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介入治疗(最新)
- 格式:ppt
- 大小:20.13 MB
- 文档页数:53
2021年介入方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全文)一、肿瘤诊断技术二、肿瘤治疗肿瘤动脉灌注化疗可通过选择性动脉插管或皮下置入动脉药盒将化疗药物注入肿瘤的供血动脉,以提高药物在肿瘤内的浓度,从而获得更好的肿瘤反应,同时降低化疗药物对全身其他脏器的毒副作用。
目前最常用的为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HAIC)。
研究显示晚期肝细胞癌患者接受HAIC (FOLFOX方案)的中位生存期为7.6~17.6个月。
2.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在动脉插管灌注化疗的同时,使用各种栓塞材料阻断肿瘤供血血管,从而在阻断肿瘤血供的同时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以获得更好的肿瘤控制效果。
目前TACE已成为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癌的首选治疗,在肺癌、肾癌等肿瘤的治疗上亦有较好的效果。
近年来药物洗脱微球TACE(drug eluting beads-TACE,d-TACE)、球囊阻塞性TACE(balloon occluded TACE,b-TACE)等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疗效和安全性。
3.肝动脉放射栓塞术(transarterial radioembolization, TARE)即经动脉放射栓塞术,是一种选择性经动脉注射钇90(90Y)的技术,可通过栓塞及近距离内照射治疗来使肿瘤坏死,提高客观缓解率。
多项研究已证实了TARE在无法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和结肠癌肝转移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放射性肝段切除术的肿瘤局部控制率高于TACE。
4.肿瘤消融消融治疗是通过微创手段局部灭活肿瘤,从而达到根治性治疗的效果。
根据原理和作用机制不同,大致分为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消融、化学消融、不可逆电穿孔、低温等离子消融、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HIFU)等。
消融治疗目前已成为不能接受手术切除的早期肝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等不同可针对性的使用不同消融方法。
一、引言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肝癌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介入化疗作为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肝癌治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详细介绍肝癌介入化疗治疗方案,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二、肝癌介入化疗治疗原理肝癌介入化疗治疗是一种通过导管插入肝脏,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入肿瘤部位的治疗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同时减少全身毒副作用。
介入化疗治疗具有以下优点:1. 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化疗药物直接注入肿瘤部位,使得局部药物浓度明显提高,从而提高疗效。
2. 减少全身毒副作用:化疗药物主要作用于肿瘤部位,减少了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损伤,降低了全身毒副作用。
3. 避免耐药性:由于化疗药物直接作用于肿瘤部位,减少了肿瘤细胞耐药性的产生。
4. 可重复性强:介入化疗治疗可反复进行,适用于不同阶段的肝癌患者。
三、肝癌介入化疗治疗方案1. 适应症(1)早期肝癌:肿瘤直径≤5cm,无远处转移。
(2)中晚期肝癌:肿瘤直径>5cm,无远处转移,或有轻度肝功能损害的患者。
(3)肝转移癌:肝脏转移灶数目≤3个,无其他部位转移。
2. 禁忌症(1)严重肝功能损害:ALT、AST、TBIL等指标异常。
(2)严重心肺功能不全。
(3)严重感染。
(4)出血性疾病。
3. 术前准备(1)完善相关检查: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胸部CT等。
(2)签署知情同意书。
(3)进行局部皮肤消毒、铺巾。
4. 介入化疗治疗步骤(1)穿刺定位: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肿瘤位置,选择合适的穿刺点。
(2)导管插入:在局部麻醉下,将导管插入肝动脉或门静脉,直至肿瘤部位。
(3)药物注入:将化疗药物注入肿瘤部位,剂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4)导管拔除:注射完毕后,拔除导管,局部压迫止血。
5. 术后处理(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监测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
(2)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最新:肝脏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围术期疼痛管理专家共识(2022}肝脏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如经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1251粒子植入等。
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安全、可重复等优点,是肝脏恶阳仲瘤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
疼痛是肝脏恶由中瘤介入治疗围术期较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作为一种应激源不但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影响术后恢复[2-4]。
另外,由千介入治疗常需反复多次进行,图术期疼痐容易使患者产生负性心理,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后续治疗。
因此,加强肝脏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围术期疼痛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医学理念的更新,无痛化已成为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5]。
在此背景下,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介入围手术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制定本共识,旨在优化肝脏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围术期的疼痛管理,并为其提供指导和参考。
本共识采用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证据分级和推荐标准(表1),对于共识中尚缺乏充分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部分推荐措施,专家委员会将不定期进行更新和完善。
表1牛汴大学衍证医子中心证据分级和榷荐耘准推n ii.帆撬达强度饶只A I. 日ll'RC'I'的系灶评价II, 停个RO'研火I« 全殁义店事系列B 乙闪曦队列研究评价21, 爪个队列研,l(包仄抵戍詹RCr,切雉访车<8仿62· 纣咒研义.生怂研究让闷质病例从豐研立的系坎if价3b 惨个痢例付黑研究(. 4 的例系养研礼(包括低',[II队列和酬侧'IJllll!克)0 5 基于吐位且牛经尸恪沦证的今勺竺且立山1、介入治疗围术期疼痛的影响因素与机制术前疼痛多为癌性疼痛,为混合型疼痛,兼具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特点,其机制主要涉及:@肿瘤侵犯感觉神经造成神经直接损伤和继发伤害性感受器敏化;@肿瘤及周围炎性细胞释放炎性因子引起神经性疼痛;@肿瘤结节破裂出血、肿瘤中心缺血坏死、肿瘤增大致肝包膜张力过高;@肿瘤转移至淋巴结并压迫局部神经,引起神经性疼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