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判断经济周期

如何判断经济周期

如何判断经济周期
如何判断经济周期

(1)如何判断经济周期阶段?

1.咨询法:调查有那些网站、杂志、数据库提供经济周期预测结论?那些经济学家预测宏观经济周期?

2.建模法:寻找经济周期预测的文献,例如经济景气指数、宏观经济预测模型等。

建模法:

宏观与市场指标的选择

在区分宏观市场环境之前,首先要选择有代表意义的宏观或市场指数:在划分市场环境中,该些指标都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我们还可把该些指标细分为4类:

1.宏观经济指标: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出口同比增速,投资同比增速以及CPI。经济学家一般利用该类指标直接度量经济的健康情况,以及通胀风险的高低。Arnott(1989)在他的研究中曾发现几个常用的经济指标的同比变化能对BARRA风险模型的因子回报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而Kao和Shumaker(1999)同时利用GDP增速和CPI两个指标对3个月的成长价值收益差进行预测,效果显著。所以宏观经济指标对于因子收益还是有不小的影响性。

2.货币政策指标:

M1同比增速。Jensen和Conover在他们各自的研究中都指出,货币政策的紧缩和放松对股票市场收益,行业轮动,甚至风格轮动都有着很大的影响。Arnott在89年的研究更指出M1同比增速的变化对BARRA某些风险因子有着重要的影响。

3.消费型经济指标:

消费同比增长率。Campbell和Cochrane就是利用该指标,结合效用函数来解释不同的资产定价现象。

4.股票市场指标:

沪深300指数。顾名思义,指数的好坏直接代表了整个股票市场的投资情绪。通过研究不同市场是因子的表现,我们可分辨哪些因子牛市效应较强,哪些在弱市更有效。

(三)如何区分市场环境

接下来便是根据每个宏观市场指标的变化来区分市场环境,主要是分为四种市场环境,具体的规则如下:

根据指标区分上涨和下降区间:我们以每月滚动的方式来观察并研判最高点以及最低点。站在某一时点,若前12个月以及后6个月都没有超过该点位的,便可定义为局部最高点。相反,若前12个月以及后6个月都没有低于该点位,则判定它为局部最低点。然后从指标的一个最高点到最低点可定义为一个下跌区间,而从指标的一个最低点到最高点则定义为上涨区间。

根据指标区分高位和低位区间:每月我们计算前12个月均值以及标准差,并界定均值+1*标准差为上界,均值-1*标准差为下界。高于上界的区间定义为高位区间,低于下界的区间定义为低位区间。

经济周期

几个关于周期的话题讨论 1.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 1.1.定义 也称商业周期、经济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 持续时间通常为2-10年,它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展或收缩为标志。 1.2.特征: (1)经济周期不可避免 (2)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 (3)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总体性、全局性的波动 (4)一个周期由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交替组成 (5)周期的长短由周期的具体性质所决定 1.3.阶段划分: 1.3.1两阶段法 经济周期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扩展阶段和收缩阶段。 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季节。这时,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生产趋升,资金周转灵便。企业的供、产、销和人、财、物都比较好安排。企业处于较为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中。 经济周期波动的收缩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趋紧缩的

季节。这时,市场需求疲软,订货不足,商品滞销,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畅。企业在供、产、销和人、财、物方面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企业处于较恶劣的外部环境中。经济的衰退既有破坏作用,又有“自动调节”作用。在经济衰退中,一些企业破产,退出商海;一些企业亏损,陷入困境,寻求新的出路;一些企业顶住恶劣的气候,在逆境中站稳了脚跟,并求得新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的企业生存法则。 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然而,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衰退。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建立在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基础上,指的是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1.3.2四阶段法 经济周期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其中繁荣与萧条是两个主要阶段;衰退与复苏是两个过渡阶段。 A-B为衰退, B-C为萧条, C-D为复苏, D-E为繁荣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计算题完整版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 复习计算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计算题 第二章生产核算 1、根据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GDP(单位: 2 (1)农业总产值280亿元,其中农民自产自用粮食价值35亿元;中间投入62亿元。 (2)工业总产值960亿元,其中企业间重复计算价值为238亿元;中间投入340亿元。 (3)建筑业总产值326亿元;中间投入83亿元。 (4)运输邮电业总产值188亿元;中间投入35亿元。 (5)贸易及餐饮业总产值237亿元;中间投入68亿元。 (6)其他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营业收入452亿元;中间投入85亿元。 (7)其他非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经常性业务支出53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为经常性业务支出的10%;中间投入76亿元。 (8)全地区最终消费支出1686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为548亿元,自外地购入商品32亿元,向外地输出商品75亿元。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3.已知某地区2000年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如下(单位:亿元): (1)总产出8673亿元; (2)中间消耗4124亿元; (3)最终消费3658亿元; (4)资本形成总额898亿元; (5)固定资本消耗259亿元; (6)货物和服务进口(含自外地购入)86亿元。 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及货物和服务出口(含向外地输出)。 4、已知某地区2000年以下统计资料: (1)总产出16000亿元; (2)最终消费800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6800亿元,公共消费1200亿元; (3)资本形成总额3000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800亿元,库存增加145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55亿元;

国民经济核算网考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保险公司属于B.金融机构部门 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产出C、包括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两部分 从全国民经济收入再分配来讲,再分配收入和支出应是相等的,二者不等主要是与C.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形成形成有关。对外经济活动所指的进出口是D.既包括货物进出口又包括劳务进出口 服务的特点是B.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 非金融资产按其产生的不同可以分为B、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 各机构部门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是B、储蓄 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以B、企业资产负债核算为基础。 国民资产负债表中“来源”是指部门的D、负债和净值 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D.产业部门 国民经济总量账户与机构部门账户D.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过程 国民经济短期核算是D、分别用上述三种方法核算短期内的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经济短期核算是分别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对短期内的A、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核算。 国民经济的地区核算是指B、各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核算。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国际收支是指B.广义国际收支 国内生产总值的实物构成不包括D、进口货物和服务 工业企业自建厂房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出成果C、包括在建筑业总产出中 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是B.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 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了进行B.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 假定工业部门对农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15,说明B、工业部门每生产单位产品消耗农产品的数量为0.15 金融账户的使用方记录的是A、金融资产的增减 金融账户的来源方记录的是B、金融负债的增减 可支配收入分配账户的平衡项是D、可支配总收入 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的平衡项是D、总储蓄 联系原始收入分配账户与收入再分配账户的指标是A.国民总收入 劳动适龄人口指C、男16~60周岁、女16~55周岁的全部人口 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为社会提供咨询服务,该公司属于C.第三产业 某企业将本单位一批价值10万元的设备无偿转让给兄弟企业。该交易属于B、资本转移 名义持有资产收益表明整个核算期由于D、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全部价值收益。 判断一项交易是否应作为货物进出口的标准是C.看货物是否在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发生了所有权变更 企业的总产出是指企业D、生产出的货物和服务的全部价值 期初资产负债账户的左方列示D、资产 如果个人收入等于570元,而个人所得税等于90元,消费等于430元,利息支付总额为10元,个人储蓄为40元,则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 C、470元 如果不考虑对外资金流动,一国一时期的投资率应该等于A、储蓄率 人口出生数是一个B、时期指标 生产账户的平衡项是C、增加值 生产账户的初始流量是A、总产出 收入分配核算的起点指标是D、增加值 收入初次分配所核算的收入是C、生产性收入 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起点指标分别是A、增加值和营业盈余 收入分配核算包括:C、包括收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收入形成账户的平衡项是B、营业盈余 收入形成账户所核算的收入与B.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所核算的收入都是初次分配收入。 实践中评价一国国际收支平衡与否最常用的差额指标是D.国际收支总差额

电大_国民经济核算-网考题库_判断题

国民经济核算复习要求(判断题部分)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1.市场价格中的基本价格是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 ×。国民经济核算是以现期市场价格作为计价原则的,市场价格的主要价格形式有要素价格、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是要素价格;而基本价格是根据要素价格和产品税以外的生产税确定的价格形式。 2.国民经济中的基层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机构部门。 ×。应该是机构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机构部门。而基层单位是根据其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国民经济产业部门。 3.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主要是揭示机构部门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机构部门账户是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重要部分。机构部门账户是按经济活动的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和资产负债存量设置账户体系的,反映机构部门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4.一月末银行存款余额加二月末银行存款余额即为一、二月月份银行存款的总余额。 ×。银行存款期末余额属于存量指标,不能简单相加。 5.农民生产的粮食,其中拿到市场上销售的部分应统计为生产的产出,计入国内生产总值;而自用的部分不能统计为生产的产出,不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经济生产核算依据的是市场原则。该原则强调:凡是为市场交换目的所组织的生产活动,而不论其产出在市场上销售,还是自用都统计为生产的产出。 第二章生产总量核算 1.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和小型工具前者属于中间消耗,后者属于固定资本消耗。 ×。中间消耗与固定资产消耗的共性在于都是货物和服务价值向产出的转移,但二者有较大的区别。中间消耗通常是一次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有形物质产品,而固定资产是在生产过程中被反复使用的货物,其价值逐渐转移到产出中。因此,在企业部门的生产过程中,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综述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综述 第一部分综述 (一)基本框架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 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是本体系的中心内容,它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全面的描述。附属表是对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的补充,它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所涉及的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进行描述。 (二)基本关系 1.基本核算表与国民经济账户之间的关系 在本体系中,基本核算表与国民经济账户都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的描述,两者之间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每张基本核算表侧重于经济活动某一方面的核算,所有的基本核算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核算。 国民经济账户则侧重于对经济循环过程的核算,各个账户按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和融资等环节设置,相互之间通过平衡项来衔接,既系统地反映了经济循环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基本内容,又清楚地反映了各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 2.基本核算表之间及与附属表的关系 (三)基本概念 1.常住单位 在我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称为我国的常住单位。这里所说的经济领土由我国政府控制的地理领土组成,它包括我国大陆的领陆、领水、领空,以及位于国际水域,但我国具有捕捞和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它还包括我国在国外的所谓领土“飞地”,即位于其他国家,通过正式协议为我国政府所拥有或租借、用于外交等目的、具有明确边界的地域,如我国驻外使馆、领馆用地;不包括我国地理边界内的“飞地”,即位于我国地理领土范围内,通过正式协议为外国政府所拥有或租借、用于外交等目的、具有明确边界的地域,如外国驻华使馆、领馆用地及国际组织用地。一经济单位在我国的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场所,如住房、厂房或其他建筑物,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时期(一般以一年为操作准则),则该经济单位在我国具有经济利益中心。

国民经济核算练习题加答案[优质文档]

第一章总论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有哪些?它为何能够赢得来自经济学界和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如此重视? 2.何谓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区分它们的简要原则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3.如何区分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机构部门和产业部门?列举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单位,分别将其归入所属机构部门和所属产业部门,并比较机构部门分类与产业部门分类在国民经济核算及其分析中的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 1.国民经济核算是对_____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 A. 物质生产活动 B. 非物质生产活动 C. 社会经济活动 D. 国民经济活动总体2.下列属于我国常住单位的是_______。 A. 外商投资企业 B. 外国领事馆 C. 季节性来华务工人员 D. 外国机构在中国的临时办事处 3._____反映了生产过程中各产业相互之间的生产与使用关系,对产业部门之间的货物服务流量做了详细的描述。 A. 国民收入与生产核算 B. 资金流量核算 C. 投入产出核算 D. 资产负债核算 答案:1.D 2.A 3.C 三、多项选择题(答案有两项或两项以上) 1.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特点是_____。 A.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 B.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 C.引入工商企业会计的复式记账原理 D.以一国经济总体为核算对象 E.提供一套完整的数据体系 2.国民经济核算与工商企业会计的关系表现为________。 A.国民经济核算运用了工商企业会计的账户形式 B.两者在核算方法及核算原则上一致 C.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主要来源于工商企业会计核算 D.两者的核算对象和目的不同 E.国民经济核算引入了工商企业会计的复式记账法 3.下列企业和单位中,属于中国经济领土范围内的常住单位的是_____。 A.日本驻华大使馆 B. 中国驻洛杉矶领事馆 C. 正在利比亚执行为期三个月维和任务的中国工兵小分队 D. 深圳的一家中韩合资网络游戏开发公司 E. 海尔集团在美国新收购的一家冰箱生产企业. 答案:1.ABCDE 2.ACDE 3.BCD

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理论综述

经济周期问题是宏观经济学学说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西方经济学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论流派的学者对于经济周期的定义各式各样,一直以来都未取得统一。经济学学术界,通常以二战为划分标志将有关经济周期的具体定义概括区分为古典经济周期(也称传统经济周期,强调经济总量的扩张和收缩)和现代经济周期(强调经济增长率上升与下降的交替变动)两类。二战前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呈现出来的经济周期表现为总产量绝对量的变动过程,所以当时的古典经济学家就认为经济周期是经济总量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这些都是二战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和解释。二战以后,社会经济的变化促使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透过社会经济表象深入到对内在包涵的更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周期性变动进行分析研究中,有些学者认为经济周期是在主要以工商企业形式组织其活动的波动形态。一个周期包含许多经济领域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所发生的扩张,跟随其后的是相似的总衰退、收缩和复苏,后者又与下一个周期的扩展阶段相结合;这种变化的序列是反复发生的,但不是定期的;经济周期的长度从一年以上到十年、十二年不等;它们不能再分为性质相似的、振幅与其接近的更短的周期。而名经济学家RobertE.Lucas(1977)的看法是经济周期是经济变量对平稳增长趋势的偏离0等等。诸如此类的一些定义说法被学术界普遍认同。而需要明确的关键在于,二战后发展起来的理论学说对经济周期的认识已脱离经济体表面总量值的比较,而升华到了对于内在经济实体的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比较。 1经济周期理论类型 1.1尤格拉周期 法国经济学家尤格拉于1862年出版了《法国、英国及美国的商业危机及其周期》一 书中,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9~10年的周期波动,一般称为“朱格拉周期”。熊彼特把 这种周期称为中周期,或朱格拉周期。汉森则把这种周期称为“主要经济周期” 1.2 基钦周期 英国经济学家约瑟夫·基钦于1923年提出了存在着一种40个月(3~4年)左右的小周期,而一个大周期则包括两个或三个小周期,故称为“基钦周期”。基钦提到,这种小周期是心理原因所引起的有节奏的运动的结果,而这种心理原因又是受农业丰歉影响食物价格所造成的。 1.3康德拉捷夫周期 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捷夫于1925年提出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50~60年一个的周期,故称“康德拉捷夫”周期,也称长周期。熊彼特继承前人的观点,把百年来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长周期,并用创新理论为基础,以各个时期的主要技术发明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作为各个长周期的标志。 需特别加以说明的是,熊波特在他的两卷本《经济周期》(1939年版)中对前三种经济周期作了高度综合与概括。他认为前三种周期尽管划分方法不一样,但并不矛盾。每个长周期中套有中周期,每个中周期中套有短周期。每个长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每个中周期包括3个短周期。熊波特还把不同的技术创新与不同的周期联系起来,以三次重大创新为标志,划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周期,从18世纪代到1842年,是“产业革命时期”;第二个周期,从1842~1897年,是“蒸汽和钢铁时期”;第三个周期,1897年以后,是“电气、化

统计基础试题——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主要产出指标

第十章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主要产出指标 一.填空题 1.国民经济核算的两大部分为和。 2.国内生产总值表可以用、和三种核算方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3.国民可支配收入为与、之和。 4.世界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包括体系和体系。 5.社会总产出又称为,它包括和的总产值。 6.国民生产总值(GNP)等于和之和。 7.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即,从生产法角度统计它应等于。 8.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原则统计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按原则统计的。 9. GNP是指标的简写,GDP是指标的简写。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本结构体现在( )。 A再生产核算和经济循环账户 B国内生产总值等五大核算表C国民经济循环五大账户表 D五大物质部门的再生产核算 2.在下列指标关系中( )。 A消费与投资之和为国民可支配收入B消费与储蓄之和为可支配总收入C储蓄与投资之和为国民可支配收入D投资与盈余之和为国民可支配收入 3.经济循环账户主要借鉴( )方法。 A平衡表式 B单项指标式C复式记账 D分析表式 4.国民经济主要总量指标其价值表现为( )。 A总产品、净产品、最终产品 B总产值、净产值、最终产值 C利润总额 D物耗总值 5.社会最终产品的价值表现为( )。

A C+V+M B C+V C V+M D C折旧+V+M 6.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可用( )。 A工厂法 B生产法C产品法 D以上各种方法 三.多项选择题 1.在社会再生产核算基本表中有( )。 A财政信贷表 B资金流量表C企业部门投入表 D综合价格指数表 E投入产出表 2.经济循环账户包括( )。 A国民经济账户 B产业部门账户C经济循环矩阵 D收入分配账户 E机构部门账户 3.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可用( )。 A生产法 B工厂法 C产品法 D收入法 E支出法 4.某工厂上缴国家的利税额,属于( )指标的一部分。 A社会总产值 B国民收入 C国内生产总值 D国内生产净值 E国民生产总值 5.在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时( )。 A发达国家一般前者大于后者 B发达国家一般前者小于后者 C发展中国家一般前者大于后者 D发展中国家一般前者小于后者 E不一定 四.判断题 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目前使用的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⒉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它又分为基本表和补充表两类。() ⒊国内生产总值可简写为 GNP。() ⒋国民生产总值按国民原则计算,而国内生产总值按国土原则计算。()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杨灿课后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杨灿 课后答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 目录 第1章导论 【思考题解答】 1-1何谓“国民经济”它包括哪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 解答:国民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层次繁多、结构复杂的系统。在这一大系统中,职能各异、数不胜数的经济主体运用各种经济资源、遵循一定的社会分工规则,从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司其职又互为条件的经济活动,形成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 从分析的角度,可将“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理解为互有联系的两个方面。首先,从横向看,国民经济包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微观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团组织、民间机构和住户,以及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等等。在分析上,需要将有关经济单位(通常是其中的常住单位)依据一定的功能特征适当分类,形成不同的国民经济部门。据此,我们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各单位、各部门的总和。其次,从纵向看,国民经济又包括上述经济单位和部门运用各种资源要素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经济活动──生产经营、市场交易、收入分配、消费支出、资金融通及资本积累,等等,这些活动彼此衔接、相互影响、不断循环,就形成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据此,我们也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总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但是,国民经济又并非上述各单位、各部门与各环节、各要素的简单总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所有这些方面总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研究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就是要考察各单位、各部门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考察这些经济活动的条件、过程、结果和影响,考察国民经济各环节、各部门以及本国与国外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 1-2试简要说明国民经济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基本过程。 解答:一般而言,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起于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抵于产品的使用(消费、消耗或投资等使用),周而复始;商品流通和收入分配则介于生产和使用环节之间,成为连接两端的中间环节。于是,从运动形态上区分,国民经济循环表现为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运动过程:一方面是“生产-流通-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的价值是与其使用价值一起运动的:若商品售出则货币流入,若商品购入则货币流出,也就是说,伴随着实物(货物和服务)流通还存在着货币流通,两者相辅相成,但运动方向相反。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另一方面是“生产-分配-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价值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的价值已经与具体的使用价值相对分离。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两种运动在脱离生产过程之时相分离,又在进入使用过程之时相汇合,既对立又统一,为我们考察国民经济循环过程提供了两条基本线索。 (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进而形成对各种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1-3为何说社会总供需平衡是国民经济循环的核心问题之一 解答: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进而形成对各种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供给和需求一旦在市场上见面,就有一个“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是平衡还是失衡的问题。这对于国民经济能否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倘若社会总供给显着大于社会总需求(供大于求),就会造成市场疲软,产品积压,开工不足,失业增加;而如果社会总供给显着小于社会总需求(供不应求),则又会造成商品匮乏,物价上涨,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乃至社会的动荡。进而言之,社会总供需平衡不仅要求总量上平衡,还要求结构上也平衡,总量平衡又以结构平衡为基础。只有在社会供需总量和结构都基本平衡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可见,社会总供需平衡是国民经济循环的核心问题之一,宏观经济管理和国民经济统计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 1-4简述国民经济管理与国民经济统计的关系。

国民经济核算综合测验(题库)及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期中测验_0003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卷,共 100 分。) 1. 如果个人收入等于570元,而个人所得税等于90元,消费等于430元,利息支付总额为10元,个人储蓄为40元,个人可支配收入则等于(C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朧碍鳝绢。 A. 500元 B. 480元 C. 470元 D. 400元 2. 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和与其它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称为( A )。 A. 机构单位 B. 机构部门 C. 基层单位 D. 产业部门 3. 收入分配核算的起点指标是( D )。 A. 政府税收 B. 劳动报酬 C. 营业盈余 D. 增加值 4. 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为社会提供咨询服务,该公司属于( C ) A. 第一产业 B. 第二产业 C. 第三产业 D. 无法确定产业围 5. 下列收入属于财产收入的是( A ) A. 存款利息 B. 政府发放的生活补贴 C. 贷款 D. 彩票中奖 6. 企业的总产出是指企业( D )。 A. 生产过程中最初投入的价值 B. 生产过程中对货物和服务的中间消耗的价值 C. 上缴政府的生产税净额 D. 生产出的货物和服务的全部价值 7. 服务的特点是(B ) A. 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 B. 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 C. 其总产出只能采用虚拟核算的方式 D. 无增加值核算的容 8. 下列行为属于转移性收支的是( B ) A. 某居民家庭年底收到股票分红300元 B. 某企业捐赠100万给希望工程 C. 政府给某小区建设公用亭 D. 银行收取利息税 9. 投入产出表的第Ⅰ象限从纵向看,表明(B )。 A. 某个产业部门的产品提供给各个产业部门作为生产消耗使用的数量 B. 某个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产业部门的产品数量 C. 各产业部门提供给某个产业部门产品的数量 D. 各产业部门生产中消耗某产业部门产品的数量 10. 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了进行( B )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 A. 生产和收入分配核算 B. 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 C. 资金流量核算 D. 国际收支核算 11. 金融账户的使用方记录的是(A ) A. 金融资产的增加 B. 金融负债的增加 C. 国际收支净误差与遗漏 D. 资金余缺 12. 国生产总值的实物构成不包括(D )。 A. 消费品及服务 B. 用于积累的货物 C. 出口货物和服务 D. 进口货物和服务

《国民经济核算》考试计算题归纳

《国民经济核算》考试计算题归纳 2007年7月 1.某刚>金融企业部门某年核算资料如下: (1)总产出800亿元,中间消耗500亿元; (2)付劳动报酬200亿元,缴纳生产税净额70亿元; (3)财产收入6亿元,财产支出1亿元; (4)经常转移收入3亿元,经常转移支出2亿元; (5)企业部门无消费功能; (6)资本转移净额10亿元; (7)资本形成总额50亿元(固定资本形成、库存增加)。 要求: (1)根据以上资料计算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增加值、总营业盈余、初次分配总收入、可支配总收入及资金余缺‘ (2)编制原始收入分配账户及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20分) 2.某企业2006年有关资本形成统计资料如下: (1)可支配总收入801万元;(2)固定资本消耗530.1万元;(3)缴纳资本税44.6万元; (4)接受捐赠81.9万元;(5)其他资本出让40万元;(6)用于购买生产设备资金814.5万元;(7)年初库存32万元;(8)年末库存17.6万元。 要求:(1)计算该企业总储蓄指标; (2)根据以上资料计算该企业当期资本形成总额,并编制资本账户。(10分) 答案 1.(20分) 解:(1) 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消耗=800-500=300 (2分) 总营业盈余=增加值一劳动报酬一生产税净额=300-200-70=30 (2分) 初次分配总收入=总营业盈余十财产收入一财产支出=30十6-1=35 (2分) 可支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十经常转移收入一经常转移支出=35+3-2=36(2分) 资金余缺=总储蓄十资本转移净额一资本形成总额=36+10-50=一4 (2分) (2)账户如下;(单位:亿元) 原始收入分配帐户 (5分) 可支配总收人使用帐户 2.(1)企业无消赞功能,故企业可支配收入就等于总储蓄,为801万元(2分) (2)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库存变化+贵重物品净获得 =814.5十(17.6—32)十O=800.1(万元) (3分)

从时间维度浅聊经济周期的类型

从时间维度浅聊经济周期的类型 经济周期是指在经济运行中,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周期性交替出现、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经济学上对经济周期有多种分类,譬如从经济周期的演变来看,一般将经济周期分为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四个阶段。但不管对经济周期自身的研究如何,也不论经济周期的起因是什么,对经济社会造成为影响是什么,经济周期的一个很重要的属性就是时间属性,所以,简单来说可以把经济周期按照时间的长短分类如下: (1)短周期 主要是指基钦周期,即英国经济学家基钦认为经济周期实际上有主要周期和次要周期两种,除了主要周期即常说的中周期以外,还有次周期,也就是3到4年一次的短周期,这种短周期就是基钦周期。 (2)中周期 主要是指朱格拉周期,即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根据国民收入、失业率和大多数经济部门的生产、利润和价格的波动为标志加以划分的,为期9到10年的经济中周期。 (3)长周期 主要包括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和库兹涅茨周期。其中,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是指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一种为期50到60年的经济长周期;库兹涅茨周期是指美国经济学家库涅茨提出的一种平均为20年左右的经济长周期,由于该周期主要是根据建筑业的兴衰为标志加以划分的,所以也叫“建筑周期”。 (4)熊彼特周期

熊彼特周期是既有长周期又有中周期还有短周期的一个周期分类方法,它是经济学家熊彼特根据他的“创新理论”提出的一种周期理论。该理论以重大创新为标志,将经济周期划分成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是产业革命时期,第二个是蒸汽和刚铁时期,第三个是电气、化学和汽车时期。该理论认为在每个长周期中还有若干个中周期,在每个中周期中还有若干个短周期。

最新国民经济核算计算题

国民经济核算计算题

1.已知某地区如下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单位:亿元): (1)农业总产值280亿元,其中农民自产自用粮食价值35亿元;中间投入62亿元。 (2)工业总产值960亿元,其中企业间重复计算价值为238亿元;中间投入340亿元。 (3)建筑业总产值326亿元;中间投入83亿元。 (4)运输邮电业总产值188亿元;中间投入35亿元。 (5)贸易及餐饮业总产值237亿元;中间投入68亿元。 (6)其他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营业收入452亿元;中间投入85亿元。 (7)其他非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经常性业务支出53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为经常性业务支出的10%;中间投入76亿元。 (8)全地区最终消费支出1686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为548亿元,自外地购入商品32亿元,向外地输出商品75亿元。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解:用生产法计算该地区GDP为 GDP=Σ(各部门增加值)

=Σ(各部门总产出–该部门中间投入) =(280-62)+(960-340)+(326-83)+(188-35)+(237-68) +(452-85)+(530+530×10%-76)=2277(亿元) 用支出法计算该地区GDP为 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进口) =1686+548+(75-32)=2277(亿元) 2.已知某地区2000年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如下(单位:亿元): (1)总产出8673亿元; (2)中间消耗4124亿元; (3)最终消费3658亿元; (4)资本形成总额898亿元; (5)固定资本消耗259亿元; (6)货物和服务进口(含自外地购入)86亿元。 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及货物和服务出口(含向外地输出)。 解: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消耗=8673-4124=4549(亿元)

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 指 标 单位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全年粮食产量 万吨 46251 45264 45706 43070 46947 48401 全部工业增加值 亿元 39570 43581 47431 54946 65210 76190 全国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89404 109655 120333 135823 159878 182321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 亿元 32619 37214 43500 55567 70477 88604 (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 答: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生产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总产出-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中间消耗 收入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营余) (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 答: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即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者报酬价值、资本报酬价值(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

服务价值总量,具体包括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政府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存货 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出口减进口)。对生产过程结果分配形式的收入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要素的报酬收入、资本要素的报酬收入。 (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 我国“十五”时期: 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48401/46251) 1/5=100.91% 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182321/89404) 1/5=115.32% 2. 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 2 答: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主要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金融资产与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贸易、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二、计算分析题 1.某企业 2003 年各项生产活动支出的全部劳动报酬 32 亿元,提取的全部固定资产折旧 4 亿元,向政府交纳的全部生产税净额 8 亿元,企业全部营业盈余 21 亿元。要求计算企业 2003年增加值。 解:企业 2003 年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32+4+8+21=65(亿元) 2. 已知某地区 2001 年以下统计资料: (1)总产出 15000 亿元; (2)最终消费 8110 亿元,其中居民消费 5600 亿元,公共消费 2510 亿元; (3)资本形成总额 2037 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2010 亿元,库存增加 24 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 3 亿元; (4)出口 1200 亿元; (5)进口 1060 亿元; (6)固定资本消耗 1480 亿元; (7)劳动者报酬 5240 亿元; (8)生产税 610 亿元; (9)生产补贴 15 亿元; 要求:(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消耗、营业盈余; (2)编制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解:(1)(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8110+2037+(1200-1060)=10287(亿元) (生产法)中间消耗=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15000-10287=4713 亿元) (收入法)营业盈余=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劳动者报酬-生产税 净额 3 =10287-1480-5240-(610-15) =2972(亿元) (2)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单位: 亿元 使 用 来 源 总产出 15000 最终消

国民经济核算题库(DOC)

B 保险公司属于(B、金融机构部门)。 C 1、C财产收入是一种(D、生产性收入)。 CQ从全国民经济收入再分配来讲,再分配收入和支出应是相等的,二者不等主要是与(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形成)形成有关。 CP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产出(C、包括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两部分)。 CZ常住单位是指(C、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CZ常住单位定义中的经济领土不包括(D.国外驻该国的使馆和领馆用地)。 CZ从账户上看,收入形成账户中的劳动报酬支出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中的劳动报酬收入之间的差额是(对外劳动要素收入净额)。 CZ从账户上看,收入形成账户中的营业盈余和混合总收入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中的营业盈余和混合总收入之间的差额是(零)。 DL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属于(B.第二产业)。 DW对外经济核算的估价原则是(市场价格)。 DW对外资本账户记录一国常住单位与国外之间发生的(非金融性资本交易)。 DY对于金融负债,债权人和债务人应遵循的估价原则是(B、交易双方同一价格估价) DZ对资产项目在各机构单位间实际的或虚拟的交易而引起的数量变化,应该记录在(A、资本和金融账户) EG恩格尔系数是指(D、食品消费支出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 FJ非金融资产按其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D、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FW服务的特点是(B. 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 FY1、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最终成果的统计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 GD固定资产和存货区别的主要标志是(B、耐用性) GJ各机构部门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是(B、储蓄) GM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以(企业资产负债核算)为基础。 GM9、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B.产业部门 )。 GM国民资产负债表中“来源”是指部门的(负债和净值) GM国民资产负债表中,若国外部门对应的金融资产净额为负值,表示(A、国内净贷出)GM国民经济账户与机构部门账户(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过程)。 GM国民经济核算在所包括的经济活动范围上的发展,产生了(C、人口、劳动力核算)GM国民经济短期核算是分别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对短期内的(A、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计算题

1 1、报告期居民可支配收入5000亿元,当期消费支出2000亿元,实物投资支出2000亿元,银行存款800亿元,购买股票和债券700亿元,向保险机构缴600亿元。 计算:(1)居民储蓄额;(2)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3)居民的金融负债额;(4)编制居民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并解释二者关系。 解:(1)居民储蓄额=居民可支配收入-当期消费支出=5000-2000=3000亿元 (2)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净贷出)=居民储蓄额-实物投资支出=3000-2000=1000亿元 (3)居民的金融负债额=金融资产总额-净金融投资额 =(银行存款+股票和债券+保险缴款)-净金融投资额 =(800+700+600)-1000=1100亿元 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的联系在于金融帐户解释了资本帐户 记录的在非金融投资中的资金余缺,反映了净贷出的去向或净借 入的来源。 E (3)恩格尔系数47.7% G 1、根据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GDP (单位:亿元)。 =61200-37180=24020(亿元) 分配法:国内生产总值(GDP)=折旧+劳动报酬+生 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16200+14200+3950+4250=24020(亿元) 使用法:国内生产总值(GDP)=总消费+总投资+净 出口 =15170+8550+4700-4400=24020(亿元) J 1、假设某地区企业部门有关资料: (1)当期增加值为2800亿元,其中劳动报酬1300亿元,生产税净额300亿元,固定资本消耗200亿元; (2)当期利息收入10亿元,利息支出35亿元,对股东发放红利共800亿元,来自其它单位的投资收益200亿元,土地租金净支出5亿元,无形资产使用费净支出8亿元,外商企业中的留存收益15亿 元。 要求:据此计算企业部门财产收入净额,并编制企业部门的原 始收入分配账户。 解:(1)该企业部门财产收入净额 =当期利息收入-当期利息支出+ 投资收益-地租净 支出-红利支出-无形资产使用费净支出-外商企业收益留存 =10-35+200-5-800-8-15=-653(亿元) (2)该企业部门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编制步骤如下: 第一步:根据已知资料,计算该部门总营业盈余和净营业盈余。 总营业盈余=总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2800- 1300-300 =1200(亿元) 净营业盈余=总营业盈余-固定资本消耗=1200-200=1000 (亿元) 第二步:将已知和计算的有关资料编入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单位:亿 2、假设某一核算期某国各机构部门与国外未发生资本转移,在该 核算期内,各机构部门所发生的全部资本转移项目如下:政府部 门共征得赠予税89亿元,同时政府部门对其他机构部门拨付的 固定资产款项和实物合计562亿元;此外金融机构在核算期末的 资本转移收入为368亿元,资本转移支出为375亿元;企业部门在核算期末的资本转移支出共计455亿元;住户部门未发生任何

经济周期的类型

经济周期的类型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在探索经济周期问题时,根据经济周期的长短,提出了不同长度和类型的经济周期。 (1)基钦周期:短周期或短波 是1923年英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的一种为期3-4年的经济周期。基钦认为经济周期实际上有主要周期与次要周期2种。主要周期即中周期,次要周期为3~4年一次的短周期。这种短周期就称基钦周期。 基钦周期又称”短波理论”。1923年美国的约瑟夫·基钦从厂商生产过多时,就会形成存货,就会减少生产的现象出发,他在1923发表的《经济因素中的周期与倾向》中把这种2到4年的短期调整称之为“存货”周期,人们亦称之为“基钦周期”。 基钦根据美国和英国1890年到1922年的利率、物价、生产和就业等统计资料从厂商生产过多时就会形成存货、从而减少生产的现象出发,发现经济周期实际上有主要周期与次要周期两种。主要周期即中周期,次要周期为3到4年一次的短周期,所以短周期又称为“基钦周期”。 A·汉森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出美国1807~1937年间共有37个这样的周期,其平均长度为3.51年。 经济学家熊彼特把这种短周期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循环的一种方法,并用存货投资的周期变动和创新的小起伏,特别是能很快生产出来的设备的变化来说明基钦周期。他认为3个基钦周期构成一个朱格拉周期。18个基钦周期构成一个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有的学者认为,短周期很可能只是一些适应性的波动。 (2)朱格拉周期:中周期或中波 是1860年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的一种为期9~10年的经济周期。该周期是以国民收入、失业率和大多数经济部门的生产、利润和价格的波动为标志加以划分的。 朱格拉在研究人口、结婚、出生、死亡等统计时开始注意到经济事物存在着有规则的波动现象。他认为,存在着危机或恐慌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而是社会经济运动三个阶段中的一个,这三个阶段是繁荣、危机与萧条。三个阶段的反复出现就形成了周期现象。他又指出,危机好像疫病一样,是已发达的工商业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在某种程度内这种周期波动是可以被预见或采取某种措施缓和的,但并非可以完全抑制的。他认为,政治、战争、农业欠收以及气候恶化等因素并非周期波动的主要根源,它们只能加重经济恶化的趋势。周期波动是经济自动发生的现象,与人民的行为、储蓄习惯以及他们对可利用的资本与信用的运用方式有直接联系。 朱格拉周期一般从设备投资占GDP的比例看出。对设备投资占GDP的名义上的比例、以及2年后的投资收益先行指数(投资收益指总资本付息前利润率,简单地说就是从企业的收益率减掉有利息负债利息率或金融成本)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投资收益的走势预示着设备投资占GDP的比例。 (3)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长周期或长波 是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在《经济生活中的长度》论文中提出的一种为期50-60年的经济周期。该周期理论认为,从18世纪末期以后,经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从1789年到1849 年,上升部分为25年,下降部分35 年,共60年。第二个长周期从1849年到1896 年,上升部分为24年,下降部分为23 年,共47年。第三个长周期从1896年起,上升部分为24年,1920年以后进入下降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