地冒出一句:奶奶,你看这些奖状连个图章都没盖,你说有没有可能是假的?感悟孩子世界是成人世界的折射,孩子多疑,不是孩子的错,是因为成人世界太多疑。
孩子多疑,成人不以为然,甚至觉得孩子聪明,可以少吃亏,将来少上当受骗。
可是孩子很不幸,他就这样丢失了最珍贵的东西——童真童趣。
适用范围 1.孩子与世界 2.多疑的根源 3.环境 4.真与假 5.得与失6.早熟【美文珍藏】站在菜园的门口(2009年高考湖北卷优秀作文)我们家本来有个菜园的。
园子不大,总被打理得井井有条。
小小的一个菜园里,总不乏那些时令蔬菜,鲜绿鲜绿一片,乖乖地躺整齐了,看着就惹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